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各界智慧,赋能乡村振兴!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12月10日,广东加快建设农业强省智库研讨会在广州南沙举办。
党的二十大对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作出全面部署。近期召开的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强调县域振兴,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立足新发展阶段,广东如何加快建设农业强省,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与会干部和专家学者围绕粮食安全、区域协调发展、县域振兴、乡村治理等议题建言献策。
参加研讨会的嘉宾有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洪盛,省委农办原专职副主任、省乡村振兴局原专职副局长梁健,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日报社)副社长、副总编辑张俊华,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胡浩民,省农业农村厅原二级巡视员郑宏宣和南方农村报社党委书记、主编严亮,以及来自省乡村振兴局、广州市南沙区农业农村局、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广州大学等单位的干部和专家。
12月10日,广东加快建设农业强省智库研讨会在广州南沙举办。
保障粮食安全 践行大食物观
如何理解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的关系?梁健认为,五大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总要求,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总目标,两者互为支撑。当下疫情和复杂国际局势等不确定因素叠加,梁健强调,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守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粮食安全“两条底线”,抓住种业强“芯”和耕地保护“两个要害”,让乡村振兴工作朝着标准化、品牌化、规范化、现代化的方向迈进,实现广东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业强省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省委农办原专职副主任、省乡村振兴局原专职副局长梁健
刘洪盛认为,建设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大重要支撑,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广东建设农业强省有条件有基础。他建议,广东应该保障粮食供给,压实耕地保护责任,树立大食物观,强化种业、装备、科技、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支撑,保障广大农户种粮收益,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强省建设要立足广东特色。”他补充。
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洪盛
“可行、易行、能行是乡村产业振兴发展的原则。”省乡村振兴局综合督查处负责人彭彬认为。他结合参与精准扶贫、带动贫困户种植番薯的亲身经历指出,乡村产业发展,首先要找准产品的定位,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并通过产业融合给农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通过组织观念、职业纪律和团队协作不断改变农民传统固化的意识,“产业要振兴,就应该不断用先进的理念和知识,武装农民的头脑”。
省乡村振兴局综合督查处负责人彭彬
广州市南沙区农业农村局局长钟惠彪提出,“非农化”“非粮化”是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保供的困扰。南沙是渔业水产发展的高地,种粮和养鱼之间,农户倾向于后者。他认为,应当“选好种、盯市场”以应对“非粮化”,目前南沙开始逐步推进“鱼稻共作”试点,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把更多农户纳入到三产融合进程。
广州市南沙区农业农村局局长钟惠彪
农业要高产,减损不可少;产品要高质,加工不可缺。省农科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长徐玉娟长期关注农产品加工领域。她指出,加工能力不足导致农产品从地头到餐桌损失了20%的产量,加工能力过度则使摄入营养大大减少。对此,她建议通过科技赋能加工技术,减少农产品损耗,并不断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打造更多像新会陈皮、潮州凉果的“网红”农副产品。
省农科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长徐玉娟
广东把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作为加快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杨正喜表示,产业园和产业集群建设对产业规模、产业品牌、产业链条、产业市场起到了显著的提升效果,通过现代化的产业组织体系把分散的小农户聚集组织起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为湛江罗非鱼、德庆贡柑、梅州柚等农产品走向海外提供了更好的平台。”
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杨正喜
打通发展堵点 壮大县域经济
郡县治,天下安。县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日前省委全会通过了《关于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决定》,明确了“强县促镇带村”的发展方向。县域经济、新型城乡关系等议题引发与会嘉宾热议。
人才是县域振兴的关键要素。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经济管理学院执行院长罗明忠指出,广东农村人力资本仍存在区域、城乡不协调的问题,建设农业强省应当缩小城乡和区域间人力资本的差距。他建议,加快人才资源在城乡间流动的步伐,鼓励支持农村劳动力回流,释放农村产权改革制度的红利,引导城乡高素质劳动力流入乡村,让人才在乡村干得下、留得住。“人才引进的标准要更加有弹性,不能‘一刀切’,为有志之士提供发挥能力的舞台。”他补充。
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经济管理学院执行院长罗明忠
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邱衍庆从县域层面探讨了国土空间规划、乡村建设等问题。他表示,当前城乡融合的“堵点”还很多,要以“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目标,加强乡村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以县域为单元,加快构建便捷高效的农村公路骨干网络,推进乡镇对外快速骨干公路建设,加强乡村产业路、旅游路、资源路建设,促进农村公路与乡村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邱衍庆
华南理工大学乡村振兴与发展研究院院长叶红同样谈到了空间规划在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的作用。“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复合的乡村功能以及多元的乡村业态,需要有跨越式的新基建。”她认为,应该立足“主动乡村化”理念,打造以智能化为基础、以高质量绿色低碳为核心、以新乡村产业为载体的乡村发展新模式。
华南理工大学乡村振兴与发展研究院院长叶红
财政投入分散,“九龙治水”是制约县域整体提升的短板。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员、院长助理林辉煌在调研中发现,各级涉农财政投入非常大,但大量资源投入后浪费了,没有转化成乡村治理的体制机制。以县域基础设施为例,他认为可以由省一级统筹教育、医疗、养老资源,推动优质资源下沉到县域,以县为单位建立城乡流动的教育共同体、医疗共同体和养老共同体。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员、院长助理林辉煌
“乡村建设应立足新型城乡关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冯娴慧指出,过去多年,各地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理念驱动下进行乡村建设,把乡村当作城的后花园。然而,这种建设方式忽略了乡村本身的农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她认为,要回归乡村建设的本质和乡村振兴的活力,以县域为平台统筹乡村振兴,“还要高效利用农村土地,让土地的农业产出成为农业强省建设的强大依靠”。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冯娴慧
加强智库建设 赋能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智库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围绕智库建设,与会嘉宾也积极发表观点。梁健认为,广东打造高质量的乡村振兴智库,要勇于打破边界,大胆作为,多渠道、多元化凝聚人才,让智库更加立体。
人多地少,耕地碎片化,如何保障农户收益?RCEP生效后,对比泰国、越南、柬埔寨、老挝等国家,中国和广东农产品出口的优势是什么?如何让合作社真正运作生效?提出这些问题后,郑宏宣认为,广东乡村振兴值得研究的课题很多,应继续推动乡村振兴智库建设提质升级,让更多人才加盟。“既要有科研人才,也要有实干者。”他建议。
省农业农村厅原二级巡视员郑宏宣
广州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谢治菊认为,广东推进农业强省建设,要加强本土化的“三农”研究,聚焦驻镇帮镇扶村等本土特色的研究议题,加强“校政、校企、校校”之间的联动,支持跨学科、跨省份研究,加强智库建设。
广州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谢治菊
本次研讨会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指导,由南方农村报社主办,广东乡村振兴服务中心和广东省文化服务产业园共同承办。广东乡村振兴服务中心执行主任陈永主持会议。近年来,南方农村报社积极向智库型媒体转型,努力打造“三农”领域专业化媒体智库,在政策研究、内参调查、第三方评估、理论提炼等方面发力,为广东乡村振兴贡献媒体智慧。
【记者】袁瀚
【摄影】蓝东旭
【来源】南方农村报