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经络记忆法

经络是人体天然药库,而要控制这个天赐的宝藏,只需要明白12经络的运行原理就足够了,这就是中医整个经络学说的要素。?

12经络上面有三百多个穴位,我们没必要都去记住,现在,你只需跟著我一步步地往下学,就容易多了。?

1.先熟悉一下12经络的名称: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

足太阴脾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

2.搞清楚它们为什么要这样称呼 ?这12条经络分别连著人体12个脏器,所以这些经络都是用相连的脏器命名。其中,三焦是指人的整个胸腹,心包是保护心脏的一块区域,是心的屏障,其余的都比较容易理解。记住这12个脏器名称是很重要的,如果身上哪里不舒服,就看是哪条经络经过此地,一对应就出来了。从12经络的排列上看,是分为两组,一组是按手足分,另一组是按阴阳分。?

按手足分是告诉你手及手臂上有6条经络,足、腿上有6条经络。?

按阴阳分是告诉你手臂的内侧、腿的内侧各有3条阴经;手臂的外侧、腿的外侧也各有3条阳经。?

少阴、厥阴、太阴、太阳、少阳、阳明又是代表什么呢?它们是代表阴气的重与轻,阳气的足与弱。?

少阴阴气最重,所以它就排在手臂和腿内侧的最里面。?

厥阴的阴气比少阴轻,但又比太阴重,所以它就排在中间。?

太阴的阴气最轻,就排在最外面。?

太阳是阳气最足的,就像中午的阳光,所以它排在手臂、腿外侧的最外面。?

少阳比太阳的阳气要弱一些,就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所以排在外侧的中间。?

阳明又比少阳的阳气要弱,就像黎明初现的阳光,就排在了外侧最里面了。?

我们的祖先为什么将阴、阳细分到这样的程度呢?就是让你在使用经络时随时注意阴阳的平衡。这个阴阳的平衡既包括经络经络之问的阴阳平衡,也包括身体与经络的阴阳平衡,还包括经络与大自然的阴阳平衡。身体与经络的阴阳平衡是要你根据身体的强弱去选择经络。比如身体弱的,最好先选择阳经按摩以补足正气为主,阴经要等正气补上了,再去碰它;身体好的,则阴经、阳经都可以按摩。?

经络与大自然的阴阳平衡,是与四季的温度有关。夏天阳气最旺盛,就是身体虚弱的人,在这个时候也可以去疏通阴经了。阴阳平衡的理论还可以用在按摩时的手法上,如阴经的按摩最好是用补法,阳经的按摩可以用泻法。?

3.什么是按摩的补与泻呢?一般来说,顺看经络按摩为补,逆著经络按摩为泻。?按摩时力度轻的为补,力度重的为泻。?

按摩时间短的为补,时间长的为泻。?按摩范围小的为补,范围大的为泻。?

4.需要把三百多个穴位都记住吗??中医在按摩经络时有个说法叫「以痛为俞」,也就是说疼痛的部位就是按摩的穴位。比如你知道自己患有心脏方面的疾病,就可以在相应的心经和心包经上沿著经络慢慢地按压,去感受整条经络上各处的感觉。如有的地方酸痛,有的地力刺痛,有的地方麻木,有的地方发酸、发胀,那么这时你按摩的重点就放在最痛的部位,把病灶揉开、揉散,甚至拔罐、艾炙、敲打都可以,越是痛感明显的,越要坚持多刺激此处,这样你身体的疾病很快就有好转。?

有些人明明知道自己心脏有病,可在这两条经上按压时并没有明显的痛感,这时,你左右两只手臂上都要去摸,因为人体经络左右都是对称和一致的,但患病时左右经络的反应并不完全一样,痛感明显的就代表著病偏向于哪一边,这也说明了你这条经络的气血不足,反应迟缓,这时的冶疗以食疗为主先,补足气血,同时在这条经络上慢慢摸,看上面是否有硬块,是否多出了一块肉,是否比别处微微凸起,然后重点搓揉这个部位就行了。如果只是死记硬背了所有穴位,但忽视了最痛的那一点,治病效果绝不会好。?

先从我们最常用的足太阳膀胱经(下面简称“膀胱经”)开始,因为这条经的阳气最足,治疗范围最广,所以也是最常用的一条经。膀胱经的起点在眼角的睛明穴,上行过额至头顶,行颈后、后背、大腿后外侧,小腿后侧至小脚趾外侧的至阴穴止。共有67个穴位,是人体中最长、穴位最多的一条经络。〈请打开→人体经络运行图〉?

当膀胱经从头走到了脚的至阴穴后,它的流动并没有停止,而是穿过小脚趾从脚心的涌泉穴上行。这时经络又有了新的名字--足少阴肾经(下面简称“肾经”)。?

肾经是起于足小趾之下,斜向足心,沿足心及下肢内侧后缘上行,穿过腹部到达胸部,与下一条经络手厥阴心包经相连。?

从膀胱经到肾经的走向,我们可以看到:?

1.经络是流动的,而且是有方向地流动的,膀胱经是从上往下,肾经是从下往上。?

2.膀胱经和肾经是完全相连的一条经,只是在小脚趾的外侧至阴穴处将其分开了,走在人体的外侧是膀胱经,走在人体的内侧的是肾经。正因为这一阳一阴的经络其实是一条相连的经络,所以刺激膀胱经,肾经就会有反应;刺激肾经,膀胱经也会有反应,中医就称之为“互为表里”,而这两条经络各自所连的脏器--肾脏与膀胱也就互为表里 。?

3.膀胱经是阳经中阳气最足的一条经络,而肾经是阴经中阴气最重的一条经络,这正好符合了中医阴、阳平衡的特点。?

4.膀胱经走在前,肾经走在后,膀胱经是肾经的源头,所以在膀胱经上进行的推拿、按摩、针灸等疏通方法,就能促进膀胱经向下流动的力量,反过来就是推动了肾经,滋补了肾脏。?

而在肾经上进行推拿、按摩、针灸的时候,肾经运行快了而膀胱经没能及时跟上,就会出现空缺、中断。这就是只按摩肾经时,病人往往会出现气虚的原因。?

与膀胱经相连的是手太阳小肠经(下面简称“小肠经”)。它起于小指外侧的少泽穴,沿著上肢外侧后缘上行过肩分为两个分支,一个从颈上面颊,到耳,到眼睛大眼角的睛明穴与膀胱经相连,另一个进入锁骨,入胸腔,最后到达心脏。?

这条经络走在手臂的外侧:属于阳经,与膀胱经是相连的,是阳经与阳经相连,组成一条长长的、完整的太阳经,小肠经在前,膀胱经在后。小肠经是膀胱经的源头,当膀胱经不舒服时,就会有颈椎病、腰痛、腿痛时,除了按摩膀胱经以外,按摩小肠经同样有效,而且效果更好。?

小肠经又与手少阴心经(下面简称“心经”)相连。心经起于心脏,它有几个分支:一支向下通向小肠,一支向上沿著食管上行至眼睛,另一支上行于肺部,在腋下出来,沿上臂的后缘行至手腕的内侧,到小指内侧的少冲穴,然后走向小指外侧的小肠经的少泽穴,再往上循行。?

这是一条阴经转变为阳经的经络,是阴经在前、阳经在后的一条相连的、互为表里的、长长的经络。所以按摩心经不但能治疗与心经相连的心脏、小肠、肺、食道、眼睛等处不适,还能推动和滋养小肠经,按摩它既能冶疗颈椎、腰椎、腿的疾病,又能治肾脏的疾病。?

只要颈肩、腰有毛病,你去摸摸手臂外侧的小肠经就会有明显的痛点,再去摸与之相表里的心经也会有瘀堵、疼痛的感觉,所以这时就要从源头上疏通手臂内侧的心经,从腋窝处往下轻轻搓至小手指,然后再沿著小手指的外侧向上搓至手臂的外侧,遇到哪里有痛点,就在哪里多搓搓揉揉,这样就可以治疗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这4条经络上所连著的所有脏器的毛病。?

这4条经络一路走过来,形成了表里相连的两组长长的经络,它们起于心中,在人的四肢绕了一圈后又将肾经推向了腹部,推到了胸。?

那么又是哪条经络在胸中与心经相连呢??这就是足太阴脾经(下面简称“脾经”)。这时,有人会问,一个是少阴,一个是太阴,好像在阴阳上已不能做到平衡了,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一会再说。?

与膀胱经相连的肾经走到胸中后,就与手厥阴心包经(“下面简称“心包经”)相连,是阴经与阴经的相连,可它们一个叫少阴,一个叫厥阴,名字不一样,阴气的程度不一样,经络走到这里,好像与刚才在四肢绕了一圈的作用与关系不一样了,为什么呢?因为当经络一路走过来,走到肾经时已经很虚弱,所以一般不去按摩肾经,按多了就会泻气,这时,进入了腹部、胸部的经络需要休息一下,补充能量,然后换条经络继续出发,去进行下一次的四肢大循环,所以补气作用最强的丹田穴在腹部,而通过腹部的就是循环回来的、已经很疲劳的肾经、肝经和脾经。?

通过腹部的还有一条经--足阳明胃经(下面简称“胃经”),它也是通过腹部的,但其走向与肾经、肝经、脾经的从下向上的运行方向不同,是从头穿胸、穿腹再走到脚的,胃经也需要在这里一次补充能量,促使向下的力量更加有力,加强脾胃的消化能力。?

下一轮的四肢大循环,就从肾经传递给心包经开始,它是走在四肢内侧中间的一条经络,所以与它相连的是走在手臂外侧中间的手少阳三焦经(下面简称“三焦经”),又与走在腿外侧中间的足少阳胆经(下面简称“胆经”)相连,胆经则是与走在腿内侧中间的足厥阴肝经(下面简称“肝经”)相连,这样就又形成了一组完全相连、互为表里的经络,最后又是将肝经推向小腹,推向胸中,去休息、补充能量,换一条线路继续前进。?

最后一轮运行的4条经络是肝经在胸、肺传递出的手太阴肺经(下面简称“肺经”),具体的循环顺序是这样的: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

人的所有病都能在经络上找到、经过上面的论述,大家就会明白,其实这12条经络是分成了3组大经络,这3组大经络分别在四肢绕了一个大圆圈后又重新回到腹部、胸部,这样再去记忆就容易了。你只要分组去记,记住一组里的4条经络,记住这4条经络相连的脏器都叫什么名字,只要这4个脏器里的一个生病了,你就从这4条经络的源头,也就是从胸走向手的手臂内侧的经络上开始寻找痛点,慢慢地搓揉,或拍打或刮痧,去慢慢理顺它。这样治起病来不但效果好,而且不会留下后患,更不会复发。?

在人体内循环的3组大经络就已经很清楚了,而这3组大经络又是谁先谁后呢??

中医学是这样分的:第1组:走在外侧,是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

第2组:走在内侧,是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第3组:走在中间,是心包经→三焦经→胆经→肝经?

另外,用经络冶病要选择好时辰。中医学认为人与宇宙是息息相关的统一整体,人体实际上是宇宙的一个缩影,自然界的一切变化(如白昼黑夜的交替)都与人的生命活动紧密相关。?

在古代中国,人们把一天24小时分为12个时辰,而中医学则把每个时辰都与12条经络相对应,如下表。?

第一组:?时辰、时间:经络?、寅 3:00~5:00、肺经?、卯 5:00~7:00、大肠经?辰 7:00~9:00

胃经:巳 9:00~11:00、脾经?

第二组:时辰、时间:经络?午11:00~13:00、心经?未13:00~15:00

小肠经?申15:00~17:00膀胱经?酉17:00~19:00肾经?

第三组:?时辰 时间:经络?戌19:00~21:00、心包经?亥21:00~23:00

三焦经?、子23:00~1:00、胆经?丑 1:00~3:00、肝经?

那么,这12个时辰与12条经络相对应的意义又是什么呢?「气血迎时而至为盛,气血过时而去为衰,泻时乘其盛,补则随其去,逢时为升,过时为阖」,原来这12条经络是按时间的顺序,就如潮汐一样,流动到哪儿,哪条经络就「涨潮」了,这时这条经络里的气血最为旺盛。所以很多医家喜欢在特定的时辰,去疏通在这个时辰气血最旺盛的经络,或在此时辰服下调理该脏器的药物,这样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是经络、脏腑,时辰的关系。?

我们已将这12条经络分成了3个大组,这样,用时辰来防病治病就变得简单了。?

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出现不适,最好在早晨或上午按摩与治疗。?

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出现不适,最好在中午或下午按摩与治疗。?

心包经、三焦经、胆经、肝经出现不适,最好在晚上按摩与治疗。?

就拿一个胃不好的人为例:可以在早晨醒来后,或是上午的时候,先在手臂外侧的肺经、大肠经上找痛点,然后再到腿上的胃经、脾经找痛点,依次慢慢地搓揉。?

颈肩酸痛、腰不好的人,可以在中午或下午的时候,先在手臂内侧的心经、小肠经上寻找痛点,慢慢地搓揉,然后再到你疼痛的颈子、腰处进行按摩疏通。?

肝脏不好的人,最好是在晚上,先在手臂中间的心包经、三焦经寻找痛点,进行搓揉、疏通,然后再到腿外侧的胆经和腿内侧的肝经上寻找疼痛、不通的地方进行按摩。?

身体好、气血足的人,在疏通经络时手法可以稍重些,对疼痛、瘀堵的部位可用拍打或刮痧的方法。而身体弱、气血亏的人,在疏理经络时就不用太着急,按摩的力度要轻一些,选的穴位与痛点也要少一点,最好选择每一组经络的前两条经络(手臂上的经络)进行按摩,排在最后的经络(肾经、肝经、脾经)都尽量少去碰它们。?

弄懂了这些,你就可以在补气血、去寒湿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身体素质,根据不同季节和时辰,有针对性去疏通瘀堵的经络。只要运用得当,相信每一个人都能将神奇的经络运用自如,为你自己和亲人的健康保驾护航。?

最后要补充一下,就是前面所提到的「丹田」,它如同人体内部的核反应堆,能量极大。我国自古的各种武术中,都会提到「丹田」。当修炼到一定的程度后,丹田部位会形成一股热气流,聚之有形,散则无形,它会在人体前后的正中在线的任、督二脉上运行,前面的为任脉,后面的为督脉。?

当气流在任督二脉运行一周后称为「小周天」,这个小周天走在人体正面的是任脉,对全身的阴经有总揽的作用。任脉所经过的丹田,是男子贮藏精气,女子维系胞宫的地方,又称为「生气之源」;而起于身体后正中线的督脉中的「督」字,有「督促」的作用,又因督脉循行于脊髓里,直接连结脊髓、脑,所以与人的精神、意志、思维有很大的关联。任督二脉同时与全身的各个脏器相通,当真气充足时,这些五脏六腑就都可以直接得到滋润。?

任、督二脉的功能就是中医学所说的「肾」的功能。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又认为胞胎的形成始于肾,因此有「未有此身先有两肾,故肾为脏腑之本,十二经之根」的说法。肾的功能有:芷精,主生殖,主命门火,能温照全身,主骨,主髓,主生血,主水,主纳气等。?

自古有很多修炼内功的心法,都能生气、养气,其实就是去打通小周天以及以12经络为主的大周天,所以一些高僧面壁禅定,不吃不喝,用修炼来的内功滋养身体,推动经脉的运行,保证生命的持久。太极拳、八卦掌、五禽戏等,也都是通过舒缓的气功运动来疏通经脉。?

如果你能去修炼内功或每晚坚持打坐,直接让你的丹田之气充盈,去推动全身经络的运行是再好不过的,可普通人很难做到。但是我们可以通过食疗来补足气血,来补足肾气,久而久之,也可以达到同样功效。?

经络的触诊?。

指腹的感觉察知经络和经穴的异常反应:此法简便易行,准确实用(是针灸临床不可缺少的诊法之一)。?

方法:循经触摸,体表见热、肿,弹性强,压痛显著, 皮下硬结等,可知为经气实;体表温度低下,无弹性,按之酸麻不痛,陷下等,可知为经气虚。?

触摸时,见有硬结、压痛、敏感、快感的反应点,此点即为病穴。压痛强烈,多属实症;压有快感,多属虚症。病穴有助于明确诊断,刺灸病穴常获良效。?

触诊的顺序:背俞穴、募穴、部穴、原穴、络穴、特诊点、过敏点和过敏带等。可疑病经要详细触诊。?

十二经病的触诊要点:肺经:肺俞、中府、孔最、膏盲、尺泽。?

肺经实热时,胸椎1-3旁开0.5寸处有压痛,滑肉门和大巨亦有压痛。肺经气不畅时,膻中有压痛。肺经虚寒:风门和大杼有酸沉感。咯血或便血:孔最有压痛,或压时有酸沉感。经气虚衰时,膏肓呈高肿或弹性、皮温低下。?

大肠经:大肠俞、天抠、温溜、曲池、合谷:经气实热或排泄障碍时,曲池、肺俞、天枢、骑竹马有压痛。经气郁滞时,大巨有压痛。肠炎时,手三里、上巨虚、天枢压痛明显,皮温高于邻穴。慢性肠炎时,皮温低下,触有快感。?

胃经:胃俞、中院、梁丘、足三里、丰隆:胃经有实热:中院、梁丘有压痛。胃酸过多:巨阙、不容呈压痛。胃经虚寒:按压中脘、足三里有舒服感。胃溃疡:胃俞、与其外侧有过敏点,再按压臀端时,压痛放散至膝以下者。胃痛剧烈:天宗有明显压痛,按之可止痛。?

脾经:脾俞、章门、地机、大包、脾俞:?消化不良或运化失常时,脾俞、章门、大包均有压痛。血行失和:脾俞呈现绷紧或压痛。脾热、经气阻滞:地机穴有明显压痛。脾虚作胀:脾俞穴按之酸沉或皮温低下。?

心经:心俞、巨阙、阴郄、少海。?

心经火旺:心俞内侧有压痛:心脏瓣膜疾患:巨阙发胀,心俞外侧至膏盲处有过敏点。经气虚、功能低下:三阴交、水分、肾俞均有压痛。?

小肠经:小肠俞、关元、养老、小海、下巨虚。?

小肠经病:关元、养老有反应。被风寒所侵时,天宗、风门、小海均有压痛。小肠经病移于心经时,取关元是有效的。如灸关元治心律不齐。小肠经气受阻的肩肿痛时,下巨虚呈压痛,针之有效。小肠俞部位的腰痛,养老有明显压痛,针之有效。?

膀胱经:膀胱俞、中极、金门、委中、昆仑、天拄、八髎。?

经气实热:委中穴皮温高,络脉充盈。湿热下注,经气受阻,中极、金门、膀胱俞有压痛。被风寒所侵,天柱、八髎、承山呈压痛。经气虚时,按中极、膀胱俞有快感。?

肾经:肾俞、京门、水泉、水分、肓俞。?

肾经为病:水泉、水分、肓俞均见压痛。肾脏为病:肾俞、京门有压痛。当肾排泄功能受累时,筑宾穴呈阳性反应(硬结、压痛)。因此,灸筑宾有解毒之效。泌尿系有故障时,八 髎穴有压痛。?

心包经:厥阴俞、膻中、郄门、大陵。?

情志不遂、哭笑不定:膻中、郄门均有明显压痛。妇女月经失常、痛经或少腹有瘀血时,间使至郄门处绷紧或压痛,针之可调经止痛逐瘀。心悸动,按压厥阴俞、膻中有缓解之效,灸之亦效。?

三焦经:三焦俞、石门、委阳、会宗。经气受阻,会宗、委阳、石门均呈压痛。经气实热,三焦俞一带绷紧,会宗压痛强烈。尿闭,属三焦经气不宣者,石门呈胀满。?

胆经:胆俞、日月、天宗、京、阳陵泉、外丘。?

胆囊炎时,日月、京门、天宗有压痛。胆经实热:外丘皮温高。经气虚:按胆俞、日月有舒适感。?

肝经:肝俞、期门、中都、曲泉。?

经气郁滞(失眠、易怒、高血压):肝俞多见高肿、压痛,中都呈强压痛。肝炎(经气实热),内踝上二寸至中都处呈过敏带,阳陵泉与外丘有时亦呈压痛。性功能失常:曲泉按之痛或酸麻。?

按上法找出病经病穴,结合四诊八纲,决定病因、病位、病性,为治疗提出有效的方案。?

经络总揽

一、概述

经络系统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和十二经筋、十二经别、十二皮部,以及十五络脉和浮络、孙络等。

人体内脏分为五脏六腑,五脏属阴:心、肝、脾、肺、肾。六腑属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十二经络走向:手三阴走向,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走向,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阴走向,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三阳走向,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奇经八脉:督、任、冲、带脉及阴维、阳维、阴蹻、阳蹻脉。

二、十二经脉

(一)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

手三阴经循行的起点是从胸部始,经脯(上臂内侧肌肉)臂走向手指端;手三阳经从手指端循臂指(经穴名)而上行于头面部;足三阳经从头面部下行,经躯干和下肢而止于足趾间;足三阴经脉从足趾间上行而止于胸腹部。“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这是对十二经脉走向规律的高度概括。

(二)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阴经与阳经交接:即阴经与阳经在四肢部衔接。如手太阴肺经在食指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交接;手少阴心经在小指与手太阳小肠经相交接;手厥阴心包经由掌中至无名指端与手少阳三焦经相交接;足阳明胃经从跗(即足背部)上至大趾与足太阴脾经相交接;足太阳膀胱经从足小趾斜走足心与足少阴肾经相交接;足少阳胆经从跗上分出,至大趾与足厥阴肝经相交接。

阳经与阳经交接:即同名的手足三阳经在头面相交接。如手足阳明经都通于鼻,手足太阳经皆通于目内眦,手足少阳经皆通于目外眦。

阴经与阴经交接:即阴经在胸腹相交接。如足太阴经与手少阴经交接于心中,足少阴经与手厥阴经交接于胸中,足厥阴经与手太阴经交接于肺中等。

走向与交接规律之间亦有密切联系,两者结合起来,则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交手三阳经;手三阳经,从手走头,交足三阳经;足三阳经,从头走足,交足三阴经;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交手三阴经,构成一个“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循行径路,这就是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总之,十二经的循行,凡属六脏(五脏加心包)的经脉称为“阴经”,多循行于四肢内侧及胸腹。上肢内侧者为手三阴经,由胸走手;下肢内侧者为足三阴经,由足走腹(胸)。凡属六腑的经脉称为“阳经”,多循行于四肢外侧及头面、躯干。上肢外侧者为手三阳经,由手走头;下肢外侧者为足三阳经,由头走足:阳经行于外侧,阴经行于内侧。

(三)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脉,通过经别和别络相互沟通,组成六对,“表里相合”关系,即“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足之阴阳也。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手厥阴心包经)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手之阴阳也。”

相为表里的两经,分别循行于四肢内外侧的相对位置,并在四肢末端交接;又分别络属于相为表里的脏腑,从而构成了脏腑阴阳表里相合关系。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不仅由于相互表里的两经的衔接而加强了联系,而且由于相互络属于同一脏腑,因而使互为表里的一脏一腑在生理功能上互相配合,在病理上可相互影响。在治疗上,相互表里的两经的腧穴经常交叉。

(四)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流注,是人身气血流动不息,向各处灌注的意思。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而十二经脉则为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气血在十二经脉内流动不息,循环灌注,分布于全身内外上下,构成了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又名十二经脉的流注。其流注次序为:从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这样就构成了一个“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十二经脉整体循行系统。

(五)十二经脉的循行

(一)手太阴肺经

1.循行部位:手太阴肺经起于中脘部,下行至脐(水分穴)附近络于大肠,复返向上沿着胃的上口,穿过横膈膜,直属于肺,上至气管、喉咙,沿锁骨横行至腋下(中府、云门二穴),沿着上肢内侧前缘下行,至肘中,沿前臂内侧桡骨边缘进入寸口,经大鱼际部,至拇指桡侧尖端(少商穴)。

2.分支:从腕后(列缺穴)分出,前行至食指桡侧尖端(商阳穴),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3.联系脏腑:属肺,络大肠,通过横膈,并与胃和肾等有联系。

4.穴位:手太阴肺经11穴,从胸走大拇指,起于胸部之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至大拇指桡侧尖端之少商穴。

(二)手阳明大肠经

1.循行部位: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桡侧尖端(商阳穴),沿食指桡侧上行,经过合谷(第一、二掌骨之间)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沿上肢外侧前缘,上行至肩前,经肩髃穴(肩端部),过肩后,至项后督脉的大椎穴(第七颈椎棘突下),前行内 入足阳明胃经的缺盆穴(锁骨上窝),络于肺,下行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2.分支:从缺盆上行,经颈旁(天鼎、扶突)至面颊,入下齿龈中,复返出来夹口角,通过足阳明胃经地仓穴,绕至上唇鼻中央督脉的水沟穴(人中),左脉右行,右脉左行,分别至鼻孔两旁(迎香穴),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3.联系脏腑:属大肠,络肺,并与胃经有直接联系。

4.穴位:手阳明大肠经20穴,从手食指走头面部,起于食指桡侧尖端之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髎(liao)—手五里—臂臑(nao)—肩髃(yu)—巨骨—天鼎—浮突—禾髎—至鼻翼两侧之迎香穴。

(三)足阳明胃经

1.循行部位: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两侧(迎香穴),上行至鼻根部,旁行入眼内角会足太阳膀胱经(睛明穴),向下沿鼻的外侧(承泣、四白),进入上齿龈内,复出绕过口角左右相交于颏唇沟(承浆穴),再向后沿着下颌出大迎穴,沿下领角(颊车穴),上行耳前,经颧弓上行,沿着前发际,到达前额(会神庭穴)。

2.分支:面部分支:从大迎穴前方下行到人迎穴,沿喉咙旁进入缺盆,向下通过横膈,属于胃(会任脉的上脘、中脘),络于脾。

缺盆部直行脉:从缺盆下行,沿乳中线下行,夹脐两旁(沿中线旁开二寸),至鼠蹊部的气冲(又名气街)穴。

胃下口分支:从胃下口幽门处附近分出,沿腹腔深层,下行至气街穴,与来自缺盆的直行脉会合于气冲(气街穴)。再由此斜向下行到大腿前侧(髀关穴);沿下肢外侧前缘,经过膝盖,沿胫骨外侧前缘下行至足背,进入第二足趾外侧(厉兑穴)。

胫部分支:从膝下三寸足三里穴分出,下行至第三足趾外侧端。

足背分支:从足背(冲阳穴)分出,进入足大趾内侧(隐白穴),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3.联系脏腑:属胃,络脾,并与心和小肠有直接联系。

4.穴位:足阳明胃经45穴,从头面部走足二趾,起于鼻翼两侧之迎香穴—承泣—四白—巨髎—地仓—大迎(颊车—下关—头维)—人迎—水突—气舍—缺盆—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髀关(bi)—伏兔—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丰隆—解溪—冲阳—陷谷—内庭—至足第二趾外侧之厉兑穴。

(四)足太阴脾经

1.循行部位: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足内侧赤白肉际上行,经内踝前面(商丘穴),上小腿内侧,沿胫骨后缘上行,至内踝上八寸处(漏谷穴)走出足厥阴肝经前面,经膝股内侧前缘至冲门穴,进入腹部,属脾络胃,向上通过横膈,夹食管旁(络大包,会中府),连于舌根,散于舌下。

2.分支:从胃部分出,向上通过横膈,于任脉的膻中穴处注入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3.联系脏腑:属脾,络胃,与心、肺等有直接联系。

4.穴位:足太阴脾经21穴,从足大趾走胸,起于大趾内侧端之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至胸部腋中线上之大包穴。

(五)手少阴心经

1.循行部位: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出来属于“心系”(心系,指;心脏与其他脏器相联系的脉络),向下通过横膈至任脉的下脘穴附近,络小肠。

2.分支:心系向上的分支:从心系上行,夹咽喉,经颈、颜面深部联系于“目系”(目系,又名眼系、目本,是眼球内连于脑的脉络)。

心系直行的分支:复从心系,上行于肺部,再向下出于腋窝下(极泉穴),沿上臂内侧后缘,行于手太阴、手厥阴经之后,下向肘内(少海穴),沿前臂内侧后缘至腕部尺侧(神门穴),进入掌内后缘(少府穴),沿小指的桡侧出于末端(少冲穴),交于手太阳小肠经。

3.联系脏腑:属心,络小肠,与肺、脾、肝、肾有联系。

4.穴位:手少阴心经9穴,从胸走手小指,起于胸部腋窝正中之极泉—青灵—少海—灵道—通里—阴郄—神门—少府—至手小指桡侧末端之少冲穴。

(六)手太阳小肠经

1.循行部位: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尺侧端(少泽穴),沿手掌尺侧,直上过腕部外侧(阳谷穴),沿前臂外侧后缘上行,经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小海穴),沿上臂外侧后缘,出于肩关节后面(肩贞穴),绕行于肩胛冈上窝(肩中俞)以后,交会于督脉之大椎穴,从大椎向前经足阳明胃经的缺盆,进入胸部深层,下行至任脉的膻中穴处,络于心,再沿食道通过横膈,到达胃部,直属小肠。

2.分支:缺盆分支:从缺盆沿着颈部向上至面颊部(颧髎穴),上至外眼角,折入耳中(听宫穴)。

颊部分支:从颊部,斜向目眶下缘,直达鼻根进入内眼角(睛明穴),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

3.联系脏腑:属小肠,络心,与胃有联系。

4.穴位:手太阳小肠经19穴,从手小指走头面部,起于小指尺侧端之少泽—前谷—后溪—腕骨—阳谷—养老—支正—小海—肩贞—臑俞—天宗—秉风—曲垣—肩外俞—天窗—天容—颧髎—至耳中之听宫穴。

(七)足太阳膀胱经

1.循行部位:足太阳膀胱经起于内眼角(睛明穴),上过额部,直至巅顶交会于督脉的百会穴。

2.分支:巅顶部的分支:从巅顶(百会穴)分出至耳上角。

巅顶向后直行分支:从巅顶下行(至脑户穴)入颅内络脑,复返出来下行项后(天柱穴)。下分为两支:

其一,沿肩胛内侧(大杼穴始),夹脊旁,沿背中线旁一寸五分,下行至腰部,进入脊旁筋肉,络于肾,下属膀胱,再从腰中分出下行,夹脊旁,通于臀部,经大腿后面,进入腘窝中。

其二,从肩胛内侧分别下行,通过肩胛,沿背中线旁三寸下行,过臀部,经过髋关节部(环跳穴),沿大腿外侧后边下行,会合于腘窝中,向下通过腓肠肌,经外踝后面(昆仑穴),在足跟部折向前,经足背外侧至足小趾外侧端(至阴穴),与足少阴肾经相接。

3.联系脏腑:属膀胱,络肾,与心、脑有联系。

4.穴位:足太阳膀胱经67穴,从头面部走足小趾,起于内眼角之睛明—攒(cuan)竹—眉冲—曲差—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天柱—(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会阳—承扶—殷门—浮郗—委阳)—(附分—魄户—膏肓—神堂—譩譆—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委中—合阳—承筋—承山—飞扬—跗阳—昆仑—仆参—申脉—金门—京骨—束骨—足通谷—至足小趾外侧端之至阴穴。

(八)足少阴肾经

1.循行部位: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小趾端,斜向于足心(涌泉穴),出于舟骨粗隆下(然谷穴),经内踝后进入足跟,再向上沿小腿内侧后缘上行,出腘窝内侧,直至大腿内侧后缘,入脊内,穿过脊柱,属肾,络膀胱。

2.分支:腰部的直行分支:从肾上行,通过肝脏,上经横膈,进入肺中,沿喉咙,上至舌根两侧。

肺部的分支:从肺中分出,络于心,流注于胸中(膻中穴),与手厥阴心包经相接。

3.联系脏腑:属肾,络膀胱,与肝、肺、心有直接联系。

4.穴位:足少阴肾经27穴,从足小趾走胸,起于足小趾端之涌泉—然谷—太溪—大钟—水泉—照海—复溜—交信—筑宾—阴谷—(从股入内转后)—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商曲—石关—阴都—腹通谷—幽门—步廊—神封—灵墟—神藏—彧中—至胸锁骨下缘之俞府穴。

(九)手厥阴心包经

1.循行部位: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出属于心包络,通过横膈,依次循序下行,通过胸部、上腹、下腹,联络三焦。

2.分支:胸部分支:从胸中出于胁部,经腋下三寸处(天池穴),上行至腋窝,沿上肢内侧,于手太阴、手少阴之间,直至肘中,下向前臂,走两筋(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过腕部,入掌心(劳宫穴),到达中指桡侧末端(中冲穴)。

掌中分支:从掌中(劳宫穴)分出,沿着无名指尺侧至指端(关冲穴),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

3.联系脏腑:属心包,络三焦。

4.穴位:手厥阴心包经9穴,从胸走手中指,起于胸中之天池—天泉—曲泽—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劳宫—至中指端之中冲穴。

(十)手少阳三焦经

1.循行部位: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无名指尺侧端(关冲穴),沿无名指尺侧缘,上过手背,出于前臂伸侧两骨(尺骨、桡骨)之间,直上穿过肘部,沿上臂外侧,上行至肩部,交出足少阳三焦经的后面,进入缺盆,于任脉的膻中穴处散络于心包,向下通过横膈,从胸至腹,遍属三焦。

2.分支:胸中分支:从膻中穴分出,向上走出缺盆,至项后与督脉的大椎穴交会,上走至项部,沿耳后(翳风穴)上行至耳上方,再屈曲向下走向面颊部,至眼眶下(颧醪穴)。

耳部分支:从耳后(翳风穴)分出,进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听宫、耳门等穴),经过上关穴前,在面颊部与前一分支相交。上行至眼外角,与足少阳胆经相接。

3.联系脏腑:属三焦,络心包。

4.穴位:手少阳三焦经23穴,从手无名指走头面部,起于无名指尺侧端之关冲—液门—中渚(zhu)—阳池—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四渎—天井—清冷渊—消泺(luo)—臑会—肩髎(liao)—天髎—天牖(you)—翳(yi)风—瘛脉(chi)—颅息—角孙—耳门—耳和髎—至眉梢处凹陷中之丝竹空穴。

(十一)足少阳胆经

1.循行部位:足少阳胆经起于眼外角(瞳子髎穴),向上到达额角部,下行至耳后(完骨穴),外折向上行,经额部至眉上(阳白穴),复返向耳后(风池穴),再沿颈部侧面行于手少阳三焦经之前,至肩上交出于手少阳三焦经之后,行入缺盆部。

2.分支:耳部分支:从耳后(完骨穴)分出,经手少阳三焦经的翳风穴进入耳中,过手太阳小肠经的听宫穴,出走耳前,至眼外角的后方。

眼外角分支:从眼外角下行至足阳明胃经的大迎穴附近,与手少阳三焦经分布于面颊部的支脉相合,其经脉向下覆盖于颊车穴部,下行颈部,与前脉会合于缺盆后,下入胸中,穿过横膈,络肝,属胆,沿胁里浅出气街(腹股沟动脉处),绕阴部毛际,横向进入髋关节部(环跳穴)。

缺盆部直行分支:从缺盆分出,向下至腋窝,沿胸侧部,经过季胁,下行至髋关节部(环跳穴)与前脉会合,再向下沿大腿外侧,出膝关节外侧,行于腓骨前面,直下至腓骨下段,浅出外踝之前,沿足背外侧进入第四足趾外侧端(足窍阴穴)。

足背分支:从足背(临泣穴)分出,沿第一、第二趾骨间,出大趾端,回转来通过爪甲,出于趾背毫毛部,接足厥阴肝经。

3.联系脏腑:属胆,络肝,与心有联系。

4.穴位:足少阳胆经44穴,从头面部走足四趾,起于目外眦旁之瞳子髎—听会—上关—颔厌—悬颅—悬厘—曲鬓—率谷—天冲—浮白—窍阴—完骨—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肩井—渊腋—辄筋—日月—京门—带脉—五枢—维道—居髎—环跳—风市—中渎—膝阳关—阳陵泉—阳交—外丘—光明—阳辅—悬钟—丘墟—足临泣—地五会—侠溪—至足第四趾外侧之足窍阴穴。

(十二)足厥阴肝经

1.循行部位: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大敦穴),沿足背内侧向上,经过内踝前一寸处(中封穴),上行小腿内侧(经过足太阴脾经的三阴交),至内踝上八寸处交出于足太阴脾经的后面,至膝腘内侧(曲泉穴)沿大腿内侧中线,进入阴毛中,环绕过生殖器,至小腹,夹胃两旁,属肝,络胆,向上通过横膈,分布于胁肋部,沿喉咙之后,向上进入鼻咽部,连接目系(眼球后的脉络联系),上经前额到达巅顶与督脉交会。

2.分支:目系分支:从目系走向面颊的深层,下行环绕口唇之内。肝部分支:从肝分出,穿过横膈,向上流注于肺,交于手太阴肺经。

3.联系脏腑:属肝,络胆,与肺、胃、肾、脑有联系。

4.穴位:足厥阴肝经14穴,从足大趾走胸腹,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之大敦—行间—太冲—中封—蠡沟—中都—膝关—曲泉—阴包—足五里—阴廉—急脉—章门—至乳头下之期门穴。

三、奇经八脉

(一)奇经八脉总说

凡人一身,有经脉、络脉:直行曰经,旁支曰络。经凡十二:手之三阴三阳,足之三阴三阳是也。络凡十五:乃十二经各有一别络,而脾又有一大络,并任督二络,总为十五。(《难经》作「阴络」、「阳络」)共二十七气,相随上下,如泉之流,如日月之行,不得休息。故阴脉营于五脏,阳脉营于六腑。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其流溢之气,入于奇经,转相灌溉,内温脏腑,外濡腠理。奇经凡八脉,不拘制于十二正经,无表里配合,故谓之奇。盖正经犹夫沟渠,奇经犹夫湖泽。正经之脉降盛,则溢于奇经。故秦越人比之天雨降下,沟渠溢满,霶霈(pāng pèi大雨)妄行,流于湖泽﹔此发《灵》、《素》未发之秘者也。八脉散在群书者,略而不悉﹔医不知此,罔探病机,仙不知此,难安炉鼎。时珍不敏,参考诸说,萃集于左,已备学仙学医者筌蹄之用云。

(二)八脉

奇经八脉者,阴维也,阳维也,阴蹻也,阳蹻也,冲也,任也,督也,带也。阳维起于诸阳之会,由外踝而上行于卫分﹔阴维起于诸阴之交,由内踝而上行于营分﹔所以为一身之刚维也。阳蹻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于身之左右﹔阴蹻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于身之左右﹔所以使机关之蹻捷也。督脉起于会阴,循背而行于身之后,为阳脉之总督,故曰阳脉之海。任脉起于会阴,循腹而行于身之前,为阴脉之承任,故曰阴脉之海。冲脉起于会阴,夹脐而行,直冲于上,为诸脉之冲要,故曰十二经脉之海。带脉则横围于腰,状如束带,所以总约诸脉者也。故阳维主一身之表,阴维主一身之里,以乾坤言也。阳蹻主一身左右之阳,阴蹻主一身左右之阴,以东西言也。督主身后之阳,任、冲主身前之阴,以南北言也。带脉横束诸脉,以六合言也。是故医而知乎八脉,则十二经、十五络之大旨得矣;仙而知乎八脉,则虎龙升降,玄牝幽微之窍妙得矣!

1.阴维脉

交会腧穴:筑宾(足少阴肾经,阴谷、横骨)、府舍、大横、腹哀(足太阴脾经)、期门(足厥阴肝经)、天突、廉泉(任脉)。

阴维起于诸阴之交,其脉发于足少阴(肾经)筑宾穴,为阴维之郄(xi隙),在内踝上五吋腨(shuàn又称“腓”,小腿肚)肉分中。上循股内廉,上行入小腹,会足太阴(脾经)、厥阴(肝经)、少阴(肾经)、阳明(胃经)于府舍。上会足太阴(脾经)于大横、腹哀,循胁肋,会足厥阴(肝经)于期门。上胸膈,挟咽,与任脉会于天突、廉泉,上至顶前而终。凡一十四穴。

经脉循行:起于小腿内侧,沿大腿内侧上行到腹部,与足太阴脾经相合,过胸部,与任脉会于颈部。

2.阳维脉

阳维起于诸阳之会,其脉发于足太阳(膀胱经)金门穴,会足少阳(胆经)于阳交,为阳维之郄。循膝外廉,上髀(bì大腿)厌,抵少腹侧,会足少阳(胆经)于居髎(liáo)。循胁肋,斜上肘上,会手阳明(大肠经)、手足太阳(小肠经、膀胱经)于臂臑(大肠经nào),过肩前,与手少阳(三焦经)会于臑会、天髎,却会手足少阳(三焦经、胆经)、足阳明(胃经)于肩井。入肩后,会手太阳(小肠经)、阳蹻于臑俞,上循耳后,会手足少阳(三焦经、胆经)于风池,上脑空、承灵、正营、目窗、临泣。下额,与手足少阳(三焦经、胆经)、阳明(大肠经、胃经)五脉会于阳白,循头入耳,上至本神而止。凡三十二穴(以足少阳胆经为主)。

交会腧穴:金门(足太阳膀胱经)、阳交(足少阳胆经,阳陵泉、中渎、风市、环跳)、臑俞(手太阳小肠经)、天髎(手少阳三焦经)、肩井(足少阳胆经)、头维(足阳明胃经)、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足少阳胆经)、风府、哑门(督脉)金门(足太阳膀胱经)、阳交(足少阳胆经,阳陵泉、中渎、风市、环跳、居髎)、(臑会)天髎(手少阳三焦经)、肩井(足少阳胆经)、臑俞(手太阳小肠经)、风池(足少阳胆经)、脑空、承灵、正营、目窗、头临泣、阳白、本神(足少阳胆经)。

经脉循行:起于足跟外侧(金门、阳交),向上经过外踝,沿足少阳胆经上行髋关节部,经胁肋后侧,从腋后上肩,至前额,再到顶后,会合于督脉(风府、哑门)。

循行路线:起于足外→外踝→髋关节→胁后→腋→肩项后→前额

3.阴蹻(qiāo)脉

交会腧穴:然谷、照海、交信(足少阴肾经,阴谷、横骨)、(足阳明胃经,气冲、乳根、缺盆、人迎)、睛明(足太阳膀胱经)。

阴蹻者,足少阴肾经之别脉,其脉起于跟中足少阴(肾经)然谷穴之后,同足少阴(肾经)循内踝,下照海穴,以交信为郄。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至喉咙,交贯冲脉,入頄(qiú 颧骨)内廉,上行,属目内眦,与手足太阳(小肠经、膀胱经)、足阳明(胃经)、阳蹻五脉,会于睛明而上行,(与阳蹻脉气,并荣于眼睛)。凡八穴。

循行路线:起于跟中,上內踝之上,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腹,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頄,属目內眦。

张紫阳《八脉经》云:八脉者,冲脉在风府穴下,督脉在脐后,任脉在脐前,带脉在腰,阴蹻脉在尾闾前、阴囊下,阳蹻脉在尾闾后二节,阴维脉在顶前一吋三分,阳维脉在顶后一吋三分。凡人有此八脉,俱属阴神,闭而不开。惟神仙以阳炁冲开,故能得道。八脉者,先天大道之根,一炁之祖,采之惟在阴蹻为先。此脉纔(才)动,诸脉皆通。次督、任、冲三脉,总为经脉造化之源。而阴蹻一脉,散在丹经,其名颇多:曰天根,曰死户,曰复命关,曰酆(fēng)都鬼户,曰生死根,有神主之,名曰桃康。上通泥丸,下透涌泉,倘能如此,使真炁聚散,皆从此关窍,则天门常开,地户永闭,尻脉周流于一身,贯通上下,和炁自然上朝,阳长阴消,水中火发,雪里花开。所谓天根月窟闲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得之者,身体轻健,容衰返壮,昏昏默默,如醉如痴,此其验也。要知西南之乡,乃坤地,尾闾之前,膀胱之后,小肠之下,灵龟之上,此乃天地逐日所生炁根,产铅之地也,医家不知有此。

频湖曰:丹书论及阳精河车,皆往往以任、冲、督脉、命门、三焦为说,未有专指阴蹻者。而紫阳《八脉经》所载经脉,稍与医家之说不同,然内景隧道,惟反观者能照察之,其言必不谬也。

4.阳蹻脉

阳蹻者,足太阳(膀胱经)之别脉,其脉起于跟中,出于外踝,下足太阳(膀胱经)申脉穴,当踝后遶(rào绕)跟,以仆参为本。上外踝上三吋,以跗阳为郄,直上,循股外廉,循胁后髀,上会手太阳(小肠经)、阳维于臑腧。上行肩髆(bó膊)外廉,会手阳明(大肠经)于巨骨,会手阳明、少阳(大肠经、三焦经)于肩髃。上人迎,夹口吻,会手足阳明(大肠经、胃经)、任脉于地仓。同足阳明(胃经)上行于巨髎,复会任脉于承泣。至目内眦,与手足太阳(小肠经、膀胱经)、足阳明(胃经)、阴蹻五脉会于睛明穴。从睛明上行,入发际,下耳后,入风池而终。凡二十二穴。

交会腧穴:申脉、仆参、(昆仑)、跗阳(足太阳膀胱经,飞扬、承山、委中、殷门、承扶)、居髎(足少阳胆经)、臑俞(手太阳小肠经)、肩髃、巨骨(手阳明大肠经)、天髎(手少阳三焦经)、地仓、巨髎、承泣(足阳明胃经)、睛明 (足太阳膀胱经)、风池(足少阳胆经)。

经脉循行:起于足跟外侧,经外踝上行腓骨后缘,沿股部外侧和胁后上肩,过颈部上挟口角,进入目内眦,与阴跷脉会合,再沿足太阳膀胱经上额,与足少阳胆经合于风池。

循行路线:起于足外踝→腓骨后→股外→胁后→肩→颈项(风池)→额→目内眦→口角

《难经》曰:蹻脉从足至目,长七尺五寸,合一丈五尺。

《甲乙经》曰:蹻脉有阴阳,何者当其数?曰:男子数其阳,女子数其阴。当数者为经,不当数者为络。气之在身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故阴脉营其藏,而阳脉营其府,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其流溢之气,内溉脏腑,外臑腠理。

5.冲脉

冲脉为经脉之海,又曰血海。其脉与任脉皆起于少腹内胞中,其浮而外者,起于气冲(气街),并足阳明、少阴(胃经、肾经)二经之间。循腹上行至横骨,挟脐左右各五分,上行历大赫、气穴(胞门)、四满、中注、肓俞、商曲、石关、阴都、通谷、幽门,至胸中而散。凡二十四穴。

交会腧穴:会阴、阴交(任脉)、气冲(足阳明胃经)、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商曲、石关、阴都、(腹)通谷、幽门(足少阴肾经)。

经脉循行:起于小腹内,下出于会阴部,向上行于脊柱之内,其外行者经气冲与足少阴肾经交会,沿着腹部两侧,上达咽喉,环绕口唇。

循行路线:起小腹内(胞中)→会阴→脊柱内→腹部两侧→咽喉→环唇。

联系脏腑器官:女子胞(精室)、咽喉、唇。

《灵枢经》曰:冲、任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血气盛则充肤热肉,血独盛则渗灌皮肤生毫毛。妇人有余于气,不足于血,月下数脱血,任冲并伤,脉不荣其口唇,故髭须不生。宦者去其宗筋,伤其冲、任,血泻不复,皮肤内结,唇口不荣,故须亦不生。

《素问水热穴论》曰:三阴之所交,结于脚也。踝上各一行者,此肾脉之下行也,名曰太冲。

王启玄曰:肾脉与冲脉并下行,循足合而盛大,故曰太冲。一云冲脉起于气冲,冲直而通,故谓之冲。

《素问阴阳离合论》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其冲在下,名曰太阴。

王启玄曰﹔心脏在南,故前曰广明,冲脉在北,故后曰太冲。足少阴肾脉与冲脉合而盛大,故曰太冲。两脉相合为表里也。冲脉在脾之下,故曰其冲在下,名曰太阴。

《灵枢经》曰:帝曰,少阴之脉,独下行,何也?歧伯曰:不然,夫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其上者,出于颃颡(鼻咽部,咽的上部与鼻腔相通的部分),渗诸阳,灌诸精。其下者,注于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下,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斜入腘中,伏行骭骨内廉,并少阴之经,下入内踝之后,入足下,其别者,并于少阴,渗三阴,斜入踝,伏行,出属跗下,循跗上,入大指之间,渗诸络而温足胫肌肉,故其脉常动。别络结则跗上不动,不动则厥,厥则寒矣。

王海藏曰:手少阳三焦相火为一府,右肾命门为相火,心包主亦名相火,其脉同诊。肾为生气之门,出而治脐下,分三歧。上冲夹脐,过天枢,上至膻中两乳间,元气所系焉。又足三焦太阳之别,并足太阳(膀胱经)正路,入络膀胱约下焉。三焦者,从头至心,心至脐,脐至足,为上中下三焦﹔其实真元一气也。故曰:有脏无腑。《脉诀》云:三焦无状空有名,寄在胸中膈相应。一云:其腑在气冲中,上焦在胃上口,治在膻中。中焦在胃管,治在脐旁。下焦在脐下膀胱上口,治在脐。经曰:原气者,三焦之别使也,肾间动气者,真元一气,分为三路﹔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

李濒湖曰:三焦即命门之用,与冲、任、督相通者,故附着于此。

6.任脉

任为阴脉之海,其脉起于中极之下,少腹之内,会阴之分。上行而外出循曲骨,上毛际,至中极,同足厥阴、太阴、少阴(肝经、肺经、肾经),并行腹里,循关元,历石门(丹田)、气海,会足少阳(胆经)、冲脉于阴交,循神阙(脐中央)、水分,会足太阴(肺经)于下脘,历建里,会手太阳、少阳、足阳明(小肠经、三焦经、胃经)于中脘,上上脘(脐上五寸)、巨阙、鸠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宫、华盖、璇玑,上喉咙,会阴维于天突、廉泉上颐,循承桨,与手足阳明(大肠经、胃经)、督脉会唇下陷中,环唇,上至下龈交,复出,分行循面,系两目下之中央,至承泣而终(目下七分,直瞳子陷中二穴)。凡二十七穴。

任脉24穴,起于小腹内,下出会阴部,经会阴—曲骨—中极—关元—石门—气海—阴交—神阙—水分—下脘—建里—中脘—上脘—巨阙—鸠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宫—华盖—璇玑—天突—廉泉—面部颏唇沟正中凹陷处之承浆穴

经脉循行: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

循行路线:起胞中→会阴→腹里→胸腹正中→咽喉→上唇→目→面。

联系脏腑器官:女子胞(精室)、咽喉、唇、目。

《难经》、《甲乙经》并无循面以下之说。

任冲之别络,名曰尾翳,下鸠尾,散于腹,实则腹皮痛,虚则痒搔。《灵枢经》曰:缺盆之中,任脉也,名曰天突。其侧动脉,人迎,足阳明也。

7.督脉

督乃阳脉之海,其脉起于肾下胞中,至于少腹,乃下行于腰横骨围之中央,系溺孔之端。男子循茎下至篡,女子络阴器合篡间,俱绕篡后屏翳穴(前阴后阴之间也),别绕臀至少阴,与太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廉,由会阴贯脊,会于长强穴,在骶骨端,与少阴会。并脊里上行,历腰俞、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冲道、身柱、陶道、大椎,与手足三阳会合。上哑门,会阳维,入系舌本,上至风府,会足太阳(膀胱经)、阳维同入脑中,循脑户、强间、后顶,上巅,历百会、前顶、顖会、上星,至神庭,为足太阳(膀胱经)、督脉之会。循额中,至鼻柱,经素髎、水沟会手足阳明(大肠经、胃经),至兑端。上龈交,与任脉、足阳明交会而终。凡三十一穴。

督脉28穴,起于小腹内,下出会阴部,经尾骶部的长强—腰俞—腰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哑门—风府—脑户—强间—后顶—百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素髎—水沟—兑端—至上齿正中之龈交穴

经脉循行: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脑,上巅,循额,至鼻柱。

循行路线:起胞中→会阴→脊中→颈→脑→巅→额→鼻柱→上齿龈→上唇。

联系脏腑器官:女子胞(精室)、脑、鼻、唇。

督脉别络,自长强走任脉者,由小腹直上,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会太阳于目内眦睛明穴(见阴蹻下)。上额,与足厥阴(肝经)同会于巅,入络于脑。又别自脑下项,循肩胛,与手足太阳、少阳(小肠经、膀胱经、三焦经)会于大杼(第一椎下两旁,去脊中一寸五陷中)。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难经》曰:督脉、任脉四尺五寸,合共九尺。《灵枢经》曰:颈中央之脉,督脉也,名曰风府。

张洁古曰:督者,都也,为阳脉之都纲。任者,妊也,为阴脉之妊养。

王海藏曰:阴蹻、阳蹻,同起跟中,乃气井而相连。任脉、督脉,同起中极之下,乃水沟而相接。

滑伯仁曰:任督二脉,一源而二歧。一行于身之前,一行于身之后。人身之有任督,由天地之有子午﹔可以分,可以合﹔分之以见阴阳之不离,合之以浑伦之无间,一而二,二而一者也。

李濒湖曰:任、督二脉,人身之子午也。乃丹家阳火阴符升降之道,坎水、离火交媾之乡。故魏伯阳《参同契》云,上闭则称有,下闭则称无。无者以奉上,上有神德居。此两孔穴法,金气亦相须。崔希范《天元入药镜》云:「上鹊桥,下鹊桥,天应星,地应潮。归根窍,复命关﹔贯尾闾,通泥丸。」《大道三章直指》云:「修丹之士,身中一窍,名曰玄牝。正在干(乾)之下,坤之上,震之西,兑之东,坎离交媾之地﹔在人身天地之正中,八脉、九窍、十二经、十五络廉辏,虚闲一穴,空悬黍珠。医书谓之任督二脉,此元气之所由生,真息之所由起。修丹之士,不明此窍,则真息不生,神化无基也。」俞琰注《参同契》云:「人身血气,往来循环,昼夜不停,医书有任督二脉,人能通此二脉,则百脉皆通。黄庭经言﹔皆在心内运天经,昼夜存之自长生。天经乃吾身之黄道,呼吸往来于此也。鹿运尾闾,能通督脉﹔龟纳鼻息,能通任脉﹔故二物皆长寿。凡此数说,皆丹家河车妙旨也。而药物、火侯,自有别传。」

王海藏曰:张平叔言,铅乃北方正气,一点初生之真阳,为丹母。其虫为龟,即坎之二阴也,地轴也;一阳为蛇,天根也。阳生于子,藏之命门,元气之所系,出入于此。其用在脐下,为天地之根,玄牝之门,通厥阴,分三歧,为三车。一念之非,降而为漏。一念之是,守而成铅。升而接离,补而成干。阴归阳化,是以还元。至虚至静,道法自然,飞升而僊(仙)。

8.带脉

带脉者,起于季胁足厥阴(肝经)之章门穴,同足少阳(胆经)循带脉穴,围身一周,如束带然。又与足少阳(胆经)会于五枢、维道,凡八穴。

经脉循行:起于季肋部的下面,斜向下行到带脉,五枢,维道穴。横行绕身一周。

循行路线:起于胁下→下腹→环身一周。

交会腧穴:带脉、五枢、维道(均属足少阳胆经)。

《灵枢经》曰:足少阴之正,至腘中,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

杨氏曰:带脉总束诸脉,使不妄行,如人束带而前垂,故名。妇人恶露,随带脉而下,故谓之带下。

张子和曰:十二经与奇经七脉,皆上下周流,惟带脉起少腹之侧,季胁之下,环身一周,络腰而过,如束带之状。而冲任二脉,循复胁,夹脐旁,传流于气冲,属于带脉,络于督脉。冲任督三脉,同起而异行,一源而三歧,皆络带脉。

四、人体穴位分布图

1.人体侧面穴位图

2.人体背面穴位图

3.人体正面穴位图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

三里内庭穴,曲池合谷接,委中配承山,太冲昆仑穴,环跳与阳陵,通里并列缺;合担用法担,合截用法截,三百六十穴,不出十二诀。治病如神灵,浑如汤泼雪,北斗降真机,金锁教开彻。至人可传授,匪人莫浪说。

马丹阳是全真道北七真之一。原名人仪,字宜甫,又名钰,扶风(今属陕西)人。金代道家、针灸家。大定七年(1167年),抛弃巨大家业,皈依重阳君出家,励行苦节,专务清静。医名为道名所淹。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封为“丹阳抱一无为真人”。于嘉泰甲子岁(1204)十二月二十七日仙化。

1.三里穴:足阳明胃经的合穴

2.内庭穴:足阳明胃经的荥穴

3.曲池穴: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

4.合谷穴: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

5.委中穴:足太阳膀胱经的合穴

6.承山穴:足太阳膀胱经的穴道

7.太冲穴:足厥阴肝经的俞穴

8.昆仑穴: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穴

9.环跳穴:足少阳胆经的穴道

10.阳陵泉:足少阳胆经的合穴

11.通里穴:手少阴心经的络穴

12.列缺穴:手太阴肺经的络穴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经络记忆法  记忆法  记忆法词条  经络  经络词条  经络记忆法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