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强化内部审计 加强审计管理 提升管理效益

                                                              曾泾漮

       作为内部控制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及评价手段的内部审计,被当作维护企业道德文化的最后一道防线。企业应借鉴国内外企业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加强内部审计,在变革中重塑自我,对企业整体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及治理程序提供有效的监管保证和建设性评价,以帮助企业实现诚信经营、履行承诺、向社会负责的目标。因此,内部审计承担着重要使命。

一、内部审计优化管理的内涵作用及指导思想

国内外现代企业发展兴衰的大量实例也证明,内部审计企业生产经营合法、合规和有序进行的重要保证,是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是实现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大型企业内部审计优化管理的内涵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目标,在现代公司治理框架构建中创新审计理念、组织制度、内容方法和队伍建设,将审计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提升内部审计的价值创造能力和企业可持续发展及国际竞争能力。其特征是努力实现“四个跨越”和“两个增值”。

“四个跨越”:一是审计观念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跨越。二是审计定位由单纯事务性工作向突出其战略地位的跨越。三是审计领域由单一的财务收支审计向宽领域的企业要素审计的跨越。四是审计队伍由单一专业型向具有不同技能的学习型团队的跨越。

“两个增值”:一是企业增值。将审计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并带动其他管理同步发展,形成有效的国有企业监管机制,实现全面提升企业社会价值、信用价值、资产价值、人本价值,最终提升大型企业可持续发展及国际竞争能力的审计目标。二是审计自身增值。在实现全面提升企业价值过程中,审计人员自身价值得以实现。内部审计成为一种创造价值的职能。不断吸引审计人员以更强的使命感投身内部审计事业。大型企业强化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思想: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十三·五”时期,大型企业的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真正把企业发展重心从以往的速度和规模转移到效益和质量上来,实现有效益、高质量、有现金流支持的发展。内部审计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增强宏观意识、全局意识、协调发展意识,使内部审计工作与改革大局、企业发展战略相适应,促进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内部审计工作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必须有效地履行审计职责,既要当好“经济卫士”,又要当好“保健医生”;既要做好常规的工程建设项目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又要积极向管理审计、效益审计等新的领域拓展;既要全面提高审计质量和工作水平,又要处理好审计队伍建设和工作发展之间的关系;既要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又要处理好长远发展和短期目标之间的关系。

2、以服务企业大局为宗旨,确定审计方向和重点。“十三·五”时期,大型企业发展的重心是效益和质量。围绕这一中心任务,内部审计要紧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中心,开展以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管理审计和效益审计,促进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内部审计向管理审计和效益审计转型,既符合集团内部审计内向型和增值型的定位,同时也给内部审计带来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大型企业内部审计通过开展物资采购管理、招标监察管理、建设成本管理等效益审计项目,不但使内部审计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同时培养了大批审计业务骨干。今后,大型企业内部审计将不断拓展管理审计和效益审计的领域,围绕计划建设、市场经营、采购与物流、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等方面开展审计,逐步形成对公司各类业务和经营活动全方位覆盖和全过程控制的内部审计体系。做好管理审计和效益审计,善于抓住重点环节和主要矛盾,发现经营管理活动中存在的漏洞和风险,提出改进的建议,为管理层科学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充分发挥审计企业增值的作用。

3、以健全审计管理机制为保障,增强审计的独征性和权威性。大型企业实行审计业务统管的管理模式,加大对审计工作的垂直管理力度,实行审计一盘棋,解决了审计工作任务与审计力量不相匹配的矛盾,使审计信息得以充分反映和利用,提高了审计质量,推动了审计工作的发展,也增强了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公司党委对审计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但也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比如部分单位审计经费、审计人员的内部交流和职业发展等未能给予保障。针对这些问题,公司采取了一些有效的完善措施,如:对审计项目部经费进行集中管理等,同时,要求各级企业领导从大局出发,统一对审计派驻制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审计计划统一管理、审计力量统一调配、交叉审计,都是对审计工作通盘考虑的结果;进一步提高对审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在企业内部加大对审计工作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审计环境和氛围;在工作上给审计以支持和信任,在经费上给审计以保障,在职业发展上为审计人员创造条件。

4、以经济责任审汁为手段,加强对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监督和评价。大型企业作为一家大型国有控股企业,经营地域广,所属分公司多,管理跨度大,各级企业领导人员的领导水平和决策水平对集团的兴衰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济责任审计是对企业领导人员加强管理和考核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措施。这几年,集团各级审计机构有效地开展了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和离任审计审计中坚持“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方针,本着对企业负责、对领导人员负责的态度,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评价了企业领导人员的经营业绩和经济责任,在加强企业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处理哪个人,关键是要通过发现问题,及时整改、解决问题,帮助领导人员在任期内更好地履行职责,增强法律意识、责任意识,规范决策、依法治企,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因此,要继续加大对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力度,着重对企业的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大额度资金使用、不良资产的形成和管理等进行审计,促进各级领导人。

5、以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为契机,强化审计在加强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大型企业为满足监管要求,绝大多数企业都开展了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工作。这不仅是境外上市公司监管的要求,同时也是大型企业深化内部改革与管理的必然要求。内部审计在大型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中有着非常特殊而又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将内部控制审计作为内部审计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组织开展对重要业务和关键环节的内部控制审计,促进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健全和有效执行。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审计部门与内部控制工作组的沟通,审计部门将在内部控制审计中发现的薄弱环节和提出的改进建议及时反馈给内部控制工作组,为内部控制工作组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提供参考内部控制工作组及时向审计部门反馈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和改进情况,为内部审计部门及时监督和科学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打好基础。随着大型企业内控建设正在按照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的要求,向常态化、长效化运作,内部审计将承担内控管理层测试工作,发挥不断促

6、以提高审计成果运用为目的,切实加大审计整改力度。发现问题、报告问题、抓好整改,是审计工作不可缺少的三个步骤。审计报告是内部审计的最终产品和审计成果,是内部审计价值的最好体现,而内部审计的意义最终要体现在整改上。如果进行了审计,没有促成问题的解决和制度流程的改变,那么审计效果就要大打折扣。大型企业党委对审计意见的落实整改和审计成果的运用十分重视,公司总经理在公司党委会上明确指出,“在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一定要落实整改”,要求审计部对各单位的整改情况专题向公司党组会或行政办公会汇报。强调各被审计单位要高度重视审计成果,认真研究审计报告,对于审计提出的问题,认真对待,加强整改,从深层次去查找问题的症结,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并及时向审计部门反馈整改情况;审计部门也要抓好后续审计工作,落实审计意见的整改情况,实现查改并重。对审计意见不落实,整改工作不到位,问题屡查屡犯的,要严格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维护审计的严肃性。

7、以审计质量和效率为生命线,完善审计工作管理。大型企业内部审计推行“首审负责制”、“三级复核制度”等制度,促进了审计人员认真履行职责,保证了审计报告的质量,加强了审计质量控制和审计工作管理。一是提高了审计计划的管理水平。目前,大型企业内部审计的领域已拓展到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方方面面,每年对所有单位的全部经济活动都审计一遍是不现实的。所以,要科学地制定审计计划,使有限的审计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大型企业内部审计树立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理念,在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进行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关注董事会、审核委员会及公司管理层关注的重点,围绕企业的中心任务确定审计项目和被审计单位,保证审计计划与企业的战略目标一致。二是加强了审计项目的全过程管理:在充分开展审前调查、广泛积累资料的基础上,编制质量高、可操作性强的审计方案;加强现场审计质量控制,规范审计工作程序,强化审计督导和审计复核。三要加强了与被审计单位的交流和沟通。交流和沟通不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是要认真听取和研究被审计单位的意见,对合理意见要及时采纳,对审计证据要逐一核实,确保审计发现事实清楚、定性准确、处理恰当,提高审计报告的质量。

8、以加强审计队伍建设为根本,不断开创审计工作新局面。队伍建设是审计工作不断创新的关键,更是不断提高审计工作水平的保证。在当前的形势下,审计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各级领导和审计部门要关心和支持审计人员的培养,为审计人员创造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机会;另一方面,审计人员也要增强紧迫感,不断更新审计理念,拓展知识面,提高审计执业水平。从宏观上讲,要不断学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跟踪世界先进内部审计理论的发展趋势,更新知识,拓宽视野,提高政策理论和审计理论的运用水平;从微观上讲,要善于在实践中总结积经验,不断提高业务技能,不仅能发现问题,而且能解决问题。

二、内部审计优化管理的战略思路与目标

现代内部审计是一种旨在实现组织增值和改善组织运营的独立的、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它通过系统而严谨的方法来评价和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程序的有效性,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

内部审计服务于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将风险管理与控制贯穿于企业的整个管理系统。审计以增值方式促进企业持续改进与创新,形成了“内部审计是资源、是生产力”的价值观。内部审计的作用从最初的消极防弊到积极兴利,到价值增值的延伸。

大型企业提出了“一流的企业,需要一流的内部审计。谁拥有一支有实力的内部审计队伍,在企业的战略意义上,谁也就同时拥有了一笔注重内控、诚信经营、致力于公司治理的品牌资产”的发展观。大型企业内部审计的领域从传统的审交易,延伸到审控制、审风险、审绩效、审动机等。

实行增值型审计,使大型企业内部审计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很大变化,审计资源得到了开发和利用,审计效果日益明显。

公司自审计体制改革以来,不断适应股份制改革对审计工作的新要求,推动内部审计转型,服务业务经营,提升审计层次,增加审计价值,促进审计成果的利用和转化,成效显著。

大型企业在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审计实践确定了“12345”的工作思路,即明确一个目标:为组织增加价值;突出两个重点:改革体制和创新机制;增强三种意识:责任意识、履职意识和风险意识;处理好四个关系:角色转换和审计转型、监督与服务、原则性与灵活性、覆盖面与审计重点;抓好五项工作:责任制落实、整改督办、管理和考核、队伍建设、沟通和协调。

1、明确一个目标

大型企业审计部围绕公司党委提出的“改革、发展、控险”的经营管理理念,不断适应股份制改革的需要,牢固树立“立足审计看全局,胸怀全局干审计”的大局意识,把审计监督的触角伸展到全公司经营管理的各个角落,明确内部审计的定位是“管理+效益”,推动内部审计向效益审计和管理审计转型。实践六个转变:审计理念由“检查系统”向“控制机制”转变,由“注重结果、重在治标”向“注重过程、重在治本”转变;审计职能由“单纯监督”向“监督与服务并重”转变;审计目标由“查错纠弊”向“内部控制评价和风险评估”转变;审计内容由“财务控制”向“业务控制和信息系统控制”转变;审计方式由“事后监督”向“事前、事中全过程监督”转变;审计手段由“手工操作为主”向“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为主”转变,并将审计转型贯穿于责任审计、专项审计、后续审计、现场和非现场审计等多方面。3年来,内部审计在强化内部控制、防范化解风险、提高经营效益以及增加组织价值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突出两个重点

(1).改革体制,形成合力。按照统一部署,结合实际全面推进审计体制改革。一是加大了“下审一级”和垂直审计的力度;二是成立了个监察审计部,分设2个业务科室,健全了组织机构。同时,强化内部控制建设,形成了内部控制合力;三是推行审计督察制,提升了审计监督层次。

(2).创新机制,激发活力。一是制度创新。对集团下发的规定、办法制定了实施细则,先后制订出台了《公司审计管理实施细则》、《审计人员勤廉监督暂行规定》、(《审计复核工作暂行规定》等制度和办法。这些制度和办法的制定、实施,使审计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分工明确、职责清晰、业绩可评。对集团未制定,但实际工作中又需要的规定和办法,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暂行或试行办法、强化管理和考核创新。开展量化考核评价、审计组长和主审以及审计人员双向选择、审计项目结束议等工作;三是审计方法和开展票据贴现业务和效益审计网点开展突击审计等。

3.增强三种意识

(1).增强责任意识。,增强审计人员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对存在严重问题而未能及时查处的责任意识追究;另一方面增强被审履行职责意识,对发生严重位和主要责任人予以处理。

(2).增强履职意识。发挥作用的根本途径在于认真既注重调查研究,又认真实目,既注重保证审计数量,又要审计质量,同时也是审计考核。

(3).增强风险意识。根本目的是督促经营管理和内部控制,防范经营风险,提高审计人员的执业水平和规避审计风险。

4、处理好四个关系

(1).处理好角色转换和的关系。在实现转换角色时,积极探索内部审计转型方法,实现由传统审计向“效益”审计转变;实现由监督向服务导向型审计的转变;审计目标由“查错纠弊”向“内部控制评价和风险评估”转变。

(2).处理好监督和服务的关系。公司“一盘棋”的思想,和谐审计,监督体现服务与监督。

(3).处理好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关系。在审计活动中,既坚持原则,违规行为,又体现一定的灵活性,支持改革和业务创新,坚持“认真查、积极帮、严于纠,处罚适当”的工作方针。

(4).处理好审计覆盖面和审计重点和深度的关系。在保证业务量的基础上,科学选择审计项目,合理安排审计力量,确保两年覆盖所有网点,做到无“真空”和“盲点”;同时,又注意审计的力度和深度,对重点部位和重要环节查深查透,全方位、深层次揭示和反映存在的问题,不留隐患。

5、抓好五项工作

(1).抓责任制落实,提高审计质量。建立健全了对审计项目质量的监督评价机制,通过对审前、审中和审后3个环节、18个评价点的量化计分考评,实现了对审计项目的全程质量控制。审前做到“五个统一”:统一思想认识、统一审计方案、统一时间要求、统一检查标准、统一处理尺度,审中认真落实“审计记录”、“审计工作底稿”以及“三级复核”制度,审后严格审计项目质量评估,按审计项目成立审计项目质量评估小组,采取随机抽样的办法,按审计方案规定的时间、范围和检查内容进行现场复审,增强审计人员责任意识,提升审计项目质量。同时,建立审计风险防范责任机制,每次审计活动都要签订“审计项目责任书”,明确审计责任。每年都坚持开展审计专业自律监管检查,实施检查责任追究制度。

(2).抓整改督办,提高审计成果利用率。年监察审计部负责对审计项目的后续审计和整改督办。制定了《大型企业审计发现问题整改台账管理暂行办法》,督促各二级单位建立整改督办机制,完善整改台账,确保整改落实到位,提高审计监督效果,使整改率逐年上升。

(3).抓考核评价,调动审计人员工作积极性。制定了《大型企业审计工作考核评价暂行办法》,对全年度工作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检查。考核检查分现场和非现场两部分;考核内容包括审计效果、审计质量、审计管理、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考核中采取进点座谈、听取汇报、现场检查、随机抽查、现场评分、审计处综合考核审定分值的方式进行;考核分值与绩效挂钩兑现奖惩。考核评价结果得到党委的高度重视,对考核评价优秀单位进行了精神和物质奖励。

(4).抓队伍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一是组织开展“创建学习型审计机构,争当知识型审计人员”的活动。二是大力组织开展不同层次的学习培训,提高审计质量和水平。培训结合实际,就地取材;形式多样,有分有合;侧重实务,注重效果;既是业务培训,又是经验交流,对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规范操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5).抓沟通协调,创造良好的审计环境。一方面大型企业监察审计部、各审计办事部门始终把与二级单位的沟通作为有效开展审计工作的重要手段,定期或不定期向二级单位提供审计计划,明确各个阶段的审计重点。每次开展审计项目,审计部领导都亲自到现场进行巡查、督导,对审计检查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有效协调,妥善处理。结合不同时期的工作中心和重点,互通情况、反馈信息。加强现场、非现场审计成果的利用,就经营行经营管理、操作层面的风险薄弱环节,督促其现场整改或限期整改。督促二级单位按季召开内监委会议,通报情况,反映问题,共同研究解决办法和对策。从领导层面、部门层面明确了互动联系人及其职责,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委托审计制度、信息传递制度和重大经营情况报告制度。做到了管理工作机构落实、组织落实、人员落实、职责明确,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积极推动、促进“内部控制”管理,建议二级单位通过整合自律监管资源,成果共享,在一定程度上化解“条条都去管,条条难到位”的自律监管矛盾,把原来每年几十次分散、重复的各类内部控制及自律监管检查调整为每季度统一抽调相关部门参加由内部监督委员会统一组织的检查,不但整合了内部控制管理资源,还提高了内部控制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强化审计办事处内部的和谐、团结、尊重、信任、支持,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团队意识。

实践证明,大型企业审计体制改革是成功的,审计检查的深度、广度及处理处罚的力度都不同程度地得到加强,审计的威慑作用得到进一步显现。主要体现在:一是审计“三性”得到增强,审计结果“上报难”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二是审计的频度和深度得到加强。各审计部门认真贯彻 “五个落实”,即落实审计机构、审计人员、审计责任、审计时间和审计预算,确保2年内对全公司的全部审计一遍,审计的频率和深度大大增强;三是审计效果和审计质量不断提高。强化了对审计办事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制订考核办法与绩效工资挂钩考核,对发现重大违规问题的审计人员明确具体的奖励办法。同时,强化约束机制,严格执行审计负责制,对应查未查、应报未报的问题进行责任追究。推行审计勤廉制度、审计项目责任制度、审计日记制度,从而使审计效果和审计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四是发现问题的整改率明显提高。发现问题的整改率从过去的80%提高到92%;五是处理处罚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基本切断了与派驻行的利益关系,加大了检查和处理的力度;六是一级法人观念和合规经营意识明显增强。  

三、内部审计优化管理的实践做法与体会

根据公司的管理特点,采用科学的方法梳理和健全管理制度,是审计管理规范的一种具体体现,也是开展管理审计的坚实基础。

1、积极开展管理审计,推进企业健康发展

开展管理审计既是集团内部审计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型企业发展建设的内在需要。在开展管理审计的过程中,把审计方向和审计目标重点放在监察评价集团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规性、有效性及内部经营管理的效率上。每年对经营业务、招标业务、成本费用开支等主要业务流程进行内部控制审计;对照理标准进行遵循性审计,及时查找生产管理、财务管理、物资采购管理、工程管理等重点领域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改进建议,为大型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出谋划策。

(1)内部控制评审,流程再造,增强内部控制有效性。内部控制是由控制环境、控制活动、风险管理、信息与沟通、监督五大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任何一个要素的薄弱都会制约其他要素作用的充分发挥,成为控制的短板、管理的瓶颈。围绕五大要素开展内部控制审计,能够促进集团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提升内部控制水平。通过完善制度、增进沟通、加强管理,物资集中采购内部控制更加科学、完善,进而促进提高了采购质量和服务的水平。

(2)跟踪评审,优化内部控制,不断提升管理绩效。大型企业审计部拓展审计内容,对物资采购管理的效率效果进行了评审,为大型企业每年节约近600万元的采购成本,物资集中采购成效显著。从根本上强化了物资集中采购和工程队伍引进的监督管理,进一步规范了流程,保证了质量,降低了成本,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2、广泛开展效益审计,促进公司增值增效

对内部审计来讲,效益审计是评价、考核经济活动效益性和决策科学性的最直接有效的工具和手段,开展效益审计,能够实现内部审计的增值作用。在开展效益审计过程中,通过抓四个主要环节,不断增强审计效果。一是抓住经济活动分析环节,把资金流量大的业务作为重点进行全面剖析;二是抓住立项环节,对效益提升空间大、代表性强的业务优先审计立项;三是抓住实施环节,在认证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规性的基础上,重点审计和评价经济活动的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四是抓住建议环节,力求以小见大,从微观发现问题,从宏观分析问题,从管理、机制的角度提出审计建议,解决实际问题,实现为集团增值增效的审计目标。同时,大型企业审计部紧紧围绕影响公司效益的重要生产经营活动,开展了物资采购、成本费用、工程投资、节能减排等方面的效益审计,从多方面、多角度提出加强管理、提高效益的意见和建议,收到明显的成效。

(l)开展物资采购价格专项效益审计,促进节约采购成本。物资采购作为公司最大的成本开支点,其采购价格、采购质量直接影响着大型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在开展效益审计中,公司审计部把采购比价审计作为降本增效的重要途径,不仅加强对采购计划、招投标、采购合同、业务管理等情况的全过程监督评价,还适时开展采购比价专项效益审计,以达到降低采购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2)开展成本费用专项效益审计调查,促进降低生产费用。成本是企业重要的财务指标,直接影响企业的效益水平。企业效益的好坏、管理水平的高低、内部控制的健全与否,都与成本费用有着直接的联系。大型企业开展了成本费用的专项效益审计调查。发现仅仅进行了市场询价,而缺少充分的比价招标。审计人员建议该公司通过公开招标,仅此一项,全年能为该公司节约生产费用120多万元。

(3)加强建设工程效益审计,节约工程建设资金。在进行建设工程效益审计中,除关注其经济性、核减大量工程造价外,还从效益着眼、从基础入手,加强集团内部定额管理,节约大量建设资金。

3、积极开展风险审计,有效防范经营风险

伴随公司多元化经营战略推进,公司和各单位的业务领域逐渐扩大,面临的内外部风险越来越大。为增强应对风险的能力,集团强力推行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从纵向的四级管理格局(公司为决策层、公司为经营层、队为管理层、班组为操作层)、横向的职能业务系统人手,加强风险管理,内部审计部门协助公司全面加强风险的识别、评估与应对。

建立预警机制,实施风险审计。大型企业内部审计企业内部战略计划的一部分。内部审计关注风险,标志着审计工作性质的重大转折以及更加有效地配置审计资源,从而帮助组织致力于风险管理和控制系统的改善。

1)风险管理审计涉及企业的决策程序、企业改制、并购及生产经营诸方面。如在决策环节,内部审计的职责是重点关注民主决策程序的规范性及决策依据的真实性,以防止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决策风险。

2)风险分析不断深入。内部审计在重要业务程序审查中,重点关注管理缺陷对资产安全性产生的风险,对员工逾越内控的风险进行专门的测试,并将带有规律性的思路和技术综合到更为有效的内审程序中。

3)风险评估框架应用。内部审计始终关注对企业运营起关键作用的业务程序。一是不断识别潜在的风险;二是评估由此导致的系统风险;三是对风险高低进行排序和确认;四是优先审计对高风险活动。

大型企业通过有效的制度措施,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权威性、公正性、持续性和增值性,为全面审计提供有力保证。审计的地位与作用不会因领导的人事变动而削弱,也不会因领导者与审计者的信念、动力、注意力的变化而改变。

4、不断强化审计创新,全面实现管理增值

随着大型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审计部门积极顺应形势,转变职能定位,更新审计理念,坚持“贴近经营、突出重点、不断创新、督到位”的工作思路,树立“在服务中实现有效监督、在服务中提升审计价值”的观念,以构建和谐攀冶作为自身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推进审计工作转型。

(1)注重创新内部审计,实现企业审计增值

  内部审计以增值为目的的理念毋庸置疑。当今内部审计部门将以“咨询顾问”的角色向企业的决策和管理层提供增值服务。

企业由于经营环境的巨大变化,各种风险因素也急剧增加,主要表现在技术变革速度加快、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对于国际市场的争夺变得空前激烈,能否掌握产品制造与营销的先进技术和方法,成为企业有效防范技术风险的关键;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电子商务向纵深发展,增加了计算机犯罪的可能性;多角化经营战略的实施,增加了监控和评价资本运营的难度。在这种背景下,内部审计作为企业风险的综合评价和监控部门,应在有效防范经营风险、提高企业的持续竞争力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企业高级管理层迫切希望内部审计发挥其独立性的地位和专业胜任能力方而的优势,紧紧围绕企业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开展工作,有效解决由于企业经营跨度增大、实现增值审计,以优质的服务增加企业的价值。

(1)创新审计思维。内部审计工作是在公司管理层领导下进行的,公司政策的要求、管理层的领导意识、内部审计在组织中的权限等,都会影响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与各个层面的管理者的沟通协调显得尤为重要。内部审计只有建立良好的沟通协凋机制,创建和谐的审计氛围,才能提高各级管理层对审计重要性的认识,才能推动审计意见的落实和整改,才能达到审计目的。

①积极与上级公司管理层进行沟通。为了有效推动公司内部审计工作,取得集团公司管理层的支持.公司如何做好审计工作、如何打造一流的审计团队、如何实行精细化管理等方案,得到了上级管理层的肯定,为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②加强与公司各部门的沟通。公司审计部召开了内部审计工作会议暨内部审计工作沟通协调会。各相关部室负责人、审计人员和相关部门负者人参加了会议,加强了协调,实现了审计信息的共享。

③倡导审计工作人员与各单位进行沟通。负责人及相关人员共同参与,会议增强了基层公司风险防范意识、加深了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和了解,也密切了审计与基层公司的关系,同时提升了内部审计的形象,对发挥审计功能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2)创新经济责任审计。搞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可以起到示范作用。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评价各级领导干部,以简捷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一览表展现被审计者的基本情况、审计总体评价和审计发现主要问题及相应责任等信息。推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谈话制度,按照审计结果分三个层次进行谈话。通过创新经济责任审计,争取领导的重视、认同和理解。

(3)创新审计战略。为了从“小作坊式”的单个审计项目审计,向整体性、系统性的“集约式”规模审计转变,公司坚持围绕中心工作,针对热点、难点问题,每年组织一个专项审计项目,实施审计精品战略。同时,开展新增不良贷款专项审计,查出违规操作,及时进行了整改,对规范业务发展,提高资产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创新计算机审计审计部牵头对综合业务系统及新一代核心业务系统信息科技风险进行了内部评价审计。针对信息科技治理与组织结构、安全管理、项目开发与变更管理、系统运行与操作管理和业务持续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了相应的整改措施,进一步加强计算机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同时我们也对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为主的现代审计手段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5)创新审计成果利用。推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逐步规范公告的对象、形式、内容和程序,促进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巩固审计工作成果。对重要审计项目和审计建议实行连续追踪审计,监督落实审计整改。将审计发现的问题汇总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及时反映带有普遍性和倾向性的问题,从制度和机制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改变普遍性问题在被审计单位以外的机构得不到纠正,倾向性问题在审计范围、期间以外的年度得不到有效整改,审计监督仅对被审计单位起作用的现象。

(6)创新审计方式。为了全面推进审计转型和发展工作,对时间紧、任务急和全省同步实施的审计项目,采取“同级审”的审计方法,对任务重要、时间相对宽裕的审计项目,采取“上审下”、“交叉审”和“上下结合”等审计方法;对创新型和试点型审计项目,采取集中系统内优秀审计人员的“优势配置”审计方法;对全局性、业务要求高的审计项目,与财务、业务、信息、纪检监察等部门开展“协同作战”的审计方法;对一般审计项目,采取“审计项目授权”的方法。

(7)创新审计手段。为了加快审计手段的转变,创新审计手段。公司启动了审计查证系统的开发、推广和应用工作,积极督促和引导广大审计人员开展在线和远程审计。同时,开发了审计统计报表系统,提升了审计信息门户的功能。从实际运行效果看,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下一步将启动审计项目管理集成系统和审计底稿管理系统的开发工作,进一步提升审计信息化应用和管理水平。另外,在内部控制检查评价中大量运用抽样审计方法,在专项审计审计调中经常组织跨部门、多专业的联合工作组协同作战。多年来形成的财务稽核、审计监督和纪检监察分层次的监督体制,形成了监管合力,扩大了监督效果。

(8)创新审计制度。

①抓好队伍建没,设立兼职审计人员。为了加强公司风险防范,公司审计部在系统内选拔部分优秀财务、业务或信息技术骨干力量作为兼职审计人员,充实审计队伍。

②加强培训,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公司审计部制定了培训工作计划,对审计人员进行后续教育,对培训内容、时间和方式等进行细化。并结合公司审计部实际,开展了审前准备、审计管理等内容的培训。

③依据特点,有计划地培养审计人员。公司审计部针对审计人员的现状,有计划、分层次地为每位审计人员设计职业规划。对已经具备较强工作能力的审计人员,多为其创造担任组长和主审的机会,提高综合能力;对于具备一定工作能力,但审计知识不够的审计人员,多为其安排审计的机会,使其适应审计工作的要求。多方面提升内部审计工作水平:一是建立审计信息披露制度。审计信息披露力度的加大,有效强化了审计监督力度,增强了审计透明度;二是试行审计联系点制度。内部审计审计管理机制、审计思路、审计方法上不断创新、开拓进取。审计管理逐步由发现型符合型审计向预防型、增值型审计转变,由以监督为主向监督与评价并重转变,由以事后审计为主向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并重转变;围绕集团发展战略和企业中心任务,全面开展了内部控制审计、效益审计、信息系统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工程审计等。不断加大审计力度,审计量和工作水平进一步提高,审计在促进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关注系统接口部位,实施内控审计

内部控制审计是对风险管理的回应。内控的最低目标是保护财产的安全性,最高目标是实现价值最大化。

①立足对控制系统的整体思考。大型企业内部审计注重把握复杂管理系统的变化规律,以完整连贯的业务流程取代受专业局限的缺陷流程,对整个控制系统进行全覆盖的主动控制。

②构建“审计循环系统穿行试验新格局”。

审计审计部门按照能够体现企业管理要求的各个环节建立控制点,点多面广,帐点相连,环环相扣;审计人员以业务流为逻辑,以资金流和物流为主线,“三流”合一,相互验证;环环穿行于内部控制的整个保证体系之中,点点跟进制度缺陷及舞弊风险。审计部门在日常审计活动中,尤其关注企业资本变化、市场变化、政策变化、技术飞跃、供应渠道改变、业务流程再造中易发的突变现象及风险。在不被识别、极易忽视,但却有着因果关系的各个环节中,去发现隐性系统。尤其关注管理的接口这一责任与权利的传递点。在这些环节间,组织起跨专业、跨部门的信息循环,验证信息过滤风险,在信息循环的起点与终点间建立制衡机制。

③发挥控制系统的协同效应。在内部控制中,有效的沟通提高循环的效率。审计部联手主管部门,针对工程造价部门与相关8个环节的接口部位易产生的38类问题进行深人剖析,形成对策整改措施。每一项措施都成为一宗典型案例的“会诊”。企业全面组织清理管理制度,指导管理部门对文件进行了修订。尤其使涉及采购、招标、工程监管方面的文件更加完善,提高了控制的绩效。

(3)稽查经济责任,实施绩效审计

大型企业全面开展绩效审计的动因,是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形成。绩效审计的主要形式是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其内容包括预算的执行情况和财务收支执行情况,国有资产的管理、使用及保值增值情况,重大决策的合规性和科学性,个人是否有违反廉政勤政规定的行为,以及其他需要审计的事项等。

 (4)营造“阳光工程”,实施采购审计

企业60%以上的成本来自采购。采购不是纯贸易的问题,几乎涉及所有管理的接口部位。因而控制采购成本,是内部审计的重要使命。

大型企业对建筑材料、工程设备、辅助材料、备品备件等的采购价格进行审计。由于采购价格是各方利益共同追逐的焦点,采购的风险来自市场信息不对称及采购人员的胜任能力。在采购审计中,内部审计将采购活动作为物流中枢和信息中枢,直接采取网上比价审计,与市场信息对接。同时,关注采购流程、定价依据、授权、付款政策和采购方式的适当性和有效性。审计在采购方面投人的重点,不再是环节的本身,而是一个环节与另一个环节的接口部位。审计部创立的“纵向到底的源头审计法”、“横向到边的终点审计法”、“采购与应付款的内环审计法”、“跨越部门及专业的外环审计法”,已跳出了传统的管理思路。在采购环节的每一项审计,都形成一套思路、一项制约,形成在管理的入口创效的源泉。

(5)完善激励机制,实施行为审计

内部审计要围绕领导关心的重点、管理的难点、职工关注的热点提供审计支持。首先,在企业改革改制中,不可避免地会与现行的利益格局形成冲突。少数单位为追逐部门利益最大化,常常会向母公司施加各种影响,在博弈中换取有利于自己的政策条款及相关稀缺的经济、技术资源。这种利益驱动力,会带来极少数组织和个人的寻租活动风险。大型企业审计部门针对利益冲突实施专项审计审计报告直接分析利益主体的行为动因,不折不扣地报告事实真相,为公司推进改革提供有力支持,真正维护广大职工的根本利益。第二,开展对现行激励政策的审计。大型企业经营管理者风险承包兑现专项奖励措施。审计意见成为公司确认奖励的依据,维护了激励政策的公平和效力。同时,审计对激励政策本身合理性进行的评价,使大量富有建设性的建议和措施被采纳。第三,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评价。对业务流程的审计,重点考虑部门管理权限设置的合理性及有效性,关注流程从投人到目标是否有人看管?所有的管理行为是否都与目标相关?从而防止产生管理资源的无效投人。审计问责制对管理不作为给企业带来的损失予以披露,对非增值作业提出优化方案。审计在公司的多个专业促进了业务流程再造。

(6)加强舆论监督,实施审计披露。

大型企业实行审计公示,包括事前对审计计划的披露、事中对审计发现的披露和事后对审计报告的披露。通过审计公示实现了如下目标:审计披露信息及时传递到决策层及需要的部门、环节和过程;披露的速度与准确性不断提高;披露成本不断下降;有效的整改建议、评价和服务得到落实;与企业其他管理系统能够实现平稳连接;审计披露满足了企业对真实声音的需要。调动了全员参与风险防范的积极性。

(7)扩展联动效应,推进审计共建

审计共建体现的是审计目标与被审计对象内在动力的协同性。在共建中,审计部门承担对共建方管理人员进行风险、控制技术的培训;提供内部控制系统的策划,与共建方共同寻求防范风险、增加绩效的途径;协调执行中的外部条件。共建方则提供所有资源,保证审计目标的落实。在这里,内部审计已经从“经济卫士”的角色转换成受欢迎的“管理谋士”,基层对高质量的审计需求日益增长。

(1)共建在部门。审计部与其他各管理部门建立起联手管理机制,开展广泛合作。如建立联席会制度、针对特定专题建立课题组制度、审计信息共享制度以及审计决定联合督办制度等,使公司监管资源不断得到整合和优化。

(2)共建在基层。审计部在多个单位开展共建活动,使员工内控意识大大加强。审计共建促进了敏感岗位人员之间进行深入交流,基础管理制度迅速完善;优化、精简、高效的协议保产全面推行。

(3)共建在作业链上。公司领导直接组织项目的事前审计审计部门以特定的项目为平台,联合项目所涉及的管理层、作业层,在整个项目执行过程中,以审计提供的控制框和监管路线图规范业务行为,实现项目目标。

(8)突出审计实效,持续改进审计方法

关注变化。是关注管理系统内外的变化,不断地发现变化并应对变化,使审计方法富有活力。

(1)系统思考。内部审计随时将局部目标的变化与企业整体目标相对应,抓大放小,使评价更具说服力。

(2)开放创新。审计方法是管理会计技能、内控技能、计算机信息及沟通和协调的技能的凝聚,需要关注审计与专业部门的管理技术方法的兼容性,促进双方管理技术的共同借鉴和弥补。

(3)协同互利。坚持“合作参与式”的工作原则,与各管理部门密切协调,发挥建设性作用。有效的沟通将极大提高审计的效率。

大型企业在实施发展战略和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过程中,注意加强内部审计建设,通过对企业整体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及治理程序提供有效监管保证和建设性评价,帮助企业实现目标。

大型企业审计与各个管理部门实现互动式的协同效应,使大批审计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树立起大型企业诚信、务实、自律的形象。  

按照“有章可循、程序合法、监控有力、简洁高效”的要求,通过对原有招标管理办法和招标工作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招标管理制度的修订和完善,强化招标的管理与监督,健全招标相关制约机制,规范招标管理程序,从而使大型企业的招标管理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确保招标过程严肃、公正、合法,达到降本增效,促进公司招标工作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效益化。

通过不同形式学习和培训,不仅提高了招标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增长了知识,而且提高了招标工作效率和质量,推进了招标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夯实监察审计的基础工作

要做好企业监察审计工作,首先必须强化教育,坚持教育为主,突出重点,讲求实效,做到教育经常化、制度化、多样化,不断提高全体员工对监察审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责任意识,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参与到此项工作中去,促进监察审计工作的深入开展。大型企业在党政领导的统一部署下,充分发挥大型企业网站、大型企业文化月刊、大型企业纪检简报等宣传媒体的优势,通过召开专题会议、组织专题学习、开辟宣传专栏、订阅刊物、印发通报等形式加大了监察审计的宣传力度。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提高了大家对监察审计的认识,增强了自我约束意识和民主监督意识,为监察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基础。

大型企业党政领导高度重视监察审计工作,为更好地开展监察审计工作,全面落实国资委关于对不良资产责任认定和处理工作会议精神,成立了清产核资领导小组、不良资产处置办公室和不良资产责任追究办公室,落实了领导责任和相关部门责任及管理职责,公司党政领导纪委书记带头,纪检监察、审计、财务、生产、科技、规划、组织人事等部门人员均参与其中,各负其责。所属大部分单位也成立了监察审计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形成了公司党政领导亲自抓,谁主管、谁负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运作体系,为监察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围绕中心,改善管理,将监察审计融入企业管理

监察审计企业管理中的再管理,监督中的再监督。紧密围绕企业中心工作,找准切入点,将监察审计融入企业管理是确保企业监察审计工作取得实效的关键,是推进企业强化管理、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有效途径。

在实际工作中,大型企业将监察审计工作纳入惩防体系建设整体规划,每年初对监察审计工作进行专项安排,并紧紧围绕企业中心工作,把企业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职工群众关心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以及企业经营管理的薄弱环节作为监察审计工作的切入点,做到监察审计任务与企业中心工作相一致,监察审计目标与企业总目标相一致,监察审计内容与职工群众关心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相一致,在抓落实、抓成效上下功夫,实现监察审计企业管理相融合,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方式,堵塞管理漏洞,切实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围绕资产,强化管理,全面推进企业监察审计

近年来,根据集团公司的工作部署,结合大型企业实际,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将监察审计的重点放在三个方面,即不良资产管理、物资采购和招标管理工作,其中不良资产管理着重抓好对不良资产处置、清收变现、资金入账、销案和责任追究工作的监督。

监督检查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一是处置前期,采取重点检查和部分抽查的形式,严格清查已核销不良资产,落实责任人进行专管,要求财务部门定期上报账销案存资产变动情况,定期进行资产盘点和查看账销案存资产处置财务报表,与资产管理部门的账簿进行双向核对,做到账面清晰,专人负责,放置有序,标识清楚,出库有手续,账簿有登记。二是处置审批阶段,严格执行不良资产处置审批制度,督促资产管理部门必须填写《账销案存资产处置申请明细表》,列明拟处置资产的名称、数量、原账面价值、存放地点、资产状况等内容,再由归口处置部门根据处置资产的特点进行实地考察、市场调研,与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商定处置去向、方式、底价后报主管领导审批。三是处置过程中,督促处置部门按程序以公开拍卖的方式对资产进行变现处置,保证处置资产公开、处置渠道公开、处置价格公开,确保不良资产处置不走过场,不弄虚作假,最大限度减少企业资产损失。

监督检查不良资产的清理、追索、清收变现和资金入账情况。纪检监察部门积极督促各职能部门加紧对不良资产的清理、追索和清收变现工作,将任务分解落实到责任人,必要时纪检监察人员共同参与其中。对已处置不良资产单项(台、批次)的损失金额进行逐一核实,并对入账情况进行监督,严格杜绝发生资金体外循环的违纪现象。

---围绕采购,加强监控,开展公司招标工作监察审计

物资采购和工程招标是易发生腐败的关键环节,为避免和遏制腐败的滋生,我们对这些重点部位实行了严格的监控。

在物资采购方面,严格实行比质、比价、集中采购和统一管理制度,对小批量的难以采用比价和招标采购的物资,进行合理安排,将小项目合为大项目集中招标采购,并坚持采购员询价报价、部门计划员审核和部门负责人审查、财务部价格组审批的三级审批制度。

在工程建设项目上,坚持项目法人负责制和廉洁承诺制,涉及重大的工程建设项目必须招标,而且必须有纪检监察部门参与,确保招投标的公开、公平、公正。纪检监察部门必须对招标文件的编制、投标单位的资格预审、招投标过程、合同履行过程以及项目竣工决算审计等环节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监督,防止暗箱操作,避免国有资产流失。

大型企业“十三·五”期间,特别是当前企业技改、基建项目非常多,任务十分艰巨。为了避免所属单位重复发标、反复发标,杜绝招投标过程中的商业贿赂现象,同时又能节约成本,提高效率。为加强对专项工作的监督,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不少企业还专门制订了《大型企业监察审计实施办法》、《大型企业物资采购专项监察办法》和《大型企业招标管理专项监察办法》,并成立监督检查工作组,加强对物资采购和基建技改项目招标过程的监督检查力度,切实规范物资采购和工程招标程序。为此,公司我们不断总结提高,创新招标与效能监管方式,探索建立监察审计的长效机制。

开展监察审计,把监察关口前移,有利于及时发现和解决企业管理中的各种漏洞,保证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监察工作要有重点,要围绕人、财、物等重要岗位、重点部门统一实施监察,做到有部署、有落实、有检查、有考核,增强监察审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讲究工作方法,注重实效,以事前预防性监察、事中跟踪性监察、事后改进性监察为基本形式,突出事前、事中监督,使监察审计工作更贴近实际,更有利于解决问题,促进监察审计工作的更深入开展;对监察审计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监察审计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运用科学的监察方法保障监察审计的深入长效开展,促进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近年来,在国务院国资委党委、纪委、监察局的正确领导和支持帮助下,尤其是《中央企业监察审计暂行办法》下发后,大型企业根据集团公司关于认真履行监察审计职责的要求,坚持以强化执行力为杨心,从堵塞管理漏洞、强化制度建设、推动管理创新等三个方面,提升企业管理的控制力、决策的贯彻力、执行的持续力,是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目的。

----整改缺陷,堵塞漏洞提升管理的控制力

企业发展战略需凭过硬的执行来实现。大型企业通过监察审计坚持不懈地跟进,最大程度地贴近和融入管理过程,充分发挥“管理的再管理、监督的再监督”作用,提升管理的控制力,确保企业战略目标在生产经营各岗位得到坚决的贯彻落实。

努力纠偏、强化管理。对政策和决策的理解有误,或过多考虑局部、个人利益,执行就会偏离正确方向,企业效益和经营目标就会受影响。通过监察审计及时发现和纠正与规范管理相偏离的问题,从而促使管理尽快回到正常轨道。大型企业生产建设的重要建筑材料在一段时间里,在储存、加工、内转过程中出现了较大的损耗问题,我们实施了管理监察审计。在对建筑材料内部流转各环节进行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协调解决和纠正处理了分供方管理不善、入库计量方式不合理、资产保管责任不清等类问题,并且带动采购、质检、生产组织等一系列专业管理得到加强,仅直接经济效益一年可增加749万元。

积极补缺、杜绝失控。那些反复出现同样问题的管理“死角”,职能交叉相互推诿的管理“真空”,缺乏监控失去制约的管理“盲区”,都是管理缺位的表现,都会降低执行力。在监察审计过程中,我们不仅通过监督检查发现问题,提出改进建议,还督促主管部门采取切实措施改进管理,达到效率、效益、质量、廉洁的统一,防止出现“管理休克”。贵重合金是生产品种钢的重要原料,近年呈量升价增之势,对企业成本构成重要影响;同时,由于单位价值高,不法分子内外勾结偷盗、供货以劣充优等问题时有发生。在开展贵重合金管理监察审计时,我们实施了从采购、验收、仓储到入炉的全流程调查,发现采购无计划、质检取样不规范等12处管理漏洞,向有关单位和部门提出11条监察建议,召开4次协调会督促落实整改,有效规范了贵重合金管理方式和流程,加强了内部控制,规避了资产风险。

追究失职、强化执行。执行力不强的实质是工作不能尽职尽责。严格追究失职渎职责任,大力强化责任意识,增强执行的自觉性,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执行力。近年来,我们相继制定了《履职履责评价管理办法》》等制度,定期组织履职履责检查,严格实施绩效考核,营造了廉政勤政、优质高效的工作氛围。根据公司强化管理的需要,我们先后参与了清理领导人员投资入股、清理经营实体、整顿劳务分包市场等20余项专项治理工作,严肃查处了失职失责行为。在开展不良资产管理监察审计过程中,我们与财务、审计、实物资产管理等部门一道,联手监管企业不良资产,重点把住资产核销关,坚持资产损失的原因不明不放过、造成损失的责任未追究不放过,去年对因违规造成企业资产损失的责任人进行了纪律追责,有力促进了管理人员责任意识的增强。

----健全制度,树立权威  强化决策的贯彻力

科学完善的制度体系是企业决策和指令得到有力贯彻执行的基础和保证。多年来,大型企业监察审计围绕生产经营管理的重点和难点,不断强化制度建设,着力解决制度上的滞后点、脱节点和空白点,为提高企业执行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加强监督、解决滞后。制度滞后于日新月异的企业经营管理需求,就难以得到贯彻执行。我们针对管理制度上存在的时效性差、不符合企业发展实际等5个方面的滞后现象,大力开展了“学、查、改”专项监察审计。一方面,通过组织各单位学习国家政策规定和先进企业经验,查找与上级有关规定和先进管理理念不相适应的地方,督促整改滞后问题。另一方面,将物资采购和工程建设领域作为监察审计的重点对象,针对公开化制度建设不力、分供方管理理念滞后等突出问题,大力推行招投标制度,健全完善了分供方管理办法和内部市场监督管理制度,实现当年物资采购和工程发包额较以往有大幅度下降。如今大型企业所有工程发包全部实行了招标、竞价销售,公示制、会审制及厂务公开等“阳光机制”得到普遍推行。

加强控制、解决脱节。企业经营管理制度与反腐倡廉制度的脱节,将导致反腐倡廉工作游离于企业中心之外,难以有效抵御腐败侵蚀和防止资产风险。我们开展了“三突出、三强化”专项监察审计,突出从业清廉,强化制度约束。在实施过程中,组织了各单位清理已有内控制度和反腐倡廉制度,要求将防腐治腐的措施嵌入专业管理制度中,对存在缺陷限期整改;重点检查了敏感岗位监督制度建设状况,相继召开了敏感岗位监督管理研讨会、设备系统预防职务犯罪研讨会,对公司敏感岗位管理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择优上岗、定期岗位交流及运用信息技术制约业务处置权等强化监控预防机制建设的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廉洁从业。

加强创新、解决难点。在企业重组、机构变化后,往往会带来已有管理制度覆盖不全、制度间衔接不够的问题,形成缺乏制度约束的管理空白点。我们开展了“查问题、促整改、推动提升企业制度化水平”专项监察审计,重点对出现业务流程再造以及机构调整的管理领域进行了监察治理。针对三家单位合并后出现的产品信息流与实物流不同步问题,建立了退料和回收工作程序,确保了资产安全等。在此基础上,汇总了6个方面的管理问题及对策建议,向公司提交了《关于业务流程接部位管理难点的监察审计报告》,经批转后,有力地促进了专业管理部门主动治理制度的难点。

在监察审计推动下,大型企业形成了年初有计划、工作有主管、过程有控制、建章有统筹、年底有考核的制度建设运行机制。“靠制度管人,按规定办事”已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项经营决策从上至下得到有力贯彻执行。

----推动创新,促进创效  确保执行的持续力

创新是企业保持高效执行的永恒动力,创效能力是检验企业执行力强弱的有效标准。监察审计充分关注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突出管理的前瞻性,做管理创新、企业创效的助推器,这既是监察审计实现自我超越的必然要求,也是确保企业执行力持续提高的需要。

推动管理机制创新。在企业快速发展过程中,不适应发展要求的陈旧经营机制是造成执行力低下的重要原因。通过监察审计打破旧秩序、旧观念的束缚,推动企业在管理机制的创新中实现执行力质的提升。通过分析发现,仅靠加强监控、强化责任、倡导节约等传统方式,已难以把成本降到理想程度。在多方听取有关专家意见后,我们强力推行“变过程监管”为“效果监管”,创新了采购机制。

推动管理方法创新。现代管理的新理念、新方法层出不穷,通过监察审计推动企业不断引进、吸收先进的管理思想,有利于加强管理控制、提高执行力。近几年,因备件质量问题导致的设备故障停机情况多次发生,既增加了采购成本,又影响了正常生产,为此我们立项开展了设备寿命周期监察审计。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导致备件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招标采购重价格轻质量,导致一些供应商以劣质产品换取低价中标。针对这种状况,我们在监察审计中推行了备件质保期管理方式,要求采购部门将备件使用寿命的要求写进合同,达不到期限的按合同向供应商索赔,此举优化了备件采购性价比,减少了设备事故和检修成本。

推动监管技术创新。依托管理信息系统创新并提高监管技术水平,是新时期监察审计强化执行力的重要手段。推进信息化与监察审计工作的结合,运用信息技术提高监督水平,是效能监督工作更好地融入企业管理、拓展监察领域、完善监察手段、提高监察效率的必由之路。近几年我们注重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把完善监督同强化管理、深化监察审计有机结合起来,使获取的监察信息更加快速、准确和可靠,方法更加规范、透明和先进。进一步实现了对生产经营过程的在线监控,传统监督手段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效率更高、效果更好。我们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有效控制了分公司的自由裁量权,减小了资产风险。目前,网络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对经营管理活动过程的监控,网上招标使采购更公开、更透明、更受控。

  (未经作者本人同意不得转发其他网站、否则追究侵权法律责任。谢谢理解支持!)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词条  管理  管理词条  审计  审计词条  效益  效益词条  强化  强化词条  
热传

 爱的魔法歌词 歌曲《爱的人间》

今天(3月2日)下午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火种汇集暨火炬传递起跑仪式在天坛公园祈年殿举行在北京、延庆、 张家口三个赛区采集的八枚火种连同在英国曼德维尔采集的火种...(展开)

热传

 圆的专题总结

圆是初三里面不同于之前学习多边形的一种新图形,也是需要用一种全新的眼光看待这个知识点。首先要搞清圆的相关定义和概念,圆的概念很多,比如圆弧、弦、圆心角圆周角定理...(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