目录 |
一段时间以来,各大媒体关于“短命”建筑报道不绝于耳:大连60栋海景别墅建成14年因新项目面临拆除;江西南昌一个使用不到13年的四星级大酒店被爆破拆除;武汉马湖新村小区400多套入住不足5年的住房面临整体拆除;福建一所投资1500万元的小学只用2年就面临拆迁;仅“存活”了20年的北京四星级凯莱大酒店也将不久于“人世”。这一系列的事件造就了新的名词“城市建筑短命症”。
偷工减料、以次充好是造成建筑“短命”的原因之一,过低的设计标准乃是“潜伏”在建筑物寿命周期中的“致命基因”。很多时候,一些原本可以继续使用的建筑因为规划设计等原因被拆除缘于“先天缺陷”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全国90多个城市中的180多个建筑工程检查显示,96.1%的建筑工程合格。可是,一段时间以来,频繁见诸媒体的“短命”建筑仍不绝于耳:大连60栋海景别墅建成14年因新项目面临拆除;江西南昌一个使用不到13年的四星级大酒店被爆破拆除;武汉马湖新村小区400多套入住不足5年的住房面临整体拆除;福建一所投资1500万元的小学只用2年就面临拆迁;扬州刚入住不久的两个小区被政府二次出让土地使用权要拆除重建;仅“存活”了20年的北京四星级凯莱大酒店也将不久于“人世”……难怪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得出结论,中国的建筑寿命平均只有30年。
根据我国一些建筑设计通则规定,砖混结构建筑的使用年限为30年,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的使用年限为50年,重要建筑和高层建筑的耐久年限为100年。合理拆除或搬迁一个房屋的时期分别为30年、50年、80年。
建筑短命问题不是书面规定的年限过短,也不在于技术能力达不到。随着建材科技的发展和设计、施工及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建筑物耐久性也在不断提高,由原同类环境下房屋合理使用年限50年提高到70年,仅现代技术即可完全达到。经验表明,有的砖混结构建筑几百年也都能安全使用。我们古建筑的辉煌也表现在使用年限很长,如山西应县木塔、河北赵州石拱桥等。现代建筑中,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大楼已使用51年了,结构还很好。北京的十大建筑也使用近50年,结构仍然很好。
目前,我国建筑材料仍以传统材料为主,材料部件缺乏统一标准,性能低,通用性、耐久性差,施工多采用手工操作或半机械化操作,使得建筑产品质量难以得到保障。一位从事多年建筑工程安全检查的业内人士说,建筑工程里使用材料不同工程质量也有所不同,使用寿命长短也不同。有些人在施工时偷工减料主要体现在水泥和建材上,水泥有的标号不够,不达标必然导致建筑“豆腐渣”。为此,政协委员呼吁严查工程腐败问题,加快推行建筑工程质量险。
折射“政绩崇拜”
网友在网上将建筑“夭折”戏称为“拆一次就创造了GDP,再盖一次又创造GDP”。为建“标志城”、“月光城”,政府砸巨资重塑“包装”,名为旧城改造,实为“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形象工程使然
为建“标志城”、“月光城”,政府砸巨资重塑“包装”……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的政绩工程、面子工程频频上马,唯政绩论的倾向屡受非议。
从GDP来看,拆新建新、大拆大建本身可以增加GDP,GDP的增加又可以带来官员政绩。一些城市中普遍存在的道路挖了建、建了挖问题,也是根源于此。而且,建筑高速周转,还能带来大量的钢材和水泥的消费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消化了过剩产能。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建设速度也在加快,在一个个新城崛起的同时,旧城改造规模也越来越大,大量的原有房屋被拆除,名为旧城改造,实为“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形象工程在作怪。有的将拆完房子的土地再进行高价拍卖,获得高额收益;有的将拆完的土地盖所谓“全国最高的楼”,盖大酒店……名为提升城市形象,实际让百姓利益受损,如变相提高了城市的房价等。当前,房地产市场火爆,但繁荣背后,一些地方对建筑质量的监管、监理、后续管理并没有跟上,以至频出漏洞。2009年中国不断出现的“楼歪歪”、“楼脆脆”、“楼裂裂”等建筑质量问题为人们敲响警钟。
呼唤“低碳样本”
新建建筑99%以上属高碳建筑,建筑能耗已占社会总能耗的30%,建筑垃圾已占垃圾总量的30%—40%。上海世博会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低碳建筑样本。时代呼唤“自然美、生态美、生活美”于一体的节能环保建筑
据了解,我国每年新增建筑垃圾4亿多吨。拆除房屋不仅形成大量建筑垃圾需要空间堆放,从而占用土地资源;而且拆建的各种建材、设施,它们在生产的各个环节消耗了大量资源和能源;虽然拆除和重建以及建材生产的过程都创造了GDP,但实际财富的增加,往往不抵资源的消耗。看到好端端的一栋栋矗立楼房被夷为平地,人们深感惋惜。
城市碳排放主要来源于建筑及其使用,交通只居其次。构建百年住宅首先要树立两个方面的理念:
问中国建筑为什么寿命短,很多人想到的是“豆腐渣”——质量问题。中国人深受“豆腐渣”的伤害,难免记忆犹新。去年6月,上海闵行区莲花河畔一幢13层在建商品楼,因施工程序错误形成地基压力差,楼体整体倒塌,造成一名工人死亡,被网友称之为“楼倒倒”。2009年7月,南京城南花神大道入口旁正在施工的“中兴大楼”靠近公路一侧发生塌方,被网友称之为“楼脆脆”。
这些基本已建成的楼房突然倒塌,一个原因是设计缺陷使得一些建筑“未老先衰”,不堪续用。二是偷工减料,一些开发商为最大化降低成本,往往以牺牲建筑的某些功能,尤其是“超前”的功能为代价。而2009年不断出现的“楼倒倒”、“楼脆脆”等建筑质量问题,给政府敲响了警钟。
比“豆腐渣”还让建筑寿命短的另一个原因是拆了又建建了又拆的政绩工程大行其道,同时城市规划缺乏科学性和连续性。评论人士陈一舟认为,在一些地方,“有钱搞形象工程,无钱办百姓大事”,或者“想的是建利民工程,搞出的却是伤民工程”。原因在于:一没有充分考虑民生民情,让城市建设规划更符合公共利益;二没有吸纳民意民智让公共建设决策更科学完美,决策失误造成财政浪费;三缺乏有效的公共监督,导致相关权力的腐败和资本暗箱操作。从这个角度看,如果上述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纵然我们学来了英美高超的建筑技术和安全理念,杜绝了“豆腐渣”工程,国内的建筑也照旧会短命下去。
据报道,2月6日,曾是南昌市的地标性建筑之一的四星级酒店五湖大酒店在爆破声中倒下。该酒店建成于1997年,只服务了13年,而爆破之后原址建一座五星级酒店,只为多一颗星。在“经营城市”的口号下,这样的镜头已经司空见惯。城市高架路桥、轨道交通沿途“拆新建新”,更是屡见不鲜。
网上曾经流传一个笑话:推倒一座房子,又重新建起一座房子,轻松两下就创造了双倍的GDP。事实上,尽管我们不好直接论断规划朝令夕改是否有GDP方面的追求,但此类现实案例实在太为普遍了:一个小区才刚建好,要修一个高架,崭新的房子就拆了;小学才刚刚翻新,因为划入了新规划的CBD范围,拆除于是成了唯一的命运;开发商要土地,明明才一二十年的房子,立马就成危旧房;因为要修一个星级酒店,十来年的大楼就被“成功爆破”,完全不管以限高名义炸的房子最后却越炸越高……
正是因为城市规划缺乏真正的科学性与严肃性,有关部门非但无需对短命建筑负责,反而能尽享双倍GDP收获,公民对个人房产享有的神圣财产权,以及纳税人对短命建筑的出资贡献,于是都成为了可以忽略不计的牺牲品,对私人财产权的肆意侵犯以及对财政资金的巨额浪费成了家常便饭。所以说,短命建筑的背后,首先是对政府规划部门有意或无意的不专业不科学的痛斥。
无论是城市规划朝令夕改,还是质量监管失却作用,短命建筑都与政府监管部门的消极作为或者作为不力紧密相关。如果要想将目前30年的建筑平均寿命延长至100年,那么政府监管部门的专业性和有效性,首先必须得翻上三番。
(一)科学制定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我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规定,重要建筑和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的耐久年限为100年,一般性建筑为50至100年Ⅲ1。这一规定比我国建筑平均使用寿命周期要长20.70年,这就造成“权证在、物业亡”的脱节现象。城市规划短视、混乱是建筑“短命”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我国处在个规划爆炸的时代,规划滞后、混乱,与未来城市发展步伐不协调。例如。20年前的城市规划与今天相比大相径庭,已经“彻底落伍”,当年的许多标志性建筑或纪念物已经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如今重新进行城市规划需要在
老建筑所在地修路通车。这样老建筑只好“一拆了之”或“一炸了之”,建筑质量再过硬也难逃“天折”厄运。比如哈尔滨的国际饭店,坚固的像堡垒一样,使用100年甚至更长时间也没有问题,但是今天城市规划者要在这里修建广场,只好将其拆毁。更有甚者,很多地方规划的随意性强。存在“规划跟着领导变”、。一届领导一届规划”的怪现象。因此一些建筑因之被拆除时有发生。重庆市一幢名叫隆盛大厦的高层建筑,因为规划改变,从交房到被拆仅有6个月时间。政府主管部门应立足现实,统筹兼顾,科学制定城市的总体规划,并严格执行已批准的规划。
(二)规范管理。
切实提高城市建筑质量建筑整体质量差是造成建筑“短命化”的又一重要原因。偷工减料、施工质量低劣已经成为建筑的杀手。一些房地产开发企业在项目建造过程中采取“抽筋”的方式来低建筑成本,已经是业内公开的秘密。一些单位因赶工期而产生的“三边工程(边规划、边设计、边施工)”,违背基本建设程序。势必缩短建筑使用寿命。上海曾出现多起新房墙体开裂、业主在沿街窗口挂出抗议标语的案件。北京中体博物馆从1990年建成使用,到出现承重钢梁断裂等重大安全隐患,也只有15年,离重要建筑主体结构的耐久年限须达100年的要求相差太远,而这座建筑甚至还与亚运会场馆等30多个项目集体获得过“特别鲁班奖”。要切实提高城市建筑质量,需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要严格执行国家工程建设标准。
工程建设标准作为建设活动的基本规则和技术准则,涵盖了规划、勘察、设计、施工、验收、运行管理等各个环节。而发展生态型住宅的实质,就是在住宅的全寿命周期内充分体现节能、节水、节地、节材以及环境保护的要求,在保证建筑安全性、适用性、经济性的基础上,实现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2)要切实解决建筑行业“监而不理”的现象。
“监而不理”是造成建筑质量低劣的又一重大因素,施工环节问题本可通过监理避免,但由于房地产领域监管不严,监理的责任在法律上没有明确,监理公司未起到很好的第三方监督作用,本应能及时排除的安全隐患最终演变成建筑长寿的克星。要加强对监理公司的管理和治理整顿,使其切实负起监理方的法律责任。
此外,还要提高城市建筑的设计质量。一些开发商为最大化降低成本,往往以牺牲建筑的某些功能,尤其是“超前”功能为代价,造成建筑设计方面因存在致命缺陷而“未老先衰”。
(三)提升建筑业科技水平
注重新技术、新材料的集中应用。据统计,目前全国实心粘土砖厂占地450万亩,每年毁田95万亩,每年因为烧砖需要消耗掉1亿多t标准煤。再如,由于我国建筑用钢材和水泥的强度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钢材消耗比发达国家高10%一25%。
加紧建筑废弃物再生循环技术,可再生能源与家用燃料电池技术,热能储蓄技术与余热利用技术,隔热保温材料及其技术,建筑密闭与换气及室内环境质量保障技术,住宅供暖、空调和热水的热泵技术等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