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14日,“乡村振兴齐鲁论坛2023”在淄博市举行。其中,平行论坛三以“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主题,探讨如何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和制度创新,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
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教授、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盛誉重点围绕如何通过科技进步助力乡村振兴开展演讲,他指出,粮食安全越来越成为制约和影响未来经济转型发展的因素,需要技术进步的推广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未来要加快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做大做强种子产业,有效提升种子质量;要逐步转变现有的“大国小农”的生产方式,向高值高效农业发展;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手段,结合制度变迁,形成有效的市场服务主体;要充分发挥智慧农业作用,提高农业生产力,不断改善农业生产关系。
中国人民大学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仝志辉分析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困境,提出要发展基于集体经济组织居间服务的生产、流通、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体系,把发展收益留在本县本乡,且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获益为基础;要坚守自然村熟人社会治理为内核的村民自治和乡村公共服务供给体系;要倡导村域内和跨村资源整合利用;要推动集体经济组织成立经营实体,提升集体成员股权收益。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食物经济研究室主任李国祥指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最主要的是抓好科技、土地两个要害。要把握处理好农民和土地关系这条主线,坚持党政同责、终身追责,严守耕地红线,解决农村土地瓶颈制约和农村大量土地闲置矛盾,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探索有效监管方法。要结合实际构建不同版本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粮食收储制度以及价格支持政策、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横向机制。
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经济学院双聘教授赵燕菁认为,乡村振兴的过程必定是城乡融合的过程。要打通城乡产业链,将产业链高收益环节转移到农村;要寻找有实力投资人,政府可以作为中介降低交易的风险;要招商运营村集体经营性资产,增加村民收入;要让农村种地的人有好处,最大程度提升保护耕地的积极性;要逐步实现乡村资产资本化,创造稳定的收益。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阎荣舟认为应该用数据这种新的技术形态突破传统要素配置的堵点,实现全流程全领域全主体参与的数字乡村建设和新的发展形态。乡村数字化要统一顶层设计,拓展应用场景;要强化主体自觉,提升农民数字素养;要强化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建立党的领导、政府引领、企业支撑、农户共同参与的资本和技术发展共同体;要建立强大的农业农村社会服务体系,改变分散的农户和农民单一决策模式;要强化城乡融合,统筹推进区域发展的数字化转型;要打造数字化文化平台,提高乡村文化养成功能。
农业农村部农研中心改革试验与政策评价研究室主任王莉认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要遵循法律和政策层面的制度框架;要全面完善农村产权关系,扎实搞好确权、稳步推进赋权、有序实现活权;要创新现代农业经营方式,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提供居间服务,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她强调,改革方法是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有机结合,鼓励允许不同的地区因地制宜进行探索;对于正在试点的改革举措,加快总结提炼成为更成熟的制度性成果;各项改革稳妥慎重推进,条件成熟以后,看准了再推广。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周桐 通讯员 周志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