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窑瓷器的胎骨较薄而且精细,颜色洁净,瓷化程度很高。釉色多为白色,釉质坚密光润。定窑瓷器的白釉多闪黄,故有“粉定”之称,釉面偶尔还有垂釉的现象,由此又有了“泪釉”的别称。宋代定窑瓷器常见的器型以碗、盘、瓶、碟、盒和枕为多,罐、炉等器形则比较少。定窑瓷器的装饰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划花为主。北宋早期的定窑刻花,构图、纹样都比较简单,以重莲瓣纹居多,装饰具有浅浮雕的美感。北宋中晚期,定窑的刻花装饰精美绝伦,独具一格。
定窑是宋代著名瓷窑之一,以生产白瓷而驰名。定窑瓷器多为白釉,亦有少量的黑釉、酱釉、褐釉、绿釉等品种。定窑白瓷的驰名始于北宋,而定窑白瓷的烧造则始于唐代。 定窑在唐代时就已是著名瓷场,专烧白釉、黄釉瓷,到宋代发展迅速,比之前更大更有名,大量烧制白瓷,其次有黑釉、酱釉、绿釉、白地褐花等品种。白瓷胎土细腻,胎质薄而有光,釉色纯白滋润,上有泪痕,釉为白玻璃质釉,略带粉质,因此称为粉定,亦称白定。其它瓷器胎质粗而釉色偏黄俗称土定;紫色者为紫定;黑色如漆的为黑定,传世极少。
以下千万级别宋代定窑图文欣赏讲解:
此件定窑划花八棱大盌,胎质细腻,八瓣花式,器形丰腴端庄,弧壁深腹,宽口内倾,下腹斜收。棱角含蓄,器身随沿起伏。盌内刻牡丹绽放,刀法利落写意,篦划筋脉,雅致入微。下缀叶片拱花招展,彷佛随风摇曳。线条流丽,寥寥数笔,灵动生趣。内壁八瓣,均自刻划折枝莲纹,意态略异,花儿委婉,荷叶得体,简洁清雅。平底规整沉实,无意修胎巧留痕,犹如一钩新月挂苍空。通体罩釉独芒口,旧镶铜扣。器面莹亮柔润,色呈牙白悦目脱俗,聚处若泪痕而色略深,久历千年风霜,朴淳如昔。
北宋至金代年间,定窑佳器屡出,不仅获两朝宫廷垂青,最近研究发现*定蜜器皿甚至见于杭州南宋宫廷。定蜜白 瓷胎体细薄体洁白、釉色透亮略显乳白,饰纹素丽,沉静 典雅,气韵非凡。
目前传世定窑器皿和残片以碗及盘居多。位于现今河北保 定附近的定州白瓷窑,专制圆器卧件,极少出瓶、罐等立 件。由于圆器较易拉坯成形,可大量制造。如本品般颈身 细长之小口立器,制作甚难,需拉坯分段接合成形,要求 每段塑形精确、接合须稳固无痕,故成品殊稀,大多难免 于窑中毁塌或变形。
此壶呈圆球状,短小流,曲柄,盖顶贴饰蒂多瓣的小花。壶肩模印重迭莲瓣纹,下刻划如意头莲瓣纹,矮圈足,底中心刻有「官」字款,旁有一注酒的圆洞。全器呈现牙白润泽釉光,整体感觉恬静雅致。
把壶倒置后从底孔注酒,此孔同连接隔水管,将壶正置时,利用连通器液体等高的原理,酒从流嘴流出,但不会溢自壶底孔,故称倒装壶或倒流壶,盛产于宋代,是一件集合古人智能及美学之作。
定窑是我国北宋至金代北方地区声誉最高、影响最大的窑场之一,其遗址位于今河北省曲阳县灵山镇,规模最大的窑场在涧磁村、野北村、东燕川村、西燕川村及北镇村一带,总面积约100多万平方米。因曲阳县在唐、五代时曾隶属于定州管辖、北宋时曾隶属于定州博陵郡管辖,故名定窑。明、清时期一些文人士大夫曾将定窑与柴、汝、官、哥、均(钧)等著名瓷窑并称,后来又演绎出汝、官、哥、定、均(钧)宋代“五大名窑”之说。
考古调查和发掘所获得的资料证明,定窑烧造瓷器始于唐代,北宋至金代达到鼎盛,元代以后逐渐衰落停烧。该窑以烧造白瓷为主,兼烧黑釉、酱釉、绿釉、黄釉瓷等。特别是定窑白瓷,名扬天下,其造型规整、胎质洁白、釉质温润,除光素无纹饰者以外,常以刻、划、印花和描金花等技法进行装饰。定窑瓷器上的印花纹饰构图严谨、纹样清晰,被后人推为同时期各窑瓷器“印花之冠”。定窑除大量烧造民间用瓷以外,从晚唐到金代还曾烧造宫廷和官府用瓷。北宋至金、元时期,定窑瓷器产量巨大,其产品和工艺技术影响亦较大,以致在河北、山西等地形成庞大的瓷窑体系——定窑系。明、清时期,南北方一些窑场也常仿烧定窑瓷器。唐、宋时期定窑瓷器还曾远销海外,在亚洲和北非一些国家的古代遗址中,均曾发现过定窑瓷器标本。
器物直口,束腰,呈葫芦形,圈足涩胎。通体刻牡丹纹,牡丹简洁典雅。刻划线条流畅,枝茎起伏婉转,错落有致。整体纹饰象征富贵,寓意吉祥。定窑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是继唐代的邢窑白瓷之后兴起的一大瓷窑体系,在北宋时进入发展的鼎盛时期,制瓷技术有许多创造和进步。北宋中后期,更是由于其瓷质精良、色泽淡雅、纹饰秀美,被宋朝政府选为宫廷用瓷,使其身价大增,产品风靡一时。
定窑主要以白瓷为主,《归潜志》说,“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饮流斋说瓷》载:“北定,其质极薄,其体及轻,有光素凸花、划花、印花、暗花诸种……其妍细处几疑非人间所有,乃古瓷中最精丽之品也。
(原文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