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数字时代了,唱片设计还能怎么玩?

采访|Design360°观念与设计杂志

整理|益佰

放眼整个音乐行业,或许视觉只是其中一个小小的环节。但唱片设计作品,又是设计师们在限制里发挥的最大巧思。实体唱片与音乐行业共同发展的年代里,留下了无数经典作品。

但自从流媒体的盛行,数字专辑大规模地取代实体唱片。在消费需求转变的背景下,以专辑为代表,平面设计的需求也相应发生了新的变化。设计师发挥的空间,也从可触摸的封面艺术和封套设计,变成不可触摸的音乐App上的小小Icon。如今,再经实体唱片复兴,从Icon回到封套设计音乐消费似乎正经历一个循环。平面设计师是如何应对的?

实体唱片是应该在传统“无趣”样子的基础上,给到一些“惊喜”呢,还是应该更粉丝向、更产品向,做出繁杂的包装?唱片设计该如何和新的媒介和技术融合,带着听众一起去冒险?音乐周边又该如何更好地服务音乐,而不是抢音乐的风头?

五位特色各异的设计师分享了自己的观点。他们是从事唱片视觉工作三十年的的宋晓辉、在流行与独立之间取得平衡的赵宏韬、为五条人做了十年设计的胡子、朋克乐队设计师阿董,以及跨界唱片业的新锐设计师吴清予。

宋晓辉

“我仍相信一张图的力量”

自1994年进入中国唱片业,长期从事音乐相关的视觉工作。作为专门从事唱片包装的设计师,他以“晓辉作业”为名,创作至今,其间设计了大量的唱片。他同时作为摄影师,多年来为众多歌手艺人拍摄专辑封面、演唱会现场照片。

宋晓辉为崔健设计演唱会海报

无论听音乐的媒介如何变化,在展示专辑这件事上,我仍相信一张图的力量——我指的是单幅封面所能传递的趣味、信息、感染力。在目前的音乐流媒体界面上,一张唱片封面比一张实体专辑的设计更难打造,用武之地局限在一个小小的正方形的空间里,一张图见分晓。这就需要更好的创意、更鲜明的个性,如果再包括更新鲜的实现手段,就势必涉及对多领域的见识。如果是大制作,职责就会更细分,设计师只是其中一环。

在线音乐会直播目前的体验感还远无法取代现场,但如果对应的技术得到相当程度的提升,那么人们就会慢慢接受在线这种方式,“免费”可以教人养成习惯,数字音乐就是这么做的。任何一种方式都不可能处处优于另一种方式,重要的是受众更需要哪种优势。

数字音乐已经大规模取代了实体唱片,这事搁以前我绝对不接受,但实际上我现在利用网络播放器,要比过去使用CD唱机听音乐的时间多得多。数字音乐播放方便、不限曲目时长容量、风格版本可选择性多、量大、消费成本低,这就是优势。

今天,被大家称作黑胶的密纹唱片似乎又被看好,开始在小众群体里被屡屡提及,有限的市场被细分。当今的唱片作为周边产品,销量从属于艺人流量和忠实的粉丝数量,很多时候与音乐无关。

但既然豪华讲究的唱片已经成为趋势,那么我认同在包装设计上多花一些巧思。首先封面那张图还是最要紧的,然后是样式与结构、材质与质感,注意承载碟片的结构要合理。不要因为封面没想法就往工艺上动心思,特殊工艺很容易出效果,助长过度设计。毕竟特殊包装的创意来源是从表现专辑的音乐出发。以我作为歌迷的消费经验而言,越是歌手醉心于表面化形象造型的唱片就越没听头,越是好玩的包装越容易被束之高阁,支楞八翘的,扔了可惜、留着占地儿。总之,设计什么样的包装都不要跟音乐抢戏,分散了大家对音乐的关注。

宋晓辉为崔健设计专辑封面

赵宏韬

“尽量去给到一些‘惊喜’”

平面设计师、唱片装帧设计师,现居北京。他于2017年联合创办PMDesign工作室,并于2020年担任太合音乐集团视觉总监。他曾在音乐公司和创意时尚杂志担任设计师,并负责过多个现场舞台视觉和艺人的唱片设计

刚好以《乐队的夏天》里的三个乐队为例子,分别是傻子与白痴、Mandarin、超级斩,这三个乐队的受众都不一样,但他们都是我负责做的设计。傻子与白痴是一支明星属性的摇滚乐队,他们是粉丝倾向的,所以他们顺其自然会出一些周边产品。但他们找到我之后,就想做CD盒的唱片,没有提过多的要求。他们从来不想要在自己的音乐载体上承载过多的商品属性,他们觉得卖CD就是在卖音乐。这种观点就很摇滚乐队。

Mandarin的黑胶也是非常音乐人向的,他们更像在玩一个东西,然后有一群受众在跟着他们了。Mandarin就更没有目的性,他们做黑胶就是做黑胶,一定要设计感强、质量感好,然后再发行,仅此而已。

赵宏韬为Mandarin设计黑胶

最后是超级斩,他们不排斥把自己的东西商品化,受众也不太一样。超级斩的宅核是一个新的音乐形式,宅核原本是很小众的,但是他们在舞台上放大了这个点,所以大众也能接收到,也会觉得这个东西还挺摇滚的,在现场也很嗨。超级斩本身很热血、很“中二”,所以也非常适合做衍生品。所以当时我就找了插画师合作,设计了许多周边,比如飞盘、运动服装等等。他们很容易接受新事物,也能很好地商品化。

我觉得实体专辑的变化不是特别大。它一直是有粉丝属性的,或者说是有异形装帧特点的。其实异形唱片一直存在,只是可能近5年国内的专辑受到韩娱的影响会更多。对我个人来说,我自己其实是倾向于做成“传统”唱片的样子,比如傻子与白痴那张专辑,它更有挑战性的地方在于,我要在一个方形的CD盒里把所有设计完成。但是市场有时候的需求可能会更粉丝向、更产品向,这会有点像两个极端。经过商务流程的东西,最后呈现出来的样子未必是我们自己想要的,但要保证它达到了一定的工业标准就好。受众的需求也是被商业化拟定好的,我们尽量去给到一些“惊喜”。

赵宏韬为傻子与白痴设计的唱片

动态视觉肯定是一个后期的发展方式。包括封面的动态化、VJ、交互、虚拟现实演唱会等等,这些都是行业的变化。因为线下没法演出的话,只能选择在线直播,利用科技手段去增强音乐属性。整个音乐行业都在往这个方向走。

吴清予

“实体唱片自带交互属性”

平面设计师、设计指导、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讲师。先后就读于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平面设计专业和克兰布鲁克艺术学院2D设计专业,分获艺术学士及硕士学位。其作品曾荣获多项荣誉。

实体音乐的回归是并非偶然,音乐和其他文化一样,是当下的一个Trend,也是历史横轴上的某个轮回。就像摄影或图形都是二维的,但当它们印刷在服饰上被穿在身上时则带给人了更立体/鲜活的感受、产生了传播以及重组的意义。实体专辑相对于电子专辑而言,有着各个感官层面上的优势和不可取代之处。

举例而言,我第一次打开The Rolling Stone《Sticky Fingers》那张专辑的黑胶封套时,设计师Andy Warhol在封面上印刷了一个穿牛仔裤人的腿部特写,装了个真实的金属拉链,拉开后可见内裤(展开内页即可看到),然后内裤左上角有Andy Warhol的签名,这种纬度带来的趣味性我想只有通过实体唱片/印刷物才会感受到其自带的交互属性,这也是设计师idea最直接、纯粹、巧妙,最能让听众会心一笑的表达形式。

另一个影响我的唱片是Brian Eno制作的《No New York》。在1997年日本再版发行中,黑胶唱片里附赠了一本黑白印刷的Zine。这本Zine名为《No New York SelfHelp Hand Book》,其中包含了专辑对应的歌词以及额外对日本音乐人Reck和Phew的采访稿。我对于这种历史的再版与重现有着强烈的挖掘欲,一张12英寸唱片封套里也可以还原当年现场的即兴重现以及历史回声的重响。除了内容上的震撼,视觉上,它不会玩太多花样,也不会有太多选项,一切都不会设计得太用力。

很开心,近期我仍有机会为几位很欣赏的音乐人做唱片设计,其中包含了音乐人付菡的首张个人专辑《新世纪人类浪漫主义》、实验音乐人盛洁(gogoj)的个人专辑《耳熵》、也朋乐队的《太阳寨巷战》,以及音乐人/指挥家谭盾老师的一张主题性音乐专辑。

也朋乐队《太阳寨巷战》

其中《耳熵》在视觉上延续与契合了音乐人盛洁独有的实验风格、听感和视感——黑白分明。因为整张专辑所营造和环绕的是“动”与“静”两个极端声景,歌曲曲目的编排方式也很特别,一首优美、律动、克制,下一首则冷峻、狂暴、看似不修边幅。所以在设计上我将中、西文字体/字型去堆积类似强烈的冲突/矛盾/混沌感,再将处理后的自然风景图像结合单色印刷,使元素尽可能相辅相成且画面有一定的完整性。最关键的是,我希望视觉和音乐本身契合。

盛洁(gogoj)个人专辑《耳熵》

胡镇超

“视觉是花,音乐就是根”

又称胡子,广东海丰人,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视觉传达系,现居广州。HuDesign胡子设计工作室创办人及创意总监,五条人士多店品牌合伙人。

是五条人的音乐作品帮助了我,我只是遵循他们的音乐在创作。如果把视觉比喻成花,那他们的音乐就是根,然后开出了很多玫瑰花、塑料花。我们从没想过要去塑造“品牌”,我们甚至是反品牌的。就拿乐队logo来说,在乐夏之前乐队从来没有正式的logo。是节目要求的关系,我们才想起做一个。但你看这个塑料袋logo,也是反设计的。它毫无设计感,而且还是个位图,而不是矢量图。只是五条人火了之后很多广告自媒体开始用品牌的那一套去分析,试图归纳出“成功学”秘籍。这都是本末倒置。一个真正的品牌,应该有强大的内核,哪怕没有视觉,它也成立。

“五条人士多店”的诞生也是同样的道理,它是野蛮生长的结果,也会继续自由生长下去。它不是单纯的周边品牌,因为那样会很无趣。我们希望它成为长期输出乐队美学的平台或虚拟艺术空间。所以我们会尽力控制运营成本,这样才能细水长流。然后我们也觉得可以用一种缓慢的节奏去经营,也为我们的产品换来更多的打磨时间。

对于周边的开发经验,我也还在摸索。士多店不具有代表性,因为它很特殊。五条人有很明晰的美学,所以产品设计不会跑偏。而且产品注重视觉和实用功能平衡,价格亲民,这符合乐队的价值观。乐队与其他艺术家或品牌的联名款也会遵循这样的原则。但我们没有给自己定下条条框框,接下来我们可能会开发一些怪诞的“毫无用处”的产品。

胡子为五条人乐队设计的作品

独立乐队周边只是整个音乐生态的细枝末梢。独立音乐随着互联网、综艺、音乐节和Livehouse的传播,培养了大量受众,这是周边受到重视的基础。所以不是士多店的成功,是市场给予了它生存的土壤。我几年前做过音乐周边品牌Hu Care,老虎包就是那时设计的。后来它停运了,但为我经营士多店积累了基础。这时候你会发现设计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弱的,店铺核心的驱动还是乐队与音乐,如果再有成熟的美学输出,那就事半功倍。

阿董

“注重形式也要注重内容”

阿董是一位没学过画画的平面设计师,大学毕业没什么特长,年过三十的普通打工人。

我所在的创作环境挺自由的,毕竟朋克乐的设计上没有什么约束和规矩,可以在有限的空间里自由发挥。没有什么固定的朋克设计类型,至于设计方式,剪贴画、纯手绘、喷涂、粗糙感、风格混合等等都是,我觉得还是要归结于朋克内核本身,也就是DIY精神。

阿董为反手一刀乐队设计的专辑

其实这群喜欢朋克乐的人,他们的审美更多的还是受到了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欧美街头文化的影响。这里面大部分听众也是从磁带和CD大行其道的年代开始接触朋克乐的,所以参考那三四十年中人们的审美变化及相应的艺术产出是可以对这些人的审美管窥之一二的。

(从设计师角度看当前音乐环境与唱片市场)同质化严重,从内到外的同质化。不论是大众的喜好还是音乐内容又或是相关视觉,什么火大家就一窝蜂都做什么,批量产出着毫无新意和生命力可言的东西。这是快餐消费时代的悲哀吧。前几年“孟菲斯”火了,然后你就可以看到包括唱片封面、音乐节海报等等所有的都在学甚至直接照搬这个风格,一时间大到主流品牌视觉小到活动宣传banner全都充斥着这个风格,实在是审美疲劳了;然后这两年“酸性视觉”又冒头了,令人无语。至少从视觉角度看,音乐市场应该和青年文化是一样的,充满生命力,百花齐放,独树一帜,但实际却令人失望。

另一方面,大多数人还是更注重形式而非内容,不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表面的手段和工具上而忽视了实质内在内容的表达。更多人只是单纯地听到了旋律、看到了画面,满足了需求金字塔的底层需求,但并不在乎他真正听到的和看到的究竟是什么,无法接收并消化掉上层表达。这种反馈给到创作者时,就是市场也只会在乎你形式感的产出,而无所谓你的内核到底是讲的是什么。NOBODY CARES, LIFE IS POSER。

*图片和采访整理自 《Design360°观念与设计杂志》no.101期 demo:音乐设计

因篇幅所限有删节

-全文完-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唱片  唱片词条  数字  数字词条  怎么  怎么词条  时代  时代词条  设计  设计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