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翅下目—鼻白蚁科(下):原鼻白蚁
5.原鼻白蚁属
原鼻白蚁属(学名:Prorhinotermes)隶属于蜚蠊目(Blattodea)鼻白蚁科(Rhinotermitidae),为鼻白蚁科中最基群的一属,工蚁为成熟幼蚁(Pseudergate),又叫假工蚁;兵蚁单形性;具补充繁殖型。
(1)黄原鼻白蚁
黄原鼻白蚁(学名:Prorhinotermesflavus)隶属于鼻白蚁科(Rhinotermitidae)原鼻白蚁属(Prorhinotermes),属于巢食共处型(One-piece type),
①形态特征
a.生殖型
背面观:头壳、触角、胸背板及腹背板为黄色(10YR7/8);复眼黑色(2.5Y 2/0);翅前缘及径脉暗黄棕色(10YR 4/6);整体来说,生殖型为淡黄色。
头壳近圆形且中央具一前头孔(fontanelle)。额部微凹,且在前头孔的两侧各有一纵走的皱纹。后头楯突起且中央具一连结至前头孔的沟;前头楯窄且半透明;上唇舌状且黄色。复眼黑色(2.5Y 2/0),圆形且凸出;单眼椭圆形,黄白色,且有一单眼骨片。触角17-19节,第一节最长,第三第四节最短,整体来说,节的长度由触角的近端往远端渐渐递增。
前胸背板近半圆形,中央凸起且往前侧的转角慢慢下陷;前缘及侧缘上升;前侧的转角圆润;后缘及后侧的转角圆润。膜质翅透明且不具毛;前缘及径脉骨化。前翅具不分明且连续的中脉。在某些个案中,中脉分离且与臀脉愈合一或二次以形成室。后翅径脉始端具一不骨化的中央分枝,中脉及臀脉在翅始端的三分之一处凸出0.2~1mm。
腹面观:后颔(postmentum)黄色(2.5Y 7/8),倒五角形,两触角窝圆润。颊,须及腹骨片为黄色 (2.5Y 8/8)。基节、转节、腿节、径节、附节淡黄色(2.5YR 8/4);爪末端骨化;爪中叶存在。
b.兵蚁
头壳以背面观为水滴状,黄色(10YR7/8 或 2.5Y 8/8),位于前端的大颚关节及触角窝较为骨化,侧边宽大且圆润。额部稍微具皱纹。前头孔存在,开口朝上,白色且圆形,直径约等于0.06mm,一浅沟连接前头孔与头楯部的基部。头壳以背面观扁平。前头孔位于接近头顶的位置。额部从头顶缓缓地倾斜。触角窝稍微凹陷。眼点淡白色,颊部为黄色(10YR 8/8)且位于眼点后方不远处,触角坑的高度与之相同。头楯部狭窄、白色且梯形。上唇黄色(10YR 7/8)且舌状,大颚末端深黑棕色(10YR 2/2),颜色朝基部渐浅,基部为黄棕色(10YR 6/8);大颚锋面平滑地弯曲且生有不明显的齿。左大颚基部的里侧稍微锯齿形,基部与右大颚比起生有较突出的半圆形板。触角16-20节,基端黄色(10YR 8/8)且朝末端渐呈黄白色;第一节最长;第三节最短;相对长度的触角式通常为 2 > 3 < 4 = 5。后颔均匀地呈现黄色(10YR 8/8),以侧面观之,其圆滑地凸起,从颊部凸出。
前胸背板黄色(2.5YR 8/8),前端中央的缘稍微凹陷,前侧的转角圆滑;后缘呈凸面镜状;后侧的转角宽且圆滑。许多的兵蚁中、后胸背板上生有翅基(wing pads),中、后胸背板的宽度多变。整体来说,前胸背板稍比中、后胸背板宽,但并非绝对。腹腹板半透明。基节、转节、腿节、胫节及附节为白色(10YR 8/2);爪的末端稍微骨化;爪中叶存在。
c.补充生殖型
背面观,头壳、胸背板及腹背板颜色介于黄色(10YRseven-eighths)及红黄色(7.5YR 7/8)之间;触角淡棕色(10YR 8/4);复眼红棕色(5Y 5/3)或紫色;腹背板颜色较其他阶级深,如生殖型、工蚁、兵蚁,整体来说,补充繁殖型为红黄色。头壳为圆形。头缝线明显且为淡黄色,与头壳的黄色(10YR 7/8)或红黄色(7.5YR 7/8)形成对比,中央生有前头孔,Y形分岔末端止于两侧的单眼。前头孔黄色(10YR 8/8),圆滑的三角形,直径0.12-0.16mm,开口不明显。额部稍微凹陷,稍微皱褶。后头楯部凸起,生有一浅沟连结至前头孔。前头楯部窄,半透明。上唇舌状,凸起,黄色(10YR seven-eighths),末端透明。复眼圆形;短翅型补充生殖型复眼为红棕色(5Y 5/3),而无翅型补充生殖型的复眼由数目不等的中央红棕色小眼及外围的白色小眼组成。单眼椭圆形,黄白色,直径0.05-0.08mm。触角16-20节,第一节最长,第一节及第二节较其他节骨化,第三节到第八节密集且短,不具有明显的关节,使外观看起来粗短,每节的长度由第三节起往末端递增。
前胸背板前侧及后侧的转角圆滑,前缘中央稍微凸出,后缘平滑。短翅型补充繁殖型的前胸背板较无翅型补充繁殖型的更广更长。无翅型补充繁殖型的中、后胸背板较前胸背板宽约10%。短翅型补充繁殖型,中、后胸背板较前胸背板宽约20%。
腹面观,腹腹板黄色(10YR 8/8 或 10YR 7/8),颜色较胸背板及腹背板淡。腹面大部分的结构,如后颔及足皆相似于生殖型。
②栖息环境
可在潮湿的漂流木及枯的植物中发现,此特性可能使他们能够随着漂流木播迁至远方的岛屿。台湾原鼻白蚁分布于环南海的北部热带岛屿。
原鼻白蚁属最常在在岛屿或是大陆的沿海地区被发现。
(2)海南原鼻白蚁
海南原鼻白蚁(学名:Prorhinotermeshainanensis),是鼻白蚁科原鼻白蚁属的一种白蚁。
①生境
蛀害酸豆树、木麻黄、凤凰木、刺桐等多种树木。
②国内分布
海南(崖县)。
6.家白蚁属(乳白蚁属)
家白蚁属(学名:Coptotermes)或称乳白蚁属,是白蚁中的一属。其中包括了台湾家白蚁(Coptotermes formosanus)、格斯特家白蚁(Coptotermes gestroi)与大家白蚁(Coptotermes curvignathus)等物种。
(1)形态
①兵蚁
头卵形,前端明显变狭,囟为大型孔口,位于头前端,呈短管延出,狭于头部,上颚细而弯曲,除基部的锯形缺刻外,内缘光滑无齿,触角13~17节,上唇尖吞形。前胸背板平坦,狭于头部。
②有翅成虫
头部宽卵形,后唇基极短而平,触角18~25节。前胸背板扁平,狭于头部。前翅鳞大于后翅鳞且覆盖后翅鳞之上,翅脉有极浅淡的网状纹,翅面具毛,前翅中脉由肩缝处独立伸出,后翅中脉由胫分脉基部分出,中脉距肘脉极近。囟为于头中部。
(2)分布
Roonwal(1969)记录该属分布在东洋区有23种。至70年代,全世界范围共48种。
(3)重要入侵种
本属中的台湾家白蚁(Coptotermesformosanus)及格斯特家白蚁(Coptptermes gestroi)为重要的世界入侵种,广泛的入侵世界各地,入侵性极强,因此,许多文献或相关报导指出家白蚁属的物种入侵性极强,这点是错误的,事实上,家白蚁属下的物种众多(65种),其中具有极强入侵性的台湾家白蚁及格斯特家白蚁只是其中两种,该属其他成员的入侵性极低。
(4)台湾家白蚁
台湾家白蚁(学名:Coptotermesformosanus)又称家白蚁、台湾泌乳螱、泌乳白蚁或台湾家白蚁,是一种原产于中国大陆长江以南地区、台湾与日本的白蚁。其种加词“formosanus”意为“台湾的”。
①习性
台湾家白蚁的婚飞期一般来说大约是四月到七月,通常是在相对湿度比较高的黄昏至夜间开始婚飞,有翅生殖型具有趋光性,翅膀脱落后成对的个体会找地方筑巢并建立新群体。
一个群体需要五年以上才能达到成熟,并开始产出有翅生殖蚁。成熟的群体个体数可高达百万。
兵蚁受扰动时会从额部的窗点(fontanelle)分泌出乳白色黏稠液体,因此得名台湾家白蚁,这些乳白色液体可以干扰天敌。
②外来种
台湾家白蚁大约在1600年代扩散到日本,并于1800年代后期到达夏威夷。在1950年代,南非与斯里兰卡皆有报告此物种的存在。1960年代以后,则出现在美国德州、路易斯安那、南卡罗来纳。1980年,佛罗里达也发现了台湾家白蚁,因而列入世界百大外来入侵种。
(5)格斯特家白蚁
格斯特家白蚁(学名:Coptotermesgestroi)为鼻白蚁科家白蚁属下的一个种,原产于东南亚,与台湾乳白蚁一样属于会快速消耗木头的害虫,现在已入侵非洲邻近的群岛,西印度群岛,美国以及墨西哥。
7.散白蚁属
散白蚁属(学名:Reticulitermes)为鼻白蚁科的一个属。
(1)扩头蔡白蚁
扩头蔡白蚁(学名:Tsaitermesampliceps),是鼻白蚁科乳白蚁属的一种白蚁。主要分布在中国河南(商城、金岗台)一带。
(2)莽山蔡白蚁
莽山蔡白蚁(学名:Tsaitermesmangshanensis),是鼻白蚁科蔡白蚁属的一种白蚁。主要分布在中国的湖南(宜章莽山)。
8.棒鼻白蚁属
棒鼻白蚁属(学名:Parrhinotermes),是等翅目鼻白蚁科的一属白蚁。
(1)卡西棒鼻白蚁
卡西棒鼻白蚁(学名:Parrhinotermeskhasii),是鼻白蚁科棒鼻白蚁属的一种白蚁。主要分布在我国西藏(墨脱、背崩、希让、亚让);以及印度(阿萨姆:卡西山)等地。
(2)瑞丽棒鼻白蚁
瑞丽棒鼻白蚁(学名:Parrhinotermesruiliensis),是鼻白蚁科棒鼻白蚁属的一种白蚁。国内分布在云南(瑞丽)。
9.长鼻白蚁属
长鼻白蚁属(学名:Schedorhinotermes),是鼻白蚁科的一属白蚁。
(1)大长鼻白蚁
大长鼻白蚁(学名:Schedorhinotermesmagnus),是鼻白蚁科长鼻白蚁属的一种白蚁。国内分布:广西(东兴),云南(金平,河口,南溪,景洪,勐罕)。
(2)梨头长鼻白蚁
梨头长鼻白蚁(学名:Schedorhinotermespyricephalus),是鼻白蚁科长鼻白蚁属的一种白蚁。中国分布:云南(勐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