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三年,猪周期波动愈发激烈,行业进行了多轮洗牌。洗牌的结果是,头部猪企规模越来越大,散户市场占比日渐萎缩。 不过今年以来猪价持续磨底,集团猪企也开始收缩产能,散户更是咬牙坚持。 如果行情再低迷几个月,谁会率先倒下呢?
官方数据:养殖端已亏损4个半月
从亏损的情况看,根据官方最新统计,5月第4周生猪、饲料价格环比上周继续下跌0.28%、0.29%,猪料比价环比持稳。按目前价格及成本推算,未来生猪养殖头均亏损为136.22元。 回看今年以来的盈利情况,养殖端已经亏损4个半月的时间,最高亏损达274.52元/头。平均来看,今年前5个月每头猪亏损约162.78元。
当然,不同成本和不同方式的养殖主体,亏损金额不一。此前有养殖户称卖一头猪要亏500元,甚至养的重一些要亏上千元。我们就以官方发布的平均亏损162.78元/头计算,头部猪企牧原1-4月出栏1918.7万头生猪,也要亏损31.23亿元,实际亏损金额还是以企业公告为准。
引用上述数据是想说明当前的养猪业已经深亏,亏损原因主要是产能过剩和消费尚未完全恢复。不过, 从养殖端源头来看,或许资本入驻行业一定程度上是猪价暴涨暴跌的导火索。
资本搅局养猪业?
2018年非瘟进入我国以来,养猪业加速了规模化进程,同时各行各业的资本都开始跨行来养猪,比如万科、碧桂园、阿里、京东、网易等巨头在2019-2021年间或多或少都布局了生猪板块。
除了这些跨界养殖的巨头外,本就在养殖业深耕的上市猪企也开启了高速扩张之路。
我们就以前9大上市猪企出栏数据看:2018年牧原仅出栏1101.1万头生猪,新希望出栏255.37万头生猪,此时温氏股份稳坐“猪茅”宝座,出栏量达2229.7万头,九家猪企共出栏4699.58万头生猪。
到了 2022年,牧原股份出栏量达到6120.1万头,较2018年翻了5.56倍;新希望出栏达1461.39万头,较2018年翻了5.72倍。 正邦科技虽在企业经营方面频传负面,2022年出栏仍高达844.65万头,较2018年高出近300万头生猪。这里面出栏增长倍数最为亮眼的当数傲农生物,达12.45倍。 前9大上市猪企出栏总量翻了2.56倍,达到1.2亿头生猪。
在这高速扩张之中,猪企募资、发债等消息频繁传出。 据Wind数据显示,牧原股份上市以来已经累计募资991.57亿元。今年以来,天邦、傲农、东瑞、罗牛山等猪企也纷纷发布了募资计划,募资金额几乎都在几亿到几十亿不等。
资本进入养猪业以后,不论行情好坏,猪企的扩张之路都在持续,这也就造成了行业增产快减产慢的现象。 产能难减下去,行情就难回归正常波动,猪周期愈发不按常理出牌。 今年以来,整个养猪业承受着巨大的资金压力,业内关于“谁会率先倒下”的讨论也是不间断的。
资金压力下,谁会率先倒下?
近期温氏股份路演透露出了相关信息:
第一个是产能去化主体, 当前产能去化较快的是中小散户,多数大企业生存能力较强,产能去化比较缓慢。
第二个是未来发展趋势,当下行业肉猪养殖难度加大,如果中小规模养殖户出现资金紧张情况,一般会直接退出市场。但 大企业有出售资产、收缩规模、融资等方式缓解压力,除非资金链断裂,一般不会直接退出行业。
由上述信息可以看出,中小规模养殖户更易退出市场,这是市场常态,那大猪企谁会率先倒下呢?
笔者认为主要是具有以下两种特征的猪企:资产负债率超高、管理能力跟不上。
此前我们也提过, 截至2023年一季末度,资产负债率超过或者接近70%以上的猪企不在少数 ,高额负债率的情况下,如果行情再低迷两三个月,或者企业稍有决策失误,可能会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猪企的管理能力则直接决定企业的发展态势。 在如今各家都年出栏百万头千万头的量级下,养猪成本相差一两毛,利润都能相差近亿,尤其低迷行情下,这些差额可能是“救命稻草”。 而且猪企的生产管理、疫病管理、人员管理、资源配置等能力,任何一个没跟上,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结语: 资本入驻养猪业之后,行情大幅波动已经不是新鲜事。当下可以说是各大养殖主体的“决胜期”,谁能熬过这段低迷时光,谁就能走向康庄大道!您认同本文观点吗?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