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所有创业者来说,永远告诉自己一句话:从创业得第一天起,你每天要面对的是困难和失败,而不是成功。困难不是不能躲避,但不能让别人替你去抗,任何困难都必须你自己去面对。”
如果单说商人的赚钱经商能力,义务每年能赚钱上亿的小公司数不胜数,但是楼仲平确实隐藏其中的资深大佬。
1993年,一次机缘巧合之下,楼仲平与吸管行业的故事开始了。
初次接触时,楼仲平就敏锐地发现了创业漏洞,除去成本这些,一件吸管的利润竟低至0.0008元。
然而,哪怕如此,楼仲平还是从单件净赚0.0008,实现了狂赚2亿、达到了全球老三的成就。
当然,这样的结果并不是一蹴而就,一切还要从楼仲平本人说起。
01 “倔”才能成功
楼仲平,义乌穷小子,初中辍学。
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15岁开始就跟随同乡走南闯北,用拨浪鼓和货郎担作为谋生的手段。
一开始,楼仲平跟着同乡人用货郎担做生意,楼仲平自然是没有赚到很多钱。
经验就是教训。
这让他明白了一个影响他一生的商业理念,那就是不以利小而不为。
此后,“以小博大”也就成为了他在此之后创业的座右铭。
1991年,楼仲平入驻义乌市场,成为了众多小摊贩之一。
通过摊位经营,楼仲平两三年时间就成为经营户中的佼佼者,但这也惹得楼仲平十分苦恼。
众所周知,摆摊赚钱的商家大多都没有太大的学问。
随着楼仲平的生意逐渐火热起来,不少生意人眼红,自然而然地就开始学着他的买卖赚钱,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同质化竞争。
意识到摆摊危机的产生,楼仲平就明白自己必须要创新。
只有自己的东西足够新颖足够独特才能在买卖市场坚持下去,接下来就有了他的“双童之路”的诞生。
有人问楼仲平:“您认为你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怎么当初就坚决选定了走这条路呢?”
楼仲平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
“其实我能在这条路一直走下去,也离不开我那股倔劲。因为很早就出去历练吃苦,所以我这人做任何事情都会反复仔细斟酌,那下定决心做的事情就会一股脑去做。”
幸运的是,在楼仲平选择做吸管这条路时并没有多少竞争者,很少有人惯着到这种看上去没有什么价值的生意。
此外,楼仲平的“倔”成功让他在众多商人中脱颖而出。
不过,与成功伴随的是竞争者也越来越多,同质化危机再次上演,那么,这一次楼仲平又是如何化解的呢?
02 “我早就开始上网了”
2020年7月2日,楼仲平应邀在中国科学院大学为MBA学生做了一场宣讲。
宣讲的主题是“错位竞争”,楼仲平说企业的独特性才是这个企业在市场活命的关键,对企业的价值创造十分重要。
楼仲平也并非一开始就认识到这一点,他第一次意识到这一点就是1995年的那次发现,他看到了吸管包装上一男一女的儿童头像。
楼仲平一向雷厉风行,他立马去注册了这个双童商标。
从此双童吸管走上品牌之路,也打开了他的思路——把握品牌价值。
当然,空有名号的品牌不能称为好品牌。
双童品牌之所以能混到众人皆知的地位靠的是“出圈”,这里的“出圈”就是在各个方面都要早一步下手。
“我上网很早的,网络在中国还是新生事物的时候,我就把吸管放到网上卖了,我用吸管把世界都"吸"进来了。”
楼仲平说自己公司的发展离不开互联网的发展,而自己恰巧巧妙地抱住了互联网的大腿。
互联网早在1969年就在美国投入使用,真正踏入中国是在1993年,那时只是初步踏入,楼仲平那时也想不到自己有一天会在互联网混的风生水起。
早在2000年,楼仲平就在互联网上尝到了甜头,楼仲平说起这个时满是骄傲。
2000年时,楼仲平了解到了互联网的运作程序,看到了国外的潜在客户,于是利用这个互联网平台注册电子商务网站会员将公司的产品销往世界各地。
尽管单件产品的利润很低,但是薄利多销。
打开世界市场后的双童公司尝到了不少甜头,依靠网络媒体的力量,双童公司的产品推广到了全世界。
随着就有不少的大订单向楼仲平砸过来。
楼仲平和整个公司上下员工都信心倍增,公司里的员工都很佩服自己的老板,连带着行业里的其他人都纷纷开始效仿他的运作。
楼仲平也没有被这甜头砸昏了头脑。
比别人早一步可能是侥幸,但是次次比别人早一步就是自己的能力,自己只有不断走在别人的前头才能避免同质化竞争危机。
在接下来一段的时间里,楼仲平以及公司团队就将整个重心放在了电子商务这一块儿。
员工不需要出去寻找潜在客户,他们只用守着一台电脑就能完成线上交易,就能与客户达成联系,这简直是再方便不过了。
到了2003年,楼仲平就开始抢占先机利用网络开发海外市场,当时双童公司80%的业务都是来自于网络,许多客户都慕名而来。
03 别跟着别人,要做自己
双童吸管的超前能力一直毋庸置疑,在2018年的“限塑令”颁发之时就有目共睹。
2018年,各大品牌使用的塑料吸管都相继换成了纸质的吸管,甚至明确宣布禁止使用塑料吸管。
这一系列限塑令无疑像一个重磅炸弹投向了利润本就只有0.0008的吸管行业,然而双童公司却在此时脱颖而出。
原来,楼仲平早就发现了塑料吸管造成的环境破坏问题,早就开始研究了一种可降解吸管,原料由组成,2005年就研发成功了。
楼仲平从来不跟着别人的脚步走,从来都是别人跟着他的脚步走,所以楼仲平总能快别人一步甚至更多。
在限塑令颁布后,吸管行业其他公司的销量急速下跌,而双童公司的订单量却暴增,楼仲平凭借自己的超前一步免去了此次的危机。
楼仲平一向不随波逐流,其他的厂商都恨不得多来几个大客户,而楼仲平却主推小客户,与之截然相反。
六年的时间里,他开发了几万个小客户,每年狂赚2亿。
也有员工在公司碰到过楼仲平,他不解地问:
“为什么不开发一些大客户呢?大客户的订单量肯定比小客户的多,钱也来得快。”
这时,楼仲平就问他:
“大公司确实订单量大,金额也大,那请问你每次和他们谈合作的时候他们是不是总能第一时间结清尾款呢?
员工说:“确实会有一些大公司拖欠尾款的情况。”
“这就对了,小客户虽然订单量小,但是基本上都是钱货两清的。我们要管自己看长远一点,订单量虽小但多接一点小客户就一样了,不要急于眼前的大利。”
楼仲平说得没错,商人最忌好高骛远,商人应该有自己的一套准则。
不少人佩服楼仲平的经商头脑,员工也对自己的老板很是崇拜,只有楼仲平自己知道,在自己的公司发展的这一路上,自己也是从一个小白开始不断进化的。
“如果非要我说的话,那就是学无止境,一定不能停下学习的脚步,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再把它运用到实际中去。”
楼仲平在之后也是不断这样劝告自己的学生的。
04 说到底还是要靠知识
楼仲平小学就辍学了,创业前的脑袋里的商业知识全是自己跟着同乡人出去走南闯北混出来的实践知识,再后来也就是翻翻书去看些知识。
自从开始做吸管以后,楼仲平觉得自己每天都在担忧,每天一边查阅书籍资料,一边在思考自己吸管的前途,常常问自己:
“究竟能走多远呢?”
楼仲平的同乡人也在不断地劝他,很多商人都是唯利是图的,他们认为这种一丁点儿的利润真的做不长久,做久了就是亏本买卖,纷纷劝他早点转行去。
楼仲平并没有听他们的话,即使他自己的心里也是忐忑不安的。
他埋头经营企业,一开始自己的企业进行得倒还蛮顺利,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各个方面都到位。
可是,到了97年的时候,也是差不多互联网正式开始在中国发展的时候,挫折就一波又一波地到来了,楼仲平时常感到身心俱疲,力不从心。
每到晚上的时候,躺在床上的楼仲平就会开始思考,究竟该怎么经营好一个企业呢?该怎么样去管理好这个企业呢?该怎么抓住市场,怎么留住客户呢?
说到底就是知识的匮乏,作为领头人他自己必须清楚自己企业的未来规划,于是楼仲平就开始了自己的进修之路。
楼仲平一共进行了三次“知识重构”。
第一次知识重构,楼仲平报名创立于1993年的杭州大学义乌分部(即现在的义乌工商学院)举办的厂长经理人研修班。
后来,楼仲平回忆道,当时和他一起学习的同学里,还有不少义乌企业主,如浪莎老总翁荣弟、梦娜老总宗谷音、真爱毛纺老总郑其中等,他们一致认为自己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的提升都得益于此次的学习!
第二次知识重构,是通过在浙大学习的三年习得了西方管理和理性科学。
这让他逐渐意识到自己应当跳出舒适圈,看看感官之外的原理和逻辑,在实践中找寻一些理论依据,他后来曾多次去日本学习也是为了促进交流。
1997年到1999年是这三年学习过程中,楼仲平在浙大学习了18门学科,积累了不少管理理念和商业知识。
第三次知识重构,在2017年,楼仲平决定报名参加混沌大学的东岳学习坊,研修哲学课程。他坦言:认识混大、认知先生、认识了自己!
当时楼仲平就在自己的朋友圈发声说:“没有二十年前的知识重构,哪里有我25年精彩经营的双童?”
楼仲平至今都还在不断地丰富自己,他也受邀参加过许多大学的演讲,给学生分享自己的经营企业人生见解,成了许多学生的人生导师。
05 管理者要不断自我批评
在一次的讲座里,楼仲平再爆金句:管理者要不断自我批评!
楼仲平和马云都是靠自己进行创业,都在创业上经历了很多的波浙后义无反顾地继续坚持。
马云推动了互联网的发展,楼仲平利用了互联网的发展推广自己的双童品牌,两人所做的行业自然是有着天差地别,但是我认为好的领导人不分行业高低。
两人之所以能成功也有一个共同点——会带员工
楼仲平非常重视团队建设,他说过:老板所要做的就是去做我应该做的事情,培养好自己的团队让他们能担当大任去做他们该做的事情,而不是我花时间去做他们的事情。
身为领导人,楼仲平会给公司制定“双童五年发展计划”,并一再更新,有计划的公司自然是不会乱套。
不知道当代年轻人求职时会不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就是自己的顶头上司整天对自己横眉竖眼,指责自己的能力不足。
当然,确实有不少年轻人缺少经验,但是我认为这也就是身为他们的上司应该担起的一些责任,毕竟没有谁不是从小白一步步走上来的。
而身为领导人,楼仲平就会亲历亲为地培养经理,以身作则去潜移默化。
楼仲平公司里二三十个高层人员几乎全是他亲自带出来的,李二桥是他亲自培养的总经理,一起近身工作了近五年才培养出来。
后来楼仲平出国旅游时,公司凡事都没请教过楼仲平,全是公司的高层和总经理做的决断。还有人说,李二桥简直就是楼仲平的翻版,行事风格如出一辙。
真诚和坦诚永远是必杀技,领导人与员工之间的互相信任最是难得。
好的领导人身边从来不缺好的员工,言传身教一直是最好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