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度休闲赛道,Habby(海彼游戏)是个罕见的,几款产品连续成功的团队。从登顶全球21地区免费榜的《弓箭传说》,到月流水最高破3亿、去年最让人意外的爆款《弹壳特攻队》,他们总是能拿下很多人不敢想的成绩。在这个创新不易的时节,他们到底是怎么看待研发的?
7月27日,在数数科技主办的2023游戏数据驱动大会上,Habby的创始人&CEO 王嗣恩分享了他们有关玩法创新、发行获量,以及AI等方面探索的经验和认知。他还特别提到一些Habby坚持的“原则”,这些分享或许会让你对创新有不一样的认识。
以下是经过整理的分享内容:
Habby一直定位在中度休闲游戏领域,希望给玩家带来长线体验,我们也是较早走通“IAP+IAA”混合变现模式的团队。目前IAA的势头在下降,IAP还需要进一步探索,这使得付费深度需要不断增加。而且行业正在发生一些变化,我们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玩法创新已经变得非常困难。尤其是在很多重度游戏,也会放一些休闲玩法作为广告的情况下,我们的获量成本会大幅度提高。对中度休闲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时段,所以我们也在探索新的解法。另外,我们还在关注AI技术给我们工作流带来的变化。
从2019年到现在,我们过去爆火的产品,在发行过程中有很多变化。像《弓箭传说》最开始的发行以获量为主,并没有更多精细化的本地发行动作。但是直到发行《砰砰法师》时,我们发现随着游戏系统越来越有深度,它的区域化发行需要做一些精度调整。
我们现在的发行,会针对不同国家做本地化,这个本地化发行不仅仅是说要做更精准的本地语言翻译,还需要有针对区域文化的沟通和社区维护。因为最初买量很便宜,全球都是低到一块钱以内的价格,那时可以随便买。但是之后随着中国厂商的强势“出海”,加上国外厂商也开始在手游上发力,市场逐渐变成了一片红海。
在发展过程中,我们也探索出了更多手段。比如我们会在产品发行初期用“网红直播”和视频预热。这些网红往往要和你的游戏相关,有些是游戏主播,有些是和游戏相关的生活主播。通过这样的预热,能够带来很好的具有传播效应的段子或者是视频,它会在你发行的时候积累大量的素材,这些素材一定会出一部分比较便宜的,它的玩法视频和其它的视频联合起来就会形成丰富的素材。
发行到一定阶段之后,线上获量就会遇到瓶颈,一般来说瓶颈期在第三个月左右。想要突破这个瓶颈期,在韩国、日本、台湾地区,线下媒体和楼宇广告能起到作用,我们在台湾地区实验比较成功。
在商业化方面,《弓箭传说》刚出来时就是一套天赋加装备系统,这样做从付费到变现的情况还不够好。通过几款游戏的探索,我们的变现能力在逐步增强。我们基本上遵循着“逐渐进化”的过程,而不是直接“套”某一个卡牌,或者什么别的游戏系统。在每一个游戏的“进化”过程中,我们都要求它的付费设计和玩法内容高度搭配。这样才能既具有长线玩法内容,又让变现达到新高度。
如果有90%以上的用户不产生收益,就会导致我们在玩法设计上忽略“可玩性”层面,更多像某些重度游戏一样去做“付费深度”。在这种情况下,游戏生命周期和口碑都会堪忧。所以我们也坚持,即使只有10%-20%的付费比例,我们仍然会围绕免费玩家做好成熟服务。
因为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让系统有更好的变现深度。但是在过程中,我们一直把握着一个“度”——我们不会把免费玩家卡出去,或者设置一些纯粹的“卡点”。再不济你每天看20个广告、再拖几天,也一样能过关。我们的更新会重视长线,每个月我们都会有一些偏新的玩法或内容,而不是纯粹做一些付费内容填坑。
在制作新产品时,我们始终会考虑到单局玩法,不会去做纯粹的游戏变现。好的单局玩法,能从商业层面上带来很好的结果,不仅是买量部分,还有自然量。比如说一个班有一个学生玩,就有可能会带动整个班一起玩。还有一些创作者会做视频分享,这就会自然增大游戏相关的搜索及推荐。
尽管买量的时候,自然量看起来好像占比很低,但实际上并不低。所以你不要看后台什么“归因的自然量”,只要价格便宜,自然量能起到很大作用,因为我们的玩法确实能口口相传、带来很多传播。相同的因素,在不同的游戏中结果会不一样。
从《弓箭传说》到《弹壳特攻队》,直到我们在大地图、视觉的显性化上做了非常大的变化,才取得了新的爆点。在这个赛道上,下一个爆点到底是什么?其实我们也不知道。但是我们认为,肯定会在视觉上有明显不同。
我们从今年年初开始,就在积极探索AI。我们对于AI的思考在于,它一定会改变未来游戏行业的工作流,会重构游戏的制作,这是肯定的事情。我们应该如何去看待它?我觉得要从公司最高层去重视,有专职岗位去探索,利用它的成果去重构工作流。
AI肯定不是万能的,我们不能寄希望于将来很多事情都用AI完全替代人类。事实上,我们会发现很多真正能利用好AI的人,往往也是行业专家、大牛。因为只有拥有专业技能,他才知道如何去优化这个过程。
好的AI作品,其实也要经过很长时间的迭代才能出现。至少在这个阶段,AI还并不是我们想象中能完全颠覆行业的形态。但它未来可能会颠覆,所以我们要积极拥抱AI,在不同的阶段,用不同的方法在工作中利用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