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岛黎锦纺、染、织、绣技艺是黎族人传承了3000年的古老技艺,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
黎族人纺纱、织布的原料是海南特有的吉贝棉,又称海岛棉。染料也源自热带雨林丰富的植被资源。三国吴国人万震在《南洲异物志》中就曾记述黎族先民已会用吉贝作“五色斑布”。相传,一位姑娘上山穿的白筒裙被植物的汁液染上斑斓的颜色,十分漂亮,黎族人从中逐渐摸索出利用苏木、黄姜、蓝靛草、谷木、牛锤木和枫叶将纱线染成红、黄、蓝、绿、棕和黑等颜色。
黎族没有自己的文字,黎锦图案是黎族各方言的标志符号,这些原始的文化符号,记录了黎族各方言区的文化生态,生动体现了黎族的生产活动和民俗风情,每一幅黎锦都是一个故事。从某种意义上说,黎锦是浓缩了黎族历史与文化的独特“史书”。
黎锦原材料种植基地(大田镇老马村)→东方苗绣技艺手工坊(东方市文化馆三楼)→黎家小院(东方市信访局大院)→三月三非遗两馆(大田镇三月三文化广场)→玉龙村黎锦合作社(东河镇玉龙村)→黎族传统工艺工作站(东河镇黎锦大楼5楼)→大田美孚黎族织锦技艺农民专业合作社(大田镇玉道村)→黎锦文化中心(动车站游客中心)
黎锦原材料种植基地
2013年起,东方市建立了百亩黎锦原材料种植基地,主要种植海岛棉、苎麻、假蓝靛、黄姜、山蓝、落葵、苏木等黎锦原材料。目前东方市黎锦原材料种植基地是海南省唯一一家在运行种植黎锦原材料的基地。深受各高校和研究机构的青睐,众多学者纷至沓来参观考察。目前已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南民族大学、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在这里建立实习教学实践基地。
东方市黎锦原材料种植基地占地115亩,每年种植基地产出的原材料主要用于:黎锦实践课教学材料、织锦培训班培训材料、传承人传承活动用料、黎锦原材料展示。
地址:大田镇老马村314省道北面东方市黎锦原材料种植基地
东方苗绣技艺手工坊
东方八所盘氏苗绣蜡染文化技艺手工坊成立于2022年,目前拥有22名专业的手工匠人,具有苗绣、蜡染、织绵及苗族传统服饰制作等多项非遗文化传承技艺以及苗族传统习俗展示等多类业务。手工坊在对传统工艺进行传承的同时,也注重与现代社会新兴优秀文化之间的融合与创新,游客可以来到这里参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技艺的现场展示,同时也可以亲自体验苗族的传统文化,感受传统非遗的魅力,丰富自己的假期生活。
负责人盘秀蓉是苗绣技艺的传承人,苗绣技艺纯熟,能歌善舞,多年来坚持宣传苗族文化,为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黎家小院
黎家小院主要以黎锦技艺、船型屋、黎陶等非遗展示为主,可开展捏泥制陶、席地织锦、捶打糍粑、黎陶、黎藤、黎锦参观等活动。并附有手工体验制作、及黎锦服装租赁现场拍摄、黎家生活体验比如长桌宴、舂糯米糍粑等。
不负时光、不负美景,捏泥制黎陶、席地织黎锦,带你“沉浸式”感受原始黎家传统技艺,体验一把非遗文化独特魅力。
负责人符慧莉,黎锦技艺传承人,擅长黎锦文创作品设计,年轻一批黎锦文化传播者,多次代表东方参加大型博览会,接受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采访,积极推动东方黎锦技艺传承发展。
联系电话:东方市信访局大院内
“三月三”非遗两馆
东方市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传承馆、东方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展示馆位于大田镇零公里处“三月三”文化生态公园一号楼,2015年12月正式开馆,一楼展厅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展示馆,面积380平方米,主要展示黎族人民日常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共88种193件。二楼展厅为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传承馆,面积370平方米,主要展示黎族服饰、头巾、被子及纺织器具等。
“非遗两馆”自2015年12月开馆以来,实行免费开放措施,每年接待参观的市民和游客近万人次,已成为展示我市特色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和旅游景点。
地址:大田镇零公里G225国道三月三广场
玉龙村黎锦合作社
东河镇玉龙村共有三家农民黎锦合作社,主要业务是黎锦产品的生产、开发、设计、包装和市场推广,包括制作黎族传统手工织锦工具、制作黎族服装、黎锦产品、黎族织锦扎染技术和植物染技术、黎族织锦技术的培训与推广等服务。
合作社开发生产的产品极大地丰富了东方市乃至海南省的旅游产品种类,通过把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现代生活相结合,让黎锦技艺走进现代生活,有利于本土黎族文化的推广以及黎锦技艺的传承,促使东方市特色的黎锦产品走向市场,进一步推动黎锦产业化发展,弘扬黎族优秀传统文化,实现黎锦传承与农民增收双赢目标。
东方市美孚黎方言黎锦技艺分为纺、染、织、绣四大工艺。首先是纺,就是纺线,以天然种植的海岛棉为原材料,用手捻纺轮和脚踏纺车等工具将棉花纺成线。第二道工艺是染色,所需的染料都是纯天然的,且色彩鲜艳,不易褪色,主要工序是将纺好的棉线用黄姜、假蓝靛等植物染料进行染色,经过数次的染色,染成织锦所需的各色纺线。第三道工艺是织,就是织布,将染好的纺线穿好放置在腰织机上,用黎族传统织布技艺进行织锦,织娘们通过技术和构思将丰富多彩的黎族图案编织成锦,这也是织锦技艺中最为关键的工序。最后一道工艺是绣,在织好的黎锦作品里加上刺绣工艺,使得整件作品更为完美。
地址:东河镇玉龙村
东方黎族传统工艺工作站
东方市黎族传统工艺工作站于2020年6月揭牌成立。是由东方市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局、东河镇人民政府、江苏省江南大学纺织学院、海南省热带海洋学院创意设计学院共同合作创办的非正式官方文化研究机构。目前工作站有非遗研究领域专家20余人,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人,有黎锦文创产品100多件。2022年3月5日,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牵头在海口举行“海南国际设计岛示范基地”授牌仪式,东方市黎族传统工艺工作站被认定为海南国际设计岛文化传承类示范基地。
成立该机构,旨在对东方市黎族织锦开展文化内涵研究,技艺发掘传承,产业培育推广。东方黎族传统工艺作站项目宗旨以黎族传统纺染织绣为重点,通过改善材料、改进设计、改良品质,提高传统工艺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提高从业者收入,扩大传统工艺者就业。帮助当地培育品牌,推动设计研究,实现当地元素与现代生活的融合,产品设计开发以文旅融合为目标,培育品牌,促进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现代设计走进传统工艺,形成具有海南民族特色、走进国内外市场的品牌产品。
杨丽,海南省东方市黎族传统工艺工作站负责人;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造型艺术(纤维艺术)、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设计;主持或参与国家、省、市级科研课题研究7项;近年来先后在《印染》《陶瓷》《美与时代》《艺术科技》等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2021年作品《SIREN》获第十九届釜山国际环境艺术节(BIEAF)绘画、造型、影像类金奖。
地址:东河镇镇政府黎锦大楼5楼
大田美孚黎族织锦技艺合作社
东方市大田美孚黎族织锦技艺农民专业合作社位于东方市大田镇玉道村,创建于2018年。该合作社致力于黎锦产品的生产、开发、设计、包装和市场推广,主要包括制作黎族传统手工织锦工具、制作黎族服装、黎锦产品、黎族织锦扎染技术和植物染技术、黎族织锦技术的培训与推广等服务。自主生产的黎锦文创产品曾获得2019中国特色旅游商品铜奖和2021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金奖以及2023年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铜奖。
符其荣,男,黎族,海南东方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东方市第一届农村实用系列“十佳返乡创业人才”称号,现任东方市大田美孚黎族织锦技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东方黎锦之乡贸易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该合作社通过把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现代生活相结合,让黎锦技艺走进现代生活,推广本土黎族文化以及黎锦技艺的传承,实现黎锦传承与农民增收双赢目标。
地址:大田镇玉道村村委会西面(314省道旁)
黎锦文化中心
东方黎锦文化中心位于东方市动车站游客服务中心,创建于2018年,是一个集黎锦文化展示推广、文化艺术交流、黎锦周边产品设计制作销售为一体的多元化综合平台。
负责人唐秋晨,东方市政协委员、东方市黎锦协会会长,近年来积极推动东方市黎锦产业化发展。深入100多个黎族村落,潜心于黎锦文化挖掘、研究和创新发展,并通过培训、创新和与国外顶级产学研究机构、社会知名品牌开展跨界合作等一系列实践,帮助了超过1000多名织娘重新拿起织机。目前,中心展品达2000多件,含黎锦、藤编、黎陶等黎族手工艺品,定期下乡指导并向黎族同胞收购黎锦、藤编、黎陶等手工艺品,为黎族同胞解决传统手工艺品销售难题,激发其生产欲望,助力乡村振兴。
地址:东方市动车站游客服务中心
近年来,非遗品牌也得到了更多年轻人的认可,很多年轻人开始从事非遗事业,加入文化传承的队伍。非遗与青年,跨越传统与现代的边界,开启“双向奔赴”,立足当下、面向未来,既守住初心,也敢于创新,让非遗在现代生活中绽放无限生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旅游的优质资源,旅游是传播非遗的重要渠道。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对于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东方市依托非遗工坊、传习基地、传承人等,传承技艺、留住乡愁的同时,探索推出“非遗+旅游”主题研学体验精品路线,将传统技艺、民俗、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音乐这些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利用,注重体验感,打造黎锦小镇、黎陶村、花梨村等研学体验点,以提供研学旅游获得旅游收益,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