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我曾在小区楼下,遇到一只“眼部出现炎症”的流浪猫,在大众点评检索一番后,便抱起这只小奶猫,前往附近的一家小型宠物医院。
进入到宠物医院,医生了解完情况后,随后拿着猫,左瞧瞧又瞧瞧,安排护士剪了下指甲,做了驱虫,耗了我一小时的时间。整理好后,医生给我开了一瓶眼药水和一盒消炎药,上面满是英文,并推销了几管营养条和猫粮,最后结算费用是800块。
而后,我在网上检索了一下,驱虫项目加总其他产品的成本不过350元,以此粗算毛利率近60%。
辅以行业数据来看,据第三方调研数据显示,中国犬猫(此处为宠物数,而非看家护院的犬猫)数量已超过1亿,单只宠物猫年平均消费金额为4755元,其中医疗支出占比达30%,为1423元(宠物狗为918元)。这也意味着,我救助一次流浪猫的费用,已经超过了一只宠物猫半年的医疗支出。
无独有偶,在翻阅了大众点评相关评论后,我发现有不少负面评论,都起因于“收费乱象”。而在分析收费贵问题时,有人归咎于信息不对等,有人认为“宠物”逐步成为“家人”的角色属性,而一旦价值和亲近关系牵连在一起,定价就会变得玄幻。
本期内容,就以在东莞创业,主做宠物医院连锁品牌的卢医生的视角,来透视宠物医院的生意逻辑,以及那些“消费深坑”。
创业之初,遇到疫情灰天鹅
零几年的时候,卢医生毕业于动物医学专业。
当时的宠物医院基本是私营小企业,由于没有小动物专业,宠物医生之前大多是给猪、牛、羊等家禽看病,各家比拼的是“看病技术哪家强”,也没有其他的衍生业务。
从实习生、助理医生、医生,再到主治医生、院长,卢医生用了6年左右时间,打磨医疗技术和管理能力。
2019年末,40岁的卢医生和妻子决定创业,带着他们亲手培养起来的8位“徒弟”, 各自出资、分股,组成了创业团队,奔着连锁品牌的目标,规划着未来蓝图。
作为品牌的第一家门店,也是未来的总店,卢医生选址于碧桂园和万达中间,做社区及周边五公里的生意。
因为是新店以及总店,且属于“专业+信任度”的医疗品类,装修就成了塑造第一印象的关键。前期投入中,装修就占到一半,采购医疗设备的首付款占40%,剩余的就是房租水电了。
2020年1月,卢医生创立的第一家宠物医院,在东莞正式开业。没错,就是疫情爆发的时间点。开业后接踵而至的疫情,让小区封的封,公开场所禁的禁,别说客流了,路上行人都没几个。
虽然,开局就遭到暴击,疫情期间,卢医生无法开源,只能节流。
首先,是人员成本。
因为员工也是股东,也是卢医生和妻子一手教出来的学生,大家在困难时期没领工资。
为了缩衣节食,有时候为了点外卖省个十块钱,大家会团各种劵,后来外卖也停了,就只能在淘宝上囤面,就着水煮白菜应付伙食。
此外,卢医生还得每个月还设备的贷款,就这么贴钱,硬抗了四个多月。
当时,卢医生的脑海里,有个问题一直在回荡:怎么就把大家逼到这份上了。
好在,根据规定,宠物医院要营业,需要有三位持有执业兽医证的医师,其他医师暂时只是入股,还没有离职,他们还有工作收入。
其次,是采购药物。
卢医生严格控制进货。没有必要的,一概不进,有必要的少进。
因为是全科类的宠物医院,基本涵盖各类大病小病,此外,不同的医生有不同的用药习惯,卢医生的医院所涉及到的必备药品,还是比较多的。而砍掉的药物,大多是针对于罕见病的药。
因为既是院长,又是师傅,在药物选择上,大家对卢医生的决策,不会有什么分歧。
四月暖春,如期而至
真正的转机,出现在2020年的四月份。
当时,疫情放缓,复工复产,疫情积压的需求,加上卢医生团队之前积攒的忠实客户群,卢医生的生意也红火了起来,并在两个月后实现收支平衡,八月份回本,现在月流水稳定在二十多万。
紧接着,他们又投了50万,在去年五月份开出第二家宠物医院。
第二家宠物医院定位于社区转诊,仅做一些日常护理和小手术,大手术转到总店去做。因此,店面规模和设备采购成本少一半,在营业后的三四个月,就达到收支平衡,开始盈利。
卢医生的扩张策略,正是在前一家店回本盈利后,着手准备下一家新店。
因此,在第二家店回本盈利后,卢医生在今年二月份,开出了第三家店,对标总店规模,资金投入也达到一百万。
第三家店的选址策略,总结起来就是四个字——高档小区。
其选址的地段,周围五公里内有15个小区,其中10个是高档小区,包含两个半山半水的别墅群,以及其他大型别墅社区。
若以现在的营收情况测算,三家店的年营收在700万的区间。在营收构成上,医疗服务占比75%,猫粮猫砂等商品售卖、宠物美容业务各占10%左右,寄养、殡葬等相关宠物服务占5%左右。
作为营收大头,医疗服务是宠物医院的根基。对于争议最多的检测费用,以卢医生的宠物医院营收结构为例,检测费用占医疗服务的40%,总营收的30%。卢医生估测的利润率在40%-45%的区间。
随着三月份疫情反扑,广东省受到冲击,卢医生近期也在不断往返于宠物医院,落实好防疫政策。对于疫情后续对医院经营的影响,卢医生也没有底,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收费乱象的背后
对于收费乱象,尤其是检测费用问题,卢医生认为,既有行业端的弊病,也有宠物医院经营的特殊性。
行业向
前几年的资本扩张期,让行业集中度提升,逐步规范化的同时,也造成了良莠不齐的现象。
尤其在资本布局宠物医院的前些年,资本组局收购宠物医院,会和院长签对赌协议,即制定营收目标。这些业绩压力,会转移给一线的员工。在信息不对等的医疗行业,部分医师会要求主人,进行一些不必要的检测项目,或者兜售昂贵的药物,来达成业绩要求。
这的确会短时间内提振业绩表现,但在另一面,会影响行业信任度。
专业向
宠物不像人,不会描述症状,所以自然需要通过设备检测,来判断病情。同时,随着宠物正在扮演“家人”的角色,医生也会更加审慎地做出医疗决策,自然需要更多的检测情况,来对症下药。
此外,宠物医院大多属于民营机构,宠物看病不会纳入医保范围,且大多数宠物主人不会给宠物买医疗保险,费用也就自然由个人承担。
经营向
一台进口彩超设备,价格就超过30万元,再高端一点的,价格就到了一百万以上了,约等于一台宝马7系的价格。
而宠物医院是民营行业,必然会将机器的折旧成本,算入医疗检测费用之中。此外,宠物设备的使用率并不高,进一步推高了单次检测费用。
之于宠物医疗设备使用率低的原因,卢医生梳理了三点:
其一,最主要的原因是客流量;
前期选址、线上引流能否吸引足够的新客户,医生的技术能够转化更多忠实的老客户群,这是影响客流量的关键。
引流策略
除了“高档小区”的选址策略外,卢医生也有一套“线上+线下”的引流策略。
在线上引流方面,主要围绕搜索广告、信息流、自媒体及其他社交平台,进行推广。
并根据预约数和实际到店数,优化广告投放,以及引入客服支持团队,从预约到到店全流程,持续跟进和引导,最终完成线下转化。
在线下转化环节,卢医生拆解了6步:
1、门店引流,给客户一个舒适、舒服的第一印象;
2、免费体验:初期设计一些免费的项目,让客户过来免费体验,并针对大多数人贪小便宜的心理,给出一些具有价值的项目;
3、福利赠送:初期设置到店福利,后期设定会员优惠、会员折扣和会员专享等福利;
4、买赠优惠:每月进行商品促销活动,每季度策划医疗套餐活动等;
5、线上支持:针对线上的问题咨询,客服作出免费专业的解答,再引流到线下;
6、线上抵用券优惠券:提高到店率,捆绑式销售,提升销售额。
医生技术
《2019中国宠物医院发展报告》显示,我国宠物医院从业人员学历在专科及以下占据61.6%,而本科生则占据31.2%,研究生占据7.2%。从年龄来看,从业者以年轻人偏多,工作年限1~5年的占比达52.9%,而10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仅占据20%。
根据相关规定,宠物诊疗(医院)机构需要至少一位执业兽医师,而具备开腔手术项目的宠物诊疗机构,需要至少三位执业兽医师。相较于不断增长的宠物医院规模,执业兽医师的人才规模却难以跟上。
卢医生解释道,从动物医学专业毕业,愿意持续做宠物临床(而非猪羊牛等家禽临床),再拿到这个证的人的占比,不到10%。部分宠物医院便会走灰色地带,通过租赁执业兽医师证,来达到开医院的许可,这不仅造成设备利用率低,也是宠物医疗负面事件频发的原因。
其二,客户的消费观念;
在固有的认知中,不少主人会认为,宠物生病,打针吃药就可以了,不需要像人看病一样,做各种检测。
其三,医院规模情况;
有一定规模的医院,设备也多,不可能面对每个病例,都把所有的设备用一遍,但所有设备都有折旧成本,这些成本都会折算为客户的“账单”。
此前,某些宠物医院为推广设备的使用,将设备使用率作为医生的KPI,但后来会被很多客户质疑是恶意推销。
卢医生认为,提升设备使用率主要看病例量、需求量,如果宠物医生有足够的经验,以及良好沟通能力,设备使用率也不会太低。
沟通跟服务,大于技术与设备
任何生意,要扩张,做成连锁,靠的不是最长的优势,而是没有明显的“短板”。
作为完整经历过宠物医院各个成长周期的从业者,卢医生认为宠物医院从拼技术的保守期、拼规模的资本期,进入到向服务业的转型期。
“服务,就是宠物医院的天花板”,卢医生补充道,“而沟通是服务的重要环节,90%的医闹或负面评价,都是沟通问题,没有给客户做好心理预期”。
在卢医生的从业经历中,有两次医闹事件,印象最为深刻。
事件一:药物问题
主人带一只猫来医院问诊,我们检测出来,是简单的真菌感染,便开了药让主人按时给猫服用。
当主人带猫回家后,没几天,猫就死了。主人便到医院来闹,我们也和药厂进行联系,向主人说明剂量绝对安全,并协商解决问题,主人一概拒绝,就是要赔偿2万块钱。
因为国内并未有相关法律承认的,专为小动物(宠物)做尸检的部门,因此也无法用有公信力的尸检报告,来明晰责任。后来经过协调,主人同意药厂2000块钱的赔偿方案。
事件二:拒绝检测
主人带一只狗狗来检测,我们初步判定是心脏问题,但想进一步检查时,却被主人拒绝了,要把够带回家。
回家后,狗狗开始咳嗽,主人便拿小孩服用的消炎药,给狗吃,病情就越拖越严重,呼吸都困难了。
后来,主人实在没法儿,又带到医院来看病,我们再次建议做检查,主人还是一口回绝,让医生开个药回去吃。医生没办法,就给狗狗打消炎针,病情有所缓和,并开药和准医嘱给主人,让主人回去按时喂药。
但主人表示,自己不会给狗狗喂药,护士就演示了一遍喂药过程。
这一喂,就坏事儿了。临近观察期结束时,狗突然不行了,四只僵硬,医生立马展开抢救,但还是没救过来,因为心脏疾病就是来得非常突然。
据此,主人一口咬定,狗是被护士喂药喂死的,连续几天来医院闹,并在媒体上发酵。
或许,当“盈利”和“医疗”联系在一起,就会产生很多的社会问题,以及误解。在经历相关医闹事件后,卢医生感慨道:“沟通跟服务永远大于技术与设备。”
资本,来了
除了对内打好“技术+服务”牌,对外,卢医生也要面对资本加持的新瑞鹏的价格战。
作为行业老大,瑞鹏(新瑞鹏前身)于1998年在华南市场开出第一家医院,即深圳华南总院,2016年瑞鹏通过并购组成了瑞鹏医疗集团,并挂牌新三板。
2018年,瑞鹏医疗集团停止挂牌,与高瓴资本达成合作。除了未被披露的融资款外,高瓴资本还带来其所投资的700多家宠物医院,与瑞鹏旗下450多家宠物医院整合,实现多品牌矩阵的布局。
次年,“新瑞鹏集团”成立,并向着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分别成立润合供应链集团、铎瑞教育集团。
在经营模式上,新瑞鹏走“1+P+C”模式。“1”代表的是中心医院,吸纳整个城市和周边重大病例;“P”是专科医院,包含眼科、骨科等特色专科医院,主打细分市场;“C”是规模较小的社区医院,满足周边三公里范围内的普通看病需求。
目前,新瑞鹏旗下拥有1600多家分院,14000多名员工,年服务客户数量达到600多万,并考虑赴港或赴美,冲刺IPO。
好的资本故事,需要好的规模,新瑞鹏也掀起了一轮价格战。同构上下游整合,压缩成本,同时集团多区域、多业务营收,能够支撑在部分一线或新一线城市的价格战。
尤其在主阵地的华南市场。在东莞的卢医生,无法避免与新瑞鹏的直面竞争。尤其在免疫、体检、驱虫和绝育四大刚需的引流项目上,新瑞鹏强势发力。
例如在绝育项目上,卢医生的医认为把价格控制在700块,已时候极致了。新瑞鹏一来,直接把价格杀到200元,这个生意直接从现金流,变成亏损流。
“价格会越来越透明”,卢医生坦言,“没有技术和专业沉淀,又没有雄厚的资本,注定是夹缝中求生存,在东莞,月流水能做到20来万的品牌,一只手就数得过来。”
面对竞争,卢医生表示,跟新瑞鹏无法拼价格战,只能回到自己的优势向——“技术(如设备齐全)+专业(医生团队)”,做好五公里的生意,用服务做粘性。
由于医生团队既是股东,也是学生,卢医生能最大程度控制人力成本。目前,人员工资成本占比控制在25%。而以全国市场来看,宠物医院成本支出占比中,人员薪酬占比已超过一半,35.4%的宠物医院盈利在10%一下。
对比2020年2月和2021年8月统计数据,全国宠物医院数量正在减少,疫情冲击、资本价格战等因素,正在推动行业集中度提升。
高门槛,不代表高枕无忧
“对于技术人员,或者职业经理人创业,你会给出什么建议?”
“我会先问三个问题,第一,我会问他是否选对了行业;第二,做好一切的心理准备,拟定好目标,调整好心态;第三,高门槛的生意,不代表高枕无忧,在不断提升技术与服务的同时,永远要把服务放在前头。”
从做技术,到做经营,虽然还是在一个行业,但考验度不是一个量级。同样对于每一位创业者而言,不确定性是普遍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