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引药达所,中药的“向导”——药引的研究进展

药引是引药归经的俗称,是医家专为提高方剂疗效,引导组方中药物药力到达疾病所在的部位或经络,使药物能直达病所,同时降低组方的不良反应、照顾兼证、保护胃肠道、调和诸药等所设。药引一般作为方剂中的佐使药,归经较为单一,能够引药直达病所。

引经药也称“引经报使药”,指方剂中的配伍能够使组方中君药、臣药归经作用定向加强或发生变化的中药,即某些药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1-2]。引经药在方剂中主要是使药,引导诸药达病所,如临床常用的疾病部位在下的方剂中常加入牛膝引药下行,疾病部位在上的方剂常加入桔梗引药上行;有时也可能是君、臣或佐药。药引与引经药在方中所处地位并不相同,引经药可作为方中的主药,而药引在方剂中不起主要的治疗作用。

方剂配伍角度来说,药引虽具有引经、缓和药性等特点,与处方中的佐使药功效一致,但严格来说,药引并不直接参与方剂的组成。从中药理论来讲,药引的内含较引经药宽泛,不单纯局限在药物的归经性能上,药引与引经药在概念与临床应用上虽有相近之处,与经络理论有一定的联系,但药引中既包含一些引经药的应用也有一些随证加减药的存在[3-4]。有时药引本身就是引经药,可引药达病所,与引经有类似之处。在对《医宗金鉴》中药引的使用进行研究时,药引讨论的范畴涵盖了引经药、引子药等[5]。

在组方中加入药引是中医药的一大特色,然而在现代中医的临床处方中,药引的作用往往被忽视。特别是在服用中成药时,由于没有正确使用药引,使中成药的疗效大打折扣。因此,本文以常用中药药引作为切入点,结合近年来发表的文献及古籍,对中药药引的概念与起源发展、药引的不同分类方式及具体作用、药引应用规律和现代药引临床研究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1 药引的起源

药引是中医方剂治疗的一大特点,起源甚早。因其具有引药达所的作用,故古代医家有“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则不达病所”之说。药引的起源与发展大致经过了3个时期:秦汉时为药引理论的萌芽期;唐宋时为药引理论的雏形期;金元时为药引理论的形成期[6]。

《黄帝内经》中最早出现药引的记载,之后在多本中医药典籍中均有提及药引的篇章。东汉时期,《伤寒论》桂枝汤用法指出:药煎成取汁,“适寒温”,“服己须臾,啜热稀粥”,以助药力的药引记载。《伤寒论》被誉为“方书之祖”,其中113个处方中有52个使用药引,但其药引品种有限,主要包括生姜、甘草、大枣、粳米、酒、醋等[7-8]。

药引的记载在宋代以前可见于《五十二病方》中“以蜜和”“米一升”等,《千金药方》中艾叶汤的使用也提及了“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的用法。

到了宋代,药引发展到了另一阶段。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处方共788张,每一个方剂中都有用到药引[6],且在同一时期的《圣济总录》中,收录方剂约有20 000首,有药引的方剂有9249首,占全部方剂的一半,在方剂中应用药引的种类130余种,在运用过程中,多味药配伍组成药引,是与前代方书中记载的应用药引的方式所不同的地方。

金元时期,《珍珠囊》明确提出引药为“引经报使”之说[6]。在明清时期,药引理论发展迅速,专著《药引论》问世,在清代《资蒙医经》中全面总结了药引的作用[9]:“酒入药为引者,取其活血调经;姜入药为引者,取其发表助凝;小枣入药为引者,取其消散开胃;大枣入药为引者,取其补血健脾;龙眼入药为引者,取其宁心利水;灯芯入药为引者,取其得睡神归;葱白入药为引者,取其发散诸邪勿住;莲实入药为引者,取其清心养胃和脾。”,正如程文囿《医述》记载:“古今汤方尽,药引无穷,灵机取用,各有所宜”。

2 药引的分类及作用

2.1 药引的特点

作为方剂中重要的组成,药引主要有4个特点:(1)药引的来源较为广泛,大多送服中成药的药引来自于生活中的常用食品,如生姜、大枣、酒、盐、红糖等;(2)有些药引在药店不易保存,需随采随用,如鲜荷叶、鲜芦根等;(3)药引在方中作用明显,若不使用则可能致使药效下降;(4)药引相对其他药材价格较低,很多药材可以就地取材。

中药药引的主要作用是把药力引导到病变部位,使药物充分发挥治疗作用。中药药引可以看作是早期的靶向治疗,在中医的临床运用中,中药的运用也讲究药物和作用靶点位置的距离。化学药载体是将药物与载体分子相连,提高药物的选择性,使活性物质作用于目标细胞,防止其与正常细胞相互作用[10]。载体常常包被于药物之外通过被动或主动转运进入真核细胞的浆膜,之后载体自身破坏释放药物,发挥治疗作用。中药药引与化学药载体二者的理论基础完全不同,但二者向病变处输送药物、提高药物疗效的目的是相同的[10]。药引的引药归经和载体将药物送往靶部的实质是一样的,均是为了提高药物的选择作用。但中药药引同时具有与主药的协同作用,这一点是载体所不具备的。

2.2 药引的分类

药引的发展时间较长,在后期“百家争鸣”中,对于药引的分类方法有很多方法,大致归类为3种。

2.2.1 按照药引归属类别进行分类[4,10-11]

此类中药引可分为:(1)药物类药引,包括引经报使类例如桔梗、防风等及调和诸药类如甘草等;(2)食物类药引,依据《圣济总录》《滇南本草》《时病论》等古籍进行分类,可分为粮油类、果品类、禽畜类等6类;(3)其他类药引,如芦根、荷叶等。

2.2.2 根据治疗证候分类

可分为解表类、清热类、活血类、补益类、理气类等9类。如解表类药引常使用生姜、葱白等;清热类药引常使用芦根、竹叶等;补益类药引常使用大枣、蜂蜜等。

2.2.3 根据治疗疾病进行分类

在临床上根据药物作用不同,在治疗不同证候选择的药引也有所不同[12]。药引在方剂中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治疗各种疾病的方剂中都有使用药引,此外,在使用云南民族医药治疗肝病时,药引也常常出现[13]。

(1) 治疗头痛病:古代医家根据患者自述头痛症状及部位的不同使用药引也不相同:羌活、蔓荆子用于太阳头痛;吴茱萸用于厥阴头痛;柴胡、川芎用于少阳头痛;白芷用于阳明头痛等。

(2) 伤科内治:依据升降浮沉等特性,针对特定部位所对应的病症选择药引,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14],可分为伤在头面颈项部、胸腰躯干部及四肢3类。

(3) 治疗心血管疾病:以灯心草、龙眼肉为代表的心系药引长期广泛地应用于方剂中。在相关研究中,将心系药引分为通用类、清心类、重镇类、补益类、化痰类、通络类及其他类[15];分别对应各种外感、内伤病证、清热除烦、重镇安神、补血和中、化痰开窍除秽、气滞血瘀等症状。应力[16]通过研究使用药引对利用云南民族医药治疗心病的影响,发现云南少数民族经常使用药引,且种类多样,包括酒、红糖、蜂蜜、猪心、淘米水、猪油等。

(4) 治疗咳嗽、保护脾胃:唐荥[17]通过研究《清宫医案集成》中收录的治疗咳嗽的病方及不同方剂使用的药引,发现在所有方剂使用的药引除桔梗外,其余药引多用在保护脾胃、促进药物吸收,常用生姜、红枣等;理气化湿、清热利水,常用荷梗、灯心草等;针对证型及症状使用药引增强疗效;因时制宜使用药引。

(5) 养血安神:同时发现在使用归脾丸进行抑郁症的治疗时,若加入不同的药引,可以根据每个患者所表现的具体症状进行治疗[18]。如加入合欢花可以增强归脾丸的抗抑郁作用;加入玫瑰花可以增强归脾丸的养血安神之功等。

(6) 眼病外治:孟丹等[19]通过对《圣济总录·眼目门》眼病外治经验进行探究,发现眼病外治方在组方基础上灵活使用药引,药引可作为溶剂与其他药物共同煎煮,或在发挥药效的基础上作为赋形剂使用,或直接作为赋形剂使用,如蜂蜜可补益中脏,收湿敛疮,又可作为基质同他药煎煮后赋形为膏剂。宋代所应用的散剂类似于现代成药,成方相对固定,药引的灵活使用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原方的不足,值得借鉴。

2.3 组方中常用药引

2.3.1 单味药引的具体应用

在现代中医药的应用中,常用的单味药引有13种。药引的用法用量对最终的治疗结果具有重要作用,在临床上对于药引的使用有严格的要求。因此,对其主要作用、用法用量及代表方剂进行归纳[20-23],见表1。本文主要对中药方剂中应用较多的黄酒和粳米进行介绍。

在现代中药中,也常用药引送服中成药以提高疗效,《中国药典》2020年版中收录了53种用药引送服的中成药,相较于《中国药典》2015年版增加了16种,见表2。对2005—2020年4版《中国药典》中中成药所使用的药引进行统计,发现送服中成药的方式中所含药引的数量逐渐增加,但药引的数量未发生变化仍为19种[24]。

2.3.2 常用2味药引的使用规律

在古籍中出现的方剂除现在被大众所了解的单味药引以外,在一些方剂中还存在使用2味及多味药引的现象。

目前经常提及的一方二引,2味药引一般为生姜与大枣、生姜与甘草等,以生姜、大枣在古籍中出现次数最多。《伤寒论》中亦多次使用姜枣作为药引,在小柴胡汤、小建中汤、桂枝加大黄汤等方剂中均有应用。张善举[27]对于《伤寒论》中使用姜枣药引的规律进行总结得出结论:调和营卫,必用姜枣;和解少阳,多用姜枣;强急疼痛,多用姜枣;表里兼治,可用姜枣。

除一方二引之外,在对于清宫药引应用进行研究时发现,清宫医案中多次出现一方中使用多味药引[8]。如羌活冲和汤中,药引为葱头、生姜、红枣肉;导赤各半汤,药引为姜、枣、灯芯、龙眼肉[12]。

2.4 黄酒及粳米作药引的作用

2.4.1 黄酒作药引的原因说明

酒在我国中医药中使用范围较广,可以炮制中药,制作药酒或用于制作不同剂型的中成药,且酒的种类较多,因此进一步对为何常选用黄酒作药引进行说明。

酒作药引是指在服用某些主治药物的同时服用少量黄酒或白酒,或直接用黄酒、白酒送服主治药物[28],《金匮要略》栝蒌薤白半夏汤中提到:“半夏半斤,白酒一斗,右四味,同煮”。我国酒类可大致分为黄酒、白酒、啤酒、果酒4类。但由于白酒酒精度相对较高,过多饮用对身体各部分都有一定的损害;果酒中含有的有机酸和其他物质不宜与中药进行配伍;啤酒酒精含量低,难以发挥作用,均不宜作为药引使用。黄酒的酒精含量适中,可以溶解药物的有效活性成分,且含有多种营养物质,具有通血脉、厚肠胃、润肤、散湿、养脾的功效[28],故在临床应用中较多,如服用除痹行瘀散寒止痛的中成药时,多用黄酒送服[25]。

2.4.2 粳米在方剂中的配伍应用

在治火热之证时需用大量苦寒药物,苦寒之品伤脾胃,加入一撮粳米可护胃气。《伤寒杂病论》中有7首方剂应用粳米,如清暑解热的白虎汤、治疗少阴证的桃花汤等[9]。

粳米在古代多与主药配伍使用[22],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与清热药配伍,除烦止渴,如在白虎汤中以粳米作为佐药,助君药石膏、臣药知母行清热之功,同时缓以粳米、甘草之和,养胃生津而不伤正;与收涩药配伍,和中止泻;与补虚药配伍,益脾胃等。

在《金匮要略》中,也有部分方剂使用粳米作为药引:白虎加人参汤方中提到:“粳米六合……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白虎加桂枝汤;麦门冬汤方“粳米三合、大枣十二枚”;附子粳米汤方“大枣十枚,粳米半升”;桃花汤方“干姜一两,粳米一升”等。

3 组方中添加药引的必要性

在对方剂中加入药引及用药引送服中成药的原因进行研究时,分别从药引具有引药达所、制约毒性、缓和药性、增强疗效、扩大应用、矫味、保护胃肠道这几方面作用进行具体阐述,并举例佐证,见表3。

张睿有言:“汤之有引,如舟之有楫”。《宣明论方》中使用润肺散治疗小儿膈热,咳嗽痰喘者:“上为末,以末和作饼子,炙黄为末。每服一钱,温水化乳糖下,日三服,效乃止”,在此方中用乳糖作药引,达到矫味作用,促进小儿正常服用。

药引在某些时刻还具有心理作用[29]。有不少患者认为服用中药均需要药引,没有药引则没有疗效,尤以郁证及多虑病人为主,因此在处方中多加入一味药引,虽效用不大,但对于患者有着积极的心理暗示,可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4 药引的应用规律

在对药引的应用规律进行探究时,首先对于药引的使用方式进行归纳,以指明正确使用药引的方法,本文主要从4个方面详细论述药引的应用规律。

4.1 药引的使用方式

使用药引的方式概括起来主要有4种[4]:(1)在服用中成药时,根据不同的功能选择不同的汤引送服;(2)药引与方剂中其他药物一同煎煮;(3)药引煎汁后煎剂作溶剂煎煮处方中的其他药物;(4)药引单煎取汁,送服另煎的主药。

4.2 药引的运用方式

针对不同时间、不同人群、不同地区、疾病的不同特点,药引的运用方式也有一定的改变。

4.2.1 依据季节时令不同使用药引

由于季节时令不同,人体内部随着季节时令发生变化的规律,药引也会有不同的应用方式。《医宗金鉴》中提出根据季节时令的不同,药引应当灵活运用[5]。如加味健步虎潜丸本应用淡盐水送服,但在冬日服用则选用淡黄酒作为药引。在《圣济总录》中,往往根据疾病不同的发病季节以及发病时辰选择不同的药引[31]。

4.2.2 药引在各科中的应用

在不同的科室,针对不同的人群,相同的方剂使用的药引可能不同。此规律在《医宗金鉴》《圣济总录》及清宫药引的使用特点研究中均有体现[4-5,8]。黄酒、童便、灯心草多用于外科;妇科多用温酒、砂糖、益母草;灯心草和竹叶多用于儿科;黄酒、无灰酒、童便、生地黄通常用于骨科;在眼科多用茶清;使用芫荽治疗痘疹。老人多体阳虚,筋骨运行迟缓,多以酒做为药引;对于以酒作为药引的方剂,若患者不能喝酒,则进行变通选择其他药引。

清代著名中医妇科专著《叶氏女科证治》[30]处方后常依据方剂功效选取合适的药引,常用的药引有姜、枣、葱、糯米、灯心草、乌梅等,《傅青主女科》中仅安心汤中标注荷叶为药引。

4.2.3 依据治法治则运用药引

药引的使用多遵循疾病本身的特点及疾病所对应病因、病机、治法治则规律。在《圣济总录》中提出依据疾病特点应用药引[4],根据是否发汗、病情的轻重缓急及变化等,在不同时期使用不同的药引。如生姜在《医宗金鉴》中有广泛的应用,但所用生姜部位根据病情不同而不同:发表用鲜姜、温中止血用炮姜、解胀用姜皮、消痰用姜汁等[26]。

对于相同的病证,由于引起疾病的病因与病机不同,所对应的治法治则不同,在治疗时所使用方剂及药引也不同,根据相关文献汇总得到相关规律[4,11,20],具体内容见图1。

4.2.4 云南地区使用药引的特点

在《滇南本草》中根据方剂中药引的使用规律进行总结可知:云南地区喜用调味品、酒水等作为药引,善用药酒作为药引[11]。

杨爱国等[31]在对张恩树医师的药引运用方法总结的过程中,发现新鲜枇杷叶可作为治疗风热咳嗽的药引;治疗暑湿感冒可以荷叶、荷蒂、荷梗做为药引;治疗水热互结的鼓胀可以葫芦作为药引等。

《金匮要略》中五苓散后注明:“上五味,为末,白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为治疗虚热证使用药引的典型代表。在治疗太阳病使用的栝蒌桂枝汤方中也有“啜热粥发之”的记载;《近效方》中术附汤中“每七钱匕,姜5片,枣1枚,水盏半,煎七分,去滓服”等。

5 药引的现代临床研究

中药药引在现代临床研究中从微观出发,基于现代医学与药理学,出现“药引载体说”“药引受体说”[32]。王利胜[32]提出桔梗的舟楫之说,引药上行,与桔梗皂苷的表面活性所决定的增溶作用和对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有关。现在也有研究发现脂肪细胞膜上存在着中药半夏的蛋白受体,并认为在细胞膜表面有所谓的“寒凉受体”“温热受体”等中药受体的存在[33]。

而对于一些药食同源的药引,研究人员进行相关的分子层面研究表明其在细胞上具有靶点。玫瑰花有一定的抗抑郁作用,对其有效成分及作用靶点进行筛选,发现玫瑰花与抗抑郁相关的核心成分包括芹菜素、槲皮素、山柰酚、异丁香酚、异槲皮苷、等17个,对应作用靶点包括蛋白激酶B1、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2、雌激素受体1等在内共31个[34]。对于葱白的提取物进行研究,发现其提取物在干预缺氧/复氧模型损伤后的细胞,该组细胞的渗透性显著恢复,证明葱白提取物可降低缺氧/复氧模型细胞通透性的功能[35]。

对于生姜进行现代药理学的特性研究,发现生姜的有效成分姜酚、姜黄素等均具有调脂降糖的功能,通过与细胞上靶点的结合抑制相关基因的表达[36]。此外,生姜中的姜辣素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性,可起到抗肿瘤作用,动物实验验证发现姜辣素还具有调节血压、调血脂等其他功效[37]。对甘草的生物活性成分进行提取研究发现,甘草甜素[38]具有抑癌作用,通路分析结果表明甘草甜素对肿瘤细胞的凋亡、自噬、增殖等具有影响,同时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转移。

在对于经典名方实脾散进行古今应用研究时,发现从古至今大部分医家在使用实脾散时以姜枣为引,且使用实脾散在临床开展随机对照试验,证明实脾散可以对腹水、心力衰竭、腹泻、水肿、慢性肾炎对病证进行治疗[39]。

6 结语与展望

以往对中药药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药引的一些概念性总结上,而对药引的现代化研究和新收录的中成药是否使用药引的关注度较低。但不可否认的是药引在治疗疾病时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在很多老中医所开出的方剂中也依然可见药引的踪迹。在对一些名老中医的病例治疗的用药规律及《中国药典》中中成药的服用发法进行归纳整理时,也强调部分药物在服用时需用药引送服,证明药引的重要性,及在治疗疾病时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不管从我国目前的发展还是从当前的临床处方来看,中药药引的研究,其局限性在于仅针对药物类药引进行一些分子层面的研究以及药引概念上的研究归纳,而药引在人体内具体作用机制并不清楚,在未来发展中为探究药引的作用机制,补全中医药理论中关于药引的空白,在探究方剂治疗某种疾病时,可设计动物实验增添加入药引的试验组,探索药引的安全性及与对照组相比治疗效果如何;在证明药引的安全性后,可在临床治疗中招募受试者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进行实验数据记录及效果比对。

同时在针对方剂进行网络药理学研究的同时可加入药引进行对比研究,进一步探究加入药引后方剂与疾病的作用靶点,及药引治疗某种疾病时在人体内的信号通路与作用机制。总之,在尊重中药饮片的用药传统,去粗取精,探究药引的作用机制的同时,利用好药引,深化和实践药引理论,提高中药临床疗效。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略)

来 源:李嘉昕,张铁甲,李晶芳,孙 瑜,宋丽丽.引药达所,中药的“向导”——药引的研究进展 [J]. 中草药, 2023, 54(9):3004-3011.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研究进展  研究进展词条  向导  向导词条  中药  中药词条  
热文

 你认为好的教育是怎样的?

好的教育是“教育无痕”,暨“润物无声”的教育。 1.环境的影响,耳濡目染,是好的教育:我们大家都熟悉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吧!三岁的孟子和母亲相依为命,为了给父亲...(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