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和十几岁的孩子,父母一定要谈四件事:交友、霸凌、性、自杀

不论你愿不愿意承认,现在的时代与我们长大的时代已经不同了。孩子们不再与我们一起挣扎在贫困线上,而是从很小的时候就通过网络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无论是正向内容还是负向内容。

“约死群”屡禁不止,少年们一起相约自杀……孩子们的内心世界以及在网络中的模样,是一些父母想象不到的,他们不知道他们眼中的乖孩子,正在失去对整个世界的兴趣。

当我们的孩子已经十几岁了,我们就必须要正视一些问题,比如:交友、凌霸、性和自杀。无论我们能不能正视这些问题,这些问题不会随着我们的逃避而消失。

所以,与其让孩子自己摸索,不如让我们和孩子正向地讨论这些问题,这样才更有可能引导孩子健康正向地思考,从而远离走偏的可能性。

(一)交友

当我们的孩子交一些狐朋狗友的时候,我们会担心。可是当孩子总是孤单一个人的时候,我们依然会担心。

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怎么办?

(1)自信产生的能量是有吸引力的

回忆一下自己看到哪些人会有主动靠近的想法?是那些看起来热情自信、积极乐观之人?还是悲观消极、自卑畏缩之人?

如果你的孩子身边一个朋友都没有,除了个别孩子是因为资质超群产生“孤傲”之心、不屑于交友的原因之外,大多数都是因为悲观自卑,不敢去交友,担心被拒绝、被伤害。

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引导孩子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同时我们要学会欣赏孩子、对孩子的进步及时认可。由此,孩子能在欣赏和认可的目光下看到自己的能量,从而慢慢自信起来。

自信产生的能量是有吸引力的。

当孩子越来越自信的时候,他的同学自然愿意靠近他。

(2)给孩子提一些有利于交友的建议。

比如:

不要搬弄是非,不要在背后议论他人,不要落井下石。

带给别人正能量,和身边的人一起努力成长,而非一起堕落。

多参加一些活动,不但可以丰富生活,还能认识志同道合的人。

学会理解他人的感受,学会尊重与合作,而非嘲讽排挤。

除此之外,我们要做好孩子的榜样,不要整天宅在家里回避社交。行胜于言,当我们有固定的朋友圈子时,孩子更容易形成自己的朋友圈。

(3)当你不喜欢孩子的朋友时,可以用三种方式应对

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其实大多数孩子交到的朋友,都是和他气质相符的人。如果出现某个朋友实在不怎么样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应对?

是强硬地禁止孩子与他继续来往吗?

十几岁的孩子,随着身高的升高,反抗的力量也逐渐达到顶峰。我们越反对禁止什么事情,他们有可能越会坚持去做。

如此的话,效果一定与我们期望的背道而驰。

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这样做:

【1】邀请那个孩子到家里来玩。

这样的话,我们既给了孩子一定的尊重和自由空间,也能让那个孩子体验不同家庭氛围的相处方式。也许那个孩子的坏行为只是因为自己家里没有一个和谐的气氛,他没有从父母那里学会如何友好地与别人相处。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帮助那个孩子修正心态,改善行为。

同时,因为我们的信任,孩子才会放松下来,主动审视和那个同学的关系。也许,过一段时间,他自己便主动停止了和他的交往。

我们要相信:每个人都期待着美好的人,美好的过程。没有孩子会故意让自己和坏孩子在一起,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差。

【2】对孩子坦诚地说出你的担心

不是以命令式的口吻,而是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尊重友好的方式,向孩子说出你的担心。担心孩子与某个人在一起时间长了以后,会出现像那个人一样的某某行为,这将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害处。

可以作为一次单纯的沟通,也可以作为一次提醒。但目的绝不是以此为要挟,强迫孩子与其停止交往。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真正地听进去这些话,然后给他选择的自由和尝试的空间。

【3】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不要轻易给一个孩子贴上“坏孩子”的标签。时间在流逝,每个人都在变化。有的孩子会由好变坏,有的孩子也会由坏变好。我们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给他人成长的时间和空间,不要一刀切地否定某个人的整体。

(二)校园霸凌(校园暴力)

作为父母,一定要告诉孩子们不要去和他人一起凌霸其他同学,同时,要有保护自己不被霸凌的能力。

让孩子远离霸凌、勇敢面对霸凌的方式有:

(1)提高孩子的体能: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

在孩子小的时候,可以经常带他们出去运动,跑步、爬山、打球等,提高孩子的体能。

或者,给孩子报名一些运动项目,比如:篮球足球、跆拳道武术、游泳轮滑等。这些项目不但可以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而且会提高孩子面对的勇气。

他们不再恐惧身体的对碰,不再听到某个人大吼就不敢说话。

当孩子的体能提高了,勇气自然就多了。他不会轻易被同龄人的挑衅行为吓到,而且还会适当做出反击,让他们不敢再次挑衅。

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当对方认识到欺负你并不能达到目的甚至可能将自己置于危险当中时,他自然就不会再次欺负你。

这不是以暴制暴,这是保护自己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

(2)多参加团体活动,交上三五个好友。

被校园霸凌的孩子大多没有好朋友,一个人孤零零地任人欺负,不敢反抗。

所以我们要培养孩子合作的意识,让他们能融入到集体中去,可以交到三五个好友,便可以远离校园霸凌。

(3)不要期待孩子自己解决“被霸凌”这一问题

若是孩子已经出现了被霸凌的现象,我们就要引起高度重视。

如果孩子有反抗的勇气和能力,便不会出现反复被霸凌的现象。所以,这种情况下,我们千万不要指责孩子没出息、胆小(即使他自己心里也是这么认为的)。我们这样一说,他会更坐实了这种自卑之心,以后依然不会反抗,同时他也不会和我们说自己被欺负这件事了。因为他们知道,即使说了,父母也不会帮他,只会伤上撒盐地批评他。

我们要及时和老师取得联系,了解事情的详细经过,然后与同学或同学的家长沟通,坚定地站在孩子一方维护孩子,以各种适当的方式确保他们不敢再继续欺负自己的孩子。

同时告诉孩子,他们那么做是不对的,责任在他们,而不在你。如果以后再有发生,一定要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解决不彻底,还可以转学。

总之,一定要让孩子明白:爸爸妈妈会支持你、保护你。什么都没有你的安全更重要。

当然了,与此同时,父母一定要想办法通过正向的方式提高孩子的体能、提升孩子面对的勇气,才是治本之法。

(三)性

在《十几岁孩子的正面管教》一书中,作者提到:“十几岁的女孩子中,每四个就有一个在20岁之前怀孕的。”

这本书的出版时间是2014年。

如今又过去了七年,我们猜这个比例是扩大了还是缩小了?

随着网络的开放,孩子们了解“性”、体验“性”的年龄越来越早。

不是我们不和孩子说,孩子便永远不知道。——千万不要有这种“鸵鸟心态”。

当我们发现孩子有恋爱的苗头,我们就要及时和孩子沟通这方面的事情。如果孩子主动问起我们与恋爱、性相关的问题时,我们一定不要敷衍,要认真客观地给孩子进行解答。

我们一定要相信,我们给孩子传递出来的一定是基于对他们的爱。可是,如果孩子从外面获取相关内容,则不一定会走到哪个方向上。

与其把控制权交给网络或者他人,不如握在自己手里更稳妥吧?

而且,正面管教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你真的无法躲避性教育,因为即使避免谈性,也是一种形式的性教育。”

对这句话,我深以为然。

即使你选择不说不提不科普,这也是你对孩子性教育的一种方式。那就是——回避方式。

避免孩子在“性”上犯错误,我们可以这样做:

(1)爱情是美好的,是可以成就彼此的。

早熟的孩子,十几岁就有了春心萌动。家长们去压制的话,只会让他们转为“地下恋”。

所以,与其如此,不如从正向引导孩子。

告诉孩子爱情是美好的,是可以彼此成就的,而不是单纯的体验,彼此消耗。

(2)不支持孩子体验“性”,但要告诉他们自我保护的方式,以及流产的危害。

无论你的孩子是男生还是女生,都要告诉他们怀孕是怎么发生的、流产对女孩的身体伤害、艾滋病的防治等科普知识。

可以让同性家长给孩子讲解,也可以买权威的书籍让孩子自己阅读。

让孩子有责任意识,不要做出让自己或对方后悔一辈子的事。

不支持孩子过早地进行性体验,但是同时不要把这件事作为“罪大恶极”的事。

不要让孩子以为他若是想体验或已经体验了,就是一个非常糟糕、不知廉耻之人。这会让他不敢和我们坦白,更会造成他一方面想、一方面又自责的纠结心理。不但不利于亲子关系,更不利于他的身心健康和自我认知。

多回忆一下我们年轻时的心理状态,就会更理解他们一些。

(3)不要将女儿养成“听话”的乖乖女

家有女儿的(其实也包括儿子),一定要教她学会说“不”!

一些被亲戚性侵的女孩,因为那人是她的长辈,她不敢说“不”,她觉得拒绝了就不是一个听话的孩子了,所以便默默承受这种侵犯。直到孩子足够大了,有了是非辨别能力之后,才知道自己经历了什么。可是那时,伤害早已经形成了。

要让孩子有主见,即便是长辈的话,也要学会辨别对错。

拒绝,是一种能力,一种不可或缺的能力!

(四)自残/自杀

自残,不只包括让自己受伤的这些显性行为,还包括故意饿肚子、淋雨生病、吃冷饮让自己肠胃不适等隐形行为。

每一个有自残/自杀倾向的孩子,都是一个无助的孩子。

他们想不到除了自残、自杀之外,还有什么其他方法可以面对眼前的困境。

他们没有能力面对,更没有能力解决,他们看不到一丝希望,所以他们选择虐待自己(以此惩罚自己或他人)。

(1)预防:增强孩子发散性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孩子第一次遇到一个难题的时候,求助我们的时候,我们不要直接给他一个解决办法,而是尽可能引导孩子多思考,让他自己想出解决办法,最好不止一个。

从小时候、小事上引导孩子发散性思维,学会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的方式。从而,让孩子看到眼前有很多条路可以走,这条不通,就试试另一条。

当可能性多了,可选择的路多了,希望就大了,孩子自然不容易走向自虐或者自杀的路。

因为这不是他们唯一可选的路了。

(2)引导:让孩子明白何为“暂时性”

当孩子把眼前的困境理解为永远也解决不了的困境时,便会产生“走投无路”的想法。

其实,如果他熬过去了,几年以后回头再看,就会明白这个困境只是“暂时性”的,只是人生长河中的一个小阶段而已。

无论当时有没有很好地解决它,在后来看来,都没那么重要了。

所以,要让孩子明白“暂时性”的含义。哪怕现在这件事看起来比天都大,也不可能永远存在他的眼前。

总会过去的,无论失败、沮丧还是困难。

只要我们心中有阳光,大脑勤思考,手上肯努力,一定会有拨云见日的那一天。

犯错误只是再次尝试的一个机会,不是世界末日!

我们还可以和孩子们讲一讲我们之前做过的糗事,失败的事,或者足以影响一生的糟糕的事。

孩子便会知道,不是每个人都一帆风顺的,遇到困难挫折是正常的。爸爸妈妈遇到那么多事,现在不也过得好好的吗?

让孩子看到希望,孩子便会迎着那束光前进。

(说明:千万不要用“批判式”的心态去和孩子分享这些事,否则孩子会更有压力的。他们会认为自己很糟糕,没有父母那么坚强,让他们失望了。)

(3)不要忽略孩子的痛苦,不要以为孩子在无病呻吟。

父母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用自己的天平去判断孩子的感受。

在我们看来这件事就是芝麻小事,如果孩子一直耿耿于怀,就是小心眼,就是无病呻吟、没事找事。这样的心态面对孩子,会让孩子将情绪压抑起来。因为他们知道父母理解不了他们的痛苦,反而会嘲笑他们。

负面情绪积累多了,无处释放,便会久积成病。

无论在我们看来这件事多么小,孩子以为比天大,那就是比天大。

我们首先要接纳孩子的感受,理解他的痛苦,然后才能同理他的感受,从而帮他从痛苦中走出来。

而不是轻飘飘地说一句:“这么点小事儿,哭什么哭?!没出息。”

这是对孩子的双重伤害。

孩子因为这件“小事”已经很伤心了,结果你这么骂一句,孩子连伤心都得掖着藏着。

多痛苦!

要知道,抑郁症不是一天形成的。

我们要懂得防微杜渐。

搜索建议:
热传

 安纳托利亚语族

安纳托利亚语族(汉语拼音:ān nà tuō lì yà yǔ zú),安纳托利亚语族在历史上分布于小亚细亚(今土耳其的阿纳多卢地区)一带,主要包括阿纳多卢西北...(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