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人类自认为地球为整个宇宙的中心,日月星辰无不绕着地球转动。但随着天文学的发展,人类逐渐认识到地球不过是宇宙中的一颗行星,地球与另外七大行星绕着太阳转动。
太阳在地球上看来不过是一个小圆盘,但太阳实际要比地球大得多。太阳的质量可达地球的33.3万倍,太阳喷发出的耀斑就能比地球大很多,一个太阳可以装下130万个地球。
数据上的比较也许无法很直观,但要换个角度来直观看地球,我们就会重新审视地球在宇宙中到底渺小到什么程度。32年前,一艘飞得最远的星际飞船,从前所未有的角度,拍摄了最后一张照片,为我们带来视觉上的巨大冲击,深深地震撼了我们的宇宙观,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在距离地表大约400公里高的空间站上,宇航员可以看到美轮美奂的地球,海洋、陆地、白云都能看到。当年NASA阿波罗宇航员在飞向月球的过程中,他们看到了在慢慢变小的地球。而在地球周围,是一眼望不到头的黑暗。
登陆月球正面后,宇航员抬头也能看到地球。因为地球本身要比月球大,所以在月球天空中看到的地球也要显得更大,“满地”的大小大约是满月的14倍(视面积)。蔚蓝色的地球就这样悬浮在黑暗的太空中,显得是那么不可思议。
随着距离地球越来越远,地球看起来也会越来越小,直到完全变得没有细节,成为天空中的一颗星星。如果未来宇航员能够踏上火星,他们在那里将会看到类似这样的景象:
天空中有一颗最为明亮的星星,看起来微微泛蓝,这就是我们的地球。上面这张照片是由NASA的好奇号火星车拍摄的,当时的地球与火星相距大约1.6亿公里,稍微比地球到太阳的距离远了一点。
原来如此与众不同的地球,到了上亿公里之外,看起来也只不过是一颗星星,就像星空中的其他星星那样,没有任何细节。在这种距离下,地球不再是那么独特。
而如果在更远的地方眺望,地球不但显得平淡无奇,甚至都很难发现地球的存在。1990年,NASA的旅行者1号飞到了距离地球60亿公里的地方,在即将结束太阳系行星探测任务,开启星际探测任务之际,它对着1977年出发时的方向拍了一张照片:
旅行者1号拍摄到了阔别13年的地球,只不过这时的地球已经变成了一颗苍白的小亮点,它在照片中的大小甚至就连一个像素都不到。当年这张照片传回地球时,深深地震撼了人们的心灵。
在如此遥远的地方回望,地球看起来就像是一颗悬浮在无尽黑暗空间中的微小尘埃,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才反射出一点微弱的光芒。在这个点上,有我们所争取的一切,有我们所爱的每一个人。
在深邃的宇宙空间中,我们的地球其实是那么的渺小,显得那么孤立无助。在我们感叹宇宙之大时,这张“暗淡蓝点”照片也在提醒我们保护好地球的重要性。一旦失去地球的庇护,目前的人类文明将无法在宇宙中延续下去,还没有哪个星球能够替代地球,我们找不到第二个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
为了节省有限的电力,旅行者1号在拍完最后的照片后,关闭了相机。但旅行者1号的一些科学仪器仍在工作,旅行者1号正在飞入未知的星际介质空间中,并且不断把探测到的数据传回地球。
45年过去了,旅行者1号目前已经飞到了233.1亿公里之外,它早已成为距离地球最远的人造物体。在这么遥远的距离下,旅行者1号即便通过速度为光速的无线电波来传送数据,单程也要耗时长达21.5小时。
旅行者1号携带的钚核电池预计能给仪器再供电3年,在断电之后,它将继续无动力飞行,以大约16.9公里/秒的速度朝着太阳系外的星际空间进发,成为游荡在银河系中的人类无声信使。
对于人类而言,两百多亿公里的距离非常遥远,倘若以速度为800公里/小时的飞机,飞行这样的距离将要耗时长达3320年。但即便到数十亿上百亿公里之外,那里的星空看起来与在地球上没什么两样,这并不是说太阳系是一个巨大的荧幕,而是宇宙实在太大了。
下面这张是NASA的另一艘星际飞船新视野号拍摄到的星空:
新视野号当时距离地球大约65亿公里,它对着比邻星方向进行了拍摄。可以看到,与在地球上的观测角度相比,比邻星的位置相对于背景星空发生了轻微偏移。
这是因为比邻星是离太阳系最近的恒星,距离我们大约4.2光年。随着新视野号逐渐远离地球,从不同方向观测,距离最近的比邻星出现了最明显的视差。而其他星星的相对位置都没有发生变化,这是因为它们离地球实在太远了,即便相隔几十亿公里进行观测,相对位置也不会有什么明显的变化。
目前,旅行者1号、新视野号都还没有脱离太阳的引力主宰范围(半径1光年),按照目前的速度来计算,旅行者1号需要1.77万年、新视野号需要2.17万年才会真正飞出太阳系。
在太阳系外,还有浩瀚的星际空间在等待着这些星际飞船。太阳系位于银河系的一角,整个银河系的盘面直径至少10万光年。到了星系际空间中,银河系也是渺小的存在,可观测宇宙的直径估计高达930亿光年。
可观测宇宙也只是宇宙的一角,整个宇宙不知道大到什么程度,也许是无限大,也许宇宙外面还有无限个平行宇宙。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类和地球在浩瀚宇宙中的地位,学会谦卑也许是我们在宇宙中生存下去所必需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