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买后付
让你花钱更快
2014年,苹果推出了在线支付服务ApplePay,8年后美国已经有超过90%的零售商接受ApplePay作为支付方式。
即便发展如此迅速,苹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碰利润最高的金融服务之一——贷款,根据华尔街日报的报道,这是因为苹果CEO库克担心会影响公司的声誉。
直到今年WWDC开发者大会,事实走向了相反的方向。苹果推出了先买后付服务ApplePayLater,人们可以在下单选择无息分期付款,收货后在六周内分四期支付完。
先买后付本质上是一款小额贷款服务,为了保证还款,苹果必然要审查消费者的信用与财务情况,比如AppleID相关的交易数据等。
根据CNBC报道,在ApplePayLater服务上,苹果并没有选择像银行这种成熟的金融机构,而是通过子公司运营。
ApplePayLater
以往ApplePay还只是消费者和银行之间的支付管道,现在有了ApplePayLater,苹果摇身一变,成了放贷人,这家科技公司,越来越像一家银行了。
先买后付,让「年轻人」花钱如流水
先买后付(BNPL)是海外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支付方式,即人们可先下单、收货后再分期付费,一般分为4期,不收取任何利息、手续费,逾期费用也比较低,大多在10美元以内。
宽松的付款周期、较低的逾期费用、针对小额支付设计,对比信用卡先买后付的支付条件要宽松多了,自然会受到消费者欢迎。
再加上Klarna、Afterpay、Affirm作为先买后付领域的知名公司,都会在消费者下单后就为商家结清款项,减轻商家资金压力。
在消费者和商家的双重支持下,先买后付就如同一只猛虎入羊群,迅速成了在线支付领域的新星,Adidas、IKEA、Zara,你所熟知的海外品牌们几乎都接入了先买后付服务
根据媒体SFgate报道,人们在先买后付服务Affirm上平均单次花费365美元,而2020年美国平均单次购物价格为100美元,数据基本和Klarna、Afterpay等公司披露的类似。
即便单次额度小,但频率高,总交易额也就高了,SFgate还提到Z世代(约为1995年至2012年出生的人)更偏向先买后付服务。
数字支付的流行,极大地降低了花钱的「仪式感」,以往花1万块,要从包里拿出厚厚的一沓钱,而数字支付仅仅需要输入几个数字。
支付更快,对钱的感知更弱,下单付费也就更多了。
因此,即便Klarna、Afterpay、Affirm等先买后付公司对商家抽成较高,接入服务的商家仍连绵不绝。
苹果进入先买后付领域,推出ApplePayLater,是进攻也是防御。
PayPal也推出了先买后付服务PayPayIn4
ApplePay虽然作为支付方式被近90%的美国零售商家认可,接入了相应的服务,但商家支持并不代表人们会用,苹果还是要面对PayPal、Klarna等数字支付公司的竞争。
今年3月,苹果收购了一家可以基于公开银行数据评估信用的金融公司CreditKudos,这也被业界视作进入先买后付领域前的准备,用于加强信用审查,不同于Shein等电商平台,苹果将整个贷款流程牢牢掌握自己手中。
iPhone和AppleID账号连接了应用生态,也让苹果掌握了大量的消费数据,将其作为信用证明加入到审核流程中几乎是顺其自然的。
按照官网的介绍,苹果会在今年秋季在美国等国家和地区上线ApplePayLater服务,人们下单后可以分4期付费,没有利息和其他手续费,使用之前要先完成审核,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该服务暂时仅支持应用内消费和基于ApplePay的网络消费。
根据华尔街日报,ApplePayLater的初始额度为1000美元,和大多数先买后付的初始额度相同,金额小、账期短也是苹果一反常态,愿意进入借贷领域的原因。
iPhone在美国智能手机市场的占有率高达51%,而ApplePayLater的目标用户正是他们。
iPhone的高保有量以及配套的应用、硬件产品生态吸纳了大量用户,强粘性与生态壁垒,让苹果能更轻松地将这些用户引入到ApplePayLater等自营服务当中。
即便是iPhone12、iPhone13接连大卖,服务在苹果财报中的营收仍然在继续提升,苹果2022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服务类营收达198.21亿美元,而去年同期为169.01亿美元,苹果显然有意让ApplePayLater为服务业务再加一把火。
苹果此前推出TaptoPay,两台iPhone轻碰就可以交易,进一步降低支付成本
无论工具还是社交app,你几乎可以在互联网的每一个入口看见「借贷」服务,作为移动互联网的开启者之一,苹果也不能免俗,哪怕ApplePayLater仅仅是小额借贷。
借钱,是要还的
先买后付服务对于推广ApplePay而言,就像是一艘燃料满满的助推火箭,用好了就一飞冲天,没用好就只能自尝苦果了,
Klarna、Afterpay、Affirm等公司就是最好的案例,先买后付服务为它们占领了市场,但当潮流褪去后,问题也显露了出来
Klarna的官网有一张特别传神的宣传照片,一只拥有四个口的咖啡壶,分别向四个杯子里倒咖啡,像极了先买后付服务的定义。
只是,并不是每个人的钱包,都足够同时倒满四杯咖啡。
专门研究贷款的机构Debthammer曾在美国进行随机调查,发现近32%的人无法偿还先买后付服务的小额贷款,一部分人甚至要从水电、房租费用中扣除费用抵扣,影响到了日常生活。
先买后付服务用灵活的账期和极低的逾期费用,极大地降低了花钱压力,人们在不知不觉间就超支了。
月初花钱有多爽,月末还钱就有多痛苦。
很快,逾期潮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首先坐不住的是信贷公司,Experian、Equifax等信贷公司表示希望将先买后付的消费记录纳入个人信用报告。
苹果虽然表示ApplePayLater不会纳入个人信用报告当中,但难保以后不会变,毕竟公司之外还有立法,英国政府在去年就表示将针对先买后付公司设立更严格的监管政策。
先买后付火得太快,互联网科技在高速传播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近几年来类似的服务已经走向全球,速度快到人们还没来得及全面认识先买后付,就已经开始超支和逾期了。
你的快递盒是不是也「堆积如山」
尽管先买后付多为小额信贷,但并不意味风险比大额信贷低,如真的全面纳入信用报告,极有可能会影响人们之后的房贷、车贷等。
消费者们要的不仅仅是下单一时爽,更是花钱有道,先买后付服务商们在鼓励消费之外,应该提供更详细、更显眼的风险提示。告诉人们他们不仅仅是分期消费,更是在借贷,无论额度有多小,按期还款很重要。
苹果曾在借贷门外踌躇了好几年,相信不会不知道这个道理,便捷的消费支付服务固然好,收支有度同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