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劳动力效益指生产力活劳动因素的效益,即活劳动消耗与成果的数量比例。在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可以用劳动生产率表示,也就是生产某种产品或全部产品的劳动效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的劳动力消耗仍然有创造社会价值和实现社会价值两个方面的作用,劳动力效益必然是影响和制约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实现程度的根本因素。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财富的增加只能依靠劳动者的劳动创造。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社会主义特有出生产关系规律作用的发挥,充分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使劳动者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性,从而为提高劳动力效益创造了有利条件。劳动力效益的提高,使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所需要的物质条件源源不断地被创造出来,这是资本主义社会无法比拟的。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保证新社会制度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
反映劳动效益的主要指标是劳动生产率。在市场经济中,对劳动生产率既要从产品产量方面进行分析,又要从产值、成本和利润方面进行分析。另外,还要既分析单位工人劳动生产率,又要分析全员劳动生产率,以准确考察活劳动的耗费。
劳动力效益是生产资料效益的基础,离开劳动者的有效劳动,生产资料作用就不可能发挥出来;生产资料效益又是劳动力效益的物质承担者,离开一定的生产资料,劳动力效益也不能发挥出来。生产资料效益和劳动力效益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成了生产力效益的主体。所以,对生产效益的分析和研究,必须首先分析和研究生产资料效益和劳动力效益。
提高生产效益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劳动力效益的提高。提高劳动力效益关键在于:
第一,要加强劳动力培训。劳动力效益的提高不仅在于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要主要的在于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质量,二者都取决于劳动力的素质。只有不断提高劳动力素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才有可靠的保证。从总体上说,我国劳动力素质很低,表现在干部队伍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管理能力低;科技人员数量不足,中断了对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吸收,科技人员的原知识不少已经陈旧过时;工农业生产第一线的生产者的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理论:技术操作水平普遍比较低;国民教育也同四个现代化建设极不适应。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劳动力的培训。具体来说,就要:(1)抓好劳动前培训,就是劳动力形成时期对未来劳动力的培训。通过思想教育、科学文化教育、身体训练、基本劳动能力训练为向现实劳动力的转化打好基础。劳动前培训影响和制约现实劳动力和素质。(2)抓好在职劳动力的技能培训。使劳动者有一定的劳动技能,以能承担一定的劳动分工。(3)抓好在职劳动力的科学知识培训。面对现代化生产,劳动者仅仅具有一定的劳动技能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技术理论,特别是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劳动者是要随时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以适应生产发展的要求。
第二,要加强对劳动力的管理,对劳动力科学管理,有利于开发劳动力资源;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劳动力效益。劳动力管理基本上可分为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劳动力的宏观管理,就是要从生育、教育与就业三个基本方面对劳动力进行全面管理,抓好生育就是抓好对未来劳动力的管理,统筹安排劳动力的再生产与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使未来劳动力获得优生优育的条件;抓好教育,就是抓好对未来劳动力和现实劳动力的培训,提高劳动力的素质;抓好就业,就是抓好对现实劳动力的管理,使劳动力就业结构合理,实现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有机结合。这样,全社会范围内劳动效益的提高才有保证。劳动力的微观管理,就是部门、企业对劳动力的合理使用。在劳动力的微观管理中,要注意使劳动组织与劳动者的主体条件相适应,实现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有效结合;要科学地确定合理的劳动责任、劳动强度、劳动条件、劳动环境,这样就既能保证劳动者的健康和安全,又能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只有搞好劳动力管理,才能使劳动者的劳动无论从微观上还是从宏观上都是协调进行的,使劳动者的劳动由个人行为转变为集体行为,组成统一的社会劳动整体。劳动力在有计划协调运动中的分工协作,为劳动力效益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第三,增强劳动者的主人翁感,使之自觉地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者,既是社会主人又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和享受者。作为社会主人和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劳动者有责任和义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努力为社会劳动,并享受社会财富。但是,这不意味着每个劳动者都能自觉地以主人翁的姿态对待社会主义事业。现阶段还存在着非无产阶级思想意识的影响,要调动劳动者劳动积极性还要做大量工作。(1)通过思想教育,激发劳动者主人翁的自豪感和责任感。思想教育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这是社会主义的立国之本。如果放松恿想教育,见利忘义、金钱至上的思想就会泛滥。只有当劳动者自觉地把自己的命运同社会主义国家的事业联系在一起,才能积极地劳动,这正是劳动力效益提高的精神动力。(2)要关心和满足劳动者的物质利益。现阶段,劳动还是劳动者的谋生手段,劳动者必然关心物质利益。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量必须同劳动者的物质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生产的发展,劳动者物质利益水平也应有所提高,否则必然影响劳动者的积极性。(3)要建立明确的经济责任制。责任制规定劳动者按要味向社会提供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劳动,规定劳动者的责、权、利,保证劳动者劳动的有效性,增强其提高劳动技能的自觉性。只有把这三项工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调动劳动者的劳动热情和积极性,才能更好地提高劳动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