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作为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践行着儒家以道德要求自我、以道德教化民众的宗旨,希望由己及人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们看到,无论是孔子还是孟子,他们所追求的人生价值最后的具体指向都是获得理想的人格。
下面,我将分四个部分对孟子提出的大丈夫理想人格进行阐述来回答问题。
理想人格的第一次提出孔子作为儒家的开创者,第一次提出了理想人格理论, 并根据其理论设计了圣人、君子、贤人、仁人等不同层次的人格典范。这其中最重要、最典型的就是是圣人和君子。
圣人和君子的区别在于,君子人格通过自我修炼是可以实现的,而圣人人格,按孔子的理论是完美的化身,是可以无限接近而无法达到的最高境界。
子曰:‘何事于仁, 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尧舜都不能达到圣的境界,何况一般人了。所以从实际意义来说,“圣”的境界更多的是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道德修炼和发展的方向。
孟子和大丈夫人格孟子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孔子圣人人格思想,“道性善, 言必称尧舜” ,他认为普通民众只要以圣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向圣人学习,就能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也就是“人皆可以为尧舜” 。
“夫徐行者, 岂人所不能哉?”
孟子这样说,无疑是揭开了圣人神秘的面纱,只要做,就能够行!他还说:
“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
圣人跟我们是一样是这个社会的一份子,圣人也并非高不可攀。孟子的这个观点让普通人看到成就理想人格的可能。
但是圣人境界虽然是一个完美的理想人格,但并没有具体可行的标准。为此,孟子提出了大丈夫人格,将虚幻的理想人格形象化、具体化:
居天下之广居, 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得志, 与民由之;不得志, 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此之为大丈夫。
大丈夫人格的内涵上面这段话就是孟子对大丈夫人格的阐述,这其中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 “居天下之广居, 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
“广居”即“仁”, “正位”即“礼”, “大道”即“义”,孟子说:“仁, 人心也;义, 人路也。” 孟子认为:
仁义礼智, 非由外铄我也, 我固有之, 弗思而已。
这句话也是孟子“性善论”的基础,仁义礼智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并不是由外而得。
人之有道也, 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 则近于禽兽。
孟子通过这句话论证了人之为人的根本就是“有道”。所以做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首要的前提就是要用道义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其二, “得志, 与民由之;不得志, 独行其道”。
这句话是对前一句的补充,得志,就是自己的理想得到实现的时候,就要带着人们立正位、行大道;暂时不能实践的时候,就先保证自己立正位、行大道。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这个道理。
对于“志”,孟子说:
“夫志, 气之帅也;气 , 体之充也。夫志至焉, 气次焉, 故曰:持其志, 勿暴其气 。”
孟子认为“志”就是一个人的“气”,有志的人才有精气神,这是一个由因及果的关系,所以要“勿暴其气”。孟子称大丈夫的“气”为浩然正气,他是这样描述的:
“其为气也, 至大至刚, 以直养而无害, 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 配义与道。无是, 馁也。是集义所生者, 非义袭而取之也。”
可见, “浩然之气”是由道义为支撑的精神力量,它是“塞于天地之间”的一种“至大至刚”的正气。
其三,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这句话是对大丈夫人格在面对外部环境时的具体要求,也是大丈夫行事的具体标准。真正的大丈夫在任何情况、任何环境都能谨守道义,富贵、贫贱、权势都改变不了。正如孟子所言:“穷不失义, 达不离道” 。
从我们对孟子大丈夫人格设定的解读可以看出,其包含了仁、义、礼、智、气、勇等多种属性,这些属性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大丈夫人格的内涵。
孟子大丈夫人格的意义孟子大丈夫人格的设定,建构了我国古代完整的理想人格理论体系,其蕴含的精神属性充分体现了先秦儒家思想对自我的深切关注、对人性和人生价值的深入思考。 其精神内核被后人继承和发展,在不同的时代闪耀着永恒的光辉。
从岳飞、文天祥、辛弃疾以及那些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先烈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大丈夫人格的影响,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如今,孟子大丈夫人格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明确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树立崇高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