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距离悖论(The Inverse Distance Paradox)、逆距离悖论
目录 |
与“距离悖论”的内涵相反,“反距离悖论”是指政治信任领域之中的这样一种状态: 公民相信或崇敬那些行政层级较高、与他们距离较远的政府官员,而认为那些行政层级较低、与他们的距离较近的政府官员不称职、不诚实甚至是懒惰的。
换言之,政治信任领域的“反距离悖论”现象是指公众对行政层级较高的政府官员的信任度高于他们对行政层级较低的政府官员的信任度。[1]
许多中国公众对远距离的中央政府或中央政府的官员抱有更多的好感和充分信任,而对身边的地方政府成地方官员则持否定性意见,给出消极评价。
中国学者李萍曾于2003年主持了一项全国性社会调查,所得出的部分结果也显示出这样的特点。从公民认知层面看,公民对国家现任最高行政官员(总理)的认知度高达79.8%,而对地方行政官员(农村的乡长、城镇的.街道主任)的认知度仅为19.8%。可见,许多人对个人日常生活中极难谋面的国务院总理保持高度的认知,但对完全可能并应该有所认知的基层官员却较少了解。
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熟识产生信任。不少中国公众对远距离的国务院总理更“熟识”,因而更信任,而对近距离的乡长(或街道主任)则不熟识,不信任。但从政府对公民日常生活的影响深度看,公民感觉中央政府的政策对自已的日常生活没有影响或影响很小的比例之和为348%,与此相对,当地政府的政策对自已的日常生活没有影响或影响很小的比例之和为25.9%。可以推断,人们还是更加感受到地方政府政策的直接影响。
由这两项数据大致可以推断:中国公众对中央政府官员的认知强于对地方政府官员的认知,但对中央政府组织或政策的认知却弱于对地方政府组织或政策的认知。
这样的结果也揭示了中国公共行政组织和行政环境的特点,从这些特点中可以窥见中国公共行政伦理建设的侧重所在。
反距离悖论在我国公民中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当前自上而下的官员选拔制度,现今的官员选拔制度表现为官员的擢升去留由上级政府及其官员来决定。
与自上而下的官员选拔制度相配套的是现行的官本位的政绩考核制度。官本位的政绩考核制度由上级政府设置为突出特点,以达到全国一盘棋、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的。尽管官本位的政绩考核制度具有如此巨大的魅力,但是公民在政绩考核指标中的影响力的内在封闭性缺点是显而易见的。具体表现为公民很少有机会有权利参与官员政绩考核指标的设计。
在有限理性的限制下,人际关系的远近都会对人的价值判断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处于同一政治体系中的公民,获取辖区政府各种活动的信息量要远远大于非辖区政府的信息量,辖区政府信息的真实性要远远优于非辖区政府。这种人的获取信息的不对称性,造成公民往往可以洞察辖区政府及其官员的绩效表现,进而对低层级政府及其官员产生消极否定的价值判断,而对高层级政府及其官员的腐败与官僚与否很难洞察,进而持审慎的态度,从而产生积极肯定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