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姜果然还是老的辣:打造出董宇辉和罗永浩的新东方,历史上的两次组织升级

“做正确的事情,把正确的事情做对,最关键的资源,就是人。 ”

东方甄选现在很火,董宇辉很火,俞敏洪很成功。如果我们再多一点了解新东方的历史,就会不得不服: 姜果然是老的辣。

老姜为啥辣?因为他成功经历的风浪多。

看俞敏洪的 《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 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这本书是一本很好的创业案例书。

中国的民营企业家里,愿意这样真诚、坦率的袒露自己的不多,有文字组织能力的企业家就更少了。方方面面,这本书都值得一看。

这其中,新东方的两次组织升级,非常值得一看。 俞敏洪干成了很多创业者想干,但就是狠不下心,下不了手的事情。最终他推动了新东方的组织发展。

1996年,徐小平和王强被俞敏洪引入新东方之后,除了带来业绩的发展,这两位合伙人还助力俞敏洪干成了一件事—— 去家族企业化 。

后来大学同学们占山为王,大碗喝酒,大口吃肉,让公司快速发展,酣畅淋漓,但到了2001年后,这样的快乐时光,开始不快乐了,虽然账上钱有的是,新的烦恼却产生了—— 究竟该听谁的 。

2006年伴随徐小平和王强的出局,俞敏洪在资本和外脑的帮助下,干成了一件事——就是去团伙文化,让新东方走向了正规化、现代化的发展之路。

我们来理理剧情,就会发现俞敏洪走过的这两个阶段,非常值得每一家准备长期发展的公司借鉴。

0 1

家族企业起步

90年代,俞敏洪在英语出国考试培训界,以北大老师出身,加上业务能力强+人格魅力强,属于顶流中的顶流,天才中的天才。

那么他的团队是如何构成的呢?俞敏洪说,当时没有融资的机会,没有钱去寻找市场上的优秀人才,所需要的资金都是自己一分一分攒出来的,那么,挑人就挑便宜的,值得信赖的。 很显然,家族成员是优选。老婆干活,不需要开工资。

新东方的老师都是名师,一些脏活儿累活儿就由老俞的家族成员来承担,大家从早上干到晚上,吃在一起,住在一起,节约成本。

这个类型公司组织形态概括起来,属于 一个天才+一堆助理 的模式,

这种组织模式的好处是:

第一,忠诚度高;

第二,执行力强,都听老板的;

第三,用工成本相对来说便宜。

这种组织模式的缺陷是:

第一,老板孤独: 公司未来的发展如何向更高水平迈进,老板没有可以商量的人。

第二,团队格局低: 因为大家都听老板的,大家的信息都来自于老板,所有人都比老板差,老板代表了公司业务的最高水准。

第三,很难做大: 因为没有面向市场的发动机人才储备,这样的公司很难真正做大,即便贸然扩张,最终也会失败收场。

0 2

公司发展,请家人离开

当时, 不仅有俞的家人,还有很多其他同事的家人也加入了新东方,相当于家族中套着家族,很复杂的组织关系。 俞敏洪说,家族企业会导致员工不知道该听谁的,那么只好去讨好,员工不是以干好事儿,而是以讨好人为核心的心态,组织内的关系会很复杂。

后来俞敏洪为了更快速地发展,请了北大的一帮同学入场,这些牛人同学入场后,很快就与原有的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冲突,新老不能融合。

▲ 1998年,徐小平、俞敏洪、王强在北大合影

一般员工会觉得是为老板一家人打工,但王强和徐小平会认为是在为自己打工。 所以俞敏洪的家族成员就不能管他们,他们更不会向俞敏洪的家族成员汇报工作,但大学同学们也不敢得罪俞的家人,因为得罪他们,就是得罪俞敏洪,两边都憋着气。到后面,管理已经变得极其困难了。

徐小平和王强提出,这样下去不行,否则在新东方就特别没劲,不是这个的姐夫,就是那个的妹妹。 不是这个的弟弟,就是那个的弟媳,我们怎么干啊,必须实现正规化。

那么,俞敏洪本着公司长远发展的考虑,决定把家族成员都赶走,那段时间被老俞认为是人生中最灰暗的时刻:“家里人天天吵,他们帮我从零开始做起,现在大学同学来了,就要把他们轰走。”

他一方面要安抚同学,一方面要把家族成员赶走,同学们也在看,你到底能不能说到做到啊。

俞敏洪用了半年时间去做这件艰难的工作,他说: “真的是一点都不夸张,我妈因为这件事,半年都不给我做饭,觉得我不是她儿子。”

俞敏洪认为,如果没有王强、徐小平的坚持,凭他的个性和能力是绝对做不到这些的。

这是俞敏洪第一个阶段的组织结构成因和他最终的解决办法,靠着新长出来的力量,将老的力量驱逐出去。来帮助未来的企业发展铺路。

0 3

礼贤下士,请牛人入场

俞敏洪选择了跟同学们共同迎接下一个阶段新东方的发展, 那么这些牛人同学是怎么被老俞请进来,又是为什么,以及如何被老俞请出去的呢?

▲新东方创始人 合影

这段很值得学习,我们来扒一扒。

1994年,俞敏洪决定安下心来好好地把新东方当做一项事业来做。如果想把事业做大,必须要有牛逼的人才。他的家族成员肯定是撑不起企业未来发展的。那么,好的人才从哪里来呢?

他想到了他的北大同学们,知根知底,智趣相投。 他描述里的徐小平,充满了热情和激情,王强是高智商,当年在美国,别的同学找不到工作的情况下,王强就能进贝尔实验室,一年可以拿到近百万的收入。

这些同学当年都比俞敏洪牛,这也是俞老师要拉他们入伙的原因。

但比你牛,就会看不上你。所以俞老师当年拉这些牛人的时候,费了些心思。

首先,勾引。

那还是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有钱确实了不起。老俞出国三顾茅庐,请同学回国创业: “为了显摆,我就换了1万美元的现金带过去。”

目睹了徐小平两加元停车费都要节省之后,当天晚上,俞敏洪问徐小平的梦想是什么?徐老师说想回国开一个音乐公司,需要30万。俞敏洪说,给你30万,但要你跟我做新东方,而且还能赚到更多的钱。

徐老师说,赚更多钱当然好啦。

再到了王强那里,王强过得很不错。

王强问新东方的规模有多小。新东方当时一年收入千万,利润百万,这让大家感觉很震惊,连俞敏洪都能赚钱了。

第二天,王强请吃饭,很多人跟俞敏洪打招呼,他好吃惊:老俞,好像挺有意思的,你居然那么有名,我得考虑是不是要回去了。

其次:定基调。

牛人就是自信,王强和徐小平问俞敏洪: 我们回去,是你给我们开工资呢?还是我们一起联合创业?

俞敏洪给他们开不起工资,所以定的基调是 一起创业,每人负责一摊业务,这项业务获得的大部分利益都归本人所得, 这也就意味着,你做得越好,收入越多。

王强当时还问, 新东方现在收入是1000多万,要是回去,我做到了上亿,我自己拿走1亿,而你才做到2000万,你会不会心理不平衡? 俞敏洪说,当然不会,理由很简单,我们是一起创业的,你尽管把1亿拿走好了,我们合在一起还叫新东方,只要能把新东方做大就行。

牛人不仅要得多,做事情也雷厉风行,还没回国,王强就编写了一本教材《美国思维英语》,这本教材成为了新东方最有名的教材之一。徐小平负责出国留学和移民咨询,胡敏负责国内大学生考试培训,四六级;包凡一负责写作班,也做起来了,杜子华承包了托福口语培训。

第三,大口喝酒,大碗吃肉。

要想用好牛人,一个要礼数到位,要足够尊重他们,要礼贤下士,更何况,人家本来就认为自己比你强。还有一个在分利上,要足够大方。

俞敏洪的制定的分配方式是: 每个业务板块获取的大部分利润都由该板块的负责人负责,只要求两点:上交总收入的15%。 因为总部要租教室,宣传,拓展,招生,报名等。尽管后来发现15%远远不够,但老俞还是坚守承诺,直到后来规模效应起来以后,需要补贴的就少了。

在这样包产到户的激励制度下,大家充满了干劲,所以促成了从1995年到2001年的快速发展。

这种诸侯争霸的组织结构,好处是大家能动性强;坏处就是都只为自己负责,不为整体负责。

0 4

被同学赶走,再次回归重建秩序

所以,随着业务的发展,问题就越来越明显了—— 同学创业,到底听谁的。

老俞回忆: “徐小平和王强在刚回来的时候,对俞极其看不惯,觉得他就是一个土鳖,英语没他们讲得好,穿衣服也土,就像一个乡村企业家一样,讲话的内容也得不到他们的认可。”

“ 我说的话,王强和徐小平可以不听,而我却要听他们的话,明明他们说的不是最佳方案,但也要听。 员工就分成了好几批,有的跟着王强干,有的跟着俞敏洪干,有的跟着徐小平干。 同学创业,还容易有情感纠葛,2001到2004年,他们还曾经号啕大哭过。 情感过于充沛,一定程度上会成为企业发展的阻碍和障碍。 ”

当时,新东方已经启动上市计划,并为此成立了集团公司,据书里记载,当时大家为了排座次,都会争吵起来:

“我们大家组建了公司,那么职位问题又如何解决呢? 总裁不用讨论,肯定是俞敏洪担任,那副总裁又由谁来担任呢?而副总裁还有第一副总裁、第二副总裁的区别……平时大家都是平起平坐的,凭什么现在你来做第一副总裁,我来做第二副总裁? 当时,也没有分工合作这个明确的想法,所以光是为了第一副总裁和第二副总裁,王强、徐小平就开始产生矛盾,大家都互相说凭什么你来管。”

这颇有点梁山好汉排座次的味道。

争吵发展到最激烈的程度,几位老同学把俞敏洪从董事长和总裁的位置上赶了下来。 ——俞敏洪,你一个农民出身,现在新东方要进入到现代化发展了,改革过程中最大的阻碍就是你,所以你不当董事长和总裁的话,也许我们就能把新东方带上正轨。

最后,俞敏洪说,既然这样,我就让位吧。

大家说,我们也觉得你干着吃力,就由我们来试试看,所以后来,王强成了董事长,徐小平是副董事长,胡敏是总裁。

俞敏洪回忆说: “两年时间,我连股东大会都不参加,因为他们说我一参加股东大会,就会影响大家表决,会给大家压力。。。最终两年时间,他们也推不下去,谁也不服谁,就让我上。”

再次回归董事长位置的俞敏洪,是如何从诸侯争霸的混乱中建立起秩序的呢?

第一,外力的帮助: 上市的进程,倒逼企业的财务、组织架构合规化;

第二,学习的力量: 他被赶下去的两年里,读了大量的管理书籍,读了德鲁克的书,稻盛和夫的书,等回去的时候,大概知道做董事长和总裁要怎么做了,公司组织架构要怎么搭了。从以前的盲目的跟大家在一起情感纠葛,到变成了一个会布局的人了。

第三,元老的离开: 等到俞敏洪再次回到董事长的位置上的时候,胡敏和江波等元老首先决定离开新东方。俞敏洪认为,随着新东方上市,变成了国际化的公司,老股东的退出很重要,不能再让老的情感纠葛阻碍公司发展了。

当时刚好有一个契机。 新东方上市后,所有股东都可以随时卖出自己的股票,但有一个条件,你必须不能在管理层,不然卖股票,会被通告。于是徐小平、王强也离开了新东方的管理层。

▲新东方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

走过阶段之后,俞敏洪的感受是: 商场一定要确立大老板,二老板,三老板,一件事如果要反复讨论,那么这个公司最后就会完蛋。

后来,新东方成为了一家有明确层级关系的现代化的公司,俞敏洪通过坚韧不拔的毅力与愿力,两次把新东方从家族企业,和同学情感深渊里拉了出来。

但是对于俞敏洪来说,也许也有遗憾:“ 现在的核心成员跟我差了20岁,他们把我当做长辈来看,不管我怎么鼓励要坦诚,他们都会给我留面子,说话会更加迂回、柔和,也就不能直接了当解决问题, 某种意义上,他们是小辈,也要更加注重对他们的爱护与关心,绝对不会跟他们以争吵的方式来说话,某种程度上,就会产生隔膜。”

也许。这就是一个企业家必定要走过的阶段吧。 教培行业遇挫后,俞敏洪能够换一个赛道东山再起,足见当年的历练出来的功底和价值。

或许,他已经掌握了财富的密码。

0 5

老板的创业经

通过俞敏洪的案例,还在找家人、同学和朋友创业的伙伴们可以学习到的是:

第一,你找的合作伙伴的格局、成长速度,决定了这家企业能够走多远。 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像俞敏洪一样,敢于对自己动刀子,把家人请出去的。所以很多企业,就深陷在了老人不能成长的深渊里;

要知道,没有这些家人和老人,也不会有公司早期的成功。

第二,公司一定要有第一负责人。 俞敏洪在书里自我剖析——说自己是一个软弱的人。但是纵观全书,足够忍耐的是他,坚持到底的还是他。但的确,他说到家族企业阶段的时候,也说员工不知道听谁的,到同学合伙的时候,也说大家各自为战,也许在日常经营上,俞敏洪有他软弱的一面。

但正如他所说,商场一定要确立大老板,二老板,三老板,一件事如果要反复讨论,那么这个公司最后就会完蛋。

当老大的,就是要立起来。

第三,老板的学习要趁早啊。 这里面有一个知识点是,之前同学们跟他闹,他也没辙,后来他被赶下去之后,开始看企业经营的书,终于知道要怎么做布局的,再次回归的俞敏洪,大脑就被武装了。如果他早一点看这些书,学习这些管理上的内容,也许一开始就会好一些。

搜索建议:
热评

 热文tcl的解说(tcl是什么意...

TCL 电视又双叒叕有新频道上线啦!燃烧卡路里、拯救不开心、还能让你们追剧无压力今天T哥带来了三种电视新「看」法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在家运动燃烧卡路里每天窝在沙发...(展开)

热评

 车祸事故处理程序是什么

(1)车主必须要在第一时间内亮起车辆的危险警告灯,并在车后面设置危险警告标识牌。(2)向交通管理部门进行报案,交通管理部门赶赴交通事故现场进行处理。(3)交通管...(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