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不上,人就下。”广东省某地方引导基金工作人员赵桐苦笑,“你能信吗,国企都卷到这个份了。”
面对更大的招商压力,政府引导基金开始一轮更“刻骨铭心”的内卷。
“现在我们私下说自己是‘上下’部的,这KPI太硬了。”赵桐坦言,今年以来,广东整个省都在卷,一个主要的方向就是把招商引资的力度拉满。
怎么招商?成立独资公司、设立相关部门,把任务压下去、告诉GP必须带项目来,打铁还需自身硬、先把引导基金规模搞上来,给优惠!各种奖励......
“真没下班的点,996我都羡慕,我们真的007。”广东某市国资平台投资经理汪行对融资中国诉苦,“我们才是服务行业啊。”
01
千亿规模基金接踵而至
打的机构IR都蒙了
“没看见钱啊”
从去年开始,各地政府引导基金的内卷就开始加剧。回到竞争还不那么激烈的阶段,各地引导基金通过投资GP的方式,尝试以资本撬动产业发展。此后,广东、北京、上海等一线省会开始建立大规模基金,点燃了各地效仿的脚步,合肥,这一时期凭借一己之力,卷了起来。
通过投资京东方、合肥长鑫、蔚来汽车等明星项目,合肥,这座不靠江,不靠海,资源优势并不明显的城市,工业总产值从千亿元,一跃攀升到万亿元,这一过程仅仅用了10年。前瞻性的产业布局,让合肥从2012到2021年这十年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由24.4%提高到54.9%,对工业增长贡献率由30.5%提高到71.6%。2022年,合肥市战新产业对工业增长贡献率已高达84%。
各地领导班子们一看坐不住了。为什么我们的投资效能不像合肥这样?
领导一想,算了,先把规模搞出来吧。
自2022年开年以来,政府引导基金不仅在数量上,在体量上也逐渐膨胀,百亿级基金扎堆,千亿级基金也争相冒头。
打响第一枪的是安徽。
1月份,安徽提出设立总规模不低于2000亿元的省新兴产业引导基金,并支持市、县(市、区)按照“基地+基金”“产业+基金”等模式,围绕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及优势产业、支柱产业,组建风投创投基金。
同月月底,陕西省西安市就提出建立总规模不低于1000亿元的重点产业链基金集群,带动先进制造业项目投资规模超过3000亿元。此外,西安市还提出,将锚定产业强市目标,围绕“企业—链条—集群—生态”这条主线,加快推动产业规模壮大和结构调整。
几天之后,2月初,浙江官宣,将设立5只百亿级别的产业基金,分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现代消费与健康、绿色石化与新材料等4支产业集群专项基金和1支“专精特新”母基金,每支基金规模不低于100亿元,分期设立。
十余天后,广州举办了隆重的母基金启动仪式,揭开了2000亿母基金的面纱。其中提及,将设立1500亿元的广州产业投资母基金、500亿元广州创新投资母基金。广州通过打造具有世界级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力促广州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助力广州市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打造万亿规模产业集群和科创生态体系。
3月末,融中记者获悉,武汉将设立2000 亿基金,结果几天后,武汉经开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揭牌暨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上,总规模500亿的车谷产业发展基金正式揭牌。基金将重点投向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为打造中国车谷万亿级产业创新大走廊启动新引擎、提供新动能。
据融资中国获悉,车谷产业发展基金将采取“母基金+重大项目直投+专项基金”等方式,力争撬动1500亿元社会资本,汇集形成总规模2000亿元的产业基金集群。此外,新揭牌的经开产投集团注册资本100亿元,将整合原经开投资公司业务,以产业投资为主线,推动不同业务板块协同发展。武汉经开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介绍,经开产投集团将以“产业+资本”为核心,“主动招商”与“资本招商”相结合,推动产业创新“补链、延链、强链、扩链”,成为市场化、专业化的国内一流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平台。
如今,别说百亿规模,不上个千亿门槛,都不好意思开发布会了。
据融中记者独家获悉,未来几个月内,仍有省会将会发布大消息。
但不得不提的是,近几年,虽然百亿、千亿规模接踵而至,但是真正能落地的仍是少数。绝大多数基金都是口号先喊,然后设立个小规模首期基金。在某千亿母基金的启动仪式上,两位引导基金同行见了,先打招呼“真有钱,假有钱啊?”
02
“手上有落地的GP才是‘天菜’”
“我们反正没钱啊,你要是募资,找别人吧。”上述引导基金负责人直接的告诉一家机构IR。
IR也不容易,沿着全国南方地图跑了一个遍,真有钱的不多,且符合他们能拿到的钱的,更是少之又少。
对,现在,只有手上有能落地项目的机构,才能有谈判的砝码——这也是这几年,智能制造企业备受欢迎的原因:能将产线落地到不同地区。
一些航天项目,如果走到了产能落地阶段,几乎是被争抢的。可以说,手上有项目的GP,就是引导基金的天菜。只是蒙头找钱的机构,不好意思,别来!
融中记者注意到,如今,还有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引导基金的竞争不仅停留在各省之间,一个省份不同区、一个区内不同基金都在竞争——谁有钱?谁能招商落地?
“自己人也卷啊。”都是一个省的,省会和其他城市也在竞争。
“你搞了个500亿,我就得组个800亿。”南方某引导基金工作人员告诉融中记者。“规模还不算,现在最累心的还是招商。”
此前,在《听说,政府引导基金都搞起狼性文化了?》一文中,我们曾提到过,一些引导基金为了抢人、抢项目。在内部,提出了狼性文化,不仅要投项目,更要挖项目,让项目落地到本市。
比如,此前融中报道过,锐磁电子的创始人刘明已经和南方某个城市达成了合作意向,这家主要做高端软磁材料和高端电感器件的企业,准备将项目最核心的高端软磁材料落地在该城。据刘明表示,该地政府非常重视,也允诺了非常优厚的扶持政策。
也就在同一时间,陕西省政府投资引导基金首批科创种子基金管理人之一——沣西基金与刘明有了初次接触。“沣西基金基金团队对新材料产业的深刻理解、专业的投行服务、完善的综合赋能和高效的执行力,解决了我们现阶段面临的诸多关键问题,给了我们极大的信心留在秦创原总窗口,落地在沣西新城。” 刘明表示。
广州某基金也曾这样截胡了一个项目。“项目一开始就是在广州,但是隔壁深圳给出了更好的条件。”该基金负责人钟铭对融中记者表示,“为了把项目抢回来,我们特意去走了个后门。”
当时,该基金投资了这一项目的某个主要客户,不得已,钟铭找到了这个客户,希望这个客户能帮忙“说说话”。走后门成功帮助该基金拿到项目份额,后期又通过不断的产业赋能,最终帮助项目在广州落地。
这种案例比比皆是。比如中航锂电,这家本是洛阳央企子公司的企业,在常州的投资支持下,成为常州地方国企并实现了上市。
不过,这些听上去非常“美好”的业绩背后,是引导基金、地方政府巨大的付出。
“背在身上的考核逻辑一直在变化,一开始对我们的指标是数量、金额,后来强调返投和落地的项目,到了现在,即便是赚了钱的基金,还得看看团队主动拉项目的能力。”华北某家引导基金投资经理董阳表示。
如今,更强的KPI考核,花样内卷之外,引导基金的从业者,也纷纷叫苦。
03
超负荷管理的隐忧
“团队一共10个人,管理2000个项目
你觉得靠谱吗?”
广东某地年初针对招商任务提出,“业绩不上,人就下。”
“基本上,引导基金,或者是地方设立的基金管理平台规模都不大,基本上就是10来个人。有的团队人多,30个也就最多了。你看到的很多一线引导基金管理平台,前台5、6个人,中后台5、6个,也就是正常情况了。”
“一共10多个人,穿透管理2000个项目,这靠谱吗?”南方某引导基金投资人直言,“而且,除了投资,我们要做的工作真的多、细、杂。”
事实上,引导基金不仅是前期尽调投资,现在,引导基金都强调做服务型甲方。除了24小时待命,很多细节工作都需要他们对接。
这几年,GP募资难,为了帮助子基金募资,引导基金还会配合多级政府引导基金出资,甚至建设一条龙服务,让子基金只要来一次就可以完成签约。
而到了项目落地这个阶段,活儿就更多了。
制造企业落地并非想象中简单,当地的产业结构、甚至某一个原材料的成本、水电油费用,每一个细节都是企业非常关注的。这都需要引导基金从中架起桥梁。帮助企业搞地、搞福利、降低成本。
一个项目落地,动辄2、3年。前期无数次谈判,涉及多个政府部门,子基金虽然把项目引进来,但是毕竟不是“本地人”,最后还是需要引导基金积极对接资源。“我们认识的一家引导基金,感觉他们都不休息,几点联系都有人回复。”上述IR表示。
政府引导基金强调反投,但是在巨大的压力之下,部分引导基金的返投也出现变形。
“我们知道某地方返投其实并非那么难完成。”一家华北投资机构合伙人对融中记者表示,“投了我们之后开会,点名批评我们返投不行,我还纳闷怎么别人的返投完成进度这么快,我们一个返投谈好久。”
上述合伙人接着说,“后来才知道,别的机构都是让企业在当地设立个子公司就完事。地方对于这样完成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当然,有这样的引导基金,但市场上更多的,还是市场化的引导基金,想拿到他们的钱,并没有那么简单,子基金拿了钱,并非想怎么投都可以。每一个项目,都部分引导基金会参与每个项目的尽调,每一笔钱能够投出去、能否打款,都得看引导基金给不给盖公章的复核表。
等到完成投资,投后也是个大事。
每个项目参与投后,但一家引导基金10余个人的规模,让引导基金也力不从心。
这样的压力之下,从业者并未得到相应的报酬。“我们不能和市场化的子基金相比,他们还有工资+carry,以及各种奖金。”华中一家引导基金投资经理申克表示,“但是我们平台就是国企,还是要合规。内部也向上提出过这个问题,但是国企你明白,你提出之后,集团会说,为什么让你投资人个人先富裕起来了?还是要共同富裕嘛!”
“总得让个别人先富裕起来,再带动集体富裕吧!”申克叹气,“打破制度难度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