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手助手”和“以口助手” ——“左”、“右”二字趣释
汉字中,一些与人体有关的字,大多是根据人体不同的器官取象的。如“左”和“右”就是根据左手和右手取象的。 “左”字甲骨文为“”,看上去就像一只手指张开的左手,象形字。金文则为“”,小篆形体与金文相同,在甲骨文“”字的下面加了一个“工”字。《说文解字·左部》:“左,手相左助也。从、工。”段玉裁注:“左者,今之佐字。……者,今之左字。……以手助手是曰左,以口助手是曰右。”许慎和段玉裁认为此“左”并非甲骨文的“左”,“左”为会意字,是由“”(zuǒ,左手形)和“工”组成。“工”有的学者认为是木工使用的斧锛之类的工具,也有的人认为“工”是木工量方形的矩。可见“左”的本义是左手执斧锛(或矩)等工具帮助干活,所以说“左”是“佐”的本字。后来“左”专用于指“左右”之“左”,于是人们在“左”字的左边加一个“亻”成为“佐”,以此表示“辅佐”、“帮助”的意思。 由于人面朝南时,左手一方为东方,因而称东方为“左”。如《晋书·温峤传》:“元帝初镇江左。”其意思是元帝初镇江东。 甲骨文的“右”为“”,像人的一只右手,其本义则为右手。金文增加了一个“口”,即为“”;小篆与其形体基本相同,但“右”的本义再不是“右手”了,而是帮助的意思。《说文解字·又部》:“右,手口相助也。从又,从口。”段玉裁注:“右者,手也,手不足以口助之,故曰助也。”许慎认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是“手口”互相帮助,而段玉裁则认为在用手做事时,由于手显得力不从心,因此用口助之。 现代有的学者则认为“右”中的“”(手)有“帮助”的意思,它和“口”合起来的意思是“帮助的手”。在生活中人们讲话时,常用右手做手势帮助谈话,帮助我们每天吃饭的也常是右手,总之人们生活主要靠右手帮助。(参见安子介《解开汉字之谜》第128页)
“右”由“帮助”引申为“保佑”的意思。如《汉书·翟方进传》:“是天反复右我汉国也。”这里的“右”就是“保佑”的意思。不过“右”的“帮助”义古人另造一字来表示,在“右”的左边也加一“亻”,即为“佑”。“佑”字从“人”,从“右”,“右”亦声。其意思是“人助”。而“保佑”的意义也另造一字来表示,在“右”的左边增一意符“示”(示是祭台,也是神灵的象征),即为“”。“”字从“示”,从“右”,“右”亦声。其意思是“神助”。“右”的“帮助”义和“保佑”义分别另造新字表示后,“右”则专表“右手”之义。在简化字中,“”简化为“佑”,从此“”被“佑”取代了。“右”指“右手”引申为指右边后,“右”又常指西边,这是因为古人面向南时,则右边为西。如《仪礼·土虞礼》:“陈三鼎于门外之右。”郑玄注:“门外之右,门西也。”其意思是把三只大鼎陈放到宫门的西边。
根据我国传统的习俗,春秋以前以左为尊。《老子》:“吉事尚左,凶事尚右。”说明古人以左为吉,以右为凶。《礼记·杂记》孔疏:“左为阳,阳,吉也。”《荀子·号令》:“男子行左,女子行右。”古人平时乘车时,尊者在左,驭者居中,另有一人居右。战国至秦汉则以左为卑,为下。如左丞相比右丞相的地位要低,左将军比右将军的权力要小。被贬职的官员则称为左迁,不能登大雅之堂的技艺被称为“旁门左道”。汉以后,各朝尚左尚右均有不同,但总的来说仍是尚右的。如古籍中称许人时常说“无出其右者”。古人写字是从右到左,贴对联时以右为上联,左为下联。这种习俗一直保持到今天。现代则又尊左,革命派被称为“左派”,反革命派被称为“右派”。不过,民间流行的“左眼跳财,右眼跳灾”以及“男左女右”等说法仍然是尚左的。
(《汉字的故事》作者:吴东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