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目—菊科(二):一枝黄花
9.假地胆草属
假地胆草属(学名:Pseudoelephantopus)是菊科下的一个属。该属共有1-3种,原产美洲,分布于热带美洲和非洲。中国有1种。
(1)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茎直立,稍坚硬。叶互生,最下部叶通常密集而呈莲座状,近无柄,全缘或具疏锯齿,具羽状脉;头状花序1-6个束生于茎上部叶腋,且密集成团球状,无柄,具4个花;总苞长圆形;总苞片紧贴,4层,每层各有1对,交叉着生,覆瓦状,最外的2层短于最内的2层;花托小,无毛;花两性,结实,花冠管状,上部有5浅裂,裂片上半部掌状开展,花期转向头状花序边缘;花药顶端短,稍钝,基部短箭形,具钝小耳;花柱分枝纤细,丝状,被毛,顶端尖;瘦果线状长圆形,扁平,具10条肋,被毛;冠毛少数(约5-15条)不等长,刚毛状,其中有2条极长且顶端常扭曲。
(2)假地胆草
假地胆草(学名:Elephantopusspicatus)为菊科假地胆草属的植物。原产于美洲热带及非洲,在中国台湾和广东有分布。也分布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多生在草地,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10.下田菊属
下田菊属(学名:Adenostemma)是菊科下的一个属,为草本植物。该属共有30种,主要产自热带美洲与非洲,少数种产亚洲,中国有1种及2变种,其中下田菊A. lavenia (L.) Kuntze 1 种,广布于全球,中国西南至东部亦盛产。生长于水边、路旁、柳林沼泽地、林下及山坡灌丛中。海拔460-2000米。
(1)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全株被腺毛或光滑无毛。叶对生,三出脉,边缘有锯齿。头状花序中等大小或小,多数或少数在假轴分枝的顶端排列成伞房状或伞房状圆锥花序。总苞钟状或半球形;总苞片草质,2层,近等长,分离或全长结合。花托扁平,无托毛。全部为结实的两性花。花冠白色,管状,辐射对称,有短管部,檐部钟状,顶端有五个裂齿。花药顶端截形,无附片,基部钝,近截形。花柱分枝细长,扁平,顶端钝,无附片。瘦果顶端钝圆,通常有3-5棱,有腺点或乳突。冠毛毛状,3-5个,坚硬,棒锤状,果期分叉,基部结台成短环状。
(2)下田菊
下田菊(学名:Adenostemmalavenia)为菊科下田菊属的植物。产于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江西、湖南、贵州、四川、云南等地。此外在印度、中南半岛、菲律宾;日本琉球群岛、朝鲜以及澳大利亚均有分布。生长于海拔460米至2,000米的地区,多生长于林下以及山坡灌丛中。
下田菊全草药用,有清热利湿,解毒消肿之功效。味苦,凉。用于风湿关节痛,咳嗽痰喘,咽喉肿痛,乳蛾,黄疸,痈疖疮疡。
11.霍香蓟属
霍香蓟属(学名:Ageratum)是一个菊科之下的属,这是一个泛热带属。约包含了40到60种热带美洲香草,一年生或多年生皆有,主要产于中美洲。我国有两种。属的模式种:藿香蓟Agerarum conyzoideS Linn。喜温暖及阳光充足的环境。不耐寒。宜较肥沃的砂质壤土,也耐瘠薄。遇酷暑生长会受到抑制。对土壤要求不严,适应性强。花期夏至秋季。
(1)形态特征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或灌木。叶对生或上部叶互生。头状花序小,同型,有多数小 花,在茎枝顶端排成紧密伞房状花序,少有排成疏散圆锥花序的。总苞钟状;总苞片2—3 层,线形,草质,不等长。花托平或稍突起,无托片或有尾状托片。花全部管状,檐部顶端有5齿裂。花药基部钝,顶端有附片。花柱分枝伸长,顶端钝。瘦果有5纵棱。冠毛膜片状或鳞片状,5个,急尖或长芒状渐尖,分离或联合成短冠状;或冠毛鳞片10—20个,狭窄,不等长。
(2)藿香蓟
藿香蓟(学名:Ageratumconyzoides)是菊科藿香蓟属一种原产于美洲热带地区,特别是巴西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其顽强的生命力在其他地区常被视为入侵杂草。越南语称呼本物种为“猪屎草”(Cứt lợn),因为这种植物会在肮脏的地方生长。这种植物株高约0.5–1米,长2–6厘米、宽1-3厘米的卵形或三角形对生叶片,花为白色到浅紫红色或浅蓝色,由多朵细小的管状花聚生而成。披白色柔毛,揉碎后有异臭。果实为黑色线状瘦果。它们喜晒太阳,长于荒地、平地和田边比较干燥贫脊的土壤上。
喜温暖,阳光充足的环境。对土壤要求不严。不耐寒,在酷热下生长不良。分枝力强。生山谷、山坡林下或林缘、河边或山坡草地、田边或荒地上。原产中南美洲。作为杂草已广泛分布于非洲全境、印度、印度尼西亚、老挝、柬埔寨、越南等地。由低海拔到2800米的地区都有分布。中国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江西、福建等地,有栽培,也有归化野生分布的;在浙江和河北只见栽培。
作为一种药用植物,本物种在多种传统医疗文化用作治疗痢疾及腹泻。在传统中医药,藿香蓟可用作治疗“感冒发热、咽喉肿痛,咯血,衄血,崩漏,脘腹疼痛,风湿痹痛”或治疗中耳炎、外伤出血等症。本物种亦可用作植物农药,可毒杀昆虫及线虫。
在非洲、美洲居民中,用该植物全草作清热解毒用和消炎止血用。在南美洲,当地居民对用该植物全草治妇女非子宫性阴道出血,有极高评价。
霍香蓟株丛繁茂,花色淡雅、常用来配置花坛和地被,也可用于小庭院、路边、岩石旁点缀。矮生种可盆栽观赏,高杆种用于切花插瓶或制作花篮。供花坛,盆栽,地被,花境,缀花草坪等以及覆盖地面材料。
花语:有“敬爱”之意,是天蝎座守护花和8月14日出生者的生日花。
12.泽兰属
泽兰属(学名:Eupatorium)是一个菊科之下的属,包括了约36至60种开花植物。该属植物原生于北半球的温带区域。主产于美洲,少数产欧洲、非洲和亚洲,我国有14种,除新疆、西藏外,全国均产。其中多数是草本的多年生植物,会长至0.5到3米高,但也有少数是灌木。
(1)形态特征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叶常对生;头状花序排成伞房花序式,同性,花少数;总苞圆柱形至半球形,总苞片2至多列;花序托秃裸;花两性,管状,5齿裂;花柱长突出于花冠外;瘦果5棱形,有刺毛状冠毛。
泽兰属有几个种,特别是原产东部海岸平原的可疑泽兰(E. dubium),称乔派草(joe-pye-weed)。还有粉绿茎泽兰(E. purpureum, 即甜乔派草)、斑茎泽兰(E. maculatum, 即斑乔派草)见于美国北部和中部的潮湿丛林和草甸。大部分乔派草有粉色或紫色花团。皱叶泽兰(E. rugosum)俗名白蛇根,含一种有毒的醇类,动物食後患震颤病,表现为肌肉震颤、软弱、便秘,甚至死亡;人食中毒牲畜的乳、肉後发生急性的乳毒病,特征为软弱、呕吐,便秘。泽兰茶是治疗热病毒民间土方。
(2)佩兰
佩兰(学名:Eupatoriumfortunei),又名兰草,是菊科泽兰属的植物。分布于中国山东、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广东及陕西。日本、朝鲜也有分布。野生罕见,栽培者多。野生者生路边灌丛及山沟路旁。
佩兰的全草,性平,味辛,利湿,健胃,清暑热。主治:感受暑湿;寒热头痛;湿润内蕴;脘痞不饥;恶心呕吐;口中甜腻;消洵。用于湿浊中阻,脘痞呕恶,口中甜腻,口臭,多涎,暑湿表症,头胀胸闷。
(3)白头婆
白头婆(学名:Eupatoriumjaponicum)是菊科泽兰属的植物,别名泽兰。多年生草本,高1-2m;性状鉴别茎圆柱形,长40-80cm;花、果期6-11月;生于丘陵地带的山坡向阳草丛中及沟边。广布全国各地,除新疆、西藏外。
功能主治:祛暑发表;化湿和中;理气活血;解毒。主百般伤暑湿;发热头痛;胞闷腹胀;消化不良;胃肠炎;感胃;咳嗽;咽喉炎;扁桃体炎;月经不调;跌打损伤;痈肿;蛇咬伤。
13.假泽兰属
假泽兰属(学名:Mikania)是菊科下的一个属,为草质藤本植物。该属共有约250种,主要产自热带美洲。我国1种。
(1)形态特征
灌木或攀援草本,通常光滑无毛。叶对生,通常有叶柄。头状花序小或较小,排列成穗状总状伞房状或圆锥状花序。
总苞长椭圆状或狭圆柱状;总苞片1层,4枚,稍不等长,向基部结合,或另有5枚附加的外层小苞片,有明显的纵行脉纹。花托小,无托毛。头状花序含小花4枚,全部为结实的两性花。花冠白色或微黄色,等长,辐射对称,管部细,檐部通常扩大成钟状,稀不扩大,顶端有5个裂齿。花药上端有附属片,基部钝,全缘。花柱分枝细长,顶端急尖,边缘有乳突。
瘦果有4-5棱,顶端截形。冠毛糙毛状,多数,1-2层,基部通常结合为环状。
(2)假泽兰
假泽兰(学名:Mikaniacordata)为菊科蔓泽兰属下的一个种。产于台湾和海南岛、云南东南部(屏边)。印度尼西亚爪哇、老挝、柬埔寨、越南也有分布。据文献记载,我国海南岛和台湾也有这个头状花序较小的变种。种名cordata意为心形的。阳性植物。成长快速,喜高温、湿润、向阳之地,生长适宜温度20~32℃,日照70%~100%。
14.一枝黄花属
一枝黄花属(学名:Solidago)是菊科的一个属,约120种,常见于北美洲,部分分布于亚洲、欧洲和南美洲[1]。中国有4种。
属名Solidago源于拉丁语solido(坚固)和ago(用力)的合成词,指本属植物可以愈合伤口。
由于其明亮的花序,一枝黄花属的许多种植物被用为观赏植物,但是以加拿大一枝黄花为代表的一些种类繁殖性非常强,在德国、中国等国家被认为是威胁极大的入侵物种。另外,不少人认为一枝黄花属植物是花粉热的罪魁祸首,但其实一枝黄花属植物的花粉比重较大,不可能导致大规模的花粉热。
一枝黄花属的许多种植物是鳞翅目幼虫的良好食物。入侵的幼虫会使得植物不正常增生并形成瘿,幼虫就躲在其中进食成长。有些寄生蜂会寻找这些虫瘿并利用产卵管深入其中将卵产在这些幼虫身上。啄木鸟也会啄开虫瘿并取食躲藏其中的幼虫。
(1)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少有半灌木。叶互生。头状花序小或中等大小,异型,辐射状,多数在茎上部排列成总状花序、圆锥花序或伞房状花序或复头状花序。总苞狭钟状或椭圆状;总苞片多层,覆瓦状。花托小,通常蜂窝状。边花雌性,舌状1层,或边缘雌花退化而头状花序同型;盘花两性,管状,檐部稍扩大或狭钟状,顶端5齿裂。全部小花结实。花药基部钝;两性花花柱分枝扁平,顶端有披针形的附片。瘦果近圆柱形,有8-12个纵肋。冠毛多数,细毛状,1-2层,稍不等长或外层稍短。
(2)一枝黄花
一枝黄花(学名:Solidagodecurrens),为菊科一枝黄花属植物。本品种是一个多型性的种,叶形与花序式有极大变化。生阔叶林缘、林下、灌丛中、山坡草地上及路边。海拔565-2850米。花期8-10月,果期10-12月。
这是一个产于中国南方的种。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四川、贵州、湖南、湖北、广东、广西、云南及陕西南部、台湾等地广为分布。
全草入药,性味辛、苦,微温。疏风解毒、退热行血、消肿止痛。主治毒蛇咬伤、痈、疖等。全草含皂苷,家畜误食中毒引起麻痹及运动障碍。
15.鱼眼草属
鱼眼草属(学名:Dichrocephala)为菊科的一个属。约5-6种,分布亚洲、非洲及大洋洲的热带地区。我国有3种。
(1)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叶互生或大头羽状分裂。头状花序小,异型,球状或长圆状,在枝端和茎顶排成小圆锥花序或总状花序,少有单生的。总苞小,总苞片近2层。花托突起,球形或倒圆锥形,顶端平或尖,无托片。全部花管状,结实;边花多层,雌性,顶端2-3齿或3-4齿裂;中央两性花紫色或淡紫色,檐部狭钟状,顶端4-5齿裂。花药顶端有附片,基部楔形,有尾。两性花花柱分枝短,扁,上部有披针形附片。瘦果压扁,边缘脉状加厚。无冠毛或两性花瘦果有1-2个极短的刚毛状冠毛。
(2)鱼眼草
鱼眼草(学名:Dichrocephalaintegrifolia),又名茯苓菜,是菊科鱼眼草属的植物。广泛分布于亚洲、非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分布于湖北、广西、四川、贵州及云南等地。菊叶鱼眼草分布于云南、西藏。具有清热解毒,祛风明目之功效。常用于肺炎,肝炎,痢疾,消化不良,疟疾,夜盲,带下,疮疡。生长于海拔200米至2,000米的地区,适应性较强,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16.杯菊属
杯菊属(学名:Cyathocline)是菊科下的一个属,为直立、一年生、有气味的草本植物。该属共有3种,产于印度及我国西南部的亚热带地区。我国有1种。
(1)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叶互生,羽状分裂。头状花序小,异型,盘状,在茎枝顶端排成圆锥伞房花序或近总状花序。花托杯状或漏斗状,边缘突起,中部凹陷,无托片。总苞半球形;总苞片近2层,稍不等大,披针形,边缘膜质。边花多层,雌性,结实,花冠线形,白色,顶端通常2齿裂,花柱分枝短。中央两性花不育,管状,檐部狭钟状,顶端5齿裂。花药基部截形。两性花花柱不分枝或微弱的二叉状分枝。瘦果小,长圆形,扁平,无加厚边缘。无冠毛。
(2)杯菊
杯菊(学名:Cyathoclinepurpurea)是菊科杯菊属的植物。产于云南、四川、贵州和广西。印度有分布。生山坡林下、山坡草地、或村舍路旁或田边水旁。海拔150-2600米。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炎止血,除湿利尿,杀虫。主治急性胃肠炎,中暑,膀胱炎,尿道炎,咽喉炎,口腔炎,吐血,衄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