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天下,无国何以为家?
然而有的企业,一方面在大陆疯狂开店捞钱,另一方面却打出“绝无直接、间接使用中国制造商品”为题的条幅,进行门店宣传,恶意抹黑我国产品。
作为一个台企,如此行径,让人齿冷,而且还在公司官网中,将中国列入海外市场,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而我们的网友也是十分给力,得到此消息,也是纷纷前往其官网,声讨其行径,那么这家被声讨的小店是谁?它就是85℃,主营咖啡、饮品、烘焙糕点之类食品。
起底85℃的发家
2003年,国内咖啡市场,开始被星巴克逐步占领,而此时市场也逐步呈现两级化,一方面是星巴克的高消费人群,另一部分是普通消费人群。
而当时因为价格问题,很多人选择即食咖啡饮料,这也使咖啡市场,出现了极大的空缺,价格与品类选择,成为了咖啡市场的主要问题。
而此时,85℃的创始人吴政学,在对于星巴克问题的探索后,选择成立了自己在台湾的第一家门店。
对比星巴克的高消费水平,为了得到更多的市场,他将定位放在了中低端市场,咖啡加蛋糕的组合方式,也很快受到了本地市场的认可。
人们也更愿意在花费更少,享受更多的85℃购买产品,仅一年时间,星巴克在台湾的市场,就受到了打击。在购买人群的大力支持下,85℃逐渐占据了咖啡市场的主要地位。
根据数据统计,2005年85℃已在台湾开立了80余家店铺,现如今,更是以327家门店,占据了台湾的主要的市场。
此时,85℃的目光转向了更为广泛的国内市场,国内市场的问题依然很大,而更多的问题是在于,星巴克并没有将国内市场的空缺弥补。
在门店分布以及发展速度上,有着明显的市场缺失,而这样的境况,对于85℃而言是绝佳的时机。
2007年,85℃在大陆开了第一家店,也由此开始了对于大陆市场的经营,凭借着在台湾市场的经验,以及加盟方的大力配合,在二三线城市很快占据了一席之地。
而自身的低定位,也使得市场变得更大。2010年,85℃凭借着大陆与台湾市场的双丰收,在台湾上了市。
但随着地域等多问题的出现,85℃对于家国的态度,也变得更为明显,甚至已到达了公开表示的层面上。
85℃的生意经
虽然,85℃在事件的态度上令人有些心寒,但是它能在我国混得风生水起,单从商业角度而言,它的一些经营模式,依然值得人们学习,促使我们的企业正向蜕变,反向超越并取而代之。
1、价格亲民,85℃虽然对标品牌为星巴克,但是对标市场,却选择了中低消费市场,价格亲民的策略,使得在对手遗忘的市场上形成了压力,也进一步的使得85℃占据了市场,成全了其门店遍地开放得形式。
2、特色消费,85℃在饮料方面,主打茶饮,多种果茶与蛋糕的组合,解决了当时市场的空缺部分。
顾客的购买方式从单一的咖啡,上升到了饮料加甜品的模式,而价格却仅为一杯咖啡的价格,以当时的平均收入而言,此策略是一个重要的加分项。
3、24小时模式 24小时的模式一般在便利店多见,而咖啡店或蛋糕店,对于这种模式往往选择了拒绝。
而这也使得85℃,能在市场脱颖而出,对比其他的门店,85℃的客户群体有多了一类群体。
虽然,当时的深夜市场并没有完全开发,但85℃坚持24小时的做法,也使其对于市场有了更多的动作。
企业的民族责任感
或许,85℃的成功有着我们学习的地方,但对于其在事件发生时,全盘否认自己在大陆的发家史来看,此企业的社会道德感是极低的。
一个没有家国观念的企业,无论如何也走不长远,人无信不立,放在企业上也是如此,没有正向的企业文化指引,最终只能走向歧途,曾经的辉煌也只是昙花一现。
而反观目前我国的其他咖啡品牌而言,虽然价格高,但至少其的意识形态,并未被人们所诟病。
或许就像星巴克一样,即使市场缺失,也不会去考虑为了所有市场,而改变自身的优势。
但在85℃事件的始末上,是否还有着需要人们,重新观察市场的问题呢?我们还是需要更多拥有民族责任感、更有力量,更受老百姓喜欢的自己的企业。
结语
任何一个企业的成功,在于企业的市场操作以及对于市场的观察,而如何让一个企业长久地发展下去,而不是昙花一现?
更多的是在于获利之后的市场表现,85℃的态度暧昧,行差他错,使其的市场价值,产生了贬值,据悉85℃的部分门店已在大陆关停。
而此后,85℃是否会完全离开大陆,这取决于85℃对于事件的整体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