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辅助手段(Decision Aids)
目录 |
决策辅助手段是指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为做好分析问题、预计后果、处理不确定性因素、评价与选择方案等各项工作所需的各种方法技术的总称。
大致分为两类:
1.决策“硬技术”
主要包括用于方案优化的数学规划,用于处理不确定因素的概率统计,用于处理竞争问题的对策论,用于处理模糊问题的模糊数学,用于模拟复杂系统的仿真技术,以及处理数据的信息技术等。主要进行定量分析,处理程序化决策问题,用于问题分析、方案具体设计和方案评选阶段。
2.决策“软技术”
主要包括逻辑思维分析、创新技术、组织技术等。其主要特点是高层次全方位的定性分析和创新,处理高度复杂的非程序化决策问题、用于决策全过程中构造问题、方案创新等阶段。
(1)要对决策辅助手段作出评价与选择,首先要对各种方法技术的特点有个清醒的了解,不被某些书藉中盲目吹嘘所迷惑。
其次,某项决策应当采用什么辅助手段,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对过去事实的检验和逻辑的推论,但在很大程度上还得依靠分析考与决策者的直观判断,也就是说,对决策辅助手段可否采用的评价往往缺乏明确的辅助手段。这是因为决策辅助手段不能保证决策一定做好。决策辅助手段用得合适,只能在。平均意义上”(而不能在“每项决策上”)得到比不用这种手段更好的后果。选择决策辅助手段本身也是一种决策,因而也象对待其他决策一样,人们不能期望得到一个尽善尽美的结果,只能力求尽可能有所改进。
(2)选择定量分析技术的一个前提是要解决量化问题。这往往存在不少困难。
一方面,决策者的头脑中对问题的认识往往是不精密的,在一定程度上带有相当模糊性的,但却是真正把握了其复杂性的。
另一方面,数学模型所表达的都是过分精确的,但却是简单化了的,而且可能还是不准确的。
这两方面之间可否构造一座桥梁以及如何架这座桥梁,这是不易权衡的问题。人们为了解决复杂问题,总要采取一些简化的办法,例如,把非线性问题简化为线性问题,把次要因素暂时抛开,把模糊问题、不确定性问题归结为精确问题、确定性问题等等。
把次要因素暂时抛开,把模糊问题、不确定性问题归结为精确问题、确定性问题等等。这就在上述两个方面架起桥梁,这也是应用定量分析方法的根据。但要架起这座桥梁,决策者就得既了解自己也了解数学模型,可是数学手段毕竟深奥难懂,这就阻碍了它的应用。决策者因此往往宁肯选择简单的不很精确的方法,原因之一也在于此。因此,固然要求决策者要提高对决策辅助手段的熟悉程度,同时也要求决策定量分析技术要向通俗易懂的方向发展。在应用定量分析技术时也要防止另一种偏向,即过分迷信它的作用,须知人的头脑中所存在的问题同数学手段能处理的问题是有区别的,人们利用数学模型是加上许多假定的,是想利用它的优点,但也必然隐存着它的缺点。这是必须看到的。须知人类之所以要用语言,就是因为单靠数字是不能完全解决问题的。
(3)有一种看法认为用了决策辅助手段后决策者的作用就减弱了,这是一种误解,选择什么决策辅助手段,以及给决策辅助手段输入什么数据与准则,还得靠决策者。用了决策辅助手段之后并不意味着不要人的直观判断了,只不过意味着能使决策者失误的那一些直观判断得以避免而已。事实上,决策问题往往具有很大的复杂性,用了决策辅助手段之后,可以使决策者摆脱许多运算性或事务性的工作,而把精力更多地放在更加复杂、更加非线性因而更难把握的地方,这才真正更好地发挥决策者的作用。
(4)不少决策是在客观压力下来做的,使决策者考虑不上或没有时间应用正规的决策辅助手段,只能靠直观判断来作决定。在此决策辅助手段是否就无用了呢?实际上,直观判断来源于对决策对象的无比谙熟而达到习惯成自然的程度,从而形成不加思索的快速反应。如果这种快速反应是在过去经常采用正规的决策辅助手段的条件下而磨炼形成的,那么,即使现在处在压力之下,作出合理决策的可能性也会大大增加,因为他此时也会善于正确地提出问题,善于把握关键因素,善于看到量的联系,而这些正是作出合理决策的重要条件。因此,平时在条件许可下尽量利用正规的决策辅助手段,对于一旦需要在压力或紧迫情况作出正确决策来说也是必要的。
(5)采用决策辅助手段也有个效益与成本的权衡问题。越是采用高级的精密的决策辅助手段,所付出的代价也往往越大,这就要求从决策的收益中得到补偿,如果“杀鸡用了牛刀”,对决策只有不大的改进,那就不值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