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光”,是指元青花瓷器黑斑上泛出的光泽。读者在阅读本书前面章节时,已经看到诸多元和明早期瓷器上的锡光,在介绍晕散、黑斑和铁斑这些早期青花瓷器的特征时,照片上不时出现“锡光”,前面的照片已经告诉读者,“锡光”是和“晕散”、“黑斑”和“铁斑”相伴相生的。读者通过观赏“上海博物馆元青花莲瓣形纹盘”(图7-1) 和“河南省博物馆元青花玉壶春瓶”(图7-2)
时的特写照片,可以进一步了解黑斑上形成的“锡光”。
许多学者都对“锡光”有所描述。耿宝昌先生在《明清瓷器鉴定》一书中说:“在线条的纹理中常有钴铁的结晶斑点,呈星状点滴晕散,浅淡处结晶斑点较少,浓重处则凝聚成黑青色,藏青色或呈现金属锡光,并且下凹深入胎骨,迎光侧视或用手抚摸可辨凹凸不平之状”[1]。耿宝昌先生对金属锡光的出现范围和形状作了描述,即“‘晕散’‘浓重处’‘呈现金属锡光’”,形状为“凹凸不平”。关于金属锡光的形成机理,作者只说了“结晶斑点”四个字。
我们还是先从实物着手,来讨论锡光的问题。这里再选取几张对比强烈的特写照片,以说明如何识别正确的“黑斑”和由黑斑形成的反光—“锡光”。图7-3是洪武青花折枝折沿菊纹盘上的锡光,
图7-4是这件景德镇考古所藏洪武青花折枝折沿菊纹盘的全图;
图7-5明永乐青花花果纹盘上的锡光,
图7-6是这件首都博物馆藏明永乐青花花果纹盘全图。
观赏了图7-1(参阅前一篇博文)、图7-2(参阅前一篇博文)、图7-3和图7-5,再配以两张全图,读者应该对“锡光”的形状、光泽、弥散、区域和与黑斑的关系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当然,要真正掌握“锡光”的真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锡光”会因观赏时或拍摄时自然光或灯光的强弱、光线的角度、取镜的位置、黑斑自身的形状和烧制时溢出的情况而不同。
下面就来具体分析“锡光”的各种认识特征。
首先,“锡光”一定出现在“黑斑”之上,也就是说锡光的大小,绝不会超越黑斑的范围之外!作个比喻,“青花”是大地母亲,孕育了“黑斑”;“黑斑”传宗接代,诞生了“铁斑”,铁斑要长大,要获得自己的成长空间,它通过强烈的光泽―“锡光”,在呼喊自由。也许是釉面的桎梏,它们都没能走出母亲的控制范围,始终生活在母亲的怀抱中。再看一件元青花龙纹梅瓶,它2006年出土于钟祥市郢靖王墓(图7-7)
,图中的“铁斑”,层厚光强,因而形成的“锡光”十分刺眼,但是,锡光仍然被控制在黑斑之中。“锡光”在黑斑区域内,就是耿宝昌先生所说的“‘晕散’‘浓重处’‘呈现金属锡光”。这个认识特征,不在于学者们这么说,而在于它是元和明早期青花瓷器上的客观存在,所以,在苏来麻尼料青花瓷器的鉴定中,可以明确地写下这样的结论:凡是“锡光”在黑斑之外的一定是仿品。
其次,“锡光”的形状也是元和明早期苏来麻尼料烧制的青花瓷器的认识特征。“锡光”呈什么形状?答案是“锡光”没有形状!是不是在开玩笑?不是!这里说的是,“锡光”没有固定的形状。请看图7-8,
不同形状的锡光出现在牡丹花纹内。图7-9是一件仿品元青花瓷器,
在图中的花卉上,锡光呈现相同的形状,即都是圆点状,这种呈同一形状的锡光,如果不知道“锡光”的真实特征,很容易被迷惑。图7-10是展示于上海博物馆内由高安博物馆藏的元青花带盖梅瓶盖上的锡光,
读者可以清楚地看出上面的锡光,其形状没有共性。图7-11上海博物馆藏永乐景德镇窑青花折枝花果纹碗心内的锡光也是没有共同的形状,
而图7-12是这件瓷器的全图,
在器外表面上,所反射的锡光,也不是一个形状。由此看来,不同的瓷器,其锡光应该有不同的形状;同一件瓷器,它的锡光形状,也不会相同。还需要再举例吗? 因此,在元青花和明早期瓷器的鉴定中,现在又可以下一个结论:凡一件瓷器内,其所表现的“锡光”特征呈现相同的形状,这件瓷器一定是仿品。
(原文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