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临床治疗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这篇文字,我想跟你聊聊脑鸣这个事儿。
你知道吗?脑鸣,很可能和阳气不足有关系。
来,我给你说个真实的医案故事。
故事里的医家,是当代中医大家,汤承祖。
这位老前辈在业界的分量,我就不细说了。您就自己上网查一查吧。
有这么一回,大概是1978年的7月份,汤师遇到了一个患者。
这个患者,当时是37岁,工人,姓马。
什么毛病呢?就是脑鸣,脑袋里头直响。这一响,就响了十年。
当然了,之所以能忍受十年,说明她的脑鸣,还不算特别厉害。
但是,最近这三年,患者的问题加重了。她就感觉自己啊,头胀,头重,头发沉,就好像头顶上有一个大米袋子似的,一直在那儿压着,又似乎被什么东西紧紧地包裹、紧箍着。
总之啊,是特别难受。
与此同时,她这些年是越来越怕冷。两条腿和双脚发凉,有时候还抽筋儿,盛夏的时候也得穿棉衣棉裤。动不动,她就感觉腰酸。白带量,也比以前多。
当然了。光这些,还不足以让患者历尽辗转来求汤师治疗。关键是,她精神有些不正常。
怎么不正常呢?听见一些响动,就觉得害怕,一害怕,就身体颤抖。走在路上,总感觉有人在尾随,或者是有那么一伙人,即将来殴打她。另外,走路的时候,还感觉仿佛踩在波浪上,路面是此起彼伏的。
对于这些,患者自己也知道是不正常,但是她无法控制自己。
就因为这一身的毛病,患者可以说四处求医,但是效果都不好。没办法,挖门盗洞拉关系,此人找到了汤承祖前辈。
汤师这么一看,得了,说啥我也得治好你,不然岂能让你白跑一趟?
于是,仔细诊察。
刻诊,见患者脉象细而无力,舌苔淡薄,舌边有齿痕,食欲差,说话声音低微,面色白,精神疲惫。细问得知,患者时觉口干,但不想多喝水。
了解到这些情况以后,汤师就给开了一张方子。但见——
制附块10克,制半夏10克,淡吴萸5克,肉桂6克,炒苍术10克,陈皮6克,升麻6克,甘草5克。
结果如何?患者用药10剂以后,头重、脑鸣开始减轻,幻觉减少,食欲开始恢复。
这时候,原方苍术增加到12克,制附块增加到12克,并加入党参24克。患者服用20剂以后,头部症状几乎完全消失,惊恐感消失,体重也有所增加。
最后,原方加入龙眼肉6克,继续调养。
就这样,患者服药半年之后,生活完全恢复正常,停药后并没有反复。
这就是医案的基本经过。它最初刊载于1986年的《北京中医》上。
好了。现在,我给你说说这里面的道理。
我在开篇的时候提到了,脑鸣这个事儿,很可能和阳虚有关系。
上文医案里这个患者,显然就属于阳虚。
你看,此人双腿不温、抽筋,两足发凉,腰部酸痛,盛夏的时候还得穿棉衣。脉象细而无力,舌淡,面色晄白,这是不是肾阳不足啊?肾阳不足,阴寒之气太盛,造成这个情况。
中医讲,肾藏精,精生髓,脑为髓海。当肾阳不足的时候,肾精亏虚,髓海失养,于是就不可避免地出现脑鸣。这个道理,显而易见。
中医讲,肝肾同源。肾阳不足,日久可能引起肝阳不足。肝阳虚的结果是什么?就是容易出现幻觉,莫名恐惧。因为肝藏魂啊,肝主谋。肝阳虚,肝不藏魂,她就有幻觉,总觉得有人要害她。肝主谋。肝阳不足,谋略不成,所以胆小怕事,遇到声响都受不了。
事情还没完。肾阳虚,日久会累及脾阳,导致脾阳的虚弱。脾阳不足,不能运化水湿,所以患者带下量多,舌体胖而有齿痕。这就是有痰湿的体现了。脾虚,则气少。气少,则语音低微。脾虚,则胃纳不佳。胃纳不振,患者就会食少。
痰湿之邪,困阻于内,津液不得输布,所以虽然口渴,但喝不下去水。痰湿之邪,一旦上泛于头部,患者就会头重如裹,仿佛有重物压迫。
你看看,这一切,都源于阳虚啊。
那好吧,我们看看,汤承祖老前辈,是怎么用药改善这一问题的——
制附块10克,制半夏10克,淡吴萸5克,肉桂6克,炒苍术10克,陈皮6克,升麻6克,甘草5克。
这里头,制附块、肉桂温煦脾肾之阳。吴萸,暖肝阳。苍术、陈皮、半夏,健脾燥湿化痰。升麻一味,可以升举脾胃清阳之气于头面。这就是基本的用药意图。
等患者肾阳、脾阳、肝阳都得到温煦,痰湿水饮之邪不再泛滥,她的一身不适,自然也就消失了。
当然了,以上这些,都是我个人的解读。有很多地方,我可能看不到,或者说得不准确。这就有劳您来补充订正了。
总而言之,脑鸣这件事儿,的确可能和阳虚有关系。这是很多人,尤其是老年人值得注意的地方。虽然说,脑鸣证属阳虚的人,不见得一定有上述医案里那么多的连带症状,但是就辨证来看,阳虚显而易见。
这类人的普遍表现是,脉象沉迟或者沉细,苔薄白,舌质淡红,畏寒肢冷,腰膝酸软乏力,精神萎靡,头晕,走路时迷迷糊糊,甚至有泛舟水中之感。还有的人,可能伴随尿频、滑精等症候。总之,辨别起来,并不难。
我希望,有此类困扰的朋友,能积极看中医。若证属阳虚,中医调治起来是不困难的。文中汤师的配伍,仅仅是作为参考,不见得适合所有人。只不过,它所折射出的辨证思路,值得我们借鉴。非专业读者,务必在中医师的辨证指导下来借鉴,不可以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