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甲下纲—异足目
真核生物域
动物界
真后生动物亚界
蜕皮动物总门
节肢动物门
甲壳亚门
鳃足纲
叶足亚纲(鳃足亚纲)
双甲下纲
异足目
异足目(学名:Anomopoda),旧作异足亚目或异足下目,是鳃足纲双甲下纲之下的一个目。约500种,小型底栖甲壳动物的总称,海产或半咸水产。世界性分布。多在浅海中,但深海很深处也有。
1.形态
异足目物种一般都有五对胸肢,但部分物种有六对。它们的头部跟身躯与后部没有明显的分界,而腹部范围逐渐并入至身躯的前部。
体一般细长,达2∼25公釐(0.08∼1吋)。胸部有7对步足,第一对有大螯,能执握,第2对特以为掘穴用。腹部有5对游泳肢和1对尾足。生活在软沉积物的上面或内面,多数取食有机残屑。有几个种的几对胸肢分泌物为纤维质,可用以造成精致的管,栖息其中。雌体把卵和幼体携带在腹面的孵育囊中。
2.下属科
象鼻溞科(Bosminidae)
盘肠溞科(Chydoridae)
溞科(Daphniidae)
粗毛溞科(Macrothricidae)
3.象鼻溞科
象鼻溞科(学名:Bosminidae)是一个节肢动物的科,属于甲壳亚门鳃足纲叶足亚纲双甲下纲(旧作双甲目)异足目。根据《全球生物物种名录》,本科包括有三属16个物种。
(1)形态特征
本科物种的特征为其从吻端突出来的第一对触角,因而得名。体型属于小型的溞类动物。
(2)象鼻溞属
象鼻溞属(学名:Bosmina)为象鼻蚤科的一个属。
①长额象鼻溞
长额象鼻溞(学名:Bosmina longirostris),生活于湖泊、池塘等各类大小不同的水域中,但以湖泊为主。尤其在富营养型水域中,数量特别多。
雌性体长0.46—0.60毫米。体短而高。无色透明。壳瓣的背缘弓起而腹缘平直。后腹角延伸成一壳刺。壳纹不很明显,呈六角形或菱形。额毛位于复眼与吻端之间的正中。壳弧为一条隆线。第一触角状如象鼻,较短而钝,末端有时弯曲或呈钩状。从侧面观察,三角形棘齿仅尖端稍微凸出于触角背侧之外。第二触角外肢4节,内肢3节;游泳刚毛序式0-0-1-3/1-1-3。后腹部末背角的突起较低,有4—5个微细的肛刺,侧面有许多簇刚毛。尾爪弯曲不均匀,在其基部和中部各有一列栉状刺,基部一列刺较长,共4—10个,其中前部的几个刺位于尾爪基部的突起上;中部的一列刺短,通常约计15个,其中前3—4个较粗壮。雄性体长0.33—0.45毫米。壳瓣狭长,背缘平直。吻钝。无额毛。第一触角不与吻愈合可以活动。其基部的前侧共着生2根触毛。第一胸肢有钩与长鞭。后腹部的末端向内凹陷很深,显得尾爪着生的突起特别长。尾爪短,无明显的栉状刺。
②柯氏象鼻溞
柯氏象鼻溞(学名:Bosminacoregoni),象鼻溞科,象鼻溞属。
第二触角外肢4节,内肢3节,第一触角基部不并合,无颈沟,体形变化甚大,头部与躯干之间无颈沟,壳瓣后腹角向后延伸成一壳刺,其前方有一根刺毛,成为库尔茨毛,通常呈羽状。第一触角与吻愈合,不能活动。背侧有许多哼走的细齿列,基端部与末端部之间有一个三角形的棘齿和一束嗅毛。在复眼和吻端中间的前侧生出一根触毛。第二触角短小,外肢4节,内肢3节。胸肢6对,前两对变为执握肢,不呈叶片状。最后一对十分退化。后腹部侧扁,颇高,末端呈横截状。末腹角延伸成一圆柱形突起,突起上着生尾爪;末背角有细小的肛刺。尾刚毛短。尾爪有细刺。雄体小而长。壳瓣背缘平直。第一触角不与吻愈合,能动,基部通常有两根触毛。第一胸肢有钩和长鞭。
(3)基合溞属
基合溞属(学名:Bosminopsis)为象鼻蚤科的一个属。
颈沟基合蚤(学名:Bosminopsisdeitersi)为象鼻蚤科基合溞属的唯一一个物种。分布于世界各地以及中国大陆的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四川、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等地,属于嗜暖性物种。其一般栖息于草丛化的湖泊沿岸区。
雌性体长0.28—0.58毫米。体呈宽卵形。无色或带淡黄色。颈沟颇深,其部位离头顶很远。壳瓣腹缘列生4—10个棘刺。棘刺的长度随着龄期的增高反而逐渐变短,完全成长的个体大多无棘刺。壳纹不很明显,大多呈六角形。头部很大。吻较短,与第一触角的基部完全愈合,二者之间已无明显的界限。壳弧不发达。第一触角的基部愈合,左右共2根触毛,末端部分离,各向左右腹侧弯曲,顶端有相当长的嗅毛7—11根。第二触角内、外肢均分3节,游泳刚毛序式0-0-3/1-1-3。后腹部背侧陡削,末端变细。在肛门之前的背缘稍内陷,各侧列生微细的肛刺。尾爪粗大,稍弯曲,基部有一个大爪刺。雄性体长0.20—0.50毫米。颈沟不显著。壳瓣腹缘列生的棘刺通常较长。第一触角非常长大,不与吻愈合而可以活动。第一胸肢具钩及较长的鞭毛。
4.盘肠溞科
盘肠溞科(学名:Chydoridae)也写作盘肠蚤科,为异足目的一个科。此科的模式属为盘肠溞属(Chydorus)。
(1)尖额蚤属
尖额蚤属(学名:Alona)为盘肠蚤科的一个属。
①近亲尖额蚤
近亲尖额蚤(学名:Alonaaffinis)为盘肠蚤科尖额蚤属的动物。分布于亚洲、欧洲、美洲、非洲以及中国的广西、福建、浙江、江苏、河北、湖北、云南、内蒙古、青海、西藏、新疆等地,多见于湖泊近岸水草丛中以及湖泊敞水区和池塘内。
②肋形尖额蚤
肋形尖额蚤(学名:Alonacostata)为盘肠蚤科尖额蚤属的动物。分布于日本、瑞典、挪威、丹麦、芬兰、英国、法国、德国、瑞士、捷克、斯洛伐克、俄罗斯、南非、肯尼亚、马拉维以及中国的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山东、河北、宁夏、吉林、黑龙江、云南、贵州、内蒙古、陕西、青海、西藏、新疆、台湾岛等地,一般栖息于湖泊与水库的沿岸、池沼以及水潭中。
③点滴尖额蚤
点滴尖额蚤(学名:Alonaguttata)为盘肠蚤科尖额蚤属的动物。分布于亚洲、欧洲、拉丁美洲、北美洲、非洲以及中国的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安徽、江西、湖北、四川、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云南、贵州、宁夏、山西、陕西、新疆等地,多栖息于湖岸草丛中以及池塘或水坑中。
其种加词“guttata”意为“点状纹样的”。
④中型尖额蚤
中型尖额蚤(学名:Alonaintermedia)为盘肠蚤科尖额蚤属的动物。分布于欧洲、美洲、非洲以及中国的广东、广西、浙江、江苏、湖北、四川、山东、河北、贵州、青海、西藏、新疆、台湾岛等地,属于广温性种类。其常见于湖泊的沿岸、水塘和沟渠内。
其种加词“intermedia”意为“中型的”。
(2)盘肠溞属
盘肠溞属(学名:Chydorus)也称盘肠蚤属,为盘肠溞科的一个属。
①锯唇盘肠蚤
锯唇盘肠蚤(学名:Chydorusbarroisi)为盘肠蚤科盘肠蚤属的动物。分布于欧洲、拉丁美洲、非洲、大洋洲以及中国的广东、广西、浙江、安徽、湖北、吉林、云南、陕西、新疆等地,多栖息于湖泊沿岸区、水塘、水潭以及水稻田中。
②蜂巢盘肠蚤
蜂巢盘肠蚤(学名:Chydorusfaviformis)为盘肠蚤科盘肠蚤属的动物。分布于美国、加拿大以及中国的浙江、湖北、四川、云南等地,一般生活于湖泊沿岸区以及池塘和水稻田的水草丛中。
③卵形盘肠蚤
卵形盘肠蚤(学名:Chydorusovalis)为盘肠蚤科盘肠蚤属的动物。分布于日本、印度尼西亚、瑞典、挪威、英国、拉丁美洲、北美洲、大洋洲以及中国的广东、广西、浙江、江苏、江西、湖北、四川、河北、吉林、黑龙江、云南、西藏、新疆等地,常见于浅小的水域中以及湖泊或水库的沿岸区。
(3)平直蚤属
平直蚤属(学名:Pleuroxus)为盘肠蚤科的一个属。
①短腹平直蚤
短腹平直蚤(学名:Pleuroxusaduncus)为盘肠蚤科平直蚤属的动物。分布于瑞典、丹麦、瑞士、芬兰、英国、德国、法国、奥地利、俄罗斯、拉丁美洲、阿尔及利亚以及中国的广东、广西、湖北、四川、河北、吉林、黑龙江、云南、陕西、甘肃、青海、新疆等地,属于广温性种类。其常见于湖泊与水库的沿岸区以及小的池塘和水潭中。
②新疆平直蚤
新疆平直蚤(学名:Pleuroxussinkiangensis)为盘肠蚤科平直蚤属的动物。在中国,分布于新疆等地,常栖息于河边水草丛中。
种加名 sinkiangensis 意为“新疆的”。
5.粗毛蚤科
粗毛蚤科(学名:Macrothricidae)为双甲目的一个科。此科的模式属为粗毛蚤属(Macrothricid)。
(1)隆背蚤属
隆背蚤属(学名:Bunops)为粗毛蚤科的一个属。
锯尾隆背蚤(学名:Bunopsserricaudata)为粗毛蚤科隆背蚤属的动物。分布于亚洲、欧洲、北美洲、非洲以及中国的江苏、湖北、河北等地,多见于湖汊和小池塘中。
(2)粗毛蚤属
粗毛蚤属(学名:Macrothrix)为盘肠蚤科的一个属。
①刷角粗毛蚤
刷角粗毛蚤(学名:Macrothrixhirsuticornis)为粗毛蚤科粗毛蚤属的动物。分布于瑞典、丹麦、捷克、斯洛伐克、英国、德国、美洲、非洲以及中国的广东、吉林、黑龙江、内蒙古、青海、西藏等地,常见于湖泊、河流的沿岸以及溪沟内。
②宽角粗毛蚤
宽角粗毛蚤(学名:Macrothrixlaticornis)为粗毛蚤科粗毛蚤属的动物。分布于欧洲、北美洲以及中国的广西、福建、浙江、江西、山东、河北、黑龙江、内蒙古、山西、陕西、甘肃、青海、西藏、新疆、台湾等地,常见于澄清的小型水域沿岸底部以及流速不大的溪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