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商圈饱和度是判断某个地区同类商业竞争激烈程度的一个指标,通过计算或测定某类商品销售的饱和指标,可以了解某个地区同行业是过多还是不足,以决定是否选择在此地开店。
商家决定是否进人某市场前,首先要测算该市场是否已经饱和,也就市场是否还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当饱和度较高时,剩余空间有限,不宜进人,但当饱和度较小时,说明市场空间很大,有很大的拓展机会。
饱和度计算必须基于同一个产品市场或者替代性很大的产品市场。不同产品的饱和度不具有可比性。商圈饱和度测算方法是:
IRS=(C)×(RE)/RF
其中,IRS是某地区某类商品商业圈饱和指数;C是某地区购买某类商品的潜在顾客人数;RE是某地区每一顾客平均购买额;RF是某地区经营同类商品商店营业总面积。
饱和度实际上是单位商业面积平均营业额。如果已知A区域饱和度为20000元/平方米,另一类似B区域饱和度为13000元/平方米,说明B区域还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商家需要加大推广力度。
有三个地区,每个地区的顾客和商店情况都是已知的,具体资料如下表:
1区 | 2区 | 3区 | |
购买商品的顾客数(C) | 100000人 | 80000人 | 50000人 |
每个顾客平均购买额(RE) | 100元 | 120元 | 150元 |
经营同类商品的商店营业总面积(RF) | 40000m2 | 30000m2 | 20000m2 |
零售饱和系数(IRS) | 250元 | 320元 | 375元 |
经营同类商品的商店营业总面积 (除去计划筹建) | 16000m2 | 24000m2 | 15000m2 |
零售饱和系数 | 625元 | 400元 | 500元 |
由上表计算可以看出,考虑计划筹建商店这个因素,3区是选择目标,因其饱和系数最高,每平方米商店营业面积可实现375元销售额,而1区、2区分别为250元、320元。如果抛开计划筹建商店这个因素,1区应该是选择目标,每平方米销售额达到625元,而2区、3区仅为400元、500元。
商圈饱和度理论在社区商业网点发展规划中至关重要,如需要在城市中选择一社区新增某一零售商业设施,可以把该商业设施分别加入到现有各社区中,分别计算未来各社区的商圈饱和系数并进行比较,其中指数最高的社区为理想选择。当然,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进行修正。
在竞争店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消费调查,预估商圈内顾客购买本店所经营商品类别的全部数额,并计算出商圈范围内经营同类商品的营业总面积,从而得出每平方米营业额,即为饱和指数。
例如:某公司计划在某一地区开办一家服装专业店,场地积金每日每平米10元,共200平方米。商圈范围内居民每天用于服装用品的支出额为10万元,而各店经营服装的总营业面积为2000平方米(包括待建的200平方米)。
饱和指数(服装每天每平方米营业额)=(元)
假设服装纯利率为50%,那么每日每平方米利润额为25元,去除积金10元,净赚15元,仅从饱和度方面看,有一定的建店可行性。
假设某年某商圈的购物中心、商场、超市、百货店等营业额的正常水平为每平方米2万元,该区域的顾客数为200万人,全年人均购买额为6000元,该区域现有商业营业面积为100万平方米,则根据上述饱和度指数测量公式可得该商圈的饱和度指数为:
(6000×200)÷100=12000(元/平方米)
可见,与正常水平相比,该商圈每平方米的营业额要少8000元,说明该商圈已呈过饱和状态,不宜再安排新的商业设施进入。
上述测量商圈饱和度的方法,对于我国许多城市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由于我国城市规划和建设的理念、技术水平等还不够先进,商业网点布局不够合理,一些大型购物中心、商场、超市、百货店等的距离过近,导致商圈内部价格战激化,一些商家仅仅关注如何降低成本,而忽略了商品、服务质量的保障和提高,甚至产生了种种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许多商圈内商位密度过大,缺乏顾客休息区、绿化区以及相应的美化设施;一些商业街过长,消费者在选购商品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劳累感。而通过对某一商圈的饱和度进行测度,就可以知晓其商业密度是否过高,从而为合理安排商业网点、提高单位面积商业资源利用效率、完善城市商贸网点布局提供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