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的时候,世界互联网的泡沫逐步破裂,而我国多只在美国上市的IT公司股票大跌,世界IT产业一片哀鸣,但是此时的华为却逆势而上,2000年华为销售额达到222亿元人民币,利润是26亿元人民币。
华为的利润在中国电子百强中居首,华为的员工人数达到了16000人,当年11月,任正非被福布斯杂志评选为中国富豪第三名,尽管世界IT产业遭遇了寒冬,但是华为的发展势头却是非常强劲,形势一片大好。
就在外界对华为赞誉有加,很多华为人自己也沾沾自喜的时候,任正非发表了那篇著名的文章《华为的冬天》,在这篇文章里,任正非振聋发聩的提出,华为的冬天要来了,大家要做好准备。
这篇文章流传很广,被认为是任正非强烈危机意识的证明之一,当然这不是任正非最后一次在华为高歌猛进的时候,提醒华为人要注意危机,类似的警示任正非还做过很多次。
所以要在发展最好、最繁荣的时候讨论华为的崩溃和失败,这是任正非一直以来的风格,任正非这种盛极而衰的思想,很大程度上来自他的观察和思考。
二战以后,日本励精图治,经济迅速恢复,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日本电子工业迅速崛起,涌现出了比如说索尼、日立、松下等世界知名电子企业龙头。1980年代,日元进入升值通道,日元的升值,虽然给日本的出口带来了不利的因素,但却使得日元在海外的购买力持续上升。
日本在海外就开启了买买买的土豪模式,比如日本的三菱重工以14亿美元拿下美国的洛克菲勒中心,我们知道洛克菲勒,那是美国的一个标志性建筑物百年企业,日本的索尼30亿美元收购了美国哥伦比亚影业。
按照日元升值的最高点计算,日本可以将整个美国的资产全部买下,此时的日本企业可谓是志得意满,春风得意,这一时期日本在模拟电子领域非常成功,但是数字时代到来的时候,日本企业在从模拟电子向数字时代的转型转的保守了。所以让美国企业占据了先机,美国涌现出了苹果、惠普等等一大批数字时代的企业。
我们从市场和技术两个维度来看,在数字时代日本被美国整体超越了,模拟时代的摩托罗拉是非常成功的,但是由于没有跟上数字时代的步伐,摩托罗拉最终被淘汰出局了。
再看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已经有百年历史了,是世界电信巨头,但是在宽带通信领域,这家巨头也犯错了,AT是电话电报的发明者,在语音电话产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数据通信时代到来以后,AT依旧认为语音通信还是用户最重要的,认为用户只需要两兆的带宽,但是随之到来的市场需求让它啪啪打脸。
因为用户不但有语音通信的需求,还有大量图像传送的需求,甚至后者的需求更大,所以两兆的带宽远远无法满足用户。
大家想一想,两兆是什么概念?现在我们普通家庭用一般是100兆200兆的带宽,在五年前十年前一般的家庭都是用50兆的带宽了,现在很多公司都是用的上千兆带宽,所以这是AT始料未及的,落后的技术和产品就此让AT在这一领域里一蹶不振。
正好华为预测到了用户有比较大的数据通讯需求,开发了相应的产品,这就让华为占得了先机,但是当时的华为也没有完全想到,需求如此之猛烈,所以未来的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即使是百年企业,有时候也难以准确把握。
现在,华为的无线通信技术已经局部领先世界,但将来的技术思想是什么?技术路线是什么?这些研究和探索更多还是一种假设,这种假设是对市场需求的预测,既然是预测,就有对错之分。
华为假设对了,那么技术路线就正确了,就容易成功,但如果华为假设错了,那么华为就可能出现衰退。因此,面对当下成就的时候,任正非非常冷静,他提醒华为人,一不小心就会重蹈别人的覆辙,所以必须在辉煌的时候思考失败。
长期的成功更容易让人飘飘然,导致过于相信自己以往的经验,做出错误的判断,最终导致巨大的失败,因为市场对技术路线的选择,它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并非技术领先就一定能够得到市场的认可,有时候企业的成功,甚至有一些运气的成分。
任正非坦然承认说,我们不知道客户需求是什么,如果我们遇见客户的需求都是鱼翅燕窝,但是如果客户的基本需求其实是麻婆豆腐怎么办?我们鱼翅燕窝做了一大桌,结果客人过来之后根本不喜欢,他就喜欢吃麻婆豆腐,那我们岂不是麻烦了?
所以华为对技术的发展,对市场的需求进行了非常多的预测,但是市场的真正需求只有变成现实以后,才能有市场来选择和确定,所以任正非他有着强烈的危机意识,他经常提醒华为人,风险无处不在,再牛的公司都有可能一夜之间倒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