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品牌黑洞理论是由80后新锐策划人刘振提出的品牌传播管理理论。该理论体系是参考了德里达解构主义思想体系。如果读过德里达《声音与现象》等解构主义哲学,理解品牌黑洞理论就容易多了。
品牌黑洞,是存在于在品牌规划、建设、营销、传播等品牌管理过程中的隐蔽性、消极性、破坏性、建设性的品牌管理盲区,并最终体现在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接触体验过程中。品牌黑洞既破坏又建设,既建设又破坏,隐蔽性、消极性、破坏性、建设性是品牌黑洞的主要特性。
品牌黑洞理论的核心观点如下:
1、在品牌认知过程中,消费者永远不可能与企业站在同一个平面上思考;
2、由于品牌黑洞的存在,再完美的品牌传播,也无法形成消费者对于品牌的完全认知。
3、越不想让消费者知道消费者越想知道,越想让消费者相信消费者越不相信。
19世纪70年代,世界著名科学家斯蒂芬·霍金提出了宇宙黑洞理论!随着理论的推广与传播,黑洞理论逐渐在新的领域得以运用,甚至在政治、经济、管理、品牌营销等领域,都开始借鉴霍金的思考方法。
2007年,资深品牌策划人刘振(鬼头半)提出了“品牌黑洞”理论雏形,徐久洲、刘建波等人参与了理论体系的论证、补充及完善工作,品牌黑洞理论体系由此诞生。该理论颠覆了传统“扁平式”的品牌管理思维模式,是一种将品牌与消费者放在一个立体的体验维度,并进行“建构-解构-建构”的全新品牌管理思维。
由上图看出:品牌黑洞匿藏在品牌6大资产的6维空间之中(“服务3维:形象、服务、利益”和“消费3维:受众、传播、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亦是时间1维空间的变化,黑洞形成直至吞噬一切!企业品牌如何防范黑洞的滋生呢?
企业反省01:品牌形象是否与目标受众产生情感共鸣?
企业反省03:企业利益与通路伙伴是否具备互动优势?
企业反省04:品牌视觉传播是否具备统一识别互动性?
一个产品、一个企业,可以成为品牌;一个人、一个团队,可以成为品牌;一个城市、一个区域,可以成为品牌。一个国家,当然可以成为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