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制度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或组织所需的制度数量和质量的总和。
制度需求分为内部需求和外部需求,内部需求是指组织内部为实现帕累托改进效应而产生的内在制度需求,外部需求是制度变迁的利益相关者为实现利益最大化而产生的外在制度需求。制度需求是由制度的社会净效益决定的,而制度供给是由制度的个别净效益决定的。由于制度的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与个别成本和个别效益之间存在着差异和矛盾,社会净效益与个别净效益自然也存在着差异和矛盾。
在制度变迁的过程中,制度的内部需求和外部需求相互强化,共同催生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制度不均衡突出地表现在制度的供求失衡, 一极是强烈的制度需求, 另一极是相对短缺的制度供给。制度需求所产生的制度变革动力的强弱和现实的社会过程有关。制度需求足制度演进的动力, 培育制度需求和刺激制度需求可以增强制度演进的动力,促进制度变革。对于处在制度转型期的中圈来说, 制度需求无疑异常强烈,但这种强烈的制度需求并没有产生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变革动力和制度供给结果。
制度需求对于制度供给的作用是现实存在的,但是这种作用在不同的制度领域中具有差异,其机制甚至是迥然不同。由计划经济制度向市场经济制度过渡是一一种宏观上的制度需求,这一需求得以满足的动力基于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但是这种利益却又极易被无数的个体所忽略,被短期利益所遮掩。事宏观上的制度需求具有如下特征:个体普遍具有搭便车的动机;个体不愿承担改革成本,当然这并不能改变最终承担这一成本的现实; 制度是一种重要的公共资源, 政府在宏观制度建构中具有决定性作用,是实现宏观制度建构的主体;强力是实现宏观制度变革的主导形式,这种强力的实施过程不可能顾及所涉及的全部利益主体,必然产生一部分个体利益和群体利益的暂时牺牲。私有产权制度下由所有者直接经营向职业经理人制度的过渡是一种微观上的制度需求,这种需求得以满足的动力基于职业经理人制度所发生的交易成本和产生的利益可以为各方签约人特别是为核心签约人所感知,所认可,所获得,运作绩效,由此产生。
就制度的实质而言, 制度是一种利益结构, 制度的激励效应和约束效应均由此产生, 制度所界定的利益结构及有利益结构所产生的各种效应都是以利益主体的存在为前提的, 利益主体的存在既是促成制度产生的基础, 又是制度效能得以发挥的基础。制度之所以演化或变革, 也是源于利益主体的逐利动机, 因此, 利益主体的存在又是制度演进的根源所在。而在我国的改革起点上, 具有利益本能要求的个人利益和企业利益均被体制折损得几近荡然无存,这就是说, 培育经济利益主体是我国市场经济制度建设的一项基础性性工作
在一定的制度状态下,企业都会存在既定的利益目标。实现既定利益目标的具体途径可以有多种组合,如依靠较多的资本投入,或者是改变既定的技术结构,或者是借助于有利的市场结构,或者是通过制度优化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当然,企业为实现较高的利益目标,可以在多种途径上同时迈进,但这种愿望难以摆脱企业现实资源的约束。实际上,企业是以其满意利润为导向的,只要现实的资源结构中某一类资源或几种资源的组合可以满足企业的满意利益目标,企业就可能弱化甚至是放弃对其它资源的进一步挖掘。
迄今为止,制度转型的实践以及制度效能的呈现使制度环境得到了改善,但是制度环境的根本改观仍须付出极大的努力:某些领域中的制度变革只是浅尝而止,触及层次不深;某些已经启动的制度变革由于制度体系之间的内在联系出现改革的不均衡而不能持续推进;对公共权力的监督和约束不力不断引发激烈的社会矛盾,由此对已有的制度建设成果产生威胁;法制建设虽然在维护社会稳定、解决社会问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公信力和权威性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社会变革时期所产生的制度文化在呈现出多元化的同时由于约束机制的现实缺失使制度文化出现趋劣倾向,机会主义心理和机会主义行为大大提高了制度成本,弱化了制度效应。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