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这个85后带着100位科学家,今年融了20亿

疫情暴发后,分子诊断实验室自动化的需求凸显,镁伽抓住了机会。

文|谭丽平

6月22日,《财富》发布了2022年中国40位40岁以下的商界精英榜单,出生于1985年的黄瑜清首次登榜。

这是6月以来,外界第二次将目光聚集到这位85后的创业者身上。7天之前的15日,他所创办的镁伽科技刚刚获得一笔3亿美元的单笔融资,约合人民币20亿元。这是今年科技领域少见的大手笔融资,投资方包括高盛资产管理、亚投资本、纪源资本、创新工场、史带资本等10余家投资机构和产业资本。

如果将时间拨回到两年前,镁伽科技还是一家鲜少人知的创业公司。

黄瑜清创业的初衷,是“将科学家从重复性的实验工作中解放出来”。彼时,刚过而立之年的黄瑜清发现,与汽车制造、3C制造领域自动化程度要高很多的行业相比,生命科学领域实验的方法与一百年前几乎没有太大区别,科学家们还是要将80%的时间花费在大量的基础工作上。

怀揣着的“解放科学家”的初心,2016年,黄瑜清联合两位合伙人共同创立了镁伽科技。从最开始为实验室设计研发机器人,到转型为一家提供解决方案的公司,再到搭建起完全自研的智能化生物实验室,延伸至AI药物研发和服务下一代生命科学基础设施和系统,镁伽科技的声量正在逐步提升。

如今,全球疫情防控依旧面临严峻挑战,这也成为了生命科学高速发展的契机。专注机器人自动化技术研发和创新、深耕生命科学行业应用的镁伽科技,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也步入快车道,最近一年半内,相继获得了四轮融资。同时,人员规模从一百多人迅速扩张到了如今的近千人,其中包括100位科学家和500位工程师。

MegaMolecule全自动分子实验平台。

迅速膨胀的一切,对于85后的黄瑜清而言,是个不小的挑战。采访过程中,他常常说,过去的每一步都很艰难,比如,资金链曾面临断裂,创始团队成员通过抵押房子渡过难关,类似的事情曾出现过三次。 但纵然偶尔会对自己产生怀疑,对于生命科学自动化这件事,他始终乐观,深信不疑。

接受采访的一个多小时里,黄瑜清的微信上弹出了一百多条信息,他粗略地浏览了一遍,“棘手”“麻烦”是关键词。创业6年,他早已习惯了处理各种麻烦,相较于过去,如今的局面可能好了很多。

初衷:解放科学家

2008年,从西安交大毕业后,黄瑜清在一家电子制造企业工作了8年。也是在那里,他结识了日后一起创业的两位伙伴——张琰与乔志新。他们都有着相似的技术背景,从工程师开始,逐渐成为某个项目或产品的负责人。

在服务客户的过程中,他们观察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像自动化和机器人这种技术,在汽车制造业和消费电子制造业已经非常普及了。然而在生命科学这个行业或者说实验室这一场景下,基本上还没有投入使用。而实验室往往都是高学历人群,也就是说,他们每天很大一部分的工作都在重复像样品处理这类动作。此外,处理这些样本还是有一定危险性的。

“如果我们往后看,30年、50年后,生命科学领域一定是高度自动化与高度智能化的。” 黄瑜清认为,这是一片非常蓝海的市场,再加上职业生涯也到了可以谋求更大发展的时间点,于是2016年,他拉上几人成立了镁伽。

张琰负责技术和研发,乔志新负责人力和政府公共关系,黄瑜清负责公司整体运营和融资。出生于1985年的黄瑜清最年轻,却被推选为CEO,问及原因时,他开玩笑说,“大家都是程序员,只有我看起来最不像程序员,所以他们就投了我。”

与许多创业公司一样,为了适应行业变化与发展趋势,镁伽在创立之后也不断进行业务调整和组织优化。

在黄瑜清看来,镁伽的发展经历过三个阶段。

2016~2018年年底是1.0阶段。这一阶段,镁伽走了不少弯路。彼时,镁伽埋头做产品,希望能够做出一款又便宜又好用又智能的机器人,嵌入到全世界所有的实验室。但是,在对接了很多行业客户后才知道,他们要的不是机器人本体,而是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大家并不是为了买一把锤子,而是为了把钉子钉到墙上。”

于是,2.0阶段,也就是2019年到2022年6月,镁伽开始坚定地转型成一个提供解决方案的公司,让客户和市场引导做研发。黄瑜清认为,这也是镁伽成长最快的阶段。“赶上了疫情,分子诊断实验室自动化的需求凸显,我们也正好抓住了机会。”

每一阶段,都不太轻松。

MegaCell全自动细胞实验平台。

1.0阶段,公司的每一步弯路都是在以千万为单位交学费。2019年之前,黄瑜清每次见投资人,需要先花上一个小时,跟投资人解释什么叫做生命科学,然后再接着讲什么叫生命科学自动化,再证明生命科学自动化不是一个伪命题而是一个真需求。 很多投资人看不懂这个行业,也不愿意投。

转型阶段,一百多人的公司离职了几十人,网上一度传出镁伽裁员。“前三年,团队一直做产品,整体的思维方式是,我们可能花12个月到18个月的时间,把一个想法变成样机,之后反复地去迭代,然后推向规模化生产、进入市场。但转型成解决方案公司之后,客户会希望30天到40天内就给出方案。这对于团队的思维方式和工作习惯,是完全不一样的。”黄瑜清说。

“又活了一年,居然还没死。”最开始的几年,黄瑜清和镁伽惯用这样的方式调侃自己。

3.0阶段,黄瑜清希望能够成为一家“最懂智能自动化的生命科学公司”,当然,这也意味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更大的挑战要去应对。

挑战:如何管理100位科学家

如今,镁伽正快速发展,团队从2021年年初的200人,扩张到现在的近千人。与此同时,镁伽千人的团队中,包括500位工程师,以及超过100人组成的科学家团队。其中,还有超过200个不同的岗位,学历区间从中专一直到博士后。

难以KPI化和考核、离代码很近但离用户很远、跨部门战争频发等,都是过去管理研发团队的难题。 镁伽在短时间内,涌入大量科研人员,但却是由一名“85后”的“小伙”在管理,这些在外界看来都是挑战。

而这种将跨学科背景的科学家和工程师集合到一起的胸怀和能力,正是创新工场合伙人杨小龙决定投资镁伽的重要因素。

2020年4月,杨小龙首次接触镁伽。当时镁伽正在寻求融资,他解释,之所以许多同行没有投,是由于投生物和投科技的是两拨人,对于现有投资同行而言,很多人并不熟悉生物和科技跨学科碰撞可能产生的结果。而在此之前,他代表创新工场已经投过一家国际知名的上游AI制药企业,对此他抱有期待,创新工场便于2020年11月参与了镁伽的B轮融资。

不过,真正让杨小龙决定投资的,其实还是黄瑜清本人。初次见面后不久,杨小龙私下找到黄瑜清,进行了一场长达4小时的对谈。杨小龙发现,“他是一个非常重视团队协作、有很高视野的一个人。他能够把不同背景的科学家、工程师凑在一起,这跟一个人是否有很光鲜的学历,是否有大公司工作经验,其实没有关系,但这恰恰是一个跨学科创业者必须具备的一个气质。”这一点,也在杨小龙最初对镁伽的判断中,起了很大的作用。而后来,镁伽的发展逐渐超出了杨小龙的意料。

针对生命科学自动化,黄瑜清提出了三大难点:技术难点,有一些必须要突破的关键技术;过程中会涉及诸多跨学科交叉领域的融合,需要时间沉淀;与客户合作的信任关系,因为需要进入到客户的核心应用领域与核心环节,因此客户进入的门槛比较高,同时客户需求和技术进步带来的变化也非常快,所以要求组织必须非常灵活、做事必须敢于创新。而往往与头部客户建立合作关系,需要花12到18个月的时间。

黄瑜清想要将难点转化为竞争的先发优势。这就意味着,需要在技术和组织上下功夫。但突然“变胖”又变得复杂的组织,应当如何管理?该怎么驱动这样一群人、让大家往一个共同的目标去努力?

黄瑜清认为,组织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一点点的理想主义,可能就可以弥合日常沟通里的许多分歧。我们公司的愿景是‘Future Beyond Sight’,希望可以通过这样的愿景去激励镁伽人,通过我们不懈的努力去构筑想象中更高效、更健康、更美好的世界。愿景也许现在还看不到,但通过大家共同的努力往前走一步,梦想就会近一步,这样真正激励人心的愿景可以驱动大家一同前进。”

黄瑜清表示,镁伽在招聘的过程中,非常在意大家是不是有共同的价值观。在公司日常的工作里面,也会花比较多的时间和精力经营企业文化。比如,公司有自己的吉祥物,有自己的表情包,也做了很多自己品牌的周边。还有一点,是对一线员工的关怀。

每年,镁伽会组织公司的骨干和管理层去沙漠徒步,这在黄瑜清看来,是最好的团建,没有之一。 “去年去的是腾格里沙漠,很多同事一进沙漠鞋底就烫掉了,但是我们基本上都全程走下来了,两天一夜在沙漠徒步近30公里,整个过程是很挑战的,也很痛苦,但我觉得大家集体咬牙坚持走完这个过程,对于凝结团队士气还是有非常多的帮助。”

对于团队的“膨胀”,黄瑜清认为,1000人跟200个人其实没有太大区别。“一方面,是因为我们按照业务的需要和公司发展的需要来招人,绝大部分人都有事情做,我们在公司里面也说,有问题不怕,在发展中去解决问题。同步,我们也在修炼内功,去做组织架构的提升、流程的梳理,一点点的转换成方法论。”

组织上,镁伽会每半年到9个月就做一次比较大的调整,去适应业务的发展。黄瑜清表示,他想把镁伽塑造成像华为那样“以产品为中心,面向客户的组织体系”。“虽然我们的体量跟华为相去十万八千里,不过在技术研发、产品迭代等方面,很多底层逻辑是相通的。我们内部最近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在思考、重构和自我升级。”

目标:打造下一代生命科学的基础设施

在团队内部,极少数事情黄瑜清会一个人做决定,大多事情会选择与大家沟通后达成一致。

但2020年8月份,针对镁伽要不要投入到核酸检测自动化这一场景的产品研发,大家陷入了僵持。当时,公司已经有很多项目在等待交付、资源也已经很紧张,病原样品的自动化前处理系统对他们来说也是一个全新的产品线,做还是不做,大家各执己见。

在巨大的不确定性里,黄瑜清最后拍了板,决定做。于是,公司停掉了手头三分之二的研发和交付项目,将一半的人员都投入到新产品的开发里。最终,从立项组建团队,到交付第一台样机只用了25天。

站在今天来看,这一决定帮助镁伽树立了行业口碑,也抓住了分子诊断自动化的风口。 不过在当时,“下这个决心特别难,要牺牲很多东西,我失眠了很多天。不过决定做完之后,反而能睡好觉了”。

2021年5月,镁伽宣布正式完成由药明康德领投的6500万美元的新一轮融资。药明康德代表CRO行业里最顶尖的能力和最前沿的需求,在此之前,全球先进制造领域的标杆博世也早已加入了公司的投资人行列,有了这两大相关产业巨头的背书,黄瑜清觉得,大家已经意识到这是一个充满想象力和未来的领域。

下一个阶段,镁伽的目标是打造下一代生命科学的基础设施。

为探索如何将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赋能“设计(Design)—构建(Build)—测试(Test)—学习(Learn)”的传统生物学研究闭环,镁伽从2019年就开始筹建生物实验室。2021年8月,镁伽鲲鹏实验室的一期在北京落成并投入使用,9月,镁伽鲲鹏实验室(上海)建成并开始投入使用。同时,镁伽也在苏州布局满足不同功能的自动化生物实验室。

“镁伽正在逐步切入生命科学研发和生产的核心环节,因此除了要有实验室自动化和人工智能的技术,还要有多种生物学的平台。通过Engineering(工程化)的技术手段,把生命科学领域中在手工实验时代的诸多瓶颈实现标准化和规模化,这是最能体现镁伽价值的部分。”黄瑜清说。

镁伽希望把鲲鹏实验室打造成生命科学行业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最高的标杆实验室,广泛地和科研机构、企业客户合作。目前镁伽鲲鹏实验室也取得了一些进展和成果,“比如类器官,我们目前已成功培养出具有2波段跳动和显著腔室结构的心脏类器官、具有脑室和清晰神经结构的脑类器官等数十种具有极高价值的类器官模型。”

“未来最想做的事情,还是比如在肿瘤的靶向治疗、神经退行性类的疾病上,我们能够有突破。” 黄瑜清说,他每天会拨出一部分时间思考,未来十年,镁伽会成为什么样子。

不过现在,黄瑜清很大一部分时间是花在人才招聘上,几乎每天他都会面试。2019年,为了挖到美国团队的负责人,他去美国待了两周,每天去拜访。为了找CFO,已经列了几十个名单。最近,他正在挖一位AI领域顶尖的科学家,疫情之前,为了约他吃饭,黄瑜清在上海待了一个多月,甚至差点被封在上海。

搜索建议:
热议

 父母是一种岁月

今日感恩巧遇小雪却有对父母无尽的思念幼年时对父母只是一种崇拜青年时对父母也是一种盲目的爱当自己也经历了春的稚嫩,夏的狂热也可以傲视人生的时候才明白父母是一种岁月...(展开)

热议

 路易十六是明君还是昏君?

如果用历史结局来说——是昏君可如果真的稍微了解一下路易十六,用悲君来形容更合适。一个试图拯救国家和人民(第三等级)的国王,最后被他的人民砍了脑袋。如果他要成为明...(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