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好似人类强势中的强势、第一世界中的一等公民,它就是动物世界的国家元首、联合国秘书长。
大熊猫有着悠久而坎坷的历史,被誉为国宝、活化石。早在800多万年前,它就生活在这个奇妙的星球上,始熊猫是今天熊猫的先祖,体形只有现在熊猫的一半。然而,我们对它的认识只有145年。大熊猫的称谓曾经模糊而混乱:诸如貘、罴、貔貅、白熊、花熊、竹熊、大熊、银狗、峨曲、执夷、猛豹、虞花熊、大浣熊、杜洞尕(藏)、猛氏兽、食铁兽。古人竟然称之食铁兽,可见它也曾凶猛刚烈,远非今天这么娇憨温顺。《尚书》中称其貔,陆玑注云:[貔]似虎或似熊,一名执移,一名白狐,辽东人谓之白罴。古人将笨拙可爱的熊猫与老虎黑熊平起平坐,对它的敬畏可想而知。
它曾是大熊猫——剑齿虎动物群中的一个举足轻重的成员。1.8万年前的第四纪冰期,气候剧变,威武雄壮的剑齿虎、剑齿象、中国犀皆没逃脱宿命,这个动物群中的上百种成员走到了历史的尽头。这些猛兽是怎么消失的,我们不知道,但熊猫知道,可它永远不会告诉我们。反正它们神奇地存活下来,成为自然界的劫后遗老。是以迄今保留着许多古动物的特征,脑容量小,消化器官简单,骨骼很笨重。
所有生物都在优胜劣汰中进化,奔跑得更快,更加凶猛机智。熊猫拒绝改变,它仍是慢吞吞的,相信总有可口的美味在等着。然而,可供捕食的物种在一点点绝灭,有一天它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残酷现实:可以得到的食物太少了。以其本性,完全有理由像老鹰那样专等着吃腐败的尸体,它却没有老鹰那样敏锐的目光和矫健的飞翔能力。按着生物进化的法则,下一个绝迹的该是它了。谁知懒惰者自有懒惰者的福气,与那些士可杀不可辱的物种不同,它背叛了祖辈的食肉准则,选择了吃竹子,成为肉食类动物中唯一吃素的和尚。
熊猫为啥吃竹子?有人说,熊猫打不过食肉动物,也惹不起食草动物,只好改吃谁也不吃的竹子。这个观点恐怕经不起推敲。熊猫斗不过大型食肉动物,但它本性凶猛、个头又大,一般的食草动物像麂子、梅花鹿、香獐、黄羊肯定不是它的对手。这些动物都能存活下来,熊猫要以草为生,想来生活也不会差的。熊猫食竹的原因,只有它自己最清楚。我们知道的是熊猫选择了吃竹子,仅此而已。
大熊猫曾经非常兴盛,从北京的周口店,往南向西,一直到毗邻的缅甸和越南北部。气候的急剧变化和人类活动的扩大,带给它们灭顶之灾。栖息地不断削减、日益破碎,它们无奈退缩至川、甘、陕的凉山、大相岭、小相岭、邛莱山、岷山、秦岭南坡被长江众多支流切割出的30多个孤岛,过起孤独凄凉的隐士生活。孤岛上残存的1864只大熊猫,也代表着全世界的野生活体数量。
《世界鸟兽志》忝列词条大熊猫,是1869年之后的事。那年5月4日,法国神甫阿曼德·戴维把猎手在四川宝兴捕到的一只竹熊命名为黑白熊,将其做成标本,送到法国国家博物馆。博物馆主任米勒·爱德华兹根据外形特点定名为大猫熊。1939年,重庆平明动物园举办大熊猫标本展览,由于排版和中文读法,参观者把标牌上的猫熊读成了熊猫,从此,大熊猫这个现代名称诞生了。
称谓确定了,一场大争却随之而来:熊猫种属归于熊科还是浣熊科?两派针尖对锋芒,各说各的理,唯有熊猫冷眼旁观。一个多世纪的论争,把大家都整累了,想想在为谁忙啊,于是有了一个妥协的结果,就是让其自立门户——食肉目大熊猫科。熊派还是略占上风,因为浣熊派承认熊猫与熊类关系更近的事实。然而,前年年初出版的一本科普读物依然将熊猫归于熊科,习俗的力量可见一斑。
在中国国门尚未打开的1961年,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宣告成立,将大熊猫图案作为会旗和会徽。从此,地球上就有了两面标志性旗帜:一面是管理人类社会事务的联合国旗;一面是保护所有野生动植物的熊猫之旗。
人类这个自视清高的物种,从来没有给予哪种动物如此高的荣耀,视熊猫为吉祥、忠厚、和睦的象征,用众多美好词藻来描绘,令其登堂入室尊为贵宾,甚至作为最珍贵的国礼相送。每只圈养熊猫都被登记入册,拥有自己的国际谱系编号,享受最优厚的待遇。作为动物界的大明星,熊猫的吃喝拉撒、发情婚配、生儿育女,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所有隐私(包括性行为)可以在所有媒体刊播,而明星的隐私(诸如婚外情、嫖娼)只能见诸小报小刊——我的一个同事每天必抽去某报娱乐版,才让儿子看;政治领域的大小官员,平时只能见到其正面阳光的报道,各种隐私是不能随便提的,只有那些被党纪国法惩罚的除外。同样是隐私,却不可同日而语:披露熊猫的隐私是为了所谓科研,名正言顺;而对明星隐私的报道多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窥癖,上不了台面。
大熊猫成为世界公民的历史,几乎与我国的对外交往同步。汉唐时,中央政府为了边疆稳定,用女色去安抚少数民族首领,便有了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大熊猫也充当起类似角色,公元685年,唐玄宗送给日本天武天皇两只大熊猫,这是熊猫首次作为友好使者出国。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中国以熊猫作为国礼相送。《华盛顿邮报》发表评论:周恩来通过可爱的大熊猫,一下子把美国人的心征服了。旅居南澳洲的熊猫网网、福妮,只吃当地一种竹子,其余的要从两千多公里外的澳洲其他地方空运。生活在联邦德国的宝宝,吃的竹子是用专机从法国空运而来,还要冷藏消毒保鲜。据说,美国总统出访时,也是空运了厨师和食物的。戴丽是世界首例成功接受截肢手术的熊猫,手术方案是经国家林业局批准的,每一只熊猫死亡都要上报各级林业部门。而熊猫出国,更需要四位总理级人物签字。
中国政府每隔10年左右对其野生种群生存状况、数量进行一次全面调查,一位动物专家感叹道,世界上没有其他物种享受此种举国体制。我在佛坪采访时,当地人也多次说,熊猫是背着红头文件的,比人值钱。
人有容貌美和心灵美,后者最重要,也最持久。熊猫亦然。憨态可掬是形容其可爱的最高频词汇,大智若愚则是描述其内在个性的最精确词汇。
熊猫体形肥硕似熊,脸长得像猫,胖嘟嘟的身子,大大的头,皮毛纯净,非黑即白,白处胜雪,黑处似墨,一对黑眼圈像戴着副墨镜,脸上似乎总挂着微笑,和蔼可亲,善良厚道;举止斯文,像绅士一样踱步,拖着肥胖的身体,大摇大摆地走,头埋得低低地走;行动缓慢,关节却很灵活,像柔道演员一样做各种动作,高兴时卷成一团,随地打滚,翻筋斗……
这副超萌样,哪能不讨得全世界各色人种、男女老幼的欢喜?然而,世界上有比熊猫更濒危稀少的物种,也有种种性情可爱和科研价值高的物种,却独有它们最被宠爱?我认为熊猫的性格特征,是我们所欣赏和喜爱的。
熊猫的肠子没有随之进化,依然保留着食肉动物的长度,比食草动物短,也没有食草动物既可贮藏又能反刍的胃。竹子营养成分少,体内存留时间又很短,来不及吸收就被排出体外。熊猫只好狠着劲多吃快拉,吃饱就睡,醒来就吃,以维持庞大身躯的能量需求。熊猫专家雍严格说,成年熊猫每天花12-14个小时进食,能吃43公斤去壳的竹笋,人工喂养的日进食量可达76公斤,每10-15分钟排粪便一次。
顽固的背后是随势而为,它们不是和尚,并不遵守吃斋不吃荤的清规戒律。为满足口腹之欲,也为强筋壮骨,不定期地吃点肉,合理营养膳食。最大的倒霉蛋是竹溜,这家伙与熊猫争食,又绝对处于劣势。侵我领地者,杀无赦!熊猫撞见竹溜,非但不友善,反而烹而食之,美美地消受一顿。有时吃木炭和舐咬铁器或粘有油腻盐渍的器皿,有的地方志便称之食铁兽。
熊猫为了生存,还选择与身边自然环境相似的颜色。衣着清淡素雅,黑白相间,夏天林深竹密,易于掩护;冬天与雪地岩石混为一体,天敌难以发现。熊猫毛粗,里面充满髓质,毛层厚实,毛面含油脂,保温性好,水汽不易透入。这身厚实的皮袄,帮它抵抗寒冷,不染风湿不冬眠,还时常在雪地睡大觉。这庄严的打扮、一身好力气和一口锋利牙齿,对天敌也是一种威慑。
素食主义的熊猫,却不过食草动物的群居生活,是像虎、豹一样独来独往,淡泊寡欲,孤芳自赏,若不到发情期,不与同类为伍。平时不显山露水,一副蹒跚笨拙的模样,真正跑起来快得很,还善于爬树。素常温文尔雅,与世无争,柔得像只猫咪,野外见人不跑,肚子饿了进农家吃喝,生病了向村民求医问药。若遇天敌侵犯或为领地、爱情相争也能放手一搏,既恃强斗狠又伏高伏低,勇敢起来,那也是不要命的角色——动物园熊猫咬伤游人、扑杀孔雀,野生熊猫闯入峨边县咬死家羊,残留在身上的嗜杀本能让人惊惧;可胆小起来,也有些好笑——这不,秦岭三官庙农户家黄狗巧遇路上溜达的熊猫,汪汪几声,就把个头大过家狗几倍的它吓得躲起来。
原本是食肉动物的熊猫,不得已改变了食性,却逃脱了灭绝的命运。它们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揭示着明哲保身、大智若愚的处世真谛,亦为达尔文的进化论注入新的时代内涵。我们不能光想着改造自然,也要顺应自然。这一点,我们要向熊猫好好学习。
作者:白忠德
来源: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