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拼音:shì jué;英文:vision),光刺激作用于视觉器官而产生的主观映象。通过视觉,人和动物感知外界物体的大小、明暗、颜色、动静,获得对机体生存具有重要意义的各种信息,至少有80%以上的外界信息经视觉获得,视觉是人和动物最重要的感觉。视觉的适宜刺激是380~780纳米的电磁波,这是可见光谱的范围。在可见光谱范围内,不同波长的刺激能引起不同的颜色感觉。混合可见光谱各波长则引起白色感觉。
人眼是视觉系统的外周感受器。眼球后面的视网膜是感光细胞集中的地方。有两种感光细胞:杆体细胞和锥体细胞。锥体细胞主要分布在中央窝部位,是明视器官,在高亮度水平发生作用,能产生色觉和辨别细节。杆体细胞主要分布在视网膜边缘,是暗视器官,在低照度水平下起作用,但它不能感受颜色,也不能辨别物体的细节。人眼对光的强度具有极高的感受性。它能对7~8个光能量子发生反应,感受性和光的波长也有关,在明视觉条件下,人眼对波长550~560纳米的光最敏感,但在暗视觉条件下,人眼最敏感的波长范围是500~510纳米。
眼的构造:人的眼睛近似球形,位于眼眶内。正常成年人眼球前后径平均为24mm,垂直径平均23mm。最前端突出于眶外12~14mm,受眼睑保护。眼球包括眼球壁、眼内腔和内容物 (包括房水、晶体和玻璃体)、神经、血管等组织。从正面看,眼睛包括巩膜(眼白)、瞳孔、虹膜及角膜等几个主要部分。除此之外,眼眶内还有运动眼球的小肌肉以及泪腺等结构。若从整个眼球结构来看,还有很多在表面看不到,但同样重要的部分。现在我们来了解眼球的构造。
在光刺激持续作用下,视觉感受性的变化叫视觉适应。人从亮处进入暗处,视觉感受性逐渐增高的过程叫暗适应。从暗处到强光下,一开始觉得眩目,睁不开眼,经过很短的时间周围的景物又能看清了,这是明适应。
在光刺激停止后保留下来的视觉印象叫视觉后象。视觉后象分正后象和负后象两种。正后象是一种与原来刺激性质相同的感觉印象。如果后象是一种与原来刺激相反的感觉印象,则为负后象。颜色光的负后象是原来颜色的补色。
断续出现的光刺激,当其频率达到一定程度时便会引起连续的光感觉。引起连续感觉的最小频率叫做闪烁临界频率(CFF)。明度或色调不同的相邻的颜色相互影响,使对象的明度或色调感觉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对比。前者叫明度对比,后者叫颜色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