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对话李小加:让资本创新深入经济毛细血管

李小加|香港交易所前行政总裁,滴灌通创始人

近日,《财经》杂志对话香港交易所前行政总裁、滴灌通创始人李小加,探讨共同富裕背景下,资本创新如何深入到经济的毛细血管,赋能小微企业。

以下为采访实录:

提问:从港交所掌门人到躬身入局的创业者,从资本市场改革的推动者到支持小微企业的探索者,角色转变这一年来感受如何?

李小加: 我在传统金融领域做了近30年,但是我一直感觉到,金融在数字化来临之前的运作模式,只适合于数字化时代之前的模式。

到目前为止,全世界的资本市场已经运行100多年,共有15000多家的公司真正能上市、融资。其中,中国有4000多家上市公司,可是中国有上亿家各种各样的小商小贩,这两者之间的对比实在是太悬殊了。

我们是不是有可能在金融领域,也重新做一下过去20年互联网电商做的事? 在互联网来临之前,大家买东西,都得去百货市场,购买人的钱,到生产这些货品的生产者手中,有一系列的中间环节,大量的资源在这个过程中浪费掉了。经过互联网的十几年发展,线上交易已经完全数字化了。

金融是不是也到了这个时代呢?随着数字化的普及和深入,在没有现金的社会里,所有财务上的指标都已经数字化了。但是在金融领域,资本市场就像曾经的百货大楼一样,我在交易所十几年,看着这些实体企业,不远万里,经过各种各样的艰难,长到足够大,才能到交易所上市。

为什么资金不能直接走向实体企业? 这就是我们想做的一件事,中国已经完成了数字化转型,完全有条件、有可能,而且有迫切的需要这么做。

提问:中国有众多小微企业和近亿家小商小贩,为什么传统金融下,资金很难到达这些经济的神经末梢?

李小加: 我们从一个小店的需求出发来看这件事。一个劳动创业者,开一个店有点浪费他才能,如果他在一个城市里面开三四个店,把亲戚、朋友组织在一起,他就可以扩张自己的生产力。

劳动创业者的特点是什么? 他既不是简单劳动者,也不是资本家,他有一定资本,但是靠劳动致富。他的劳动也不是自己劳动,还带领一批纯粹的劳动者,这样的人是我们经济的毛细血管末梢中,最有价值的经济中间者。

我们传统资本市场,就提供两大类产品:要么就是信贷或者叫债权;要么就是股权。但是通过传统的股和债支持小微企业,非常难。

银行是很难把钱借给小微企业的,你可以逼银行的高管做,但这件事,从银行的角度就不对。 因为对于银行来说,小微企业经营好的时候,银行也只是收了利息就结束,和银行关系不大。可是生意不好,就直接变成银行的坏账。所以说给小微企业放债,对银行也不是很合适的产品。

对于小店店主来说,把银行贷款作为流动资金可以,但是给他资金开店、装修,这些钱赚不回来怎么办?银行需要抵押物,小店主觉得我借钱以后,万一生意不行,破产了还不起钱怎么办?所以债对投资小店来说挺难的。

至于股权投资,小店的股票不上市,投给小店几十万块钱的话,得工商登记,股票分红时得做账,找个会计做这些事很麻烦,成本也高。

提问:把资金投向经济末梢,投给小微企业。小店的生命周期可能只有三五年甚至更短,通常被传统金融机构规避,为何要选择传统金融机构不愿或者不屑于投资的小微企业?

李小加: 金融市场里实际上有两个世界,一个在云上,一个在云下。传统的资本市场是在云端,所以山得高出云以后才能被看到。

好比在香港广阔的高楼大厦群,如果你站在FFC(财富金融中心)80层,会感觉世界只有十几栋楼存在。如果有一天,你从80楼坐电梯到50楼、40楼、30楼的时候,你会发现和上边完全不同的世界,有成千上万的楼。

这就是理念的不同,传统金融投的是大树,哪怕投的是小树,比如VC(风险投资)投的公司有些很小很早,但一定要有潜力变成一棵参天大树。

可是,有多少花花草草不可能长成参天大树,它们春天来冬天就走,等来年春天又回来。短生命周期的不断循环,让整个生态环境如此多姿多彩。

很多小商小贩,比如小餐馆、小酒店、小药店,在中国很多租约就三到五年,到期后要么搬家要么重新装修了,也几乎不可能成为一家上市公司。但是很多小店在它的生命周期中是很赚钱的,如果有人投资,也能给投资者带来回报。

投资小商小贩是极具生命力的投资机会,收益完全来自实体经济末梢,是支持劳动创业者带动一批人共同富裕。 而在传统的证券交易所,每天真正有一定成交量的上市公司并不多,市场大起大落和生意好坏无关,交易者买卖股票与实体经济容易脱节,从而变成一种金钱游戏。

提问:既然传统股权、债权都很难适用于小微企业,您用了什么方式?

李小加: 对小店来说,传统资本市场无论股权和债权产品都很难适用,需要找到一个简单的产品,可以同甘共苦,同时不占股份。

我们在放出一笔投资后,会和小店签订一份合同,每天从收入里分钱,比如先按营收的8%收取,等本钱回来就调低分款比例,非常灵活。第一次把合同在线上谈好,后续退出都在数字化的执行机制里。每天拿到退出的钱,同时获得小店的信息,让下次投资更准确。

传统金融老想等企业长大了再投资,那样就失去了对实体经济中小商小贩真正融资需求和现状的理解。 干了这么多年金融,现在觉得,自己当下做的事是有社会价值的。

提问:具体会投向哪些小微企业?

李小加: 主要集中在消费领域的小微企业,这些小微企业占中国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国内生产总值)的近60%,政府收入的70%,解决近80%的就业。我们这一套投资模式,目前只适合于这种消费类的小店,它的生意模式就是一个很简单的现金生意,长不大,但是它是刚需。

我们在初创阶段,一定要保证成功,不能把一个有可能闯出的路给堵死。 那我们靠什么成功?从连锁店开始,顺藤摸瓜,先找藤,再投资下面的“瓜”。

中国有差不多7000万家小商小贩,连锁率大概20%,也就是1400万家店。连锁店通常已经把如品牌、供应链、控制体系、租金、劳动创业者等事项搞定了,但是很难从银行借钱开店,PE(私募股权投资)和VC也不会去投。我们会选择已经很强的藤,跟着赢者走,投资藤下的店铺,依靠小店的现金流实现每天退出。

中国将来的品牌连锁率,一定会慢慢发展到西方国家的水平,达到70%-80%的覆盖率。 同时和欧美不同,中国没有哪个品牌能够把全国市场给占了,每个小地方都有很多小品牌,我们就把这些小品牌支撑大。

提问:面对遍布全国各地的小微企业,如何实现海量投资?

李小加: 小额投资,如果靠地推一定做不下去,很多东西都需要数字化。

首先,线上模块化,从尽职调查、合同谈判、系统对接,全部都需要在线上完成。 我们希望未来投资上万家店的时候,人店比达到1∶1000。

另外,我们每家小店投资几十万元,每天不仅仅是从小店里获得退出资金,更能够知道中国经济毛细血管里每一个细胞的跳动。 依靠海量的数据,慢慢我们会发现规律, 什么样级别的商圈对应什么样的配置,基于更准确的数据,让投资更精准,投得更快更聪明。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数字化的基础上。

提问:投资小微企业如何进行风控? 

李小加: 还是要在思维上将参天大树和小花小草区分开,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物种。 我们今天投的这些小店,它们的核心的特征不是小,而是服务,是消费,是消费者天天的刚需。

这些小店都是做现金生意,我给你提供服务,然后你给我钱的模式,回报都相当不错,但永远长不大。这些小店真正能存续五年以上的可能性很小。

按照我们以前的观念,企业如果两三年就没了肯定风险很大,但这些生意本身的生命周期就很短。比如奶茶生意火,创业者一窝蜂就来了,有些奶茶店十个月就回本了。但是有可能两年不到就没了,因为大家不爱喝了。所以说这样的生意本身就是短生意。

传统金融的投资永远要考虑十几年二十年,因此你需要了解产品有没有竞争力、竞争力有没有持续性、将来有没有竞争对手、产品有没有可能过时等。

而我们的投资两三年以后就结束了,甚至有时候16个月钱就回来了。 所以我们做的事很简单:简单的产品、简单的生意、简单的退出机制、简单的财务指标。

这一年以来,我突然觉得真正懂金融的是大妈。大妈的逻辑很简单,我投入多少钱,回来多少钱,值不值,干不干。

我们不可能把风险做到零,但很难做到亏。我们是一个大组合的生意,关心的是组合里面赚钱的部分能不能赚足够的钱,核心是足够分散、足够的量,同时随时调整投资战略和组合,达到最有效的风险。

提问:和在港交所接触的各个行业的龙头公司相比,如今服务小微企业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

李小加: 在数字化来临之前,传统金融的方式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以前我觉得自己一直戴着一个有厚厚镜片的眼镜,那个眼镜就是金融的会计准则,比如在港交所上市的时候,我不清楚每家店的翻台率是多少,只知道公司今年的收入是多少、成本是多少、利润是多少、利润增长是多少,等等。实际上是把实体企业的很多信息高度抽象出来了。

如今我们发现,中国的实体经济已经实现数字化,不戴眼镜是能够看得很清楚的。既然很多事情已经用数字化可以弄清楚,就应该把眼镜摘了。

我们并不会把资本市场的基础逻辑改变,但是在把资本市场的中间层打破,将资产端和资金端的距离大幅拉近。投资者真正关心的是风险和收益,让投资者看到底层资产极其透明,每一天退出的钱都很清楚,然后进行分级。同时,通过技术革新,让底层资产更加分散和多元化,也让整个资产组合的风险更分散,能够赚取更多的回报。

提问:在港交所推动了内地与香港的互联互通,包括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等,现在在推进滴灌通,“通”这个字对于您来说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

李小加: 在港交所11年,做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一个最深的体会是,我们平常容易看到各个市场中间结构上的差异,看上去好像很大,壁垒很深,需要有一定创新的思维去考虑问题,才能够把市场打通。 比如沪港通、深港通,有很多中国投资者想投资国际市场,国际投资者也特别想投资中国市场,长期趋势一定要通,但资本项下管控不允许钱大进大出,如何解决这一矛盾? 先轧差,再把净买卖结算,总量不过境,这样尽管整个市场交易量很大,每天过境的钱比较少。

互联互通和滴灌通属于异曲同工,都是一样的原理,因为水最终的基础原理是一样的。如果只用一个字来形容滴灌通,这个字就是“拆”。拆得越细,越容易通。

提问:过去两年,因为审计监管等问题,部分中概股开始回流A股、港股市场等,如何看待中概股的回归?

李小加: 有的上市公司由于地缘政治等原因只能回来,没有别的选择,尤其是一些科技公司。还有一部分公司其实没什么大问题,如果仅仅是审计上的技术原因不能在美国上市,实在是非常可惜的。

审计监管的问题已经困扰了整个行业十多年,大家对此一直比较悲观和不理解,前段时间我也很悲观,好像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时机已经过去了。最近看到中国证监会、财政部和美方达成协议,这是双方共同的努力的结果,我心里非常欣慰,双方都克服了内在的问题和压力,终于把它解决了。

但这并不意味着很多公司在美国上市一定能够成功,还是会有很多公司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比如水土不服、外国资本市场不喜欢,或者企业不太想承担过多的风险,最终会往回走。

这些企业回归港股还是A股呢?港交所经过之前一系列的改革,已经能回来,A股方面也一直在努力,最终有一些可能会回来。

提问:有的中概股回流,有的企业出海,例如近期很多中国企业去瑞士IPO(首次公开募股),如何看待不同的上市选择?

李小加: 对一家公司来说,上市是它一生中很大的事,就像我们人类的婚姻大事一样。一家公司上市,想让什么样的投资者跟它过一辈子,一定要允许大家有不同的想法,无论是什么原因。就跟我们平常恋爱、婚姻一样,有的人可能愿意在自己家乡找知己,也有一些人可能到大城市,还有人想找外国人结婚, 比如投资者是国外的VC,或者在那能找到知音,那里的资本市场更懂自己的生意模式。

我希望内地市场、香港市场、海外市场,都能够让我们中国的企业来去自由, 无论你是谁,都欢迎你来,欢迎你走,也欢迎你走了以后再回来,回来以后可以接着走。这样,资本市场就会对企业很友好。

在港交所改革之前,企业想来都来不了,只能远走他乡,所以最后一定要进行艰苦的改革,改革了以后,企业来不来是企业的自由,但是允许它们回来,是市场的组织者、监管者一定要做的事情。

责编|邢君

排版|王紫薇

媒体合作及转载添加微信YBLyjzx

商务合作联系15010075732

青春合伙人招募关注公号“青春合伙人”

搜索建议:
热评

 烟草功效与作用

烟草其实是很常见的一种中药材,但是因为我们是中医从业者肯定是不太熟悉的,大多数的人群是不会知道它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的。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烟草的形态特征吧...(展开)

热评

 刘培基:中国最大的外海是

宋志刚的回答:南海 3650000=3.6510^6平方公里。 南海面积356万平方公里,约等于中国的渤海、黄海和东海总面积的3倍,仅次于南太平洋的珊瑚海和印度...(展开)

热评

 论苏拭的现实主义词风

【内容提要】文章开头从苏拭的生平谈起,提出问题——论苏轼的现实主义词风。主体部分从四方面详细论述:(一)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心。(二)关心民生疾苦,对穷奢极欲的统...(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