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他行为(Altruistic behavior)
目录 |
利他行为指一种不期望任何社会报偿而出于自觉自愿地助人行为,其中包括援助、救济、安慰、同情等。比如在生活中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奋不顾身跳下水营救素不相识的落水者;帮助非亲非故的孤寡老人等。如果上述行为是为了取得回报,或为了给人留下好印象,那么这种行为就不是真正利他的。
1、以有益他人为目的;
2、不期望有任何回报;
3、出于自觉自愿;
4、利他者本身有所损失。
1、利他行为按动机不同,可分为同情性利他和报答性利他。
同情性利他是出于对他人的同情、关心、爱心而产生利他行为;报答性利他是出于对他人或社会特殊的援助或恩惠的报答而产生的利他行为,或由于自己的过错使别人蒙受损失,受良心驱使而产生的利他行为。
2、利他行为按发生情境不同,可分为非紧急情境利他和紧急情境利他。
非紧急情境指生活中常见的、一般的、可预见的不带威胁生命财产的情境,如公共车上让座、帮邻居照看小孩、打扫公共卫生等。非紧急情境利他不会感到情绪紧张,没有明显的心理或环境压力,不需采取紧急措施。紧急情境指日常生活中少见的、独特的、不可预见的带有威胁生命财产的情境,如有人失足落水、突然触电、发生抢劫、忽然病倒、失火等。紧急情境利他往往措手不及,甚至惊慌失措、踌躇不前,常需要采取紧急措施或特殊手段。
1、一般来说,利他行为与年龄成正比。因为年龄大一些的个体接受社会教育多,更懂得利他合乎社会规范要求,更懂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理。
2、性别对利他行为有一定影响。一些国外研究表明,女性的人道主义思想比男性强,但女性不如男性善于帮助别人。
3、品质是影响利他行为的最关键因素。可以说,绝大多数利他行为是出于一个人优良的道德品质,所以要注意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培养公民优良的道德品质。
4、人的心境如何也影响利他行为。当某人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心境好的人比心境不好的人更愿意给予帮助。愉快的心境能增加利他行为的可能性,或者说,快乐的人愿意与人分享他的快乐。
1、与被助者的性别有关。女性被帮助的机会多于男性,可能一般人们认为女性更弱些,更需要得到帮助。
2、与被助者的年龄有关。老人与儿童更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因为他们的自理能力要差些,人们更容易帮助那些被认为能力差而需要帮助的人。
3、与被助者的身体情况有关。残疾人和病人更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原因同上。
4、与被助者的仪表服饰有关。仪表较庄重的人更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反之,如果一个人穿了奇装异服,招摇过市,当他发生困难时,不易得到他人的帮助,反而容易被看笑话。
5、与被助原因有关。人们更愿意帮助那些由于某些大家认为合理的原因(如疾病、意外事故等)而陷于困境的人,而不愿帮助那些由于自己的过错而遇到麻烦的人。
1、自然环境。一般来说,舒适的气候和环境能增加利他行为的可能性。
2、社会环境。愉快、宽松的社会环境,会促进人们的利他行为,因为这种环境直接造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轻快的心境。
3、情况是否紧急。无论什么事件,如果人们将其判断为紧急情况,就有可能给予帮助,判断为紧急的程度与给予帮助的可能性呈正相关。
4、得失权衡。在紧急情况下,有许多人虽然有能力帮助,但还是见死不救,漠然视之,一个重要原因是考虑到利他行为可能给自己带来的损失。
5、他人在场。他人在场对利他行为的影响有两种可能:当他人表现积极时,会加强利他行为;当他人表现消极时,会抑制利他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