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网络(Enterprise Network)
目录 |
企业网络是指由一组自主独立而且相互关联的企业及各类机构为了共同的目标,依据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建立的一种长期性的企业间的联合体。供应链协调、外包和下包生产、特许经营、战略联盟和虚拟企业等,都可以看作是企业网络在组织上的具体存在形式;“第三意大利”中小企业集群、日本汽车厂商组织和美国西部“硅谷”与东部128 公路地区产业集聚等,都可以看作是企业网络在空间上的具体存在形式。经济学界普遍把企业网络看成是企业和市场之间的中间组织,是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形成的联合体,在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上实现了市场的价格机制和组织内部权利机制的综合,代表了合作性竞争的新型关系。[1]
企业网络中网络一词的含义是指与企业活动有关的一切相互关系以及由昕有信息单元所组成的多维向量空间, 同时也是指企业与市场间相互作用与相互替代而形成的企业契约关系或制度安排。它与网络技术中网络的含义不同,但是网络技术对企业网络以及网络化经营方式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是后者的技术基础,相关企业之间依靠计算机网络增强联系。[2]
20世纪90年代以前,在主流经济学的学术文献中,企业网络被作为例外现象而被放在脚注中一笔带过。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实践中网络组织的兴起,经济学者对企业网络给予了极大的关注。经济学界对企业网络的研究主要是应用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经济学。这一理论从技术层面的资产专用性、人性层面的有限理性和行为假设层面的机会主义出发,指出了纵向相关企业之间的交易困难,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在什么情况下以及如何导致纵向一体化的形成。但是面对各种企业网络形式的大量涌现和蓬勃发展,这一理论不仅显得缺乏解释力,而且暴露出它的局限性。
企业网络发展的一个特点恰恰是企业的纵向非一体化。企业不再依靠其产权边界的扩张,而是依靠企业网络,利用别的企业的资源来扩展自己的能力。问题在于,威廉姆森用来分析纵向一体化成因的几个主要因素都还存在,但是企业不是倾向于合并、扩大,而是倾向于缩小自己的产权边界,从已经扩展了的价值链中,退回到拥有核心能力的价值环节上。正如朱彤所指出的,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网络分析在经济学相关领域中的运用已经有很长的时间了。实际上,在西方主流学者关注纵向非一体化企业研究以前,一批激进的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一直关注着企业网络这种新现象,相继提出了“弹性专业化理论”、“弹性企业模式”、“新竞争”和“系统集成”等新的理论分析范式,从不同角度较好地解释了企业网络现象,并与发达国家企业网络发展的实践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
第一,将技术、组织创新和市场结合起来分析企业网络组织的产生。在激进学者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市场的新变化: 以持续性产品创新为基础的熊彼特式竞争出现。市场本身被看作参数,企业面对市场的变化,积极、主动进行创新,而不是消极适应。
第二,着眼于企业内部生产过程的分工。上述激进学者都阐明了企业内部分工的变化,指出流水线式的分工不适合持续性产品创新的新竞争,必须把劳动的概念和执行结合起来,建立一种新型的劳资合作关系,因为“技能的增强现在有一个新的作用,即必须授予关键的弹性技工以生产改进中最重要的角色和在劳动力中的核心地位。”
第三,企业网络内不同企业组织之间的合作和竞争的关系源于技术创新的新特性和降低成本的必要。以个性化选择和竞争为特征的体制显然不足以作为这个过程的支撑因素,维持这种关系有赖于相关企业以及企业内部员工的主动学习和主动配合,实现这种主动学习和主动配合必须依靠互换行为和社会规范(认同) 作为整合分工的长期性机制。
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企业网络的形成,不仅受制于该国或地区所处的特定时间和地点,而且也受制于已经走过的道路。例如,弹性专业化理论关注的“第三意大利”中小企业集群、“系统集成“理论关注的美国高新技术企业集群,与日本大厂商形成的弹性核心外围企业网络模式相比,既具有一致性,也具有差异性,这种差异恰恰是这些国家或地区过去发展的“遗产”。“第三意大利“的竞争优势和美国领头企业重新获得的竞争优势,恰恰是把本国或地区的“遗产“与企业网络发展的一般趋势结合起来的结果。
企业网络不是一种由产权关系维系的严密组织,它是一种由自组织过程形成, 建立在各个企业相互密切关联基础上的巨系统。这个系统中不存在命令者和指挥者。作为其子系统的各个企业具有自主协调性。大家基于对竞争压力的共同感受,对合作博弈双赢结果的憧憬,对任务、远景的深度理解,通过信息网络和交易网络自行结合在一起, 并通过协调自己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关系来完成任务。这是一种直接运用相关信息的自主协调。
企业网络系统的发展, 是各个企业出于提高自身效益和效率的考虑, 通过对交易节点、交易方式的自发选择和企业之间自主协调的自组织方式促成的。交易是广泛存在的,某些交易在市场中进行, 另一些交易在企业中由要素所有者产权交易的方式进行。企业网络系统实际上是根据专业化分工和尽量少增加交易费用的原则, 将原来可能在一个企业中进行的不同类型或不同阶段生产分别交给更有效的企业进行。这种产品的交易具有现实性, 与这些产品生产有关的产权较容易界定。现代技术手段特别是先进测试手段的应用,使交易的现实性得到更多保障。同时,在外包生产方式中, 外包的是完整产品的生产, 而不是产品某些零部件的生产。由于对产成品的检测比分别对每一个零部件和半成品的检测工作量小, 因而交易费用也低得多。适应灵捷生产要求组成的虚拟企业,也是根据充分发挥专业化优势和便于企业之间交易的原则组成的。任务按照板块为单位在成员企业之间分配, 每个企业承担全部工作中一个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这样既保证了企业内生产的有效性,又保证了企业间交易的有效性。通过对交易节点的选择,各个企业获得了立足自身优势, 横向扩大规模或纵向深化职能的空间,既节约了交易费用,又提高了效率。
正是这种潜在利益引诱相关企业朝着子系统关系升级和巨系统整体优化的方向演化。许多企业愿意将原来处于企业内部的物流管理部门分离出去,然后再采取与第三方物流合作、交易的方式实现加工制造(或销售)与物流的对接, 也是因为物流企业将运输、仓储等工作进行了整合、统筹, 实现了高效率的横向一体化,提供了比制造、销售企业自身物流更经济有效的方式。同时,由现代管理技术支持的对工作岗位、工作程序的创造性安排,使得对工作质量和责任的认定更加容易,交易费用相对降低。因此,与第三方物流对接的网络式生产带来的是双赢的结局。企业仅仅出于自身有效性的考虑,也会义无反颐地选择这一方式。正是这种在新环境下追求改善自身境况的努力,促使作为子系统的企业做出了有利于系统优化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