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全球大厂最新财报观察:告别高增长,降本增效成关键词

过去半年里,疫情持续,全球经济面临严峻挑战,市场短期内普遍缺乏信心,中美互联网企业的市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回撤。

近期,以谷歌、亚马逊、Meta等为代表的美国科技巨头,及以阿里、腾讯为代表的中国互联网大厂相继发布了最新一季财报。

通过对这些大厂财报的观察,会发现尽管他们所处行业不尽相同,但在一些业务的表现及对未来的判断上可谓是殊途同归:

1、传统王牌业务营收增长面临瓶颈

集体增长乏力,这是中美大厂相继发布二季度财报后,外界最直观的感知。

微软营收和净利润同比增速都创下2020年9月以来新低;Meta营收增速自2019年第一季度起首次出现负增长;谷歌营收增速也创两年新低;苹果净利润同比下降10.6%;阿里营收同比下降18%,净利润同比下滑30%;腾讯营收同比微降3%,净利润同比跌幅17%。

无论如何给大厂表现找合理的理由解释,但有一点无法回避,那就是高增长时代已经结束。

从大厂们的传统王牌业务——广告收入的表现可以看出端倪。在全球疫情反复、宏观经济放缓等诸多因素叠加下,企业主不愿意投入过多预算做广告,传统广告业务遭遇天花板,增长普遍面临瓶颈是共性之一。

谷歌本季度广告收入增长11.59%至562.88亿美元,增速降至两年最低水平,其中YouTube广告收入的增速从一年前的84%大幅放缓至4.8%;Meta该季度广告业务营收281.52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285.80亿美元下降1.5%。

再看国内大厂中最先发布财报的阿里和腾讯。二季度财报显示,阿里客户管理(主要是淘宝、天猫贡献的广告费和佣金)收入722.6亿元,同比下滑10%,是有史以来最大的跌幅。阿里对此表示,流量见顶、疫情下履约水平不足等原因都影响了该业务。

腾讯网络广告业务Q2收入同比下降18%至人民币186亿元。财报解释称,广告业务在四月及五月受冲击较大,部分被腾讯合并搜狗所带来的广告收入所抵销。

整体来说,国内互联网大厂的广告受客观因素比较大。但这也意味着,一旦外部环境改善,该项业务有望回暖。而经历了上半年的惨淡情形后,目前我国经济运行多方面已出现积极变化,大厂们的广告业务在接下来的两个季度有望得到提振。

对腾讯而言,除了宏观环境转暖的积极因素外,另一项催化剂来自于其在视频号商业化的加速。

根据腾讯财报,视频号总用户使用时长已超微信朋友圈总用户使用时长的80%。视频号视频播放量同比增长超过200%,日活跃创作者数量和日均视频上传量同比增长超过100%。

在腾讯财报业绩会上,视频号成为分析师们关注的焦点。在持续低调了很长一段时间后,腾讯眼下似乎也有意进一步把视频号商业化的动作推至台前。

浙商证券对腾讯广告业务就指出,国内消费复苏有望对互联网广告收入增长起到支撑的作用。同时其还认为,腾讯视频号数据增长迅猛,有望为广告收入带来超预期加成。

不过腾讯高管也表示,现阶段视频号还在“养”,将视频号养得更强需要一个过程。等到视频号足够强大之后,客户会愿意付费,而视频号内的电商与广告业务,也都会有非常大的空间,但视频号仍会将用户体验放在首位。

2、降本增效是全球趋势

在稳住业务基本盘之外,今年大厂们另一个不约而同的动作就是——降本增效。

从海外来看,早在2020年美国疫情时,美国高科技公司就进行过大规模裁员。当时彭博盘点的数据显示:到当年5月月底,美国科技业裁员人数达到40994人。

随后,随着美国疫情成为常态化,叠加通胀高居不下,经济衰退信号越来越明显,这两年美国科技巨头在业绩不佳情况下,裁员已经成为常态,今年更是达到顶峰。

马斯克称特斯拉要裁员约10%,认为美国经济有一种“超级糟糕的感觉”。亚马逊Q2财报显示,员工总数为152万人,相较上季度末减少了10万人左右;Meta今年将把工程师的招聘目标削减至少30%;谷歌将在今年剩余的时间里放慢招聘速度;苹果在过去一周解雇约有100名合同工,理由是由于公司当前业务需求的变化。

在大洋彼岸的中国,互联网大厂们也面临结构性调整。在营收瓶颈的情况下,提升利润的最好办法就是降低成本。

国内各大厂同样做了人员优化动作。根据阿里最新财报显示,其最新一季员工净减员近万人;腾讯员工人数环比减少约5%;美团4月份的人员缩减幅度在10%-20%;京东今年以来人员缩减规模达1万多人;还有小米、滴滴、字节等大厂,都不同程度进行了人员优化。

当然,人员优化仅仅是降本增效的措施之一,更大的成本压缩空间来自于对业务的动刀。腾讯表示在第二季期间主动退出非核心业务,收紧营销开支,削减运营费用。也正是因为如此,使腾讯在收入承压的情况下实现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盈利环比增长,而这也是其净利润连续两个季度实现环比改善。

从腾讯的成本端来看,确实有明显减少。二季度其收入成本从784亿降至762亿,减少了约22亿。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该季腾讯在销售及市场推广开支同比下降21%至人民币79亿元,足见“控本之效”。阿里也不遑多让,过去这个季度,其销售和市场费用减少15亿元。

在业绩会上,腾讯高管表示,目前腾讯正在执行成本控制举措,后续成本仍然有进一步下降空间。公司期待今年下半年成本控制效果将进一步体现,相信未来几个季度会恢复收入增长,即使游戏收入保持现状。

当前全球经济依然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大厂们进入一个需要更高效率的时期,降本增效可以视为大厂们在告别粗放扩张后的一种积极反思,后续对盈利改善的效力,值得持续观察。

3、加码硬科技成共识

尽管眼下营收增长压力加剧,但大厂们对于研发投入上,依然保持不手软态势。

当前疫情和贸易冲突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中美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减弱,以芯片、人工智能、半导体等代表的硬科技竞争变成两国关系的主旋律之一,竞争背后的主体自然离不开企业的支持。

从这个维度也就不难理解,为何这几年全球大厂都在纷纷发力研发,抢占硬科技制高点。

苹果在最近一个季度的研发支出同比增长15%,研发的也都是无人驾驶汽车、健康医疗健康、增强现实等领域相关的项目;Facebook更是改名为Meta,将矛头转向元宇宙市场,并承诺在未来十年内,每年将向元宇宙投入100亿美元,从如此巨大的投入中也不难看出其对元宇宙的重视程度。

过去十年间,BAT一直是中国甚至整个亚洲创新产业的骄傲,也是中国为数不多能与谷歌、亚马逊竞争,具备世界级业务投射能力的科技公司。

然而在2021年后,包括BAT在内的互联网公司股价跌入低谷,也导致很多人疑惑中国互联网公司是否依然具有“先进性”特征?甚至还他们缺少原创技术,都是基于科技表层的应用层面的成功。

实际上外界对国内科技公司在发力硬核科技领域的决心和投入存在很大的认知偏差。从投入来看,2021年,阿里研发投入578亿,同比增长6.1%;百度研发投入249亿,同比增长28%;美团研发投入166.8亿,同比增长53%。

腾讯Q2财报显示,研发投入达150.1亿元,同比增长17%。2019年以来,腾讯在研发上的投入已经累计超过1516亿元。

从研发的方向来看,阿里面向云计算、人工智能、芯片等硬核科技领域;美团将触角伸向机器人、半导体和自动驾驶;百度偏向AI和自动驾驶;腾讯是构筑涵盖芯片、操作系统、服务器、数据库、音视频、安全等自研产品矩阵。

另一方面硬科技的属性也意味着他们具有长周期、高难度、不确定性强等特点,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

好处也显而易见,虽然研发周期漫长,但一旦过了临界点,红利释放周期也相当长久。传统业务营收陷入增长瓶颈,企业需要寻第二增长曲线,而硬科技无疑就是这条曲线,也是他们穿越周期,创造长期可持续价值的的必走之路。

总体来说,全球科技公司都面临这样那样的问题,挑战和机遇共存。而国内看,随着监管对平台经济从严管到呵护,及互联网企业积极转型等一系列转变,都让中国互联网更有能力走上长线发展的道路,实现超越周期的稳定发展。

搜索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