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徐辉
来 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第一批城市更新试点工作为期2年,目前已愈过半,有没有形成一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呢?
随着“实施城市更新行动”首次写入我国五年规划,2021年相关支持和规范性政策进入密集出台期,但同时,住建部也已针对“突出问题和短板”,印发了“防止大拆大建”的通知。
从落地的层面,当下的重心和目的更加明确—— 要用“绣花功夫”使巧劲,要探索可持续的模式,也要可复制、可推广。
以此为标准,我们得以发现遍地开花的城市更新项目中,的确有不少值得借鉴的新模式涌现,比如, 在速度、效率以及激发城市活力方面表现突出的“城市软装”模式。
山东聊城“当街”,运用城市软装在停车场的狭窄空间中造出的一条网红街
什么是城市软装?简单来说就是运用可移动的城市家具产品,助力城市进行场景化的改造更新。
与传统改造有什么区别?因为是可移动的产品,所以基本不需大拆大建;而“城市家具”的产品属性,又能兼顾文化和消费。
目前国内能够提供完整城市软装全案服务的,是一家名为“街景梦工厂”的山东企业,不久前,其刚刚被授予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称号——这在山东会被视为“独角兽”。
而这家企业的城市软装服务,已经覆盖了全国400多个城市商街和夜间集市、500多个社区服务项目和250多个文旅、乡村振兴项目。其中的大多数,都被当地推选为当地城市更新的样板项目。
毫无疑问,通过这家企业,我们可以更具象地了解城市软装。让我们来对照“标准”,一一解读。
百亿商业街的“绣花功夫”
一座城市,总要有一个地方承载一代人的记忆。
对合肥市民而言,这个地方就是老城中心庐阳区的淮河路中市街。
多年前,这里是当地最大的“中菜市”,“庐州人家的菜篮子”,最具本土特色的市井符号之一。
中菜市的变迁很具有代表性:老菜市撤场,建筑空置,此地沉寂多年。随后赶上了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接着是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再是城市更新的步步升级,老中菜市原址上建起“中市街”,成为淮河路步行街中段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1年,淮河路步行街全年客流量增长57.9%,营业额增长17%,达114.5亿元,荣登“全省第一条百亿街区”。
这无疑是地区经济紧跟政策指引的成功范例。而要论“绣花功夫”,城市软装绝对是其中的点睛之笔。
从北含山路跟随“星际熊”步入中市街,便仿佛穿越一般,来到一个街中集市。一排排精致小木屋组成了“美味超食空区”,一屋一店,一店一设,步行其中便是一步一景,一景一味,布局规整却又充满店铺的个性趣味,天南地北的美食在其间巧妙融合,展示出烟火气息浓厚的市井风貌。
安徽合肥中市街,街中集市回应了人们对老菜市美食的回忆
如果老合肥人能在小木屋集市上找到老中菜市的些许回忆,那么年轻一代就能在拐角处找到嗨点。
在拐角处转入内街,老合肥人的记忆中,这里空间封闭,空调机位和排风管凌乱穿插,路人绝不愿意多停留。但如今却让人眼前一亮,看到的是工业风集装箱和绚烂霓虹灯搭建出来的“赛博风国潮空间”。
不是将老建筑拆除重建,而是在有限的空间里运用创意集装箱产品“织补”出全新的互动场景:卡车头潮店、大橱窗特色店可以无压力消费,与临街铺面互相呼应,给予不同年龄层的客群更多选择。
集装箱内街将“路过”变成了旅游与消费
二层观景露台则提供了额外的赏景角度,层层叠叠的老字招牌、“金句”灯牌为庐州文化写下新的注脚,无论人们在这里登高回忆,还是网红打卡,构建起的,都是合肥人全新的集体记忆。
中市街原本最大的问题就是地理位置优越,却商业匮乏,空间零碎,仅靠改造的临街门面,很难营造出文商旅一体的场景。
而经由城市软装服务商街景梦工厂的规划设计,运用小木屋、集装箱、亮化装置等城市家具产品,则可以在老街的格局和肌理上,以枯木逢春之势,长出美食集市和国潮空间这些“新芽”。
老街从来不只是走过的路,而是一个城市的生活片段和文化沉淀,老街要在存量空间中新生,正需要城市软装“绣”出新的经济空间和情感空间。
城市软装,在定制中可复制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体温,城市软装也许找准了中市街的温度,其他地方呢?
内蒙古科尔沁塔拉的城中草原,在生态旅游区与游客服务中心之间的空置区域,街景梦工厂运用移动商业设施、公共设施和儿童游乐设施规划出了一条开放式复合街区,包含“一带三区”,餐饮零售、演艺文化、儿童乐园等一应俱全,为生态旅游填充了消费休闲业态,极大地带动了创业热情和周边消费。
谁能想到, 城市边角+旅游空闲区=夏日旅游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城市软装不会影响城中草原的自然生态,也让城市空地得到有效利用
雄安新区的旧家具厂房,以146款移动美食车、景观及公共设施蜕变为 县域经济升级的样板“白洋淀不夜城“, 废弃的工业遗址,同时具备了公共服务功能;
旅游大省安徽黄山市,一座空置已久的停车场,被城市软装打造成中心城区“夜黄山”品牌,充分 弥补城市夜间消费集聚区的空白 ,从0到7.5万人次、120万营收,开业14天即见效。
……
一方面可以看到,以往锦上添花的业态创新,已成城市发展的生存之道,另一方面,这些地方所采用的城市软装模式,也为我们重新定义了“可复制”。
以街景梦工厂的全案服务为例,其提供给不同城市的城市家具产品,是一张同样的“菜单”:可移动商铺、创意集装箱,灯柱、公共座椅等景观公共设施,亲子娱乐设施,住宿设施……还有最近新出炉的移动消防站、智能公交站等等。
合肥淮河路落成的可移动消防站
得益于多年积累,其菜单上的产品已达500多种。但菜单展示的只是一个“子集”,是城市软装中的标准化模块,这部分可以直接“复制”,流水线生产。
更重要的是“母集”:这些城市家具产品可以组合成千变万化的城市可应用场景,而这些场景,再经由“企业大脑”——分布于杭州、广州等地的街景城市规划设计院,根据城市实际需求进行功能、外观和场景设计,最终通过积木式搭建,落成我们看到的各不相同的夜市、街区或乐园。
在石家庄西美花街,采购的城市软装产品与中市街相似,但呈现出来的“街”却大不一样
菜单式选品,规划式定制,积木式搭建,保证了城市软装能够在定制中快速复制,能在短短一个月,甚至十余天中,让一座独具风格的全新夜市投入运营。
同时,也能紧贴在地文化、理顺城市的商业逻辑。可以看到,即使同款集装箱产品,在不同城市几无雷同。
在山东聊城,当代当街的集装箱大集,是小空间造商街的典范,集装箱是街区的“文化墙”,也是品牌与消费者互动的“快闪店”。
在内蒙古,城中草原的大片空地被集装箱沿线包围,划分出一带三区的复合街区,成为单一观光旅游资源的“景观建筑”和业态补充。
在定制中可复制还有一层更深的含义, 当样本量足够巨大,城市软装也可以成为前沿经验和设计理念的中转站,一旦有一种新的产品被研发出来,即可以快速推广落地到全国。
这是街景梦工厂自主研发D2M工业互联网系统的主要原因。通过工业互联网打通市场、设计和制造三个环节,不但能大大提高生产和落成速度,定制能力也将持续提升。
其数据库现有500多种产品、3万多种皮肤,按规划,2022年产品将超过1000种。据称,他们现在的许多项目,都是将服务国外和一线城市的经验和成果,直接“定制复制”到全国其他城市。
一次更新VS持续更新
城市更新是一次到位,还是持续迭代?
现阶段,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一次到位很难达成。这也是住建部要求“绣花”的重要原因,单一的更新很难满足当下多元且复杂的需求。
持续更新,也是城市软装客户的一大诉求。除了大量的研发制造城市家具不断更新“菜单”,这些产品皆可移动、可拆卸,可重复使用,便也“可持续”。
山东潍坊计划在市中心修建公厕,但以现有的开发密度,竟发现空地难寻。
潍坊是街景梦工厂总部工厂的所在地,当地以第一个吃螃蟹的心态,交予其“软装”27座公厕的任务。
观之答卷,是拥有智慧功能内核,辅以风筝主题外观的“可移动公厕”,更在看似不可能的“边角”落成。从设计到落成仅耗时22天,如果市区建设需要更新,这些公厕还能够快速移建到他处。
可移动智慧化公厕解决了市容市貌问题,也解决了民生问题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街景梦工厂自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城市更新案例。
城市更新是空间和民生的改善,更是产业更新,两者有机融合,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腾笼换鸟”。
省级层面,山东从2020年开始吹响进军工业互联网的号角,而潍坊工农业两翼齐飞、县域经济发达,正在向“万亿之城”迈进,探索新的产业融合发展之路成为当务之急。
当地媒体曾评论,山东这个工业互联网“实验田”,不光需要海尔卡奥斯、浪潮云洲这样的“航母”,更需要威海迪尚、街景梦工厂这样身段灵活、深耕垂直领域的“战斗舰”,为工业互联网价值做实证,为工业互联网下一步探路。
国家层面,政策强力推动城市更新,国内城市商业和市政设施这一6000亿市场开始升温,城市大休闲与乡村微度假蓬勃发展,潍坊作为第一批城市更新试点城市之一,也需要行业“绣花”,激活城市活力,为城市软装的价值做实证,为城市更新下一步探路。
赛道已经铺开,落到企业头上的,便是继续“绣花”,让城市软装稳步迈向未来。
街景梦工厂为城市更新储备了大量的新型产品,展示“绣花真功夫”
今天的山东潍坊经济开发区,一座占地数百亩的“城市家具艺术智造产业园”正在拔地而起。
作为发起者和引领者,街景梦工厂计划让这个线下产业园,与其打造的城市家具工业互联网平台相互加速,5-10年在潍坊形成一个城市家具产业集群。
行业层面的“绣花”,产业园是“线”,引线的“针”则是街景梦工厂整理提出的城市软装3S理念——
Soft(柔性):工厂产品预制,快速灵活响应,减少土木建设比例;
Superior(质感):个性设计,工业化稳定品质,让城市文化更具肌理、更精致;
Sustainable(可持续):因地制宜,紧扣节能减排要求。
——不难发现,这是对 “绣花功夫”、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等城市更新“标准”,行业所发出的回应。
回到企业层面,作为城市软装的代表企业,街景梦工厂仍在“绣花”:如何对街区路灯亮度精确控制调出氛围,如何有效利用高架桥下的空间打造篮球场,如何把公交站台、座椅、指示牌甚至垃圾箱都智慧化,并变成充满当地特色的文化符号……
归根结底,透过城市软装,层层更新都在致力于通过要素重组,营造科技感与人性化兼备的城市街区空间,只为让城市——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