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3年01月16日 资料来源: 新浪博客
21、五味篇 黄帝曰:愿闻谷气有五味,其入五脏,分别奈何? 伯高曰: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 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谷气津液已行,营卫大通,乃化糟粕,以次传下。 黄帝曰:营卫之行奈何? 伯高曰: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喉咽,故呼则出,吸则入。天地之精气,其大数常出三入一,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黄帝曰:谷之五味,可得闻乎? 伯高曰:请尽言之。五谷:秔米甘,麻酸,大豆咸,麦苦,黄黍辛。五果:枣甘,李酸,栗咸,杏苦,桃辛。五畜:牛甘,犬酸,猪咸,羊苦,鸡辛。五菜:葵甘,韭酸,藿咸,薤苦,葱辛。 五色:黄色宜甘,青色宜酸,黑色宜咸,赤色宜苦,白色宜辛。凡此五者,各有所宜。 五宜:所言五宜者,脾病者,宜食秔米饭牛肉枣葵;心病者,宜食麦羊肉杏薤;肾病者,宜食大豆猪肉栗藿;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肺病者,宜食黄黍鸡肉桃葱。 五禁: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 肝色青,宜食甘,秔米饭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犬肉麻李韭皆酸。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
【大意】
本篇提出五味入五脏的规律是“五味各走其所喜”,从而论述了五谷、五畜、五果、五菜的五味属性及五脏病之忌宜。
22、水胀篇 黄帝问于岐伯曰:水与肤胀、鼓胀、肠覃、石瘕、石水,何以别之? 岐伯答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瘇,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 黄帝曰:肤胀何以候之? 岐伯曰:肤胀者,寒气客于皮肤之间,■■然不坚,腹大,身尽肿,皮厚,按其腹,窅而不起,腹色不变,此其候也。 彭胀何如? 岐伯曰: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 肠覃何如? 岐伯曰: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著,恶气乃起,瘜肉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怀子之状,久者离岁,按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以时下,此其候也。 石瘕何如? 岐伯曰:石瘕生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衃以留止,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可导而下。 黄帝曰:肤胀鼓胀可刺邪? 岐伯曰:先泻其胀之血络,后调其经,刺去其血络也。 【大意】
本篇讨论了水胀、肤胀、鼓胀、肠覃、石瘕等病的病因与证状及鉴别,指出肤胀、鼓胀的针刺原则是先泻血
络,后调其经。
23、贼风篇 黄帝曰:夫子言贼风邪气之伤人也,令人病焉,今有其不离屏蔽,不出室穴之中,卒然病者,非不离贼风邪气,其故何也? 岐伯曰:此皆尝有所伤于湿气,藏于血脉之中,分肉之间,久留而不去;若有所堕坠,恶血在内而不去。卒然喜怒不节,饮食不适,寒温不时,腠理闭而不通。其开而遇风寒,则血气凝结,与故邪相袭,则为寒痹。其有热则汗出,汗出则受风,虽不遇贼风邪气,必有因加而发焉。 黄帝曰:今夫子之所言者,皆病人之所自知也。其毋所遇邪气,又毋怵惕之所志,卒然而病者,其故何也?唯有因鬼神之事乎? 岐伯曰:此亦有故邪留而未发,因而志有所恶,及有所慕,血气内乱,两气相搏。其所从来者微,视之不见,听而不闻,故似鬼神。 黄帝曰:其祝而已者,其故何也? 岐伯曰:先巫者,因知百病之胜,先知其病之所从生者,可祝而已也。
【大意】
本篇提出未遭贼风邪气而致病的原因及“志有所恶及有所慕”的精神因素。
24、五音五味篇 右徵与少徵,调右手太阳上。左商与左徵,调左手阳明上。少徵与大宫,调左手阳明上。右角与大角,调右足少阳下。大徵与少徵,调左手太阳上。 众羽与少羽,调右足太阳下。少商与右商,调右手太阳下。桎羽与众羽,调右足太阳下。少宫与大宫,调右足阳明下。判角与少角,调右足少阳下。釱商与上商,调右足阳明下。釱商与上角,调左足太阳下。 上徵与右徵同,谷麦,畜羊,果杏,手少阳,脏心,色赤,味苦,时夏。 上羽与大羽同,谷大豆,畜彘,果栗,足少阴,脏肾,色黑,味咸,时冬。 上宫与大宫同,谷稷,畜牛,果枣,足太阴,脏脾,色黄,味甘,时季夏。 上商与右商同,谷黍,畜鸡,果桃,手太阴,脏肺,色白,味辛,时秋。上角与大角同,谷麻,畜犬,果李,足厥阴,脏肝,色青,味酸,时春。 大宫与上角同,右足阳明上。左角与大角同,左足阳明上。少羽与大羽同,右足太阳下。左商与右商同,左手阳明上。加宫与大宫同,左足少阳上。 质判与大宫同,左手太阳下。判角与大角,同左足少阳下。大羽与大角同,右足太阳上。大角与大宫同,右足少阳上。 右徵、少徵、质徵、上徵、判徵。右角、釱角、上角、大角、判角。右商、少商、釱商、上商、左商。少宫、上官、大宫、加宫、左宫。众羽、桎羽、上羽、大羽、少羽。 黄帝曰:妇人无须者,无血气乎? 岐伯曰: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各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血气盛则充肤热肉,血独盛则澹渗皮肤,生毫毛。今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冲任之脉。不荣口唇,故须不生焉。 黄帝曰:士人有伤于阴,阴气绝而不起,阴不用,然其须不去,其故何也?宦者独去,何也?愿闻其故。 岐伯曰:宦者去其宗筋,伤其冲脉,血泻不复,皮肤内结,唇口不荣,故须不生。 黄帝曰:其有天宦者,未尝被伤,不脱于血,然其须不生,其故何也? 岐伯曰:此天之所不足也,其任冲不盛,宗筋不成,有气无血,唇口不荣,故须不生。 黄帝曰:善乎哉!圣人之通万物也,若日月之光影,音声鼓响,闻其声而知其形,其非夫子,孰能明万物之精。是故圣人视其颜色,黄赤者多热气,青白者少热气,黑色者多血少气。美眉者太阳多血,通髯极须者少阳多血,美须者阳明多血,此其时然也。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多气少血,阳明常多血多气,厥阴常多气少血,少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血少气,此天之常数也。 【大意】
本篇以五音的五行归属化分不同类型的人,并讨论了妇人、宦者、天官不生须之理及三阴三阳气血多少的规
律。
25、寒热篇 黄帝问岐伯曰:寒热瘰疬在于颈腋者,皆何气使生? 岐伯曰:此皆鼠痿寒热之毒气也,留于脉而不去者也。 黄帝曰:去之奈何? 岐伯曰:鼠痿之本,皆在于脏,其末上出于颈腋之间,其浮于脉中,而未内著于肌肉,而外为脓血者,易去也。 黄帝曰:去之奈何? 岐伯曰:请从其本引其末,可使衰去而绝其寒热。审按其道以予之,徐往徐来以去之,其小如麦者,一刺知,三刺而已。 黄帝曰:决其生死奈何? 岐伯曰:反其目视之,其中有赤脉,上下贯瞳子,见一脉,一岁死;见一脉半,一岁半死;见二脉,二岁死;见二脉半,二岁半死;见三脉,三岁而死。见赤脉不下贯瞳子,可治也。
【大意】
本篇讨论了瘰病是鼠瘘寒热之毒气留于脉而不去造成的。还介绍了察目法可决其生死。
26、邪客篇 黄帝问于伯高曰:夫邪气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卧出者,何气使然? 伯高曰: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府,以应刻数焉。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满;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 黄帝曰:善。治之奈何? 伯高曰: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 黄帝曰:善。此所谓决渎壅塞,经络大通,阴阳和得者也。愿闻其方。 伯高曰:其汤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苇薪,大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为一升半,去其滓,饮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为度,故其病新发者,覆杯则卧,汗出则已矣。 久者,三饮而已也。黄帝问于伯高曰:愿闻人之肢节,以应天地奈何? 伯高答曰: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有人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音声。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有人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天有冬夏,人有寒热。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茎、垂以应之;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天有阴阳,人有夫妻。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节。地有高山,有人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地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地有泉脉,人有卫气。地有草蓂,人有毫毛。天有昼夜,人有卧起。 天有列星,人有牙齿。地有小山,有人小节。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地有聚邑,有人■肉。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地有四时不生草,人有无子。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愿闻持针之数,内针之理,纵舍之意,皮开肤理,奈何?脉之屈折,出入之处,焉至而出,焉至而止,焉至而徐,焉至而疾,焉至而入?六腑之输于身者,余愿尽闻。少序别离之处,离而入阴,别而入阳,此何道而从行?愿尽闻其方。 岐伯曰:帝之所问,针道毕矣。 黄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手太阴之脉,出于大指之端,内屈,循白肉际,至本节之后太渊留以澹,外屈,上于本节下,内屈,与阴诸络会于鱼际,数脉并注,其气滑利,伏行壅骨之下,外屈,出于寸口而行,上至于肘内廉,入于大筋之下,内屈,上行臑阴,入腋下,内屈走肺,此顺行逆数之屈折也。心主之脉,出于中指之端,内屈,循中指内廉以上留于掌中,伏行两骨之间,外屈,出两筋之间,骨肉之际,其气滑利,上三寸,外屈,出行两筋之间,上至肘内廉,入于小筋之下,留两骨之会,上入于胸中,内络于心脉。 黄帝曰:手少阴之脉独无腧,何也? 岐伯曰:少阴,心脉也。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客也,客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故独无腧焉。 黄帝曰:少阴独无腧者,不病乎? 岐伯曰:其外经病而藏不病,故独取其经于掌后锐骨之端。其余脉出入屈折,其行之徐疾,皆如手太阴、心主之脉行也。故本腧者,皆因其气之虚实疾徐以取之,是谓因冲而泻,因衰而补,如是者,邪气得去,真气坚固,是谓因天之序。 黄帝曰:持针纵舍奈何? 岐伯曰:必先明知十二经脉之本末,皮肤之寒热,脉之盛衰滑涩。其脉滑而盛者,病日进;虚而细者,久以持;大以涩者,为痛痹;阴阳如一者,病难治。其本末尚热者,病尚在;其热已衰者,其病亦去矣。持其尺,察其肉之坚脆、大小、滑涩、寒温、燥湿。因视目之五色,以知五脏而决死生。 视其血脉,察其色,以知其寒热痛痹。 黄帝曰:持针纵舍,余未得其意也。 岐伯曰:持针之道,欲端以正,安以静,先知虚实,而行疾徐,左手执骨,右手循之,无与肉果。泻欲端以正,补必闭肤,转针导气,邪气不得淫泆,真气得居。 黄帝曰:扞皮开腠理奈何? 岐伯曰:因其分肉,在别其肤,微内而徐端之,适神不散,邪气得去。 黄帝问于岐伯曰:人有八虚,各何以候? 岐伯答曰:以候五脏。 黄帝曰:候之奈何? 岐伯曰: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流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腘;凡此八虚者,皆机关之室,真气之所过,血络之所游,邪气恶血,固不得住留,住留则伤筋络,骨节机关不得屈伸,故痀挛也。 【大意】
本篇介绍了卫气、营气、宗气的运行和功能,进而探讨了邪气客人而目不瞑之原因、治法,叙述了人之肢节
如何应天地和针刺的技巧。
27、官能篇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矣,不可胜数,余推而论之,以为一纪。余司诵之,子听其理,非则语余,请其正道,令可久传,后世无患,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 岐伯稽首再拜曰:请听圣王之道。 黄帝曰:用针之理,必知形气之所在。左右上下,阴阳表里,血气多少,行之逆顺,出入之合,谋伐有过。知解结,知补虚泻实,上下气门,明通于四海,审其所在,寒热淋露,以输异处,审于于调气,明于经隧,左右肢络,尽知其会。寒与热争,能合而调之。虚与实邻,知决而通之,左右不调,把而行之。明于逆顺,乃知可治,阴阳不奇,故知起时,审于本末,察其寒热,得邪所在,万刺不殆,知官九针,刺道毕矣。 明于五输,徐疾所在,屈伸出入,皆有条理。言阴与阳,合于五行,五脏六腑,亦有所藏。四时八风,尽有阴阳,各得其位,合于明堂。各处色部,五脏六腑,察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温,何经所在。审尺肤之寒温滑涩,知其所苦,膈有上下,知其气所在。先得其道,稀而疏之,稍深以留,故能徐入之。大热在上,推而下之,从下上者,引而去之,视前痛者,常先取之。 大寒在外,留而补之,入于中者,从合泻之。针所不为,灸之所宜。上气不足,推而扬之,下气不足,积而从之,阴阳皆虚,火自当之。厥而寒甚,骨廉陷下,寒过于膝,下陵三里。阴络所过,得之留止,寒入于中,推而行之。 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结络坚紧,火所治之。不知所苦,两■之下,男阴女阳,良工所禁。针论毕矣。 用针之服,必有法则,上视天光,下司八正,以避奇邪,而观百姓,审于虚实,无犯其邪。是得天之露,遇岁之虚,救而不胜,反受其殃,故曰:必知天忌,乃言针意。法于往古,验于来今,观于窈冥,通于无穷。粗之所不见,良工之所贵,莫知其形,若神仿佛。 邪气之中人也,洒浙动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见于色,不知于其身,若有若无,若亡若存,有形无形,莫知其情。是故上工之取气,乃救其萌芽;下工守其已成,因败其形。 是故工之用针也,知气之所在,而守其门户,明于调气,补泻所在,徐疾之意,所取之处。泻必用员,切而转之,其气乃行,疾入徐出,邪气乃出,伸而迎之,遥大其穴,气出乃疾。补必用方,外引其皮,令当其门,左引其枢,右推其肤,微旋而徐推之,必端以正,安以静,坚心无解,欲微以留,气下而疾出之,推其皮,盖其外门,真气乃存。用针之要,无忘其神。 雷公问于黄帝曰:针论曰: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何以知其可传? 黄帝曰:各得其人,任之其能,故能明其事。 雷公曰:愿闻官能奈何? 黄帝曰:明目者,可使视色。聪耳者,可使听音。捷疾辞语者,可使传论语。徐而安静,手巧心审谛者,可使行针艾,理血气而调诸逆顺,察阴阳而兼诸方。缓节柔筋而心和调者,可使导引行气。疾毒言语轻人者,可使唾痈咒病。爪苦手毒,为事善伤者,可使按积抑痹。各得其能,方乃可行,其名乃彰。不得其人,其功不成,其师无名。故曰:得其人乃言,非其人勿传,此之谓也。手毒者,可使试按龟,置龟于器下而按其上,五十日而死矣;手甘者,复生如故也。
【大意】
本篇论述用针之理、补泻之法,根据每个人的能力、性情、志趣和特点,传授不同的技能。
28、刺节真邪篇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刺有五节奈何? 岐伯曰:固有五节:一日振埃,二曰发蒙,三曰去爪,四曰彻衣,五曰解惑。 黄帝曰:夫子言五节,余未知其意。 岐伯曰:振埃者,刺外经,去阳病也。发蒙者,刺腑输,去腑病也。去爪者,刺关节肢络也。彻衣者,尽刺诸阳之奇输也。解惑者,尽知调阴阳,补泻有余不足,相倾移也。 黄帝曰:刺节言振埃,夫子乃言刺外经,去阳病,余不知其所谓也,愿卒闻之。 岐伯曰:振埃者,阳气大逆,上满于胸中,愤瞋肩息,大气逆上,喘喝坐伏,病恶埃烟,询不得息,请言振埃,尚疾于振埃。 黄帝曰:善。取之何如? 岐伯曰:取之天容。 黄帝曰:其咳上气,穷诎胸痛者,取之奈何? 岐伯曰:取之廉泉。 黄帝曰:取之有数乎? 岐伯曰:取天容者,无过一里,取廉泉者,血变而止。 帝曰:善哉。 黄帝曰:刺节言发蒙,余不得其意。夫发蒙者,耳无所闻,目无所见。 夫子乃言刺腑输,去腑病,何输使然?愿闻其故。 岐伯曰:妙乎哉问也!此刺之大约,针之极也,神明之类也,口说书卷,犹不能及也,请言发蒙耳,尚疾于发蒙也。 黄帝曰:善。愿卒闻之。 岐伯曰:刺此者,必于日中,刺其听宫,中其眸子,声闻于耳,此其输也。 黄帝曰:善。何谓声闻于耳? 岐伯曰:刺邪以手坚按其两鼻窍而疾偃,其声必应于针也。 黄帝曰:善。此所谓弗见为之,而无目视,见而取之,神明相得者也。 黄帝曰:刺节言去爪,夫子乃言刺关节肢络,愿卒闻之。 岐伯曰:腰脊者,身之大关节也。肢胫者,人之管以趋翔也。茎垂者,身中之机,阴精之候,津液之道也。故饮食不节,喜怒不时,津液内溢,乃下留于睾,血道不通,日大不休,俯仰不便,趋翔不能,此病荣然有水,不上不下,铍石所取,形不可匿,常不得蔽,故命曰去爪。 帝曰:善。 黄帝曰:刺节言彻衣,夫子乃言尽刺诸阳之奇输,未有常处也,愿卒闻之。 岐伯曰:是阳气有余而阴气不足,阴气不足则内热,阳气有余则外热,风热相搏,热于怀炭,外畏绵帛,衣不可近身,又不可近席,腠理闭塞,则汗不出,舌焦唇槁,腊干嗌燥,饮食不让美恶。 黄帝曰:善。取之奈何? 岐伯曰:取之于其天府、大杼三痏,又刺膂,以去其热,补足手太阴以去其汗,热去汗稀,疾于彻衣。 黄帝曰:善。 黄帝曰:刺节言解惑,夫子乃言尽知调阴阳,补泻有余不足,相倾移也,惑何以解之? 岐伯曰:大风在身,血脉偏虚,虚者不足,实者有余,轻重不得,倾侧宛伏,不知东西,不知南北,乍上乍下,乍反乍复,颠倒无常,甚于迷惑。 黄帝曰:善。取之奈何? 岐伯曰: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阴阳平复,用针若此,疾于解惑。 黄帝曰:善。请藏之灵兰之室,不敢妄出也。 黄帝曰:余闻刺有五邪,何谓五邪? 岐伯曰:病有持痈者,有容大者,有狭小者,有热者,有寒者,是谓五邪。 黄帝曰:刺五邪奈何? 岐伯曰:几刺五邪之方,不过五章,瘅热消灭,肿聚散亡,寒痹益温,小者益阳,大者必去,请道其方:凡刺痈邪无迎陇,易俗移性不得脓,诡道更行去其乡,不安处所乃散亡。 诸阴阳过痈者,取之其输泻之。凡刺大邪日以小,泄夺其有余乃益虚。剽其通,针其邪,肌肉亲,视之毋有反其真。刺诸阳分肉间。 凡刺小邪日以大,补其不足乃大害,视其所在迎之界,远近尽至,其不得外,侵而行之乃自费。刺分肉间。 凡刺热邪越而苍,出游不归乃无病,为开通,辟门户,使邪得出病乃已。 凡刺寒邪日以温,徐往徐来致其神,门户已闭气不分,虚实得调其气存也。 黄帝曰:官针奈何? 岐伯曰:刺痈者用铍针,刺大者用锋针,刺小者用员利针,刺热者用镵针,刺寒者用毫针也。 请言解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故可为解。下有渐洳,上生苇蒲,此所以知形气之多少也。阴阳者,寒暑也,热则滋雨而在上,根荄少汁。人气在外,皮肤缓,腠理开,血气减,汗大泄,皮淖泽。寒则地冻水冰,人气在中,皮肤致,腠理闭,汗不出,血气强,肉坚涩。当是之时,善行水者,不能往冰;善穿地者,不能凿冻;善用针者,亦不能取四厥;血脉凝结,坚搏不往来者,亦未可即柔。故行水者,必待天温冰释冻解,而水可行,地可穿也。人脉犹是也,治厥者,必先熨,调和其经,掌与腋、肘与脚、项与脊以调之,火气已通,血脉乃行,然后视其病,脉淖泽者刺而平之,坚紧者,破而散之,气下乃止,此所谓以解结者也。 用针之类,在于调气,气积于胃,以通营卫,各行其道。宗气留于海,其下者注于气街,其上者走于息道。故厥在于足,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 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六经调者,谓之不病,虽病,谓之自己也。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 上寒下热,先刺其项太阳,久留之,已刺则熨项与肩胛,令热下合乃止,此所谓推而上之者也。 上热下寒,视其虚脉而陷之于经络者取之,气下乃止,此所谓引而下之者也。 大热遍身,狂而妄见、妄闻、妄言,视足阳明及大络取之,虚者补之,血而实者泻之,因其偃卧,居其头前,以两手四指挟按颈动脉,久持之,卷而切推,下至缺盆中,而复止如前,热去乃止,此所谓推而散之者也。 黄帝曰:有一脉生数十病者,或痛、或痈、或热、或寒、或痒、或痹、或不仁,变化无穷,其故何也? 岐伯曰:此皆邪气之所生也。 黄帝曰:余闻气者,有真气,有正气,有邪气,何谓真气?岐伯曰: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正气者,正风也,从一方来,非实风,又非虚风也。邪气者,虚风之贼伤人也,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正风者,其中人也浅,合而自去,其气来柔弱,不能胜真气,故自去。 虚邪之中人也,洒浙动形,起毫毛而发腠理。其入深,内搏于骨,则为骨痹。搏于筋,则为筋挛。搏于脉中,则为血闭不通,则为痈。搏于肉,与卫气相搏,阳胜者则为热,阴胜者则为寒,寒则真气去,去则虚,虚则寒搏于皮肤之间,其气外发,腠理开,毫毛摇,气往来行,则为痒。留而不去,则痹。卫气不行,则为不仁。 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荣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其邪气浅者,脉偏痛。虚邪之入于身也深,寒与热相搏,久留而内著,寒胜其热,则骨疼肉枯,热胜其寒,则烂肉腐肌为脓,内伤骨,内伤骨为骨蚀。有所疾前筋,筋屈不得伸,邪气居其间而不反,发于筋溜。有所结,气归之,卫气留之,不得反,津液久留,合而为肠溜,久者数岁乃成,以手按之柔。已有所结,气归之,津液留之,邪气中之,凝结日以益甚,连以聚居,为昔瘤,以手按之坚。有所结,深中骨,气因于骨,骨与气并,日以益大,则为骨疽。有所结,中于肉,宗气归之,邪留而不去,有热则化而为脓,无热则为肉疽。凡此数气者,其发无常处,而有常名也。 【大意】
本篇论述了振埃、发蒙、去爪、彻衣、解感等刺节,痈邪、大邪、小邪、热邪、寒邪等五邪,以及解结、推
法、真气、邪气等问题。
29、九宫八风篇 合八风虚实邪正 太一常以冬至之日,居叶蛰之宫四十六日,明日居天留四十六日,明日居仓门四十六日,明日居阴洛四十五日,明日居天宫四十六日,明日居玄委四十六日,明日居仓果四十六日,明日居新洛四十五日,明日复居叶蛰之宫,曰冬至矣。 太一日游,以冬至之日,居叶蛰之宫。数所在,日从一处,至九日,复反于一,常如是无已,终而复始。 太一移日,天必应之以风雨,以其日风雨则吉,岁美民安少病矣,先之则多雨,后之则多旱。 太一在冬至之日有变,占在君;太一在春分之日有变,占在相;太一在中宫之日有变,占在吏;太一在秋分之日有变,占在将;太一在夏至之日有变,占在百姓。所谓有变者,太一居五宫之日,疾风折树木,扬沙石。各以其所主占贵贱,因视风所从来而占之。风从其所居之乡来为实风,主生,长养万物。从其冲后来为虚风,伤人者也,主杀主害者。谨候虚风而避之,故圣人日避虚邪之道,如避矢石然,邪弗能害,此之谓也。 是故太一入徒立于中宫,乃朝八风,以占吉凶也。风从南方来,名曰大弱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心,外在于脉,气主热,风从西南方来,名曰谋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脾,外在于肌,其气主为弱。风从西方来,名曰刚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肺,外在于皮肤,其气主为燥。风从西北方来,名曰折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小肠,外在于手太阳脉,脉绝则溢,脉闭则结不通,善暴死。风从北方来,名曰大刚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肾,外在于骨与肩背之膂筋,其气主为寒也。风从东北方来,名曰凶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大肠,外在于两胁腋骨下及肢节。风从东方来,名曰婴儿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肝,外在于筋纽,其气主为身湿。风从东南方来,名曰弱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胃,外在肌肉,其气主体重。此八风皆从其虚之乡来,乃能病人。三虚相搏,则为暴病卒死。两实一虚,病则为淋露寒热。犯其雨湿之地,则为痿。故圣人避风,如避矢石焉。其有三虚而偏中于邪风,则为击仆偏枯矣。
【大意】
本篇按宫的方位讨论八风对人本的危害,并教人如何预防。
30、岁露论篇 黄帝问于岐伯曰:经言夏日伤暑,秋病疟,疟之发以时,其故何也? 岐伯对曰:邪客于风府,病循膂而下,卫气一日一夜,常大会于风府,其明日日下一节,故其日作晏。此其先客于脊背也,故每至于风府则腠理开,腠理开则邪气入,邪气入则病作,此所以日作尚晏也。卫气之行风府,日下一节,二十一日下至尾底,二十二日入脊内,注于伏冲之脉,其行九日,出于缺盆之中,其气上行,故其病稍益早。其内搏于五藏,横连募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日作,故次日乃蓄积而作焉。 黄帝曰:卫气每至于风府,腠理乃发,发则邪入焉。其卫气日下一节,则不当风府奈何? 岐伯曰:风府无常,卫气之所应,必开其腠于,气之所舍节,则其府也。 黄帝曰:善。夫风之与疟也,相与同类,而风常在,而疟特以时休,何也? 岐伯曰:风气留其处,疟气随经络沉以内搏,故卫气应乃作也。 帝曰:善。 黄帝问于少师曰:余闻四时八风之中人也,故有寒暑,寒则皮肤急而奏理闭,暑则皮肤缓而腠理开。贼风邪气,因得以入乎?将必须八正虚邪,乃能伤人乎? 少师答曰:不然。贼风邪气之中人也,不得以时。然必因其开也,其入深,其内极疾,其病人也卒暴;因其闭也,其入浅以留,其病也徐以迟。 黄帝曰:有寒温和适,腠理不开,然有卒病者,其故何也? 少师答曰:帝弗知邪入乎?虽平居,其腠理开闭缓急,其故常有时也。 黄帝曰:可得闻乎? 少师曰: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故月满则海水西盛,人血气精,肌肉充,皮肤致,毛发坚,腠理郄,烟垢著。当是之时,虽遇贼风,其入浅不深。至其月郭空,则海水东盛,人气血虚,其卫气去,形独居,肌肉减,皮肤纵,奏理开,毛发残,膲理薄,烟垢落。当是之时,遇贼风则其入深,其病人也卒暴。 黄帝曰:其有卒然暴死者何也? 少师答曰:三虚者,其死暴疾也;得三实者,邪不能伤人也。 黄帝曰:愿闻三虚。 少师曰: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时之和,因为贼风所伤,是谓三虚。 故论不知三虚,工反为粗。 帝曰:愿闻三实。 少师曰:逢年之盛,遇月之满,得时之和,虽有贼风邪气,不能危之也。 黄帝曰:善乎哉论!明乎哉道!请藏之金匮,命曰三实,然此一夫之论也。 黄帝曰:愿闻岁之所以皆同病者,何因而然? 少师曰:此八正之候也。 黄帝曰:候之奈何? 少师曰:候此者,常以冬至之日,太一立于叶蛰之宫,其至也,天必应之以风雨者矣。风雨从南方来者,为虚风,贼伤人者也。其以夜半至也,万民皆卧而弗犯也,故其岁民少病。其以昼至也,万民懈惰而皆中于虚风,故万民多病。虚邪入客于骨而不发于外,至其立春,阳气大发,腠理开,因立春之日,风从西方来,万民又皆中于虚风,此两邪相搏,经气结代者矣。故诸逢其风而遇其雨者,命曰遇岁露焉。因岁之和,而少贼风者,民少病而少死;岁多贼风邪气,寒温不和,则民多病而死矣。 黄帝曰:虚邪之风,其所伤贵贱何如?候之奈何? 少师答曰:正月朔日,太一居天留之宫,其日西北风,不雨,人多死矣。 正月朔日,平旦北风,春,民多死。正月朔日,日中北风,夏,民多死。正月朔日,夕时北风,秋,民多死。终日北风,大病死者十有六。正月朔日,风从南方来,命曰旱乡,从西方来,命曰白骨,将国有殃,人多死亡。正月朔日,风从东方来,发屋,扬沙石,国有大灾也。正月朔日,负从东南方行,春有死亡。正月朔,天和温不风,籴贱,民不病;天寒而风,籴贵,民多病。
此所谓候岁之风,贼伤人者也。二月丑不风,民多心腹病。三月戌不温,民多寒热。四月已不暑,民多瘅病
。十月申不寒,民多暴死。诸所谓风者,皆发屋,折树木,扬沙石,起毫毛,发奏理者也。
31、痈疽篇 黄帝曰:余闻肠胃受谷,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中焦出气如露,上注谿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血和则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阴阳已张,因息乃行,行有经纪,周有道理,与天合同,不得休止。切而调之,从虚去实,泻则不足,疾则气减,留则先后。从实去虚,补则有余。血气已调,形气乃持。余已知血气之平与不平,未知痈疽之所从生,成散之时,死生之期有远近,何以度之?可得闻乎? 岐伯曰:经脉留行不止,与天同度,与地合纪。故天宿失度,日月薄蚀,地经失纪,水道流溢,草萓不成,五谷不殖,径路不通,民不往来,巷聚邑居,则别离异处。血气犹然,请言其故。夫血脉营卫,周流不休,上应星宿,下应经数。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寒气化热,热胜则腐肉,肉腐则为脓,脓不泻则烂筋,筋烂则伤骨,骨伤则髓消,不当骨空,不得泄泻,血枯空虚,则筋骨肌肉不相荣,经脉败漏,熏于五脏,脏伤故死矣。 黄帝曰:愿说闻痈疽之形,与忌日名。 岐伯曰:痈发于嗌中,名曰猛疽,猛疽不治,化为脓,脓不泻,塞咽,半日死;其化为脓者,泻则合豕膏,食,三日而已。 发于颈,名曰夭疽,其痈大以赤黑,不急治,则热气下入渊腋,前伤任脉,内熏肝肺,熏肝肺十余日而死矣。 阳留大发,消脑留项,名曰脑烁,其色不荣,项痛而如刺以针,烦心者死不可治。 发于肩及臑,名曰疵痈,其状赤黑,急治之,此令人汗出至足,不害五脏,痈发四五日逞焫之。 发于腋下赤坚者,名曰米疽,治之以砭石,欲细而长,疏砭之,涂以豕膏,六日已,勿裹之。其痈坚而不溃者,为马刀挟瘿,急治之。 发于胸,名曰井疽,其状如大豆,三四日起,不早治,下入腹,不治,七日死矣。 发于膺,名曰甘疽,色青,其状如榖实瓜萎,常苦寒热,急治之,去其寒热,不治,十日死,死后出脓。 发于胁,名曰败疵,败疵者女子之病也,久之,其病大痈脓,其中乃有生肉大如赤小豆。治之,剉■■草根各一升,以水一斗六升煮之,竭为取三升,则强饮,厚衣坐于釜上,令汗出至足,已。 发于股胫,名曰股胫疽,其状不甚变,而痈脓搏骨,不急治,三十日死矣。 发于尻,名曰锐疽,其状赤坚大,急治之,不治,三十日死矣。 发于股阴,名曰赤施,不急治,六十日死。在两股之内,不治,十日而当死。 发于膝,名曰疵痈,其状大痈,色不变,寒热,如坚石,勿石,石之者死,须其柔,乃石之者生。 诸痈疽之发于节而相应者,不可治也。发于阳者,百日死;发于阴者,三十日死。 发于胫,名曰兔啮,其状赤至骨,急治之,不治害人也。 发于内踝,名曰走缓,其状痈也,色不变,数石其输,而止其寒热,不死。 发于足上下,名曰四淫,其状大痈,不急治之,百日死。 发于足傍,名曰厉痈,其状不大,初如小指发,急治之,去其黑者,不消辄益,不治,百日死。 发于足指,名脱痈,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不衰,急斩之,不则死矣。 黄帝曰:夫子言痈疽,何以别之? 岐伯曰:营气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热。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然不能陷,骨髓不为燋枯,五脏不为伤,故命曰痈。 黄帝曰:何谓疽? 岐伯曰:热气淳盛,下陷肌肤筋髓骨肉,内连五脏,血气竭,当其痈下,筋骨良肉皆无余,故命曰疽。疽者,上之皮夭以坚,上如牛领之皮。痈者,其皮上薄以泽。此其候也。
【大意】
本篇论述痈疽的病因,病名及内外治法。
32、名著评点 《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是战国以前中医的概括和总结,它以古代气一元论哲学——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思想,形成了独特而又完整的中医理论体系。凡摄生、预防、生理、病理、病因、病机、诊法、治则、脏象、经络、五运六气、方药、针灸、膏摩、导引、按跷等理论莫不赅备,所以它是中医理论之渊薮。全书讨论了189 种病证(其中内科120 种,外科41 种,妇科11 种,五官科17 种),321种证候。它所载述中医治病方法十分宏富,有砭石、针法、灸祔、汤液、药液、醪醴、丸剂、必(火)齐、膏法、浴法、熨法、熏法、蒸法、薄帖、按摩、导引、行气、祝由、手术及情志疗法等等。 世界各国传统医学有许多种,绝大多数都被现代医学所取代,只有中医不但历数千年而不衰,而且一直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与中医有《黄帝内经》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卓有成效地指导着医疗临床实践有直接关系。中华民族有几千年的文明史,它的繁衍昌盛与中医所提倡的养生预防和直接与疾病作斗争的医疗实践密不可分,而这一切又都是在《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指导下进行的。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没有它便没有中医。后世中医虽不断丰富和发展,但都离不开《黄帝内经》这一理论基础。如《难经》是《黄帝内经》之后的又一理论著作,在许多方面对《黄帝内经》的理论予以阐发,它所提出的“独取寸口”和寸关尺三部诊脉法就是在《黄帝内经》“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素问·五脏别论》)、“气口成寸,以决死生”(《素问·经脉别论》)等理论基础上产生的。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所创立的六经辨证学说亦源于《黄帝内经》。概括地说,中医许多带根本性的医学观点都渊源于《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虽然是医学著作,但它又涉及到天文、地理、气象、物候、历算、运气、哲学等多种学科,因此有人把它说成我国战国时代的百科全书。 当然这种说法不无溢美之嫌,但也一定程度地反映出《黄帝内经》在我国科学技术史上的重要地位。《黄帝内经》认识到大地是一个球体,周围充满大气,居于太虚之中;它的气化学说、形气转化学说、形神统一学说都
是当时唯物主义哲学的最高水平。就文学而言,《黄帝内经》多为韵体,完全可以作为研究古音韵学的重要题材
。在《灵枢·刺节真邪》有“凡刺痛邪无迎陇,易俗移性不得脓。脆道更行去其乡,不安处所乃散亡”等一大段文字,属七言韵文,这应是我国七言诗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