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乡村夜生活,粤夜粤精彩 | 广东三农这十年

暮色降临,草丛深处传来蛙鸣,茂名高州市根子镇元坝村桥头自然村人渐渐多了起来。三三两两的村民运动散步、跳广场舞。村道上,商贩支起露天茶座揽客。夜市中弥漫着烤串的香味,烟火气氤氲升腾,吸引着村民和游客们驻足,享受“舌尖之旅”。

雪糕车开进了茂名高州市根子镇元坝村,吸引了馋嘴的小朋友。

“现在晚上大把去处。”元坝村黄竹塘自然村村民姚叔喜欢去桥头玩运动器械。以前,从家到桥头的路都没通。而今,随着村庄十年来的“蝶变”,夜生活的选择多了,日子过得更加有滋有味。

元坝村的这一幕,是广东乡村夜生活日渐丰富的缩影。这十年,得益于畅通的农村公路、美丽的乡村环境、日渐兴旺的乡村产业,“夜经济”也在乡村蓬勃发展。夜晚的村庄不再家家闭户,昏暗一片。灯光璀璨、载歌载舞的图景,点亮了南粤夜空。

农村广场舞“火出圈”

十年前,乡村的夜晚静谧沉寂。闭门看电视,唠家常,在院子里下棋打牌,是夜生活的常态。看一场露天电影,是村民夜间鲜有的娱乐途径。

“电影下乡”,精彩的露天电影让村民看得津津有味。

云浮罗定市的电影放映员黄立锋于2007年子承父业,加入“送电影下乡”的行列,足迹遍布分界、罗镜、罗平等六个镇(街)的所有村庄。这份工作,有苦有甜。黄立锋说,苦的是有时放映地点在田间,车辆无法进入,只能人工搬运设备,一走就是1-2公里;甜的是看到村民享受电影带来的喜悦。

交通不便,场地不足,公共文化服务相对缺少,让农村地区的夜晚单调而漫长。然而,农民精神文化需求与日俱增。这也让一些地区开始先行探索,丰富村民的“夜生活”。佛山市顺德区勒流街道龙眼村,到了夜晚,近百名妇女在专业舞蹈老师的带领下,跟随音乐摆动身体。妇女健身队的成立,要追溯到十多年前。

夜间的广场舞,成为村民们不可或缺的娱乐生活。

此前,由于农村地区村情民意复杂,多方面制度失序,妇女工作同样举步维艰。一些文化素质较低的中老年妇女平时无所寄托,容易被煽动,成为乡村治理中的不稳定因素。引导和教育妇女,改善她们的精神生活,迫在眉睫。于是,村居妇女健身队应运而生。龙眼村成为勒流街道第一批建立农村健身队的村庄,20多名妇女成为首批成员。

“别看我们现在关系这么好,以前见面从来不打招呼的。”舞蹈队队员周团心和陈惠芳笑言,自从加入健身队,队员们的交际圈不断扩大,村民关系逐渐融洽,日益和谐。

《小苹果》、《最炫民族风》等“神曲”蹿红,广场舞在农村地区逐渐“出圈”。农村舞蹈队多了,夜晚也多了份喧闹和欢乐。这一两年,云浮市罗平镇长岗坡的65岁村民肖碧能因跳广场舞“火了”,在社交平台上粉丝超过80万。她时不时组织队伍去其他村庄表演。“通过跳广场舞传递快乐,”这是她朴素简单的心愿。

“村BA”凝聚人气

在农村“火起来”的,除了广场舞,还有“村BA”。

如今,篮球赛、拔河比赛等乡村体育赛事频繁举办。但在十年前,找场地、组织队员并非易事。元坝村党总支书记吴勇光回忆,十多年前,村内文体设施不多,每当想要打篮球,只能去村小学的篮球场。“篮球架也很简陋,用塑料板搭成。”

2011年,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到,50%以上的农村社区建有体育健身站(点),形成遍布城乡、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社会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在乡村,随着公共文化设施的完善,灯光球场有了,夜晚的篮球赛多了。

吴勇光说,这些年,每到春节前的夜晚,村里都会举办拔河比赛、篮球赛,把村民聚起来。“大家平时都在外务工,通过这些比赛,能让大家加深认识,提升农村的集体凝聚力。”

2017年,乡村振兴战略的出台,把乡风文明和治理有效提上议程。同年,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建设和利用农民群众身边的场地设施,营造农民身边的健身文化氛围。通过体育赛事,提升农村的集体向心力,日益成为完善乡村治理的手段。

湛江市遂溪县黄略村的乡民,不会忘记2019年那场“破冰”的篮球赛。彼时,黄略村邀请了当年的“老对头”文车村参加,这是三四十年来,两村首次开展村际间的“官方”交流活动。一场篮球友谊赛,见证了历史矛盾的化解,两村一笑泯恩仇。

今年7月底开始,江门市蓬江区棠下镇横江村夏季篮球赛历经38场比赛、20个比赛日、将近1个月的角逐后,圆满落下帷幕。赛事期间,每天都有球迷询问“今晚哪里打哪里”,这成为村民夜间的“乐子”。

村里来了“夜游客”

傍晚六时,桥头村村民陈姐家的仨小孩,绕着文体广场的雕像追逐、打闹。“现在一吃完晚饭,小孩便嚷着要出来玩。村里新建了广场和体育设施,小朋友都很喜欢。”陈姐说。来村里的不仅有本村人,还有外来游客。“周围村镇的人晚上也喜欢到我们村散步。”陈姐说。

傍晚,村里的文化广场,成为村民休闲散心的好去处。

乡村有外客,这在十年前是稀罕事,更何况是在晚上。陈姐回忆,十年前的元坝村,村道巷道还未硬底化,一到下雨就泥泞坑洼。家家户户都种荔枝,但是因缺乏合理的规划,道路两旁全都是树木、竹丛,晚上更是黑灯瞎火,“连个散步的地方都没有”。

吴勇光于2012年入伍当兵。他说,离家之前,村内文体设施也不多,看电视、聊天、打麻将是夜生活的“例牌”。路不通,环境脏乱差,公共服务设施短缺,村庄缺乏规划......广东农村的面貌亟待改善。

2012年以来,广东交通运输系统明确将“四好农村路”建设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头号工作来抓,通过一系列政策引领筑牢农村公路的发展基础。2015年至2019年,广东新改建农村公路约2.88万公里,完成农村公路建设投资726.68亿元。

路网渐通,乡村日益兴旺,持续向好,蒸蒸日上。吴勇光退伍回乡发现,道路日益通畅,村民出行日益便利。2018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号角吹响,乡村振兴第一仗开启,如火如荼进行。

“三清三拆”、道路硬底化、“四小园”建设......各项工作井然有序地推进,也让元坝村迎来“蝶变”。如今,沿着元坝村漫步,沿河路栏杆、村牌坊、观景平台、滨水公园等景点串珠成线,美不胜收。“这里荔枝树多,空气好,除了村民,游客也多了,一晚大约有2000人。”吴勇光告诉记者,在桥头村,有游客从邻近乡镇来此,休憩并拍下乡村“高颜值”美图,在朋友圈吸引一波“点赞”。

随着这十年的乡村建设,现在欣赏夜景不再是城市的“专属”,“夜游热”也在农村“火了一把”。潮州市湘桥区凤新街道高厝塘村,原本常年积水、无法耕种的低洼地块,被建成亭台轩榭俱全的湿地公园,人流源源不断;广州市白云区石门街鸦岗村,绿草茵茵,静谧村居成为游客露营的最佳选择......游客络绎不绝,在晚风和田园风光中,涤荡走劳作和务工的疲惫。

美丽乡村带旺“夜经济”

这十年,乡村旅游逐渐“升温”,也带旺了乡村产业,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

傍晚6点,在元坝村桥头自然村开露天茶座的“95后”店主黎子元忙着炮制奶茶。他说,晚上村里人流量很大,7点到9点是客人来的高峰期。“一到晚上生意比较火,每天经营到12点才收档。”他补充。

黎子元的露天茶座,一到夜里生意“火爆”。

黎子元到村里经营露天茶座,已经有四个月。他所居住的到湾村,与元坝村仅有一河之隔,但以前路不通,两村鲜少联系。随着道路交通的完善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显现,令长期在佛山务工的他对家乡变好感到惊讶,也看到发展的潜力。今年,他辞去大城市的工作,通过当地政府的“三资”管理平台,投标并租下这间店面。“在这里做生意,薄利多销,又能照顾家人。”他说。

“万里长城永不倒,千里黄河水滔滔......”晚上8点,桥头村的流动商贩越来越多,歌声、电动玩具的声音不绝于耳。在一处农家小院,村民经营起露天KTV,二三十户农户、游客付了钱,便就着板凳“排排坐”,等待上场一展歌喉。从邻村南邦村前来“以歌会友”的村民王姐说,这里收费便宜,“10元唱3首歌”,村民都喜欢,这种情况持续了快两年。

露天“KTV”是村里物美价廉的娱乐场所。

桥头村年近七旬的村民丁仲江去年开始经营起了民宿。原先,自家房子外观破旧。随着当地推进农房管控和风貌提升工作,将旧房子粉刷一新,他顺势给三层高的新房都安装了落地玻璃窗,在院子种上月季、蓝雪花,闲置宅基地因此盘活。“一到旺季,14个房间全爆满!”他说。

十年来,“夜经济”不仅在CBD、大都市,疏落简朴的农家小院、乡村广场随处可见。一入夜,乡村人流量多了,精明实干的村民们开始“嗅”到了商机,就地取材,提供物美价廉的服务。农家餐饮、休闲娱乐、旅游民宿......新业态、新玩法不断在广袤乡村遍地开花,也让村民在愈来愈旺的“夜经济”中,把钱袋子“鼓起来”。

外立面改造和“四小园”建设等乡村风貌提升工程推进,让村民的闲置宅基地,成为人们热捧的乡村民宿。

今年8月,广东首次聚焦美丽乡村“夜经济”,在江门鹤山市举办2022广东乡村休闲精品(夏季)推介暨古劳镇乡村民宿项目推介招商活动,推出28条乡村“夏纳凉”精品线路、145个乡村研学等夜经济主题产品。通过“点亮”美丽乡村“夜经济”,进一步挖掘乡村夜间消费潜力,示范带动全省各地美丽乡村创新策划和打造夜游项目和产品,共同释放夜间经济的消费潜能。

中秋假期,丁仲江的民宿迎来一波旅客。花好月圆,品尝岭南佳果,欣赏田园夜景,正当其时。他说,有人来住宿,家里不仅多了笔收入;和客人聊聊天,两公婆也有了精神寄托,不会觉得那么孤独。

【策划】严亮 洪继宇

【统筹】王伟正 苏晓璇 段凤桂

【记者】袁瀚

【来源】南方农村报

搜索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