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伞形信托指同一个信托产品之中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类别的子信托,投资者可根据投资偏好自由选择其中一种或几种进行组合投资,满足不同的投资需要。伞形信托是借鉴伞形基金的产物。
【举个例子】
投资者投资股市需要资金,可本金只有500万元,钱不够怎么办呢?这时通过伞形信托,将500万元的本金加上2倍杠杆后(目前市场普遍杠杆是2倍),就可以筹得1000万元,加上本金总共是1500万元。机构就可以拿着这些钱投向股市。
但是,这些钱都是从哪儿来的呢?当然是来自符合条件的个人投资者或者机构投资者,比如银行。他们的投资相互独立,各自成立专项账户,就像雨伞每根伞骨一样,分别挂在同一信托产品这个“伞把”上面。伞形信托因此而得名。
值得一提的是,有两个伞形信托的概念必须强调,一个是“优先级”,也就是上述2倍杠杆后的1000万,是固定收益,这个收益率相对会低一些,但至少比银行存款利率高。在整个信托计划中,无论最终是赚了还是赔了,这部分的投资者的本息要优先保障,也就是上述例子中的1000万元。另一个是“劣后级”,它是指上述例子中的500万元部分,如果整个信托计划赔钱了,就先赔这部分投资者的钱,如果赚了钱了,剔除优先级的收益外,剩下的统统是他们的,赚多多拿,赚少少拿,如果亏了,也就只能赔了。也就是说,风险最大、收益起伏最大的,就是这一部分。
而固定收益,银行跟信托公司一般约在7%~8%左右。如无意外,产品到期之后,银行就会自动得到这部分收益。如果有意外,银行的钱也相对可以保障。
实际上,伞形信托设有平仓线,一旦投资操作不当,或遇到行情不好跌得太多,可能就会面临强制平仓,以保障优先级投资者的本金及收益。而这部分损失则由劣后级投资者承担。部分伞形信托设置的平仓线是85,甚至是88,也就是股票下跌12%就将平仓,风险极大。
银行资金借道伞形信托入市这一波牛市的来临,谁也不愿意错过,有钱的没钱的都变着花样跑步入市。有数据统计,今年春节后,进入股市的资金呈现剧增。而各种形式的配资业务,仍然充当着资金入市的主要通道。规模小的资金大多直接进入股市,而规模稍大的资金一般通过配资放大杠杆后进入股市。其中,银行理财资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伞形信托便成了它借道入市的跳板。
上述提到的2倍杠杆后的资金,就有不少来源于银行理财资金。这部分资金里或许就有你投资的某个稳健型的银行理财产品(伞形信托可能作为银行理财产品的投向之一),所以,百姓的资金就这样与伞形信托搭上了关系。
稳健型的银行理财产品,为何要投向这么高风险的资产?专家表示,主要是源于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的下降,为了提高预期收益率,留住客户,既然股市向好,收益了得,所以银行将理财资金放入股市走了一圈,伞形信托就由此做开了。
根据具体情况,伞形信托下的子信托主要有下列类型和情况:其一,各个子信托的资金运用于同一个企业,运用方式相同,但信托期限与预计收益率不同;其二,各个子信托的资金运用于不同的多个企业,每个企业的资金信托期限与预计收益率不同;其三,每个子信托的资金运用方式不同,运用对象、期限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由于伞形信托下设的各子信托无需单独开户,投资者实际加入伞形信托一般仅需要一到两天。而融资融券业务因单一账户模式,开立账户往往需要耗时七天左右。
在伞形信托的一个信托母账号下,通过分组交易系统设置若干个独立的子信托,每个子信托便是一个小型结构化信托。信托公司通过其信息技术和风控平台,对每个子信托进行管理和监控。虽然信托母账户真实存在,但并不参与实际操作。每个子信托实行单独投资操作和清算。也就是说,伞形信托只需要一张股东卡就可以服务多个客户,客户在其子交易单元操作即可,这样就避免了信托开户的难题。
除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个股,伞形信托可以参与两融账户无法触碰的ST板块,亦可以参与封闭式基金、债券等投资品种的交易。
不同于融资融券普遍以1:1为杠杆率,市场中较为常见的伞形信托杠杆比率是1:2或1:3。与此同时,伞形信托的优先级资金是银行理财资金,劣后级一般则由普通投资者充当,配资成本在8.1%~8.2%之间,低于融资融券8.6%的平均水平。换而言之,通过伞形信托,劣后级投资者往往能以放大三倍的低成本银行资金进行二级市场交易。
举个例子:假设一名投资者于2013年6月1日参与伞形结构化融资业务,客户出资1000万元,按照1:3的杠杆融资3000万元,账户期初总资产4000万元,融资期限12个月,融资成本8.5%。经过一年的二级市场成功操作,截至2014年6月30日,假设客户盈利20%,账面资产总额即为4800万元。扣除融资成本255万元,在偿还3000万元融资本金后,客户实际剩余资产为1545万元,实际收益率高达54.5%。
伞形信托除了高杠杆率比较诱人以外,这个灵活的发展模式也是其吸引投资者的关键因素。当然,伞形信托目前还处于发展的关键阶段,要想更好地满足投资者的需求,还需要不断地更新优化,改善自己已有的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