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多有桉树种植导致涵养水源不足的看法,认为桉树是“抽水机”,这些说法是否有科学依据?
桉树有哪些特性,是否对重点敏感生态区域的环境产生影响?
当前是否有探索桉树发展新模式的可能性,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
近日,南方农村报(下称“南农”)采访了原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桉树研究开发中心主任、中国林科院速生树木所原所长、中国林学会理事兼桉树分会主任委员谢耀坚。
曾是广东造林先锋树种
有力保障国家木材安全
南农: 广东是最早引进桉树的省份之一,桉树种植面积大,具体而言,广东最早从什么时候开始引进桉树?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谢耀坚: 最早在1900年前后,广州的岭南大学引进了一批桉树。1916年,大叶桉被引种作为粤汉铁路广州至衡阳段的行道树。1920年,著名林学家陈焕镛引进一批桉树到石牌(原中山大学农学院)。1954年,广东省在湛江成立粤西林场(现中国林业集团雷州林业局有限公司),开始大面积系统引种和栽培桉树,并率先在全国取得成功,1990年,湛江市桉树面积270万亩,占全国桉树面积的1/4,成为全国最大的桉树基地。2000年,广东桉树面积已超过1000万亩,面积一直在全国领先,直至2010年,广西桉树面积超过广东。
1985年,广东省荒山荒坡面积超过全省山地面积1/3,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广东省委、省政府作出“五年消灭荒山,十年绿化广东”的重大决策,1993年底,广东消灭荒山的目标提早实现,成为全国绿化达标第一省,桉树是这场运动中的造林先锋树种和功臣。
南农: 桉树也是我国主要速生丰产树种之一,在我国木材供应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谢耀坚: 中国是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森林资源总量不足,且质量不高。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显示,我国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人均森林蓄积量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7。中国是世界第一大木材进口国和第二大木材消耗国,木材对外依存度超过50%,木材年均缺口达1亿立方米以上,木材供需矛盾突出,木材安全形势岌岌可危。
桉树是全世界公认的速生树种,具有生长快、轮伐期短、出材率高、用途广泛、经济效益好等多种优势,近几十年在中国发展迅猛,目前种植面积已接近600万公顷,约占全国森林面积的2.5%,年产木材4000万立方米,占全国木材总产量的40%。桉树产业已形成包括种苗、肥料、木材、制浆造纸、人造板和林副产品等在内的完整产业链,年产值达4000亿元。桉树在维护国家木材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和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抽水机”之说乃危言耸听
问题根源在于不科学经营
南农: 民间多有桉树种植导致涵养水源不足的看法,认为桉树是“抽水机”,这些说法是否有科学依据?
谢耀坚: 桉树是“抽水机”,这是危言耸听,完全不符合科学事实。任何植物生长都需要水分,水分的消耗主要用于蒸腾作用,即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枝叶等器官从体内散发到体外的现象。植物吸水的原理是:叶面蒸腾作用产生的蒸腾拉力传到根部,通过根系把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吸收到枝叶。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一株植物都是一部小小“抽水机”。
科学实验表明,桉树水分利用效率很高,每生产1千克干重生物量,桉树耗水785升,松树为1538升,相思为1323升。可见,桉树的水分利用效率很高。桉树由于生长快,总的耗水量可能比其他树种高一点,但并不构成危机。
在大自然正常的水分条件下,桉树的蒸腾耗水与大部分树种没有显著的差异。全球范围内桉树林分的蒸腾量多介于0.5~6.0 mm/天,集中于2.0~4.0 mm/天。国内主栽的桉树品种的蒸腾耗水速率普遍较低,广东湛江桉树人工林生态站和广西南宁桉树人工林生态站的相关监测结果表明:4年生尾巨桉林分蒸腾耗水量占同期降水量的25.18%,7年生尾巨桉林分蒸腾耗水量占45.20%,10年生尾叶桉林分蒸腾耗水量占34.2%;对同为10年生尾叶桉和湿加松树干液流进行连续监测,林分蒸腾耗水量尾叶桉(582.16mm)和湿加松(483.24mm),分别占同期年降雨量的34.2%和28.4%,表明桉树和湿加松的耗水量没有太大的差异,都在降雨量的1/3左右,不会造成水分亏缺。中澳合作项目“桉树与水”研究结果表明,雷州半岛桉树人工林夏季对地下水的补给是明显的,且具有一定的水源涵养作用。
南农: 近年来,广东多地均提出实施桉树改造,且重点敏感生态区域的桉树已被逐步清退。桉树有哪些特性,是否对重点敏感生态区域的环境产生影响?
谢耀坚: 桉树是桃金娘科杯果木属、伞房属和桉属树种的统称,拥有上千个树种,自然分布于澳大利亚、巴布亚新几内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在澳大利亚的天然植被中,90%以上的植物都是桉树,从城市到乡村,从高山到平地,到处都是桉树。澳大利亚生态环境非常优美,是全球人居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澳大利亚大城市(如悉尼、墨尔本)的水源地,全部是天然桉树林,但水质非常好,从来没有发现任何问题。因此,桉树本身是无害的,对水质没有负面影响。
2021年,生态环境部地表水考核全国水质最好的前10个城市中,广西占了7个,分别是柳州、桂林、来宾、河池、百色、梧州、贺州,这些地区除桂林、河池外,全是桉树人工林的主要种植区。所以,桉树会造成水质污染的说法完全是无稽之谈。因此说,桉树作为一种植物,本身没有问题,产生问题的根源是经营管理不科学,如短周期轮伐,不断收获木材带走大量营养物质,造成养分亏缺;高强度整地造成水土流失;过量施肥和使用除草剂,造成面源污染等。
探索 桉树发展新模式 实现生态经济双丰收
南农: 当前是否有探索桉树发展新模式的可能性,既能减少桉树短周期经营带来的负面影响,又能实现种植户经济收入的多样化,做到生态与经济双赢?
谢耀坚: 2018年,中国桉树人工林面积达到546万公顷,至此,数量上很难再有大幅增加,从而进入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阶段。稳健发展就是要制定和完善桉树科学发展规划,做到合理布局,按规划发展;质量提升就是要依靠技术创新,挖掘内涵潜力。第一是经营理念创新,走生态经营、绿色发展之路;第二是培育模式创新,推广实木大径材模式、混交林模式等;第三是加工利用技术创新,发展桉树实木加工技术、拓展林副产品利用等。
过去,中国桉树人工林都是短周期经营,轮伐期5年左右,生产出来的以小径材为主,且多代连续经营,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地力衰退,且病虫害越来越多,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因此,必须改变经营模式,才能根本解决问题。
中国林科院速生树木研究所与广西林科院等单位,研究出桉树林下间种或套种经济作物的模式,通过发展林下经济,以短补长,可以做到生态经济双丰收。这些模式包括:桉树+木薯,桉树+坚尼草,桉树+咖啡,桉树+卡亚(木本蔬菜)等,已有科技成果“桉树林下卡亚等经济作物种植技术”在广东等地进行推广。
第二是桉树与珍贵树种混交模式,包括桉树+降香黄檀、桉树+红椎、桉树+格木等混交模式。
第三是桉树与乡土树种混交,如广西七坡林场就成功地在间伐的桉树林下种植米老排、红椎、火力楠等树种,到第9年时,桉树保留17株/亩,蓄积量达5立方米/亩,红椎20株/亩,火力楠17株/亩,米老排10株/亩,均长势良好,未来效益可观。
通过林下间种和混交等新模式的推广,土壤地力得以修复,病虫害也减少了,真正做到了桉树的可持续发展。
【记者】谢晓莉
【来源】南方农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