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5·19遇见腾冲丨走进非遗文化旅游展 感受非遗文化之绚丽

5月19日上午

第13个“中国旅游日”在腾冲市开幕

在和顺小巷设立主题为“看见保山”

非遗体验活态展区

立足保山特色、展现保山形象

以最具特色的非遗项目进行动态展示

展区以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现场展示(制作、表演)

与非遗产品静态展示相结合

展区力求丰富多彩

体现节日气氛和当地文化特色

展览持续三天(19日至21日)

欢迎广大游客前往参观

非遗体验活态展区有些什么呢?

今天,小编带大家云上观展

一起感受保山多彩非遗文化

腾冲市非遗活态展区

腾冲非遗体验活态展区展示项目有腾冲皮影戏、腾冲麦芽糖制作工艺、腾冲渔鼓,腾冲甲马画。游客可以体验皮影靠子彩绘、渔鼓表演、手工麦芽糖制作,神(甲)马手工印刷体验。

亮点: 传承人现场展示非遗项目(为皮影靠子彩绘、渔鼓人员现场演唱、扯麦芽糖、神(甲)马展示现场印刷),配合游客开展非遗体验,照相打卡;三个项目实物100件以上展示。

腾冲皮影戏

腾冲的皮影戏,在当地又称“皮人戏”、“灯影子”,是明朝洪武年间从湖广、四川一带传入的,有据可查的历史已有200余年。腾冲的皮影可以说是多种造型艺术的集合体,剪纸、工艺美术、雕刻……皮影的演绎结合了地方戏、相声、口技等传统表演艺术,在白布做的“荧幕”上表现得栩栩如生。

腾冲麦芽糖制作工艺

在固东,手工麦芽糖又被称为扯白糖,以糯米淀粉为原料,麦芽为辅料,经手工加工制作而成的糖源,无蔗糖,纯手工制作,制作历史悠久。

腾冲渔鼓

渔鼓,又叫“渔鼓道情”“梆梆筒子”,也称“仙戏”,是一种表演形式和大鼓书相似的中国民间传统曲艺,始于明末清初的道情戏,源于道教的歌“道情词”,因道士唱乐歌时配以渔鼓(道筒)伴奏,故古称“渔鼓道情”。兴起并流传于民间,盛行于清末,已有100多年历史。

腾冲甲马画

腾冲甲马,又名神马、纸马,是民俗宗教中进行祈福、禳灾、祭祀等活动时,用来与金银锞锭、纸钱一起焚化,或者独立张贴的印有各种神仙鬼魅的雕版印刷品。传统甲马画,用木板手工雕刻印刷,属于民间版画品种。

隆阳区非遗活态展区

隆阳区非遗体验活态展区展示项目有永昌墩绣、金鸡彩陶、乌铜走银。游客除了可以观看永昌墩绣技艺,金鸡彩陶制陶、绘彩,乌铜走银的打磨、雕刻、走银等工艺外,还可以体验金鸡彩陶现场彩绘。

亮点: 传承人现场展示非遗项目,配合游客开展非遗体验,照相打卡;展出“墩绣十二生肖”香包工艺品及其他墩绣文创产品参展。

永昌墩绣 传统工艺是流传在保山市隆阳区的一种刺绣工艺,民间俗称“掇绣、掇花、戳绣、戳花”。它既是文化艺术品,又是日常生活用品,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永昌墩绣主要用于制作“送祝米”的婴儿用品和新娘出嫁时制作帐沿、枕头套、被面等。现在主要用于制作“送祝米”所需的裹被、抱圈等。

金鸡彩陶 产品多集中于工艺品,造型优美,色泽艳丽,演绎出金鸡绚丽旖旎的金鸡土陶文化。彩陶融入了雕刻和彩绘工艺,糅合了传统艺术文化元素,提高了彩陶的艺术含量,使得彩陶的审美性大大增强。

在工艺美术界,云南的乌铜走银曾与北京的景泰蓝并称为天下铜艺双绝。以铜为胎,胎体光润,雕以花、鸟、鱼、虫,或风景、或人文,以熔化之银(或金)水注入花纹细理间,打磨光滑。岁月沉淀后,胎体变为乌黑,花纹图案游走于乌黑铜胎上栩栩如生,故称“ 乌铜走银 ”。

施甸县非遗活态展区

施甸县非遗体验活态展区展示项目有布朗山歌、打草鞋、布朗族服饰。游客可以体验布朗族服饰刺绣、钉纽扣现场教学。

亮点: 传承人现场展示非遗项目,配合游客开展非遗体验,照相打卡;现场有山歌演唱、打草鞋技艺、布朗族服饰刺绣以及纽扣传统缝制方法的展示;布朗族服饰文创产品约30件采用展台展示。

打草鞋

布朗族的习俗,不会打草鞋就嫁不了人。制作草鞋的材料是火麻皮,火麻皮裁成麻线,反复搓揉,增加柔性。麻线成型后,先用麻线手编制作鞋底,再用红、绿、白、黄、蓝、青七色编织成大小一致的七个镂空花状,制成鞋面。最后从鞋尖到鞋跟的各个部位用多姿多彩的绒线球装饰其间,姹紫嫣红,煞是好看。

布朗族服饰

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的布朗族为古哀牢国土著民族“百濮”后裔,至今保存着自己独有的民族服装。布朗族妇女服装颜色多以绿、红、青、紫为主,衣裤色彩跳动较大。布朗族的男性服装,一般是上身穿对襟衣,外套青布褂,头上缠黑布包头。

龙陵县非遗活态展区

龙陵县非遗体验活态展区展示项目有象达纸伞、象达面塑、傈僳族服饰。游客可以体验油纸伞绘图、面塑捏制上色。

亮点: 传承人现场展示非遗项目,配合游客开展非遗体验,照相打卡;实物40件以上展示。

象达纸伞

“象达人面竹纸伞”至今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并获得了较好的发展、保护和传承。是研究汉族原始手工制作形态的珍贵资料,是对比研究此类手工艺制作体系的活资料,具有很高的科研和文化价值。

象达面塑

象达姑娘心灵手巧,汉族民间面塑传承人钱庆美,是当地捏米粑粑艺人,民间尊称为“捏粑粑师傅”。以面团为原材料,以动物花草以及人物为题材,用一双手捏成各种塑像。制作好的塑像,生动形象,传神逼真,饱含民间艺术的无穷魅力,给人一种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

傈僳族服饰

傈僳族是个勤劳勇敢而豪放的民族,展现在服装上就以大红、大黑、大绿为主,因此,傈僳族服饰色彩艳丽多姿,受到很多人的喜爱。龙陵黄连河的傈僳族服饰延续了传统纯手工制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原生态民族文化符号。

昌宁县非遗活态展区

昌宁县非遗体验活态展区展示项目有昌宁苗族服饰传统技艺、昌宁苗族服饰、彝族唢呐展演、苗族芦笙曲、舞箐鸡摆尾。游客可以体验苗族织布、纺线、刺绣、苗族小调、唢呐乐。

亮点: 传承人现场展示非遗项目,配合游客开展非遗体验,照相打卡;吹奏苗族芦笙,表演箐鸡摆尾舞蹈;现场进行《迎宾调》演奏。

昌宁苗族服饰传统技艺、昌宁苗族服饰

2006年5月20日,“昌宁苗族服饰”作为“民俗类”被国务院(国发﹝2006﹞18号文件)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2018年5月15日,“昌宁苗族服饰”又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为“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项目。一套完整的苗族妇女盛装包括包头、上衣、披肩、围腰、腰带、短褶裙等大小十八件套组成,因此被形象地称为:“十八一朵花”。

苗族芦笙曲

芦笙响,脚板痒。作为苗族精神文化的象征,芦笙广泛存在于苗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彝族唢呐展演

居住在黑惠江畔的珠街彝族人民是一个热爱音乐的民族,在红白喜事、建房、祭祀、火把节等民间活动中,还继承和流传着吹唢呐的习俗。唢呐演奏在昌宁被称呼为“吹打”,表演唢呐的艺人被称为“吹打师傅”。

除了上述非遗文化展

和顺小巷每天轮流展示

组织编排的各30分钟的特色文艺节目

活动精彩还在举行

赶快约起来吧~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腾冲  腾冲词条  文化旅游  文化旅游词条  绚丽  绚丽词条  遇见  遇见词条  走进  走进词条  
热文

 电汇一般多长时间到账

电汇按照连接方式可分为直连电汇和间联电汇。直连电汇可以实时到账,一般同城同行间汇款都是用直连电汇的方式;间联电汇的到账时间一般要视情况而定,但到账速度不会快于直...(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