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地区羊肚菌简易大棚高产栽培技术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推动乡村振兴, 产业振兴是关键。 如何能够帮助农民选择产品附加值高、 市场需求量大的项目, 发展绿色、 安全、 高效特色农业是实现产业振兴的重中之重, 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当务之急。 羊肚菌种植就是一把打开产业脱贫、产业致富之门的金钥匙。
羊肚菌又称羊雀菌、羊肚蘑等,属于子囊菌门、盘菌纲、盘菌目、羊肚菌科、羊肚菌属。 羊肚菌子实体呈圆锥形, 菌帽表面由不规则网状棱纹分割形成凹坑,呈蜂窝状,因其外观形似羊的网胃而得名。 羊肚菌属于高档食用菌,是世界四大珍稀食用菌之一,在欧美国家备受青睐。 具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很高的保健功能。 我国羊肚菌资源丰富,且分布广泛。 据报道,我国共发现羊肚菌 30 多种,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西南等地 。 目前,在我国除海南省外,其他省市皆有种植。
近年来, 我国的羊肚菌播种面积和总产量以较快的速率增长。 直到 2010 年前后,我国在羊肚菌的室外栽培取得突破, 形成了羊肚菌大田栽培、 设施栽培、 林地栽培等多种栽培模式, 并研发了羊肚菌外源营养添加技术。 在 2012 年, 我国羊肚菌种植面积 4 000 多亩, 平均亩产鲜菇不足 50 kg 。 到2017 年,我国羊肚菌的种植面积 7 万多亩,平均亩产鲜菇超 80 kg 。
1 郑州地区羊肚菌栽培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羊肚菌栽培主要集中在四川、云南、贵州、重庆、湖北等省市,主要采用大田栽培模式,出菇期集中在每年的 3~4 月 。 而郑州地区关于大规模成功栽培羊肚菌的技术模式的报道很少, 这与羊肚菌较难适应郑州地区气候条件有关。
谭方河指出羊肚菌室外人工栽培技术属于仿生态栽培方法,易受自然界天气变化的影响,具有较高的风险,容易导致种植失败和经济损失 。 郑州地区夏季炎热,冬季寒冷,而春天温度变化剧烈,风多,气候干燥,不适合大规模发展羊肚菌露天栽培。
虽然室内环境相对可控, 但设施栽培羊肚菌仍存在诸多难题, 如目前羊肚菌栽培品种都是经室外栽培驯化的品种, 设施栽培会影响羊肚菌的菇形和产量,以及羊肚菌重茬带来减产的问题等。 笔者利用简易大棚设施在郑州地区对羊肚菌的栽培技术进行了研究。
2 郑州地区羊肚菌简易大棚栽培技术
笔者利用简易薄膜大棚在郑州地区栽培羊肚菌取得成功,实现了郑州地区羊肚菌的稳定生产,弥补了冬季羊肚菌的市场空白, 对于平衡羊肚菌供应意义重大。 经 2017 年收获季节测产,鲜羊肚菌的产量达到 4 500 kg/hm 2 , 按鲜羊肚菌市场价 200 元 /kg 计算,每亩产值可达 6 万元。
2.1 对大棚的要求
遮阳网的遮阳率要高,最好在 95% 以上,两边要能通风。
2.2 对土质的要求
土壤以中性的沙壤土较好, 以便保持良好的透气性,肥力不需要太大。 若前茬种植过蔬菜或花卉,则有利于获得高产。 但要注意羊肚菌栽培需倒茬,大棚连年种植羊肚菌产量会降低。
2.3 播种时间
因简易大棚白天有阳光的情况下, 棚内温度较高, 因此播种时间最好在 11 月下旬至 12 月上旬之间,不能过早。
2.4 土地整理
播种前浇一次透水, 每亩地用 100 kg 生石灰均匀撒施后翻耕 20~25 cm , 然后使用旋耕机将地面翻疏松,整平。
2.5 做厢及开沟
厢面宽 0.8~1.4 m ,沟宽 30~35 cm ,沟深 15 cm左右。 此时沟可以不修正,播种后覆土,需要用到开沟机或翻土机,将沟内的土壤翻到厢面上做覆土用。
2.6 播种
将羊肚菌栽培种从菌种瓶(袋)中倒出,揉成颗粒状, 按照每亩地 300 袋的菌种量均匀撒在厢体表面,之后覆土 2~4 cm ,可选购农用翻土机或开沟机或铁锹将沟内的土翻到厢面上后整平, 保持将菌种覆土 2~4cm 。也可采用开沟播种。播种后 2~4 d ,菌丝将长至厢面,此时蛛网状、纤细,随着菌丝生长时间延长,菌丝密度增大、增多, 7~10 d ,可见部分粉末状白色羊肚菌无性孢子(菌霜)。
2.7 外源营养袋摆放
播种 3~20 d 皆可摆放, 5~10 d 间摆放为佳,侧边划扣菌袋总长度的 2/3 , 或打孔 (制作一个 3 cm×12 cm 的钉耙,钉子间距 1 cm ,即 4 cm×13 cm 矩阵的钉排)后扣在厢面上。
2.8 菌丝生长期管理
播种完成后,若发现墒情欠佳,可采用微喷方式浇一次水,以土壤含水量不超过 35% 为宜。 通过调节大棚的通风口,使棚内温度不超过 22℃ ,保持菌床表面潮湿。 同时检查鼠害、虫害(外源营养袋被破坏)、长势等。
2.9 出菇期管理
当羊肚菌发菌 70 d 左右后,菌床上的菌丝褪去,进入出菇期。 羊肚菌出菇前,需要进行刺激才能形成原基。 撤掉外源营养袋是诱导羊肚菌有性生殖的一个关键步骤。 刺激原基形成时,调节土壤含水量和温度。利用微喷喷水,要使土壤含水量超过 25%, 使棚内离地 10 cm 的温度不高于 22℃ 。 当 畦 床 表 面 出现 白 色 水 浸 状 球 形 物 , 即羊肚菌原基, 3 d 后原基开始长出一些突起, 基部连接着土壤培养基的部分开始增大,这是子囊果形成的初兆。 当羊肚菌原基生长到 1 cm 左右时,菌盖和菌柄的形态特征开始分化显现。 此时保证土壤表面潮湿,每天向畦床的土壤表面喷洒雾状水,但土壤含水量不要超过 30% ;每天使用微喷方式喷水 2~4 次,做到少量勤喷,以保持空间环境的空气相对湿度在 85%~95% 。 大棚每天通风 30 min 至 2 h 左右。
2.10 病虫害防治
幼菇成长时,避免温度高于 25℃ ,可有效防止子实体畸形和生理性病害。 棚内潮湿的环境易发生菇蚊、菇蝇、蛞蝓、跳虫等害虫,如若发现跳虫,可采用高效氯氰菊酯喷施,效果明显。 可在棚内放置粘虫板预防菇蚊、菇蝇。
2.11 采收
羊肚菌子实体长至 7~9 cm ,呈锥形,顶端稍尖,菌盖表面为不规则长方形凹陷, 菇子重量不在增大时采收。 用小刀齐地表切下即可,削去泥脚等杂物。
2.12 烘烤
最迟在第一批幼菇坐实后采购烘干机, 可根据烘干机单次最大烘烤量、烘烤时间,决定烘烤机尺寸型号。 通常 30 亩匹配一台单次 10 h 烘烤 250 kg 鲜菇的烘烤机。
2.13 储存
鲜菇可采用冷冻储存, 烘干的菇子密封干燥环境储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