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么多年的中医育儿实践里,我们发现孩子们最常出现的是脾胃问题。
脾胃涉及面很广,什么鼻炎啦、过敏啦、湿疹啦、腹泻啦,不长个不长肉啦等等太多常见问题,最后归根揭底,都会绕到脾胃功能上面。
脾胃从孩子什么时候开始养护好呢?最早从胎里就该顾护脾胃了。孕前准妈妈把身体养好,把子宫暖起来;孕期少吃寒凉生冷的食物,饮食和情绪都恰到好处,那么宝宝天生受到的伤害少一些,元气足一些,脾胃也就会好一点。
出生以后怎么养护脾胃呢?
其实在中医上,从出生时断脐带,就开始有了讲究。对于脐带剪多少寸,留多少寸,古人都是有研究的。老人们常常说肚脐断得好的孩子,体质会好一些,也是有道理的。
当然,如果孕前孕期及婴幼儿期都没有注意到宝宝脾胃的养护,现在开始也不晚。今天我们主要就想分享一下,从肚脐这个部位入手,用南怀瑾脐贴或者丁桂儿脐贴调理脾胃的方法。
肚脐这个位置是极其重要的
从中医的角度讲,肚脐是个兵家要地。肚脐,穴位名字叫神阙(shén què),别称脐中、气舍、气合。属任脉。神阙:神,指人之元神。阙,宫阙,门观;又同缺。意为元神出入之处与所居之宫阙。脐为腹之缺,故神阙有如元神出入之缺口。
肚脐这个位置是极其重要的。老人家都知道,肚脐是不能受寒的。小时候和爷爷奶奶一起睡觉的时候,他们总是为我们盖好肚子,即使夏天最热的时候,肚子也要盖好,现在回想起来,也是老一辈的中医传承。
从现代医学角度看,肚脐下为皮肤、结缔组织、壁腹膜。浅层主要有第十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脐周静脉网。深层有第十一胸神经前支的分支。就是说,肚脐眼下有丰富的神经分布。
中医用灸法,或者中药材熨烫敷贴,在神阙上治疗多种疾病。神阙位于腹之中部,下焦之枢纽,又邻近胃与大小肠,还能健脾胃、理肠止泻。
南怀瑾脐贴
温和的暖中焦,化寒湿
我们常用的南怀瑾脐贴,就是用神阙来吸收药气调理身体的。南怀瑾脐贴,由国学大师南怀瑾传授而来。
来源于南师的著作《我说参同契》第五十四讲:你不要小看我们的肚脐,肚脐会吸收的。肚脐有个孔,我们在娘胎里头的饮食、呼吸都靠这个肚脐连到妈妈。所以把这个药放在肚脐,用橡皮贴把它封住去睡觉,比那个温灸器还要好。
南怀瑾脐贴材料有桂圆、花椒、艾绒。
桂圆肉、艾绒、花椒(体积比约为3:3:1,重量比为2:1:1)
艾绒就是艾叶搓成的细绒,功效同艾叶,辛、苦、温,归肝、脾、肾经,温经止血,散寒止痛。
花椒,辛、温,归脾、胃、肾经,温中止痛,杀虫止痒。
桂圆是龙眼肉,甘、温,归心、脾经,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三者均为温性药材,所以调理虚寒为主。
虚寒孩子的特点:容易感冒;大便偏稀软(母乳宝宝大便偏稀正常,需结合其他症状判断)、不臭或者偏酸;脸色发白;舌苔发白或者白厚腻;喜温水;手脚发凉;食欲不佳等等。
南怀瑾脐贴制作方法:
1.准备材料:桂圆尽量选取颗粒较大,肉质较厚的带壳桂圆。花椒和艾绒也尽量找好的购买。
2.先把花椒粉碎,然后和桂圆、艾绒一起混合均匀,用剪刀剪碎或料理机粉碎。
用法是晚上睡觉的时候取一点捏成团放在肚脐上,用胶带固定,第二天早上取下来。如果是上焦容易出现热症的孩子(大便偏干硬),还要贴上脚底的涌泉穴。
丁桂儿脐贴
寒湿重的急症,也能处理
当虚寒的孩子出现腹泻、肚子痛等症状的时候,可以用丁桂儿脐贴。
丁桂儿脐贴由丁香、肉桂、荜茇做成。这三味芳香类的中药能够健脾温中,散寒止泻。药性均比南怀瑾脐贴的三味药材更加温热。它用于小儿泄泻,腹痛的辅助治疗。
所以丁桂儿脐贴多用来解决急性症状,而南怀瑾脐贴多用来平时调理。丁桂儿脐贴不仅可以贴肚脐,在受寒感冒的时候可以用来贴大椎来发散风寒;还有受寒发烧时,可以剪成两半,一半贴肚脐,一半贴涌泉帮助退烧。
如果孩子特别虚寒的话,丁桂儿脐贴贴肚脐也可以坚持用一段时间。但是贴的时候注意用反馈式来观察,如果孩子出现热症或者吃喝拉撒睡出现问题,就停下来。
需要注意的热证比如:大便突然变得干结,成了羊屎蛋;或者明显比平时更愿意喝水,爱喝凉的;或者睡觉开始翻滚不安;胃口下降或者胃口过于好;或者上焦的嘴唇红、眼睛长麦粒肿之类的热证。一旦出现这些变化,就可以考虑暂停继续观察。同样的,南怀瑾脐贴调理也是需要观察着孩子的身体变化来使用。
脐贴直接贴在皮肤上,注意脐部皮肤破损及有炎症者,大便有脓血者忌用;敷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另外,如果孩子皮肤比较敏感,可以在使用前用姜汁涂一下再贴。
有时候手头没有敷贴,孩子肚子有点受凉的情况,也可以把手搓热,捂住孩子的肚脐,静静地敷上一会儿,替孩子暖暖肚子,也是能起到作用的。
最后提醒一下:这些肚脐的敷贴,可以帮助治疗和调理,但最重要的仍然是日常的养护。平时七分饱,避免积食;避免寒凉生冷油腻的食物,避免受寒;每次生病都正确处理,不错误用药。坚持养护,孩子的脾胃都会越来越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