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2017年12月12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美国哈佛大学正式发布PISA2018"全球胜任力"评估框架,对全球胜任力给出官方定义:
全球胜任力是指对地区、全球和跨文化议题的分析能力,对他人的看法和世界观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开放、得体和有效的互动的能力,以及为集体福祉和可持续发展采取行动的能力。
一是“对地方、全球、跨文化议题的分析能力”,全球性的问题包括全球变暖、环境生态、贫困饥饿、性别歧视、教育资源不均衡等,人类在地球上只有一个使命——使世界变得更美好;
二是“对他人的看法和价值观表示理解和欣赏的能力”,无论在世界的哪一个角落学习、工作和生活,无论来自哪里、信仰如何,都要学会欣赏和理解其他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三是“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开放、得体、有效互动的能力”,意味着至少得会一种外语,彼此包容、理解和尊重,求同存异,淡化分歧;
四是“为了集体的福祉和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而采取行动的能力”,意味着不能纸上谈兵,想改变世界,就要采取行动。
如何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孩子?
作为人才培养的主场——学校应升级办学愿景、使命与文化,在课程中融入“全球胜任力”理念,打造全球化课堂,让孩子掌握阅读外文资料,善于通过第一手的外语资讯来分析地方、全球、跨文化问题的能力。胡敏表示,未来的人才既要拥有全球视野,也要脚踏中国根基;既要掌握作为硬能力的人文科技素养与外语能力,也要兼具作为软实力的国际人才核心素养。想要成为具备“全球胜任力”的人才,还需要具备四个方面的软实力,即沟通能力,批判性思维,合作能力,创造力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