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跟着华为混,根正苗红的北汽蓝谷无论如何都想不到:在短短的一年间,被私营小咖赛力斯“甩十八条街”,极狐总裁王秋凤任职不足一年就挂冠而去。
最近北汽蓝谷旗下极狐品牌总裁王秋凤离职,引爆了资本市场的热议,这个曾经的国产EV之王陷入了“破鼓万人捶”的境地。
前两年,几乎人尽皆知,北汽蓝谷和小康股份是一对难兄难弟,这两家公司旗下的极狐汽车和赛力斯销量惨淡,年亏损额都是几十个“小目标”。
如今,北汽蓝谷和赛力斯依旧亏损不止,1-9月份赛力斯亏损近27亿元,北汽蓝谷亏损35亿元。
不一样的是,赛力斯的销量增加了254%,赛力斯品牌月销量上万台,且正在扩建第三座工厂,而北汽蓝谷收入下滑近40%,年计划的极狐汽车4万台销量,如今仅完成9700余辆,完成度不足25%,月销量不足1000台。
为何HUAWEI inside救赎了赛力斯,却没能终结极狐向下沉沦?
有观点认为,原因在于,前者把灵魂交给了华为,而后者只想部分借势,扭扭捏捏,摇摆不定,才酿成了如今的结果。无论如何,没有加入华为智选合作模式,恐怕让北汽蓝谷错过了扭转局面最好的时机。
曾经的王者
北汽蓝谷的高光时刻,讲述故事的能力和取得的成就,比亚迪要好听好看得多。
2008年比亚迪发布国内第一款电动汽车F3DM,2009年北汽集团就成立了北汽新能源有限公司,目标也指向电动汽车,2016年之前北汽新能源的股东都是北京国资委旗下的“富爸爸”,虽然年年亏损,但也不差钱,而且还享有丰厚的补贴。
依托于根正苗红的背景,外加北京的各种资源支持,北汽新能源的车型迅速被导入出租车、分时租赁市场和网约车市场等B端市场,2014年销量5510辆,2015年销量超过1.5万辆,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个销量数据简直“不堪入目”,但彼时纯电汽车产业方兴未艾,纵观国内外,北汽新能源俨然已跃居国内第一、全球第四纯电车型出货量的汽车厂商。
随之而来的,是风险资本兴奋地逐利之旅。
2016年北汽新能源启动了A轮融资,估值作价51亿元,一口气引进了22个投资方,其中包括宁德时代、高轩高科、360等多家上市公司,此后又融资了2轮,奔驰母公司戴勒姆也斥资6.34亿元加入股东序列,到2018年未上市之前,北汽新能源年销量达103,199辆,同比增长98%,成为国内首家年产销超过十万辆的纯电动车企,加上北汽新能源的股东数量高达35家,形成了囊括北京国资、互联网公司、电池公司、电机公司、能源企业等多家企业的豪华阵营。一时间风光无二。
2018年,通过资产置换,北汽新能源借壳前锋电子成功登陆A股,证券名称也改作北汽蓝谷,市值被拉抬到500亿元以上,接近比亚迪的一半。同年,小康股份旗下的金康新能源才注册成立。
2018年北汽蓝谷的销量攀升至15.8万辆,就此蝉联七年的国内新能源销冠。
然而2019年便成了北汽蓝谷的分水岭,向C端转换处境不利,B端优势又逐渐被吉利、比亚迪等瓦解。2019年北汽蓝谷的汽车销量回落到15.1万辆,净利润9201万元,扣非净亏损8.73亿元。
2020年和2021年北汽蓝谷在EV蓬勃需求的市场当中,却展现出了重力加速度般的“大跳水”。2020年北汽蓝谷实现营收52.72亿元,同比下滑了77.65%,净利润-64.82亿元,2021年亏损52.43亿元,销量仅2.6万辆。
放不下身段?
同期的小康股份旗下的金康新能源,销量更是凄惨,2021年全年销量不足万辆。值得注意的是,在2019年,北汽蓝谷和小康股份均与华为达成了全面业务合作协议。2021年,依托华为解决方案,金康推出赛力斯SF5,北汽蓝谷旗下的极狐品牌推出阿尔法S,然而二者均未创造出眼前一亮的销售奇迹。
转瞬之间,2022年二者就大相径庭。金康旗下赛力斯华为合作车型月销上万,而极狐今年前三季度的销售成绩,还赶不上赛力斯的一个月。
要知道,2021年赛力斯SF5上市之前,极狐阿尔法S就导入了华为的自动驾驶系统,并且搭载了鸿蒙OS智能互联系统,自动驾驶的视频在国内外均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国内券商研究机构也认为,北汽蓝谷全面拥抱华为,会尽享全栈解决方案红利。
为何现实却是颠倒?实际上,2021年初,赛力斯的工程师就一语道破:我们与华为合作深度,不是极狐所能比拟的。
对比不难发现,2021年初,赛力斯推出的SF5被加注“华为智选”标签,并且余承东在微博大肆宣传,还引入华为旗舰店售卖。相反,极狐与华为合作的车型,虽然被命名为阿尔法S华为HI版,但是因为没有“智选”二字,未能打入华为旗舰店。
如今赛力斯的两款热销车型问界M5、M7,均有一个共同特点:从设计到销售全部是由华为所主导,问界的车机系统、电驱系统、中控、音响、激光雷达等均是由华为供应。赛力斯自身的能动性被大幅弱化,以至于公众只记住了“华为问界”,而不是“赛力斯问界”。
细究极狐阿尔法S,则不难发现,除了电控、座舱系统和自动驾驶相关的软件外,极狐的阿尔法S核心硬件基本没有华为的声影。
还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是,今年阿尔法S悄然升级华为HI版为全新HI版,虽然内部仍在使用华为的软硬件,但去掉了华为标签,在官网首页海报甚至也没有附带“华为”二字,之前市场传言极狐和华为闹掰恐怕不是空穴来风。
被过往的成功所拖垮
说起来,赛力斯才是真正全面拥抱华为,北汽蓝谷与华为似乎渐行渐远,甚至毫不客气地说,华为和北汽蓝谷注定尿不到一壶。
浅层次分析原因,无非是赛力斯的草根出生,势单力薄,委身华为借力借势,是形势所迫,而北汽蓝谷“出身名门”,曾一度出道即巅峰,霸榜长达8年之久,哪怕衰落,也抱持着“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的心态,不愿彻底把极狐的灵魂交托华为。
恐怕这个观点还只是表象。
摊开北汽蓝谷的发展史,则是纯电汽车的拓荒史。北汽蓝谷自言在新能源乘用车方面已经构建并形成了系统的研、采、产、销、服全价值链体系,并自主掌握先进的电动化和智能化技术。可以推定,经过10年发展,在北汽蓝谷各个业务线和产品线扩充了大量员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管理链和供应链机制。
上市当年北汽蓝谷的员工规模近4000人,内部利益链、价值链逐渐成型,加上北汽蓝谷自身的企业性质特征,华为很难全面介入到合作的每个环节,反观赛力斯,赛力斯本身是私营性质,机制灵活,而且新能源业务创立伊始如同一块白板,引入华为合作且放权华为主导,简直就是一句话的事。
最终,从车型命名和产品供应就可窥见华为角色的不同。赛力斯眼里华为是全面战略合作伙伴,而北汽蓝谷眼里的华为,恐怕只是供应商Tier1。
另一被忽略的层面,则是北汽蓝谷与股权关系的盘根错节。
在借壳之前的多轮融资当中,北汽蓝谷引入多个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企业直接或间接入资,其中就覆盖包括电池、电机、电控以及充电桩等电动汽车关键零部件厂商,如宁德时代、大洋机电和国轩高科等。另外,北汽蓝谷又通过投资参股布局了多个供应链企业,例如北汽大洋电机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匠芯电池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西门子汽车电驱动系统(常州)有限公司和麦格纳卫蓝新能源汽车技术(镇江)有限公司。
这种股权关系建立,加强和深化了多方与北汽蓝谷的合作层级,在供应体系之中形成了稳定利益链条,自然也就容不下华为“大包大揽”的合作模式。相反赛力斯则没有此类包袱,反而轻装上阵,对华为言听计从。
更重要的是,随着赛力斯与和华为合作的问界M5、M7巍然崛起,华为更加坚信智选模式的可行性,合作主导权自信也随之膨胀。这显然与北汽蓝谷的现状现状格格不入。
无法全面借助华为的声势,并不意味着北汽蓝谷没有了翻转的资本,丰厚的账面资金,光彩熠熠的信用背景,都是北汽蓝谷的筹码,北汽蓝谷自信押注营销推广,可以实现比拟“华为智选”模式的效果。然而从结果来看,哪怕单量极狐的平均营销费用攀升至8.9万元,也未能力挽销量下滑的颓势,还陷入了越卖越少、越推越亏的死循环。
这也难怪北汽蓝谷的核心管理层频繁变动,此次王秋凤的挂冠离职不见得是坏事,改造极狐,战略变革已迫在眉睫,变革必然伴随着人员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